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生活于热闹繁杂的尘世中,静下心,闭上眼,就好像听不到喧闹的声音了,好像整个世界在大脑中铺散开来,从未有过的清净会把人带向一种美好的境界。
静,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我国古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陋室铭》为世人所赞叹,而他本人也确实有这样一颗宁静的心。身处陋室,他并没有浮躁地表达一腔愤懑,反而是凭借宁静听清了内心的声音。远离了官场争斗,他的平静令人为之动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续之劳形”。刘禹锡在这样的环境下倾听,听到内心面对苦难的坚强呐喊,听到了内心对平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留在了简朴的陋室,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也成就了后来《陋室铭》。试想,若当初的刘禹锡不甘于被贬,写下的是一片悲愤的怨言,那么,少了静心带来的心灵触动,他是否将会如现今一般被众人歌颂?
静,能发现身边的风景。
书圣王羲之也曾经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中,他的笔法陷入困境——技法娴熟却偏生少了些灵气。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羲之强忍下内心的烦躁,试图静心领悟书法的奥妙。少了几分急于求成,王羲之渐渐发现了身边的美景。一花一草,都那么灵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植物们在庭院中肆意生长……就这样,他将花草的姿态融入书法,一笔一划中都包含了静心换来的心灵的平和,由此成为了风光无限的大书法家。从浮躁中脱身,方能静心发现以往被忽略了的风景,而这些风景所带来的心灵感受,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吗?
静,能感知世界的美好。
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于今年逝世,但,他带给人们的心灵触动将通过作品传递下去。三十岁功成名就的林先生曾毅然放弃大好前程静心修禅。后来回归俗世,他将自己静心感知到的真善美写进书中,影响更多的人。“于繁杂红尘中,历经千帆归来,心仍少年。”几十年时,林先生不曾为俗世繁华叨扰,静静地在一次次偶然的事件中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意味,仔细探究其中常被人忽略的美好。如果林先生没能在一派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他又如何用心领悟生命,从而发现世界中隐藏着的美好呢?点点滴滴的美好汇聚在一起,成为了保护他平静的心的保护罩,让他能在尘世中自我升华,这,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论何事,都请静心面对,这样,一定会收获心灵的触动。
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