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猴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横峰大街小巷到处年货充足,一派喧闹景象。人到中年的我,似乎已找不出以往对“过年”的期盼,隐隐的,倒觉得有一些淡漠和忧虑,再过十天,又要“过年”了,心里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如今的我,几乎每天都习惯在家中的电脑桌前敲打一些自己的心语,忽然间特别怀念小时候“过年”的味道,那是从自己心眼里早就产生对过年的期盼与兴奋。小时候由于家里生活水平受到限制,那时候的过年,意味着自己会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花,“有吃有穿有压岁钱”等这几样东西,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故乡枫株湖畔小山村出生的我来说,是绝对的诱惑,因而对过年是一种骨子眼里的喜爱和期盼。
为我们所知,作为六十年代末期在枫株湖畔那个小山村出生的我,经历了困难的童年和少年以及发愤图强学习的青年时代,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便是枫株湖畔的那个宁静而安详的村庄和那永远香气四溢的农家小院以及老家浓浓的年味……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有更多的人过年选择理性回归传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又重拾那些喜闻乐见的传统年俗。可曾几何时,我们关于“年味”的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了,逐步被购物、旅游、玩乐等新习俗所替代。记得父母双亲在世的时候,我几乎每年都会带着妻儿一起回老家跟着父母亲一起过年吃团圆饭。记得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嫂照例按照老母亲的吩咐与老规矩准备了几道菜谱:第一道菜是:“杏子罐头”,意即“幸福”;第二道菜是:“烧了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第三道菜是:“蒸了年糕”,要孩子们节节高;第四道菜是:“冒着热气的粽子”,等于“争气、有挣”;第五道菜是:“青绿的生菜叶子”,要的是“生财、生才”;第六道菜是:“大枣馒头”,早生贵子,孙子都大学了,老人或许在盼着重孙辈的人吧;当然少不了饺子,圆圆满满的饺子,中国人无法割舍的饺子,那里包着一切,含着所有。儿子以前是不太吃或很少吃这些东西,那几年他按照奶奶的话,逐样都吃了且表情非常自然,有点享受和品位的意思,其实他也在思考,在比较,在体会。我倒觉得很高兴,我知道我的言传身教已经影响到了儿子,我明白他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修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如今在这个网络时代,一个年轻人还可以除了在网上游走虚拟世界外,在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接点地气,在亲情和恩爱中回归一些人的本性,未必是坏事,不失一件大好事。人不能什么都要丢掉,数典忘祖是一种罪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大年三十晚上,普通人家都要“大团圆”,出远门的亲人也要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回来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如今的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过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年,几乎都是在盼望中迎来,在欢乐中过着,在留恋中度过。拜了年,父母给上十块钱,马上觉得自己瞬间成了有钱者,腰间很充实,那钱便真的就是自己的压岁钱与压腰钱。爷爷奶奶等长辈再给点小钱,一下子也觉得锦上添花了,快乐再上一层楼。大年初一,一大早才可以换上新衣服,一下子感到自己是最帅气的人,“精、气、神”像火苗子一样往上蹿,尽管料子是粗布,尽管款式没有新潮,只要新颖。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母亲一起过年,自己总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出去玩耍,买一堆的鞭炮回来放,闪闪烁烁,火树银花,好像过年总有放不完的鞭炮,吃不完的糖果。春晚也是一家人守在一起看电视,看小品,欢乐不尽,作业考试等不愉快的事情也全都抛到了脑后;后来的过年,自己仿佛被命令要长大,反应迟钝地走在时光机里面,一不小心还要被机器扇个巴掌。不再有人陪着我一起放炮竹,春晚也不再有人陪着看,看完几个小品自己也就该睡觉了。我是反对放那些山一样的鞭炮的,噪杂、污染。但我从不拒绝适当燃放一点,图的就是那份喜气,那份念想。不用驱除邪气,但愿可以在炸响中清醒一下,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忘记什么,告诉自己和他人,我们是在过年,过人的年,人的年是要有人情味的,是要有人间温暖的,年味里就有。今年春节期间,城里烟花爆竹禁放,多了一份宁静和空气清新,爆竹禁放了,更需要城市管理者满足人们寻年味的期待。很多人在城里过年,总会趁着休假日带家人逛逛,习惯于在城里找找年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眼界的提升,每年对于春节民俗的消费,也会有更多的期待,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有一个引导,并开发出更多有新意的寻找年味的新去处。
如今邻里间过门串门少了。在城里生活了足足二十年的我,如今明显地感觉到,都市里甚至是郊区,“年味”淡了很多。现在的孩子都是国际化视野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时髦的光棍节,他们都很喜欢,而以前最隆重的春节就显得“年味”变淡了。对于年味变淡的感受颇深。小时候过年,虽然吃得远不如现在,但邻居们过年期间都会串门拜年,孩子们可以串门到别人家吃好吃的,现在,串门拜年甚至在亲属间都少了许多。互联网时代交给我们一个如此方便快捷的时代,我们的手机,我们的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享受这一切,心安理得。没有人会抱怨互联网太快,人们只会抱怨网速有点慢,看视频更是有点卡。过年的电话,原创短信也越来越少,一堆又一堆的群发短信,群发微信信息等等祝福的语言充满了整个界面,似乎总有那么多人在牵挂着你,也似乎被许多的朋友关心着。我们看似越来越近,其实是越来越远了,我们不再写信道思念,不再电话里絮叨身旁事,许多的话没有再说出口,许多的故事不再告诉彼此。如今交集越来越少,值得共享的人却好像越来越多。年夜饭下馆子,没了一家人忙活的快乐。
众所周知,时代在变,生活水平随着提高了,“年味”也在变。如今,短信、电话、、微博、微信等新方式拜年,不用自己再上门拜年;以前只有春节晚会可以看,现在电脑、互联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中意的电视节目进行欣赏;以前,过年才能吃好的,现在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大都可以到饭馆里面吃年夜饭。这些变化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年轻的孩子来说,年味里包含的传统文化和亲情维系不能丢失。下馆子吃年夜饭很方便,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忙活一餐年夜饭的辛劳和快乐也就无法体验了。家长们要从自己做起,春节带着孩子去看长辈,和孩子一起重拾老年俗,将美好的传统延续下去。除此之外,别让“抢红包”淹没传统年味。去年2月24日,支付宝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前后,全国共有一亿多人参与支付宝红包游戏。其中,90后的年轻人占到了50%以上,成为发红包主力。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了红包。不少网友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并感慨: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趁着春节七天长假,请朋友们自觉放下手机,给父母与妻儿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有句话说得很经典,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是无情的,它去了自己该去的地方。“年味”都去哪儿了?“年味”去哪不取决于时间,而取决于时代,取决于时代中的人;“年味”可以走去,也可以回来。“年味”可以淡,也可以更浓;一切就在过年的人。“年味”都去哪儿了?不要再问了,其实“年味”是一种心,也更是一种情,浓浓的“年味”是人间烟火熏出来的。
但愿我们即将迎来的猴年春节的“年味”过得更加浓厚一点吧!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