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 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 ,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篇二】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备课与案例分析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的学习活动安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针对目前语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五环节个性参与”阅读教学模式,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芦花荡》的备课为例,与大家一起交流语文备课的过程与方法;二是现场备课及研讨,每位教师在下午学习结束前上交一份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几大环节中,备课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无论教学怎么改革,都不应淡化备课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对于如何备课,实话说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我,平时的备课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应付,抄旧教案,在网上下载,教案是一种形式,基本与上课脱节。在检查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没做进一步地深入细致的研究。经过暑假的学习、反思,资料的充实,特别是假期中的两次集体备课与试讲,在教研室李主任、隋主任、于老师及其他专家的指导下,我对如何备课有了自己的理解,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今天,对备课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备课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能对老师们今后的备课有所帮助。
下面分四个部分与大家进行交流:一、撰写教案前的准备。二、教案的撰写。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四、教学后的反思。
一、撰写教案前的准备。
撰写教案前应从学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策略、备教学资源五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1.学习课程标准,理解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领会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师、学生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备课与教学。与传统课程环境相比,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突出变化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课程定位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基础”。“一个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哪些?特级教师王崧舟校长概括为五点:一是基础的语文情感,二是基础的语文习惯,三是基础的语文积累,四是基础的语文技能,五是基础的语文知识。钱梦龙先生也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两个基础”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体
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关于阅读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能力是怎么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悟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要把阅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也感悟,尽管这种理解和感悟不成熟,相信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对文本的理解会逐渐深入,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耐心和宽容,也许这样会暂时影响教学成绩,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你是功德无量的,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要反对另一种倾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完全放任,即使理解错误也不予纠正,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于学生回答的明显错误,教师一定要纠正,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获得正确的知识,掌握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正确方法。
根据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在《芦花荡》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把握小说这种文体的体裁特点,着力从学生的概括能力、故事的复述能力、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的训练,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形成新的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要让《芦花荡》中的知识、情感完全通过学生的过程体验走近学生,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设计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分析要仔细阅读课本每一单元的阅读指导和每一篇课文的课前导读,生成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借助教学参考书和网络,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教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1)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乃至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其编排意图;(2)把握教材的内容安排,吃透教材的潜在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透过字词句段实现的。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3)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等。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就是知识网上的结和网,即带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抓住这些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什么是教学难点?它是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决定的。通常来说,那些与生活实际太远的、太抽象的、过程太复杂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难点。同样的知识点,在初一是重难点,到初三就成了一般的知识点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容易多了。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从初一到初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一样的,这就是重难点把握不准。
以《芦花荡》为例:《芦花荡》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六篇文章,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从体裁上看,有新闻、诗歌、小说、散文等,从内容来看,有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暴等等,学习本单元,就是要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感人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富有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要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芦花荡》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跟其他几篇文章相比,本文情节性更强、人物形象更鲜明,景物描写更形象,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作者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主人公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老头子是中国抗日军民中极其普通的一位,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尊和聪明顽强,应引导学生透过老英雄的形象,联想到苇塘里豪迈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更由此联想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英雄的中国人民浴血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画卷。教学这篇课文,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是重点,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其次要把握他的性格的多重性,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同时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情节的把握来让学生正确理解老头子性格的多重性;通过主要词语、段落的分析、比较来探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叶圣 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把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与取舍,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备课中不照搬教学参考书,不照抄旧教案、网络教案,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与大家共同分析一个案例,希望从中给大家一些启发。
案例链接:
教材的‚教‛与‚用‛
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教例一] 师:(指名读课文第四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
生1:(被指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是这一句吗?
生2:‚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师:怎么那么笨,难道找不着吗?
生3:(冒着风险站了起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师:回答完了吗?
生:(学习委员站了起来)‚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 师:终于找出来了。那么,这说明海伦〃凯勒学习怎么样呢?
生:(齐答)刻苦!
师:对!(和教案上相符,于是板书)刻苦。我们一定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刻苦精神。
[教例二]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默读课文的第四节,反复品一品,哪些地方令人感动或者令人为之一震,随手画下来。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到的感慨,不妨写下来,然后交流,好吗?
(学生充满着无限的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五分钟后) 师: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吧,请各抒己见。
生A:海伦〃凯勒‚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令我感动!相比之下,我在学习英语记忆单词的时候,就缺少这种恒心与毅力!
师:结合自身谈体会,很真实。
生B:‚拼命摸‛、‚不停地写‛、‚摸出了血‛,这些字眼儿的背后是一种坚韧,是一种执着。
生C:海伦〃凯勒默读盲文那感人的一幕,使我想起了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念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 生D:这也使我想起了被卢伽雷病困在轮椅上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想起他艰难地敲击键盘敲出了震古烁今的《时间简史》,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捕音为凤,谱曲为凰,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梵〃高在精神分裂状况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诚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师:那么,从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贝多芬、司马迁身上你们得到 什么启迪呢?
生1: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生2:一个人战胜敌人一千次还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生3:身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残。
师: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无数身残志坚者给了每个肢体健全者更多的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与勇气!
[评析]
教例一在我们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教师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引入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学生的思维必须跟在教师的后面,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在这里,学生的任务就在于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内容,完成教材的知识要点,这就是单纯地‚教教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悟被禁锢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被扼杀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在了学生头上。学生长久的生活在如此沉闷的课堂,学习兴趣、创新能力都会消之殆尽的。
教例二充满了智慧与灵性,教师让学生自由品味,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的人物联想到与之相类似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通过师生对话,思维得以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而是由文本走向阅读实践,联想到自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熏陶。
【篇三】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 马越良
[设计意图]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背影抒写了父子之间在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情感。写得真挚而动人。但《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况且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因缺乏生活体验,很难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甚至视而不见。因而文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的。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营造一种低调的氛围,同时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搏,以“情”为切入口,且使其贯串始终。通过对《买桔子的背影》这一段的重点分析和父亲送行中语言的体味,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中“父爱子、子懂父”的情感真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父爱,感悟亲情。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摄取人物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教学重难点]
1、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策略]
自主、互助、合作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多媒体播放黄磊的《背影》(幻灯片展示歌词,营造气氛)
一、导入
大家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是诠释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你读过文章了吗?感动吗?(生答)其实父爱是深沉的,需要你用心去体味。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去体味朱自清的父亲那厚重而又深沉的爱吧!(幻灯片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师生合作),要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画出不会读的、不理解的字词。
2、把文中出现的“背影”圈出来。
明确:1、正音。(幻灯片展示,生读)
2、回忆的背影、买桔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三、重点研读
教师:作者重点刻画了哪次背影?
明确:买桔子的背影。
教师:(幻灯片展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齐读此段)作者在刻画这次背影时首先突出了什么?(衣着)在对衣着的描写上着重表现了哪几方面?
明确:颜色和质地。祖母死了,父亲为奔丧而来,黑色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且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到了当铺,父亲已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因而突出衣着的布料质地。
教师:下面就是刻画父亲买桔子的过程,大家先看一个小短片,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播放父亲买桔的电视散文)你感动吗?带着这种情感来研读一下这段文字吧!作者运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父亲当时的姿势?(蹒跚)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年迈、身体肥胖、磕磕绊绊)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拿起你的笔把它圈出来,边画边体味哪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准确,为什么?
明确:走,探,穿,爬,攀,缩,倾。“探”字可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月台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个动作)“攀”准确地刻画了这一动作。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教师: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经年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本不能胜任的事情,是什么支撑他爬上月台的?(一种异乎寻常的爱) 板书:爱
四、品味语言
教师:父亲除了通过动作来表现自己的爱之外还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语言)拿起笔画下送子过程中直接引用的父亲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父爱?为什么?(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互相交流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心里还惦念着许多事情要做,如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等,什么劳累、什么灾祸都置之度外,这是一个多么细腻而又伟大的父亲啊!谁说父爱不细腻呢!)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儿子走丢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经常会在我们儿时从父母嘴里听到,看来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也都是孩子啊!)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父亲依然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还要嘱托儿子报平安。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别离”更何况此种境况下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别呢!此时的担忧依恋都可以从这句朴素的话中表达出来。)
(4)“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害怕不谙世事的儿子会发生什么意外,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教师:“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认为此时结束会让读者有更多余味,作者应戛然而止,为什么他不能止笔? 明确:是为表现多年以后作者已理解父亲在当时那一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已懂得父爱。 板书:懂
五、总结
《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的小文章,它通过父亲为自己买桔子这件小事,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及质朴的语言把至亲至爱的父子深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六、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被父亲这样细小的行为感动过吗?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我能理解大家,在你们这个年龄都有与父母较劲的时候,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我们一定也曾感动过,只是不愿意用语言直接地表达出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越来越不愿意用这种过于直白的方式表达来,所以有些人采取了一种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写下了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我下载了这两条(幻灯片展示),第一条:爸爸,爱是经不起隐藏的。第二条:老爸,我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女儿。爸,我很自私,希望我在你之前死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好吗?
(生答,同时小声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看来,大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的确已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朱自清说“父爱是一条细细地无声流淌的河流。”这句话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解读!把你刚才写下的话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告诉你的父亲好吗?让他知道你真的懂他!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背影》教学反思
已从教一年有余了,我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可努力后发现:要让学生高兴容易,可让学生感动实在是太难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与作者对话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而像这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虽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可看上去语言朴实,平淡无奇。怎么能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会呢?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背景资料,并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许是课外补充的缘故,也许是我对朱自清的偏爱,也许有我对亲情的执着。还有着对自己教学困惑的“大胆”,我精心“设计”了,我把自己当作“学生”,脑海里时刻设想学生会有的“反映”,我想象着学生会有的动作,言语,表情,甚至课堂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在设计课的时候采用了以“境”导趣和以“情”激趣的方法,努力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自己先配以音乐渲染气氛,然后动情于言表,动情于课文,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氛围之中。在欣赏歌曲和看电视散文的过程时,那低沉哀愁的曲调、饱含深情的镜头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教学有“法”而无“模式”。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寓朴实的语言中蕴涵刻骨铭心的亲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要当好“导演”,进行恰当有序的“引导”。我将课确定在体味“父子情”上。通过“感知背影——品析背影——研讨背影——领悟背影”这样的思路预设教学环节。但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有对文章的说读,品读、悟读;有对自己对亲情的解读,延读„„力求调动学生的所能,让个性之流疏通出正确的渠道,让思维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虽然对文本进行了程序的“导”,但我比平时“自由”了许多,灵活了许多,话语亲切了许多,走在学生里面我觉得很“平等”,不担心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因此在师生创造的浓浓的情感氛围里,学生们比较到位地能与文本对话,能与作者对话,能与作品对话,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品表达的内涵进行比照,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把握,更为可贵的是获得情感的触动。当满文军的《懂你》唱响的时刻,我看到许多同学闪烁的泪光„„我想:同学们并没有把它当作简单的流行歌曲!
这一课伴随着画面和声音结束了,也带着同学们的激情和真实的面庞结束了,课后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说:这堂课上的真好!我一阵惬意。似乎觉得悟到些什么,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说明】
《蜡烛》写的是1944年9月19日,红军决定偷袭贝尔格莱德萨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战士牺牲了,为了尽快攻占那座桥,红军没来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妇人亲手埋葬了他。本文特点是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所以宜从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另外本文意蕴丰富,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句子,宜细细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意蕴丰富之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提问,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确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讨,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本课时设计如下步骤: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二、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2、复述课文情节,小组讨论老妇人是怎样的人。
四、研读欣赏
1、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3、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
六、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篇四】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摘 要:我国语文教学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本文将用分析法,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达成和对教学的思考四个方面,对郑桂华老师《陋室铭》课例进行研讨,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郑桂华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分析法:郑桂华;语文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郑桂华老师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本人有幸现场聆听到郑老师执教的《陋室铭》,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感触之余,写了下面这篇小文。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关于本节课的导入;关于课堂教学过程;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于对教学的思考。我坚信,研习郑老师这节课,将改变我们上课的方式,理解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实惠。
一、 关于本节课的导入
王荣生教授曾这样评价郑桂华老师:郑桂华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①我深有同感,郑老师在唠家常的同时是在“收买人心”,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先来欣赏一下她独特的导入:
(课间,教师走进教室,还未上课,学生三三两两的在交谈) 师:(问坐在前排的同学)你们班有多少同学呀?
生:62.师:你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是谁呀?
【篇五】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案例背景: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综观以上现象,试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案例来源于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描述:《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 ?他是怎样一个人?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师:秦王的反应怎样?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案例分析:(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案例中,原本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 “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纠结不清,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中,教师依然不可放弃的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个重要角色。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产生活力,显现魅力。
【篇六】八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3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张洪海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三点: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能力目标是: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德育目标是: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上课时我采用了 “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请同学们讨论发言,逐一回答解释各句。由于事前已经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