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王志泉 危险的裂痕》
危险的裂痕
————当代中国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在社会公正问题上的分歧述评
王志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也越来越触目惊心。一边是少数人在权力荫庇之下的非法暴富,另一边是生存艰难的失业下岗者不断增多。据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计算,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77;
[注1]而同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越是有钱的人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越轻,越是贫困阶层所承担的义务反而越重。有资料显示,1996年,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40%的富有阶层所纳税额还不到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1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界发生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被一些学者称为是“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注2],不仅参与者众多,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主要是从1997年至2000年,余波则持续至今)[注3]。一般认为,构成新左派阵营的主要有:甘阳,汪晖,韩毓海,王彬彬,旷新年,崔之元,王绍光,许宝强,张旭东等;而构成自由主义阵营的则主要是刘军宁,朱学勤,徐友渔,汪丁丁,任剑涛,秦晖等。[注4]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之所以使用“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这两个词,只是因为约定俗成、大家都已习惯。实际上,任何概念都有片面性,难以概括事物的全貌。正如许纪霖所指出的:“加入论战的“自由主义“一方,并不代表自由主义整体或全部,而只是自由主义中的一支:以哈耶克为旗帜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即使在这一支里,也有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之分,而在论战中最活跃的,是政治自由主义那批人。另一方面,在“新左派“中,既有信奉罗尔斯的自由主义左派,有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第三条道路“的提倡者,也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左派在中国的传人。”因此他建议用一个比较欧洲化的、中性的“新左翼”来替代“新左派”这个称号。[注5]
这场论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双方争论的焦点可以说是关于社会公正的看法。正如刘军宁所说的:“在新左派对自由主义所发动的全面攻势中,重点是指向自由主义对公正、尤其是分配性公正问题所持的立场。”[注6]下面我就围绕这个主题对双方的分歧展开评述。
一 公正的地位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分歧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公正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看法上。新左派认为,与自由、效率相比,公正是第一位的,他们指责自由主义者普遍忽视公正。一些局外人也持此看法。[注7]
我认为,说自由主义者普遍忽视公正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身为自由主义者的刘军宁也承认,有些自由主义者“连公正这样的观念都不能容忍,甚至千方百计地用所谓的‘自由主义’为贫富悬殊和腐败提供合法性解释。”但正如他所指出的,“这样的‘自由主义’者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由主义。”[注8]
事实上,在自由主义者的著作中抨击社会不公的篇章也是不少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秦晖发表在《东方》上的论“公正至上“系列论文。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秦晖反复强调的是:实施自由主义的公正原则在中国目前是至上性的,社会不平等以及民主缺乏的症结不在自由太多,而是没有公正。[注9]
朱学勤也指出:“自由主义有更多的理由为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弱势集团辩护,为社会正义辩护,这是自由主义在当下中国的题中已有之义。”[注10]
那么,双方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自由与公正的关系上;二是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一)自由主义者虽然不一定忽视公正,但他们几乎都认为自由先于公正、高于公正。刘军宁说:“公正涉及到个人的自由,自由需要包括了公正,但公正并不总是要求和包含自由。”并引用加缪的话:“没有自由,公正将失去意义”。[注11]而新左派则认为,一味强调自由的结果必然是失去公正。他们认为,在目前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下,自由只能有利于少数有钱有势者,即“剥削人的自由”,而对于穷人来说,自由只是意味着“做奴隶的自由”,因此自由主义者们奢谈自由是在帮助富人压迫穷人,穷人需要的是民主与公正。[注12]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新左派有些夸大了公正与自由的矛盾。自由与公正,都是人类世世代代所欲求的价值,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不一致之处,但绝非不可调和。认为自由只有利于强者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弱者更需要自由。可以说,自由是起点,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公正。从现实来看,当代中国不是自由太多、公正太少,而是两者都还很缺乏,因此还远远谈不上以公正来纠自由之偏的地步。 但作为自由主义者也要提防自己不要犯刘军宁所指出的错误:“把所谓的‘自由’理解成少数人的‘特权’、而不是所有人的‘权利’,强调富人、强人、能人的自由,而无视弱者、不幸者、穷人、雇工、无知识者的权利。”[注13]
(二)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新左派认为,造成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的一个罪魁祸首是“效率优先”的发展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这种发展道路正是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他们因此指责自由主义者为了效率而牺牲公平、甚至为了效率而纵容腐败。[注14]
应该说,这种指责也不是很能站得住脚的。因为主张“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的只是一部分持自由主义立场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经济学是只问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讲“道德”的。[注15]而参与这场争论的绝大部分自由主义者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们一般都认为效率与公平(公正)是一致的,没有公正就没有效率。对这个问题,秦晖作了最为透彻的阐述。他认为,效率与公正完全是一个虚幻的冲突,起点和过程的公正不但不影响效率,而且是最大地促进了效率。[注16]
应该说,只要不把公平理解为平均分配,它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出于对平均主义的反感,出于对贫穷落后的担忧,而把发展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相对而言放松了对公平的关注,总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一切都好办。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过于乐观与片面的看法。贫穷落后会影响社会稳定,严重的社会不公则更会影响稳定。现在,是到了对“效率优先”的单纯经济发展观进行反省的时候了(参见何
清涟〈什么样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一文)。但我们也要提防某些新左派人士重新陷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
二 公正的内涵{关于裂痕的作文}.
如果说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跟新左派一样也很重视公正的话,那么在何为公正的问题上,双方则表现出了严重的分歧。
虽然公正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追求,但对于什么是公正人们却众说纷纭。按照约翰.穆勒的定义,公正就是“给每个人他所应得的”。[注17]但每个人所应得的是什么,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是根据每个人的需要?还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与贡献?或者是根据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每个人所应得的完全相同吗?如果有差别,差别应根据什么来决定?每个人所应得的是由国家给予还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这些都是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思想史的老问题。
本文不打算也无力对上述问题作系统的解答,而旨在通过对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有关观点的评述来阐明自己的立场。
社会公正可分解为起点公正、过程公正与结果公正等几个方面。无论是新左派还是自由主义,他们对过程公正(程序公正、规则公正)都是没有异议的,分歧主要在于起点与结果的公正上。参与论战的自由主义者多数信奉的是古典自由主义(在当代以哈耶克为代表),他们有的只重视过程公正,有的虽然同时也强调起点的公正(如秦晖),但几乎都对结果的平等表示警惕。而新左派则认为,离开了结果的平等,所谓的程序公正是没有意义的、虚伪的。
在这里,双方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对平等的看法。在新左派看来,公正主要就是指平等,尤其是起点平等与结果平等。而在自由主义看来,公正虽然包括平等的要求,但不能违背自由的原则,否则就是不公正。刘军宁指出:“自由主义的权利平等观与新左派的结果平等观之间的对立是十分鲜明的。”“自由主义信奉的是权利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在自由主义看来,人的平等是指法律面前的平等,所有人都应受到以自由为依归的法律的同等保护和同等对待。”“平等并不意味着机会的绝对平等,而只是意味着享有机会的同等自由。平等不意味着政府应对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保障,也不意味着人们有权平等地占有政府提供的物品(法律所提供的同等保护和同等待遇不在此列)。”[注18]{关于裂痕的作文}.
而新左派认为,只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就会使大部分群众“自由得一无所有”,从而重新陷入被奴役的境地,这样一来,自由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具体来说,在起点方面,新左派认为,如果没有起点的平等,而只提倡自由竞争,那就象叫一个重量级拳击选手和一个轻量级选手同台竞技一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结果方面,由于目前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结果是由于不公正的竞争过程造成的,因此也有必要对结果进行矫正。
在自由主义者中,也有一些主张起点平等的学者。比如说秦晖,他借用诺齐克的有关理论,主张对起点平等进行追溯。他说:“诺齐克肯定对于历史上的非正义应当追溯,并加之以“矫正的正义“„„在由公有制向产权明晰化演进的社会里,私有产权的“最
初获得“是现实状态,而不是历史状态,因而“获得的正义“与其说是“历史原则“不如说是现实原则;“起点平等“不仅可以操作,而且在产权初始配置问题上它与规则平等几乎是一回事;“矫正的正义“更不能说是无法追溯、无法实行。”[注19]从这点来看,他倒是更接近于新左派的立场的。但刘军宁认为:“在制度问题未解决以前,追究各级官员非法财产是做不到的,即使局部试行了也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充其量只是为新上台的特权者提供一次分得一杯羹的天赐良机。”[注20]许纪霖也指出:“关于起点的公正,如果早十年谈,这一问题还有意义,如今在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如果还要重新落实起点公正,落实诺齐克所说的矫正的‘追溯原则’,在中国现实下只能引发一场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注21]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公正问题上的分歧在于一方坚持形式公正(程序公正)的原则而另一方则强调实质正义。新左派认为,自由主义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来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就象曾经的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一样:“允许穷人也允许富人沿街乞讨、在桥洞下睡觉。”韩毓海说:“‘自由主义者’在赞扬市场时一般声称,市场规定了人人赚钱平等的原则,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只有市场才能把我们带到民主、公正的世界里去。但是,他们很少去指出名义上的机会均等与现实不平等的关系,形式上公正的法律在现实中是怎样运用的以及遭遇了什么样的问题。”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不是契约里规定的平等,也不是法律条文上规定的平等,而是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了我们实际上的不平等和根本不可能平等。”[注22]而自由主义则认为,不能离开程序公正来谈实质公正。刘军宁指出:“竞争的方式有公正、不公正之分,凡通过正当、公正的竞争方式产生的分配结果则并无公正、不公正之分:‘公正’的原则是发现的,而不是被制定的,根本不存在公认的、公正分配的普遍性原则。”[注23]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对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不同看法在长江读书奖风波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自由主义者看来,身为《读书》杂志主编及长江读书奖学术委员会召集人的汪晖获得专著奖,这是完全违背程序的,就象裁判员给自己颁奖一样的荒谬。[注24]而新左派人士则认为,一方面,以汪晖的水平获奖是当之无愧,另一方面,评奖时汪晖正在国外,他并未参与评奖,也没有对此施加影响,当评奖结果出来后,他也对自己的获奖再三表示了谢绝,所以这实质上并未违背公正原则。{关于裂痕的作文}.
我认为,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在有关何为公正的问题上的分歧是难以通过一方的绝对胜利来解决的,因为它涉及的是自由与平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这样的古老问题。我的看法是,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注25]但只有在将其中的一方推向极端的时候才能凸显出来,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一致的。失去自由的奴隶间的平等是不值得追求的,而没有基本的平等,自由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哲学家霍布豪斯指出:“就契约而言,真正的自由要求缔约方之间大体上平等。如果一方处于优越地位,他就能够强制规定条件。如果另一方处于软弱地位,他就只好接受不利的条件。”[注26]
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无论是自由与平等还是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都还很缺乏的时候,我们更应将其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追求,[注27]而不是过于超前地把尚未到来的危险当作现实的危险来对待从而人为地夸大二者之间的矛盾。想想看,当前我国已经是自由过多从而威胁到了平等了吗?还是相反?我想二者都不是。那么当务之急,就应该是找出
那些既妨害自由又妨害平等的因素来,然后尽力消除之。
三 社会不公的原因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在社会公正问题上的分歧还体现在他们各自对造成社会不公的原因的认识上。新左派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不公的主要根源是“自由主义”,尤其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诸如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大规模地参与世界市场体系等。韩毓海说:“在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看来,市场经济保证的自由就是赚钱的自由,但是,根据这样的“自由”,这样的社会自然就有让孩子辍学的自由,就有让女人卖身的自由,就有允许官僚腐败的自由——只要这些行为“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只要这些行为看起来是“自愿的”就行。”[注28]他还说:“尽管某些人士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加入”的前提是接受单方面的“结构调整”,其中重要的是接受庞大的失业并以国家力量杜绝罢工,以维护“投资安全”和保证还债,即另一种意义上的“赔款”。”[注29]汪晖也说:“在跨国资本主义的时代,‘新启蒙主义’的批判视野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政治事务,特别是国家行为:对内,它没有及时地把对国家专制的批判转向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中国家-社会的复杂关系的分析;对外,它未能深刻理解中国的问题已经同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的问题,因此对中国问题的诊断必须同时也是对日益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及其问题的诊断,而不能一如既往地援引西方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批判的资源。”[注30]在这里,他所说的“新启蒙主义”实际上指的是自由主义。
而自由主义则认为,造成社会不公的主要原因是“引进市场机制後,权力机制并没有变,而是借市场机制放大特权,寻找到更大范围的寻租空间,由此造成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腐败,以及社会公正问题的空前尖锐。我们不能把权力机制的账算到市场机制的头上,更不能以理论上的不公正掩盖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中国并没有进入後现代,也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更远没有卷进全球化,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不是外来的资本主义、跨国公司,而是内在的陈旧体制与意识形态,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对外开放。”[注31] “那些被新左派谴责的人间不公,更多地是应归咎于那只蛮横的‘脚’(即权力——引者注),而不是归咎于那只骯脏的‘手’(即市场——引者注)”。[注32]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的总根源在于政治制度,不在于新生的市场经济,更不在于普通民众刚开始享有的有限的财产权和经济自由。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天不变革,社会不公就一天不能解决。”[注33]
简而言之,在这个问题上,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在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新左派认为,中国已全面进入了自由主义主导的时代、进入了权贵资本主义与跨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的时代,因此已应该着力提防市场的副作用以及外资的副作用。一些新左派人士甚至已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对现代化本身提出了反思。而自由主义派则认为,中国还远远没有进入新左派所指责的那样一个时代,因此当前的一系列问题不应该由自由主义负责,而应该由旧体制负责。他们认为,中国当前的问题不是由于自由得过度了,恰恰相反,是自由得还不够,只要继续深化改革,把权力逐出市场,建立起一个彻底的、完善的市场体制,社会不公就会大大减少。[注34]他们指责新左派是把外国的问题当成了中国的问题,在
篇二:《“有裂缝的水罐”作文讲评3》
“有裂缝的水罐”作文讲评
[文题回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个水罐有一条缝隙。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下半罐水了。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完美感到骄傲,可怜的有缝隙的水罐则为自己的缝隙而惭愧。挑水工对有缝隙的水罐说:“我希望你注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我在你这边撒下了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路上,你就浇灌了它们。”那些美丽的花儿,正是在这只有缝隙的水罐漏下的水的滋润下成长,美化了我们这个家园。努力把自己的水罐罐满,并保持这种完满,没什么不好,可是,如果我们能为身边的花朵们留一点缝隙,给别人一点滋润,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色彩斑斓,更加美丽。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者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立意,文体自定,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话题精析]
最微妙的莫过于人的心理,谁也无法真正地穿透它,故而是个永恒的话题。"水罐"便展示了这样一种经常发生在身边的心理:悲观。除非自怨自艾,情绪总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即使是这样,"水罐"还要指出:哪怕你有一千个理由,有时悲观也仍然是无谓的!在你看来十足的"悲剧"到头来却是"喜剧"的结果。什么叫"喜剧"?"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水罐"就是当众撕毁了这么一件无价值的东西。这时,你恍然发现,当初的忧心忡忡是多么的可笑和没有必要。于是一笑过后,你走出了阴影并同时找回了健康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水罐"给我们揭示了心理的辩证法:再悲观的时候也有理由不悲观,再失望的时候也可以找到希望,再大的劣势也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转化,问题就在于你如何突破、如何化解,印度挑水工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这样想来,话就长了,不是吗?
[习作欣赏]
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
"有裂缝的水罐"这个故事,颇让人深思。印度挑水工对"有裂缝的水罐"的看法出人意料。已经裂了的水罐通常是被人们视为废品扔弃的,然而,只有像"印度挑水工"这样英明且理智的人,才能慧眼独具,避短扬长。 这就应了那句话: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
古人云:"造物者造其善与恶,亦可造善恶相兼之物也。"简而言之就是说:"事有好有坏,更有好坏俱全的事物。"可见,事物的利与弊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现在,我们常说?“做这件事不好,做那件事好,所以决定做那件事。”这只是就其利弊的大小相比而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说做这件事就一定不好、完全不好。如三国时,刘禅登基做了蜀君,整天吃喝玩乐,后来成了亡国之君,仍整天沉浸在歌舞升平中。有人问他想不相蜀国,他居然回答说:"不想。"可见这刘禅是何等的庸碌无能,确实是罪无可赦。然而,如果没有这件事、这样的人作反面教材,后来的人怎么能用"乐不思蜀"的成语来警戒自己呢?这难道不是利吗?
现在,大家都提倡"不吸烟、不喝酒"。因为吸烟、喝酒的确地身体有害,但吸烟、喝酒也有它们的利处。经外国学者研究?“吸烟能够使身体产生抗体,对病毒有良好的免疫能力",而”酒能加快血液的循环,能使人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对一些器官也有养护作用"。可见,吸烟、喝酒的害处也不是那么绝对的。
每一个事物都是有两个方面的。"有裂缝的水罐"可能是因为不知道事物的两面性,而使自己很自卑。我想,它听了印度挑水工的话之后一定会乐起来。
我们大家也应该知道这点,当你由一事烦恼,很不高兴时,往别的方面想一想,一定会有益处。因为: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
优劣的"相对论"
古话说得好:"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没有优点。有些人做事做得好,那他就没有缺点吗?不,那是因为他知道扬长避短。所以说存在劣势不一定就不好, 有优势不一定就完美。 莎士比亚,人们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戏剧大师,可他年轻的时候却是做车夫的,没有身份、没有钱,最后还是成功了,写了那么多的戏剧。难道他当初的劣势不大吗?球王贝利在他儿子过一周岁生日时,有人对他说:"你是球王,那你的儿子也能成为球星。"贝利说:"我看他不会成为球星,因为他是球王的儿子!"贝利的话果然应验。在这片绿茵场上没有出现过球王贝利儿子的身影。难道他没有优势?不,他有个球王父亲,有个优越的家庭环境,可也许正因如此,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足球无缘。
印度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印度有一个挑水工,每天挑着一有裂缝的水罐与一个完美的水罐去很远的溪中挑水,可每次回到主人家中,有裂缝的水罐中只剩下半罐水,于是有裂缝的水罐对挑水工说:"对不起,你每次付出了力气,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挑水工说:"你不要自卑,你看路旁的那些漂亮的鲜花长得多好看啊,而且都生长在你的这边,这是因为我利用了你会漏水这点来浇这些花儿。"挑水工是位生活艺术大师,他懂得如何发现。水罐有裂缝是劣势,不错!但它的这条裂缝同时也是优势所在,因为它能做完美水罐不能做的事情。挑水工的创造多么富有诗情画决啊。 有些问题是劣势,而换个角度却变成了优势。虽然劣势和优势间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可是劣势未必比优势差!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卑其实是个很大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就在于盲目地、机械地套别人的生活方式,无形中把别人当成了衡量自己的标准,于是悲从中来。其实,换个角度你就天高地阔。所以当你拥抱着优势的时候不要骄傲,当你与劣势共舞时也不必灰心。因为劣势≠失败,优势≠成功。
学学印度挑水工
看完这个印度故事《有裂缝的水罐》后,我们常常都会从中得到些启发。而我由此联想到人自身。人们往往不是自大就是自卑,要么目中无人,要么就像那只有裂缝的水罐一样顾影自怜。 话又说回来了。我十分敬佩那个印度挑水工。他善于将别人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印度挑水工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鉴赏大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双方一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那个有裂缝的水罐,其实没必要自卑。试想如果没有裂缝漏水,怎么会有美丽的花朵去点缀桌子"可见,缺点并不见得可恶。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聪明地处理,这些缺点是可以转化的。
"转化"是门艺术,它要求你慧眼独具,更要有容人之心。在现实生活中,看不惯、见不得有缺点的人的大有人在,或是斥骂不休,或是避而远之。学校里,个别老师对学习不好的后进生斥之为"难雕朽木",日后,他们也许就真的成了"配木"了。
当然,这里必须强调,有的人虽然对自己的缺点并不"自卑",但却视而不见,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态度连水罐都不如。对此,则不应忘记要他加强思想修养,培养进
取之心。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给人以启迪。以上就是我看这个故事所得的收获。
[评析拓展]
印度挑水工的故事,意味深长,启益甚丰。可以多角度切入:从有裂缝的水罐上谈,便有"自卑与自大"、"劣势与优势"、"缺憾与完美"等话题。不要忘了,挑水工是位出色的赏鉴大师,他把识人、用人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从他身上,可获得"如何看待有缺点的人"、"用人贵在识人"等话题。此外,抛开具体情节,抽象地看,还可从"心理情绪的形成与调节"、"心理健康"、"矛盾的相互转化"等说开去。
选文兼及以上话题。《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优劣的"相对论"》分析的是矛盾的相互转化,既有事例又有引述、方法多样。《学学印度挑水工》则是从"识人、用人"的角度谈的,立意不俗,只可惜展开得不够充分。
"立意在角度,角度在挖掘。"它就成为我们写作的一种自觉意识。
做残缺的自己
——江林蔚
有句俗话叫:“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我们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缺陷感到遗憾,做残缺的自己。
命运给人关上了一道门,生活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不应因失去而自暴自弃,而应在残缺中发现自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每一次失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的缺陷并不一定是祸。刑满释放的高晓松因在狱中翻译马尔克斯作品《昔年种柳》备受追捧。假如不是酒驾,假如不是车祸,假如不是入狱,高晓松又怎能臵身于高墙之下清心寡欲,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尽显其多年积攒却早已不被人看好的才情?因此,生活中的不完美,都可看作福。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倘若一味抱怨,不如随遇而安,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的缺陷。 历史因残缺而浩瀚,哲学因残缺而深邃。正是因为残缺才引发了人类对自然,对科学,甚至于对人性的崇高追求。电视剧《亮剑》中那个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满口粗活,但却在银屏前大放异彩,博得众人称赞。正是其性格的不完美,反而显得贴近生活,倘若导演塑造的是一个中国式的“Superman”,而不是一个满腔热血的李云龙,想要深入人心,估计不太现实。一个完美的超人,只能让人叹惋自己的缺陷,一个不完美的李云龙才会让人感到他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月因残缺而妩媚,人因残缺而真实。做残缺的自己,收获真实的我。 成功不一定就掌握在完美的人手中。古往今来,多少功成名就的名人志士,或是存在身体的缺陷,或是在生活的缺陷中挣扎,但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就如霍金、贝多芬之类。断臂维纳斯也因残缺更显神秘。以上种种,都说明了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极抱怨。完美的水罐除了自身的那一罐水之外,又得到了什么?然而残缺的水罐却收获了花儿的笑靥。失去的越多,得到的可能也更多。 人生就像一局纸牌游戏,发牌的人是上帝,不管拿到的牌多坏,我们都不能抱怨,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打好手中的牌,以取得最好的结果,做残缺的自己又何妨!
献出甘泉
——曹华斌
儒家主张的出世四境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有隐士深居野林,独善其身,追求精神的完美,但也有爱国忧民者,即使落魄,也期盼远赴边疆,保卫国土,
即使失意,也努力致君尧舜,造福百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道缝隙,给别人一点滋润,展现自身的价值呢?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蚂蚁在水塘中苦苦挣扎,路过的雁儿向他抛去了一片树叶,挽救了它,蚂蚁不忘报恩,在雁儿被捕时,咬破网,让其重新飞翔。”雁儿帮助蚂蚁,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寻到同伴,但就是这一“无益”之举日后却使它从猎人手中逃脱。雁儿并没有弥补自身的“漏洞”,没有瞄准目的,依照事物的意义,规划自身。也只有向他人倾洒甘泉,才能收获那沁人心脾的惊喜。
孔子博学,到各国游说,主张“有教无类”,弟子达数千人,其中不乏愚人,不乏贫者,但正是他们编成了《论语》,将儒家思想发扬。试想若孔子自视清高,不收这些弟子,我们还能了解透儒家思想,看的清圣人——孔子么?
孔子仕途坎坷,并没有实现愿望,就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但正是他洒下的“甘露”,使这条路灯火辉煌,人来人往,让人们将思想的火把传递,将理想的社会打造。
爱人者,人恒爱之,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对消沉的人给予安慰,向困惑着的人提供建议〃〃〃〃〃〃这些并不耽搁我们前进的脚步,反倒添了些心灵的满足,催促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一味专心追求的人,不愿被他人拖累,执着搬运满桶的“水”于是满目皆是荒凉。 乐于奉献的人,懂得关照他人,将自身的成就滋润他人,于是处处散发芬芳。
留一条缝隙
——刘承慈 泥土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承载生命的荣誉;绿叶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斑驳树影的变化;高山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深谷幽涧的美景。给生活一道缝隙吧,让清新的泉水渗入其中,滋润你疲惫的心。 追溯历史,回归到宋朝。苏轼给自己留了一条缝隙。从“乌台诗案”落狱,出狱后又被贬黄州,一贬再贬,他曾为此哀叹过、彷徨过,但他没有安于现状、对此放弃信念,他依然的给生活留下了一条缝隙。面对前方的重重困难,他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人生的孤寂,他唱出了“谁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面对苍茫大地,他唱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试想,如果他没有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一条容纳万物的缝隙,他的生命中何来的逍遥洒脱?他又何来的高洁自许、不愿随波的心境? 给生活留一条缝隙,成功才会从缝隙中钻出来。我的祖父是一名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匠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则易散落。许多建筑师给人家修房子时,常常会出现地板开裂,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给木板留下一条缝隙。留一条缝隙,反而变成了美好,这正是缺陷中的美好。可见,留一条缝隙,反而会让你走向成功。 学会给自己留一条缝隙,人生的遗憾并非遗憾。诺贝尔文学家川端康成正是因为没有给自己留下一条缝隙,他在繁世的拥挤中而凋谢了。他在离开世界之前,曾无助地叹息着:“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于是,他在精神压力面前,他彻底的崩溃了。在那一瞬间,樱花落了地。诚然,他若给自己留一条让自己呼吸、享受自由的缝隙,他有何至于现在的脚步?他又怎么在成功之下而凋谢生命呢?
古人云:人非完人。试问,孔子难道是完人吗?然而,他之所以为圣人、缘于他给自己留了一条缝隙,他懂得如何给自己留下缝隙。处于繁华灯光下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留下一条缝隙吗? 给自己留下一条缝隙,方能成就大事!
篇三:《记忆是时间的一道裂缝》
记忆是时间的一道裂缝,在时光悄悄地推移中,我们往往遗失了太多美好,每当我们深深地想起却又不经意的忘记,你是否会留意是否会捡拾你遗留的幸福。
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的偶然遇见是一种幸福;在学校的课余有朋友的陪伴是一种幸福;在家里妈妈的唠叨是一种幸福„„而我们就是遗失了这份幸福,所以总是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倍感压力。在你人生的某个片段里。总有一段是最难忘的,何不让这份难忘变成幸福,变成永恒的回忆呢?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吃甜,从那以后每每吃到甜的东西,心里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便认为这就是幸福我整天只陶醉在甜食的美味诱惑里,妈妈让我上吃甜食的告诫也已经抛在脑后,小伙伴之间“有福同享”的誓言也已烟消云散。可是我依然觉得我很快乐。我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事,但我却不知道,幸福也已离我远去。当妈妈又一次批评我不听话;当小伙伴不再理睬我;当我长了蛀牙的时候,我突然明白,物质上的追求算不得什么,唯有亲情友情来的更真切些。我从那时起不再遗失幸福,而是守护幸福、捡拾幸福。我常常记得幸福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用爱来温暖,收集点点滴滴的感动,珍藏微乎其微的幸福。你会发现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不仅带来感动,还会使我们的每一天更充实。
每天早上起床不再看到繁杂的工作,而是一片大好风景;站在镜子前不再是那个颓废邋遢的自己,而是焕然一新从新振作的你!只要你紧紧的抓住幸福。因为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我们在奔忙的生活中只顾得一味的向前奔跑,却往往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在还没有来得及流逝于指尖的时光里,我们何不弯一下腰,在我们不经意遗落的青石路上,捡拾幸福,不要给自己今后的时光里留有遗憾。
篇四:《布满裂纹的手》
布满裂纹的手
手,像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往往是圆润细腻的,然而时时与生活去抗争经历过困苦生活的人,他们的手是粗糙的。我的妈妈就有一双粗糙的手。
岁月轮回,万物在不断的更改。但唯一不变的还是妈妈的那双手,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的手是多么能干呀!在劳累一天之后,妈妈的手能为我们做出一顿丰盛的晚餐;秋风瑟瑟,树叶飘零的秋天里,妈妈又为我们织好了漂亮而又暖和的毛衣;寒风肆虐,妈妈又能烧出烫烫的热炕„„总之,我觉得妈妈的手是无所不能的。
如今的世界是拥挤的人流和高速公路,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很难由自己来操纵,遥远的旅程,艰辛的人生,孤孤单单的我们怎能上路?我们必须上路,必须去迎接风霜雪雨的洗礼,问声谁可依?谁能帮助我们?唯有父母的默默付出!
记得,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寒风瑟瑟,雪花在窗外漫天飞舞,像童话里的小精灵一样,房间里迷漫着安静的气氛,为了不让气氛“僵”起来,于是我就开始收拾起了东西。但由于我不小心,将一瓶墨水打翻了,一双新买的运动鞋上溅满了墨水。当时已经十一点多了,第二天早上又有体育课,我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妈妈见了后说:“你去睡吧,我来收拾。”说完妈妈就拎着运动鞋到厨房去了。半夜我听见
厨房有响声,过去一看,妈妈正坐在火炉旁拿着一双运动鞋慢慢烤着,火光映着她疲倦的脸,瘦小的脸庞越发显得美丽动人。我从心里感激妈妈,但又不想去打搅她,就回房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妈妈交给我运动鞋时,我看见那双手,布满裂纹的挂着血丝的手,在我看来,那仿佛不像一双手,更像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经历风雨却依然挺拔的松柏。此刻,我只想对妈妈说,如果没有您,孤单的路途上的我将无力去穿行夜雨,也不能在无助中创造人生的辉煌。我不能离开您,我不能没有您!不知还要走多远的路,我必须去奋斗,而心中的力量全只因为您在身边,有您那温柔而又粗糙的手掌。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我至今难以忘怀,难以忘怀那消瘦的面庞,难以忘怀那双慈祥的眼睛,难以忘怀那双布满裂纹的挂着血丝的手。
篇五:《裂缝中的阳光》
裂缝中的阳光
浩淼大海中,是风的鼓舞让船扬帆远航;苍郁森林里,是阳光的牵引并树木伸展成长;茫茫荒原上,是雨水的滋养使金雀花抽枝展叶,闪烁出金色的光芒。而我想说,对于我们助学金就如这阳光雨水,给我们浇灌出一片成熟的希望与鼓励。
年幼时我们会因家境或其他方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