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 ;
3.清朝,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了西域都护;
2.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
3.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作为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机构,管理新疆事务;
4.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
为什么说西藏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
1.唐朝时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2.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时,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地区事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确立西藏宗教的最高领导人喇嘛、达赖的继承制度。
篇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的居民称为“岛夷”。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台湾。之后隋炀帝也曾3次派人去过台湾。南宋时开始屯戍澎湖。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行政上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已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台湾古有“瀛洲”“东鲲”“夷洲(州)”“琉求(球)”等多种名称。到明朝时,常以局部地名如鸡笼、淡水、大丹等代替全岛的名称,台湾这个名称起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当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此,台湾成为代表全岛的正式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明朝时,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经营已非常严密和富有成效。为了防倭寇对大陆的侵袭,加强了澎湖和台湾的防卫。先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后又增设“游兵”,各岛配备船只20艘,士兵800人,在基隆、淡水常年驻屯军队。
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趁中国驻澎列岛兵力单薄之际,侵入当地,但年底即被明朝军队赶走,1622年,荷兰人再次入侵,于1624年再次被驱逐。不久,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中国政府无暇顾及台湾的时机,占据了台湾南部,后又赶走了占据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占领了台湾全岛。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决意渡海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起正规的地方政权,设一府二县进行治理。他大力号召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举办教育,发展贸易。台湾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政府出兵台湾及对台湾的管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他的儿子、孙子相继治理台湾。此时已在大陆确立了统治地区的清政府曾几度与之会谈,但却未有结果。1683年,清政府决定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澎湖一战,清军获胜,郑氏军队军心动摇,台湾民心瓦解。于是,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于8月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
清政府治理台湾后,先在台南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1885年又将台湾府开格为台湾省,成为中国的行省之一。从1683年到1895年的212年间,清政府广招东南沿海居民移居台湾,对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开煤矿设机器局、修公路、筑铁路、办邮局、开新式学堂,使台湾得到了开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其后的战争中抢占了澎湖列岛。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战败求和结束。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的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连同辽东半岛一起割让给日本,使台湾和澎湖列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对日宣战布告》说:“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根据国际法规,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后,所有一切战前条约立即失效,《马关条约》自然也属失效的战前条约之列。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于1943年12月1日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同胞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欢庆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到处流传着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了对驻台日军的受降仪式,这一天被定为“台湾光复日”。
1948年底,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蒋介石选中台湾作为中
后基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基地重庆解放,12月,国民党正式“迁都”台北,蒋介石也到达台湾。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计100万人退居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偏安一隅,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陷入分离局面。
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强,后强盛。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东汉政府派班超管辖西域30年。班超被封为西域都护“定远侯”。{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作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统一了西域,并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明代,西域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
18世纪中叶,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国家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帝国主义的践踏。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通商章程》。随后,阿古柏入侵占领新疆。1882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光绪十年(1884)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9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直辖市3个(其中地级市2个),地区8个,自治州5个,地辖市9个,州辖市7个,县62个,自治县6个,市辖区11个,乡镇843个。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西藏,古称吐蕃。据史书记载,吐蕃人是青藏高原的最初开拓者之一。公元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包括今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的吐蕃奴隶制王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多次派使臣到唐朝求婚。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从唐引入了纺织、缫丝、建筑、造酒、碾磨、种植、纸、墨等生产技术,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保持和发展友好联系。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再嫁吐蕃。史书描写当时的唐蕃关系是“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便是最好的明证。
自唐朝以后,中国内地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宋、辽、金的南北割据,而西藏自吐蕃王朝崩溃后,也进入了长期没有统一政权的分裂时期。其间历经四百年,直到十三世纪初,蒙古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武力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强化对西藏的全面治理,从这时起,西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1368年,明朝建立,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为保证对西藏管理政策的连续性,对元代官职名称、品秩大部原状保留,明对西藏采取了“因其故俗”的宽松政策。
1644年,清王朝取代明朝,把西藏同祖国的关系推向了新的阶段。为巩固北方边隆陲,顺治帝即位后,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帝又册封了第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班禅达赖,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设立了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经过中央政府批准。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民国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1912年中央政府下设蒙藏事务司,主管西藏地方事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8年在行政院下设了藏蒙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篇三:《2015年六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六年级语文调研练习2015.9
一、书写。(5分 )
1、卷面书写。3分 2、正确美观地抄写下面一段话。2分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uî guǒ kāi tuî qì pî wū jǐ yǐn bì
(硕果 ) (开拓 ) ( 气魄) ( 屋脊) ( 隐蔽 )
rïng qià táo cí cán kù là zhú yōu lǜ
( 融洽) (陶瓷) (残酷 ) ( 蜡烛) ( 忧虑)
三、成语填空。(4分)
银(装 )素裹 浓( 妆 )淡抹 天工巧( 夺 ) 慷慨激( 昂 ) 负(隅)顽抗 惊恐万( 状) 横行(霸)道 喜出( 望 )外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改为拟人句)
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
(2)妈妈对小玲说:“今晚我加班,你们先吃饭,不用等我.”
(改为转述句)
妈妈对小玲说,今晚她加班,家里人先吃饭,不用等她。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
(改为反问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怎么能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呢?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 , 依然
是 ;当北国还是 ,南疆早
已 。我们爱你——桂林山水
的 ,杭州西湖的 ,黄山、庐山
的 ,长江、黄河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共有 个民族,你还知道的少数民族还有 、 、 (至少三个)(13分)
2.白日放歌须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王师北定中原日, 。——《示儿》 这两首诗
从感情上看相同的地方是 ,不同的地方
是 。(4分)
3.给下面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2分)
老子 : A、lǎo zi B、lǎo zǐ
(1)《道德经》是古代大贤老子的作品。( B )
(2)爸爸老是对我说:“想当年,老子„„”烦死了!( A )
4.“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
才39岁。从这个“才”字我们可以体会到: (1分)
六、阅读理解:(13+12分)
(一)
船长哈尔威 上, , ,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 的薄雾,凝视着
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 ,履行做人之道。面
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将短文补充完整。(5分)
2.写近义词:(3分)凝视( ) 徐徐( ) 履行( )
3.这段话主要写 (2分)
4.短文中“黑色的雕像”指 ,这里借“雕像”表达人们
之情。“忠于职守”表现在
(3分)
(二)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
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
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他们站在路边 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 即使你
远在他乡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 孩子 无论你走到
哪里 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
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
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
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这段话出自课文 《 》,肖邦是 国人,他的
恩师是 ,送的礼物是 ,咏唱的曲
子是 《 》送别的诗句你还知道
有: , (,4分)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3分)
3.给“疾驰”的“疾”选择正确的解释( )A、痛恨 B、病 C、
快、迅速的意思 (1分)
4.埃斯内尔将盛满泥土的银杯送给肖邦的用意是
(2分)
5.读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体会到 (2分)
七、作文(30分)
以“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400字。
课外阅读: (20分)
一、填空:(16分,每空1分)
1.《观书有感》这首诗是 宋 朝著名诗人 朱熹 写的,全诗以 方塘 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感受的诗句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 代的 罗贯中 ,本书与《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
合称“四大名著”。
3.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中塑造了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一个是《水浒装》中的梁山军师吴用,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 诸葛亮 。
4.《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 “曹操,智绝”是___诸葛亮,“义绝”是_关羽__。
5.《第三军团》的作者是 张之路
二、选择题(4分)
1.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B)
A刘备 周瑜 赵云 B关羽 刘备 张飞
C张飞 关平 刘璋 D关羽 张飞 刘封
2. 曹操曾在哪次战役中“割须弃袍”?(A)
A潼关 B赤壁 C巨鹿 D官渡
3. 曹操曾在哪次战役中“割须弃袍”?(A)
A潼关 B赤壁 C巨鹿 D官渡
4. 献连环计火烧赤壁的是谁?(C)
A.诸葛亮 B.郭嘉 C.庞统 D.曹操
篇四:《2016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6年3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制作: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
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① ,(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
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
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继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 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匮乏 风云变幻 毗(bǐ)邻 B.更叠 纷至沓来 记载(zǎi)
C.边陲 大相径庭 东渐(jiān) D.边缘 一如继往 盎(àng)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免 考察 重心 B.难免 考察 中心
C.难免 考查 重心 D.不免 考查 中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作文}.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
招徕顾客。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
动全身。
C.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
D.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骑自行车....
从此进入公园。{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作文}.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人员流动,是因为人们要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所以,一个地方的经济禀赋与公共治理水平可以确保该地区的就业机会。
B.沈约等人的设计没有达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水平,因为人们对于语音的感受往往不像对音乐的感受那样,全力体验音声的高下低昂长短缓急。
C.都说全球在变暖,可是大规模寒潮席卷全球。无论变冷还是变暖,极端天气的变化频率和强度都有愈发强烈之势,而这正是气候变化的集中反映。
D.在2016年初全球金融动荡的寒风中,以“创客天堂”形象令世界瞩目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正经历着一场从“产业创新”向“社会创新”的蜕变。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又以年代久远的风化外形而著名。泰山石敢当是古代人们对泰山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
“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仁宗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刻,上有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至南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清代学者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近代以降,“石敢当”习俗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的泰山石敢当制石)、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传至今,已逐渐革除过去的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愿。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临泰山以后,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等都曾登临泰山,颂山石,抒壮志,赋予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
现国内诸多大型建筑物取泰山石为基座台,就是取“稳如泰山,安如泰山”之寓意吧。
6.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古代的人们对灵石的一种崇拜、一种民俗,属于镇物文化。
B.人们在桥道要冲或者墙壁安置石碑或者灵石,目的是禁压不祥。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D.这种习俗逐渐由过去的迷信色彩转而成为现在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7.下面对石敢当历史与习俗演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石敢当习俗起源并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
B.石敢当习俗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其功能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
C.《茶香室从钞》韵记载说明,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已遍布家家户户。
D.泰山石敢当的提法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其功能也随之扩大。{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作文}.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石敢当的信仰与后来的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使泰山石成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首选。
B.石敢当的习俗几千年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与我国民间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C.孔子、晏婴、曹植、苏轼等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借登临泰山一事来颂山石,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
D.因为泰山石是文化石,所以“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自古至今广泛地深入人心。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
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月...
余无事,释七郎归。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
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武颌之。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武无奈之,忿塞欲死。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武惊喜,意稍得伸。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宰....
大惊,窜去。樵人犹张皇四顾。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樵人乃自刭死。纷纷集认,识.
者知为田七郎也。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衙官捕其母子,则亡去已数日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以重金赂邑宰 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B.遣人探索其家 探索:探询
C.与宰关说 关说:通融说情
D.值晨进薪水 薪水:俸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龙钟而至 吾尝跂而望矣 ..
B.又以百金赂仇主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C.见恶人则鸣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樵人乃自刭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B.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C.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D.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武承休的梦开头,暗示了田七郎的知恩图报能共患难的可贵品格,为下边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作文}.
B.田七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