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描写西双版纳的文章

admin 初二作文 2020-04-23 03:00:18 西双版纳傣族

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 初二)

苏州市常熟市白茆中学 高振英 215500

教材简解: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

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抓住关键词语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关键词语的赏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游记类的文章一般都有较强的现场性,所表现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观,又都离不开对景物的生动描写。所以要让学生带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可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在创设各种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感受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到读有情,教有法。

设计思路

本文紧扣“美丽”二字描写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教学本文着重引导学生先从总体上寻找美丽,再带领学生欣赏、感受美丽,借助想象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体验、享受美丽,在体验中带领学生去了解享受着自然之美和创造了人文之美的傣家人的生活情趣、宗教信仰、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课间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营造气氛,创设情境。

2、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说起这样一个神奇秀丽的地方,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

二、初识西双版纳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录像短篇,看完后请告诉老师:你觉得这片极具个性的土地美在哪里?

三、自由读,领略其美

1、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自由朗读课文,神游西双版纳。注意文中最能体现的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相关描写。

2、请大家在书上分别找出能体现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句子,并圈画出生动传神的关键字或词,品味其妙处。

3、关键词提示:什么是关键词,老师有一个简单巧妙的办法,就是读时自然而然地会特别强调的词,读的时候会拖长声音,或是放慢速度,或是故意放低音量,或是故意提高音量。

4、就近的同学简单交流一下。

四、赏读,品味其美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以下句子:

1、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

①在句中圈画出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西双版纳美的特点的字或词语 ‭

②说说在此基础上加以想像的情景和联想到的词语 ‭

③品味其妙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

“孔雀”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傣家竹楼比喻成一只孔雀,一顶巨大的帐篷。写出了傣家竹‭

楼的外形美丽 高大,建筑风格的别俱一格。从侧面写出了傣族人的智慧。

“遮掩”一词写出了竹楼在翠竹丛林中隐约可见的情态,让人想象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美。

2、师明确: ‭

平凡的事物,常常能在比喻之下变得美丽动人起来,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一个贴‭

切传神的动词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3、‭刚才我们借助想象领略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美,现在让我们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来领略一下西双版纳和谐幸福的生活美。

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带大家到村边的小河——傣家人的乐园去游玩一番,告诉老师你看‭

到了广场上怎样一副妩媚的生活情景。

4、教师朗诵:“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的女人们就会来到河边洗澡,平日里穿的五颜六色的‭

筒裙,这时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浴罩”浮在水面上,她们有时还在水中嬉戏,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出几分妩媚。”

4、学生交流。 ‭

5、‭老师的想象:青山绿水在夕阳斜照下,像傣族姑娘似的略带羞涩然而掩饰不了她的美丽。美丽的傣族姑娘成群结队款款来到河边,清洗一天的疲惫,卸下一天的烦恼,尽情享受此刻的欢乐与清爽。那些笑靥如花,那些长发飞扬,那些欢歌笑语„„

6、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

借助文本,借助丰富的想象,我们品读着西双版纳的美,看看,你想像中的景象与老师提供‭

给你的画面是一致的吗?

五、写景小漫谈 ‭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以后,你觉得以后碰到写景的文章,该用什么方法去读? ‭

板书: ‭

想象的 “孔雀”——比喻 ‭

载体 “遮掩”——动词 ‭

“妩媚”——形容词 ‭

2、读书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学要致用。写作离不开模仿,如果让你来写景,你能从哪些方面‭

去借鉴呢?简单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注意点 ‭

细致观察,突显景物特征 ‭

运用比喻,激发读者想象 ‭

选词贴切,描写生动传神 ‭

‭然人文,增加文章深度 自

六、内化美 ‭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

要求:运用以上所学的写景的方法,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

七、结束语 ‭

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我们的西双版纳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在心中祝福这片美丽的土地‭

吧,也希望你能记住这堂课带给你的那么一点点的收获,当你以后写景的时候,西双版纳的这份美丽能在你心中蔓延开来。

2 ‭

篇二:《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课文解析》

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课文解析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

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①开头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段析】这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先以歌词开篇,构思精巧;将对西双版纳的向往称为“梦”,照应了“终于”二字;接着运用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西双版纳的“神奇秀丽”,令读者“心驰神往”。这一自然段用语考究,结构严谨,设置了悬念,更使读者不忍释卷。开篇点题,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总领全文。

【品味】 作者用反问句写出了这种愿望的迫切。“一个梦”而且是“很久以前的”,更是写出了作者对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的梦寐以求。

高高望天树

到达西双版纳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坐车去了“望天树”景区。这里有一种树叫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 ..

【品味】开头交代了去“望天树”林区的时间,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心情的迫切。用“直插”一词写出嘹望天树的雄奇。

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雨林很是幽深,我想晚上走在这里一定是很吓人的!小溪很清澈,冰凉。在很多快要腐烂的树木上长了许多的毒蘑菇,快乐的小鸟在密林深处歌唱。

【品味】写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的藤状植物,许多毒蘑菇、清澈的小溪和漂亮的小鸟,这些分别突出了“望天树”景区的神奇、美丽。

后来,我到了一个橘园,后面有一条小河。我非常想拍些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河中央是最好的拍摄地点,我就往河里走。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

下一滑,尽管没有摔倒,拖鞋却从脚上滑落,漂走了。水流很急,我怕滑倒报废相机,不敢快走。

【品味】因为拍照而丢了鞋,从侧面写出了西双版纳自然风光的秀美。

“东摇西晃”“歪来歪去”,使人如见其形,忍俊不禁,增添了无限情趣。

回去后,还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

【段析】以详略得当的写法为我们展现了西双版纳美好的自然景观。作者文笔生动,语句朴实而又不失趣味,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回去后,还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有趣的经历使行文生动、活泼。

竹楼映蓝天

傣族人大都生活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

座座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这种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子,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既隔潮又通风,还可避免毒蛇、蚊虫的侵袭,适宜人居住;楼下可以用来饲养牲畜,存放常用的农具

和杂物。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品味】“掩映”一词写出了竹楼在翠竹丛林中隐约可见的情态。接着写竹楼的构造和功用。最后连用孔雀和帐篷的比喻写出了竹楼的外观形象。

当我来到傣家做客时,热情好客的傣族人又是杀鸡,又是宰鱼,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

来招待我。女人们忙着做饭,男主人一边吸烟,一边陪着我聊天。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傣家饭就摆在竹篾桌上。傣味的品种很多,有用芭蕉叶包裹起来蒸的猪肉,有用竹板夹住或用香茅草包好扎紧放在火上烤的竹鼠,还有烤鱼、烤竹笋、剁生菜等等。有些东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让我这个久住城市的人不仅大饱口福,还长了见识。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②这一部分的标题是“竹楼映蓝天”但却写了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饮食文化,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段析】“竹楼映蓝天”一部分重点写傣族人特有的人文景观,有竹楼文化、淳朴风尚和傣族的饮食文化。作者构思严密,用语准确,或介绍时简明、扼要,或描写时生动、形象,或记叙时朴实、真切。无论哪一种表达文章内容的方式,字里行间均流露出作者对当时情景的热爱之情。

【品味】“热情好客”高度概括了傣族人的淳朴风尚。

“最好”照应“热情好客”。

末尾关于傣家老爷爷形象的描写,和“一尊塑像”的比喻,写出了傣族老人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悠悠野象谷

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热带雨林的树就像热带的人一样瘦瘦的,雨林藤萝缠绕,著名的植物绞杀,一种无声无息的残酷,就出在这样的地方。野象谷的野象难得一见,谷中有树上旅馆,很传奇的样子,有时间的话可以住在树上等野象,当一回森林泰山。导游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遇到野象没什么,最多回头跑上50米,大象....

就不会再追了。一句淡淡的话让我们心都提了起来,而野象最终也没有见到。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了野象的恐怖,这与下文写大象,的“有—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品味】“谷中……”一句,增添了无限情趣,给文章抹上了浪漫色彩。

“轻描淡写”与“心都提了起来”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恐怖气氛。

“最终”引出下文看“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

“最终”流露出作者淡淡的遗憾。

这段描写令人身临其境,非常刺激,真叫人开怀。

没看到野象,不妨看一场免费的大象表演,那真的是很有趣的场面。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描写西双版纳的文章}.

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品味】“得意洋洋”写活了大象的神态,生动、形象,给人以亲切感,与下文“哭笑不得”形成鲜明对照。

“踱”字赋予大象以人的动作,更显示出它的憨态可掬。

最喜欢看大象们排成一行走,后面一个用鼻子牵着前面一个的尾巴。那么大的动物做出那么乖的动作,实在让人无法不笑。 .

(③这部分第一自然段写野象的恐怖,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大象的有趣,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段析】这几个自然段以生动的笔触写活了经过驯化的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描写有起有伏,有动作有神态,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情趣。与上文“我”的恐惧形成了鲜朋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对西双版纳这一神奇景观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西双版纳人的智慧和旅游理念的赞赏。

【品味】 “乖”字表达了作者对大象的喜爱之情。

对大象憨态的描写,叫人看了之后无法不笑,可爱的大象更增添了一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向往。

妩媚傣寨水

五月份,正是收获谷子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勐腊乡曼那村的爱拉,平日在电站当工人。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由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从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也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所以,这么丰盛的一顿饭也没花多少钱。下午,他们再一起去帮助他们的朋友波温岁打谷子。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

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描写西双版纳的文章}.

【段析】这一自然段着重写了傣族人打谷子的场面,大笔勾画和细致着笔相映衬,再现了傣族人“创作的风情画”。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也透露出作者对傣族人十分喜爱的情感。

【品味】画线句表现了傣寨人之间的友善互助精神。

“粗粗”与“细细”形成鲜明对照,相辅相成。

“色彩鲜艳”“挥舞”描写了傣族女人的美丽风情和妩媚姿态。

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村寨一般都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他们在村里的饮水井上修建起一座神塔,在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镶嵌着许多小镜子,......

以求得到神灵的保护。塔身将水井盖住,避免灰尘、杂物落入井里。傣家人就连小孩子们都自幼受到大人的影响,从不到井边玩耍,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

【品味】傣寨人对水的爱护和崇敬,更显出了他们的纯朴。

“五颜六色”描写了神塔的“装饰”,进一步表现了傣族人对水的崇敬。

村边的小河边成了傣家人的乐园,孩子们整日里泡在河里玩耍,连村中寺庙里的小和尚

也不例外。人们在河边涮洗着衣服和新摘下来的青菜;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的女人们就会来到河里洗澡,平日里穿的五颜六色的筒裙,这时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浴罩”浮在水面上,她们有时还在水中嬉戏,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出几分妩媚。(④写傣族人收获谷子与标题“妩媚傣寨水”有什么关联?)

【段析】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傣族人对水的爱护,极具现实意义;“水中嬉戏”重点描写了傣家女人的民族风情,画面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充满生活情趣。

【品味】孩子们整日泡在河里,特别是对女人们在河里洗澡这幅特殊风情画的描绘,更是让人感受到傣家人与这傣寨水的特殊关系,傣族一切美好的东西似乎都与这妩媚的傣寨水紧紧相连。

笑对生与死

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 .......

【品味】“民族风情的画卷”的比喻写出了西双版纳自然风光与人的和谐。“漫游”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陶醉其中的心境。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座或大或小的寺庙,他们崇尚的小乘佛教由缅甸传入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所以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傣族人,对人十分友善。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子都要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寨子里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就要进寺庙学习傣文、教规、诵经,经过几年的修行,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成年后,他们可以还俗成家,有的则继续留在庙里深造。寨子里的每家轮流为和尚们送饭,遇到寺庙里举行活动时,每家都要来帮忙,其费用也由各家来分担。

傣族人最隆重的佛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这时人们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寨子里的人们先将寺庙修整一番。祭佛当天,天刚刚亮人们就赶到庙里,男女老少点烛焚香,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诵经的大和尚把象征吉祥的水洒在善男信女的身上,使每个人从心底感到极大的满足。

【品味】寨子里的男孩都要经过几年寺庙修行的特殊习俗,也从中折射出他们勇于接受磨砺的坚强意志。

傣族人的“关门节”和“开门节”。其中的一些描写,都是傣寨人对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表现,也是他们一心向善的体现。

竹楼上傣家少女尽情地欢舞,表现出傣寨人对生活的热爱。竹楼一角摆放着的那几个新做的棺材,让我们看到傣家人对死的坦然。再加上最后一句话,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傣家人生活的真谛:坦然地面对死亡,热烈地追求、尽情地享受生的欢乐。

晚上,能歌善舞的傣家少女,就聚集在寨子里的公用竹楼上尽情地欢舞。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灯光,我看见在竹楼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⑤“死”是令人恐惧的,傣族人是如何对待死亡的?)

【段析】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傣族人豁达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和地

域特色。结尾几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把佛教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深邃佛理,阐释得明了透彻,深入浅出。语句既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又引发人无限的思考,文笔疾缓有致,摇曳多姿。

答案速查

①开头自然段是个引子。第一句话引用了一句歌词,也许正是这曲优美动听的歌勾起了作者对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无限神往。接着作者用反问句写出了这种愿望的迫切。 ②这样安排合适。 写“我”在傣族人家做客,进一步表现了“我”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民族情意,而竹楼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以它做标题可以突现西双版纳的特色,并且待客的地点也正是竹楼里。 ③运用了对比手法。说明野象经过驯化,能够为游客表演节目,这也反映了傣族人民能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聪明才智。可爱的大象更增添了一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向往。 ④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傣族人之间的友善互助,最后的“风情画”还使人感受到傣族人的勤劳,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⑤“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表现出超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三:《西双版纳英语小作文》

Xishuangbanna is the southernmost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The prefecture is nicknamed "Aerial Garden" for its luxuriant and multi-layered primitive woods and tropical rain forests, which are teeming with animals and plants.

Renowned as a huge natural zoo, Xishuangbanna's rain forest and monsoon jungles provide a habitat for nearly 1000 species of animals. Within thick and boundless forests wild elephants and wild oxen ramble about, with peacocks in their pride, gibbons at play, and hornbills whispering.

Thirteen species of wild life enjoy state protection, including loris, the gibbons, the red-necked cranes, the brown-neck horn-bills, and the green peacocks, which to the Dai people are a symbol of peace, happiness and good fortune and whose graceful postures can put professional dancers to shame. The region has 5,000 kinds of plants or about one-sixth of the total in China. This has earned it the renown and sobriquet "The moonstone on the Crown of the Kingdom of Plants".

Among these are such fascinating ones as the "color-changing flower" whose colors change three times daily and the "dancing herb" whose leaves rotate gently. Then there is "mysterious fruit" which reverse tastes, turning sour to sweet.

Species of trees that go back a million years are still propagating themselves. The "King of Tea Trees ,"which authorities say is at least 800 years old, continues to sprout, adding extraordinary splendor to the homeland of the{描写西双版纳的文章}.

famous Pu'er tea. In Xishuangbanna, there is a saying: "Even a single tree can make a forest and an old stalk can blossom and beat fruit ."

If you are interested, you may come to Xishuangbanna to see it for yourself.

篇四:《《美丽的西双版纳》》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② 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收集云南西双

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③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

容。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

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3.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家乡景物为对象,选择一处,学习本文的写法,

向同学介绍,加强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⒈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

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⒉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小标题,对照手法的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课堂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

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先学(完成预习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预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 ) 贿赂( ) 傣家( ) 帐篷( ) 镶嵌( ) .....

焚香( ) 踱到( ) 斑斓( ) 平坝( ) 祈求( ) .....

2.对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驰:跑得很快,

奔驰)

B.导游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遇到野象没什么。(描:描绘)

C.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斑:原指豹身上的花纹,喻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D.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

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洋洋:得意的样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带着兴趣收集云南西双版

纳景观的有关材料。(可查阅材料或上网)

4.向家人或朋友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

情。

二、示标导入:

1 导入: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葫芦丝乐曲作

背景音乐。

导语: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

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2.交流预习情况:

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

(过渡)我们来看著名作家李舵是如何把我们带入《美丽的西双版纳》

3.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4.幻灯片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际交流互动(幻灯片展示){描写西双版纳的文章}.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同学们也来评评哪位导游导得好。

提出语言要求:

① 口语化;②注意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学生展示 学生点评。

4、.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组织文章的好处。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 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明确,齐读小标题。小标题的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提示内容,醒目得体。

② 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明确: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风俗民情。

5、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渡:文章表现了西双版纳的景美、人美,这些都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来体现。

① 学生自主学习,任选文中片段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再次体会小标题的作用),以及对照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的形象生动。

②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幻灯片展示:

竹楼映蓝天: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竹楼的外形,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悠悠野象谷:(野象谷:恐怖 对大象表演:有趣 (拟人、比喻 ) 妩媚傣寨水:(“打谷子”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喜爱 对“水中嬉戏”风情画:五彩斑斓,生活情趣——赞赏 比喻 ) 笑对生与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对比,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 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朗读,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示: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形容词

6、拓展延伸:(可以以优美的散文形式,也可以以故事形式、图片形式等){描写西双版纳的文章}.

(1)、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西双版纳的其他风物人情

(2)、小林去考导游证,其中一道考题是将《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简缩成一篇250字左右的解说词,小林很为难,你能帮助他吗?

7、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当堂达标:

(一)、文意疏理:

1、文章以一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开篇,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请从该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西双版纳景物特征的短语。接下来的五个片段则从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西双版纳,你知道是哪两个方面吗?

(二)、精彩语段品析

1、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赏心悦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深情。你能说说下列各比喻句的作用吗?

(1)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2)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3)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2、阅读“悠悠野象谷”这一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意深的民俗风情。你能尽可能多地发现本段中的对比吗?

篇五:《西双版纳GRE作文范文赏析》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3969.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