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在红尘中修行修心

admin 初二作文 2020-04-23 03:11:18 修行修心养性

篇一:《初二学生寒假作文:在红尘中修行》

初二学生寒假作文:在红尘中修行

初二学生寒假作文:在红尘中修行

八年级(张煜晨)

这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食人间烟火,走人间道路。但只是因我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而有着不同的剧情,不同的人生意义。

人生其实如同一叶扁舟,它的承载量太小,容不下太多的虚荣和欲望。我们要掌控心中的欲望。要做到心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要做到心宽,不为任何事而大动肝火;要做到心广,世间任何事都可以为自己所放声歌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有一些喧嚣、困惑、挫折、纷扰,但是我们要多一份懂得,远离这些,找到一个宁静之处,进行修心。

漫漫红尘路,最重要的是“懂得”二字。

懂得,是在危险面前的那份临危不惧,在恐惧面前的那份勇往直前,在委屈面前的那份微笑前行,在伤害面前的那份宽宏大量,在误解面前的那份既往不咎。

懂得,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懂得,如同一株小草,就算望着万丈青天也不气馁,反而生出更高的志向;懂得,如同一只蚂蚁,就算望着巨大的大象也不气馁,反而以大象为自己的目标。

因为懂得,纳兰才会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因为懂得,李煜才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懂得,苏轼才会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需要懂得的情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我们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因为懂得,我们就可以避免失败的深渊。

如果懂得,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生中或许有很多不同。比如,春天不会像过去般懒散,夏天不会像过去般狂暴,秋天不会像过去般萧索,冬天不会像过去般死寂。死寂会因懂得而添上斑斓的色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需过度要求自己,也不要过度放松自己。不要让包袱太重,要懂得进退,懂得放下,懂得取舍。这才能使自己拥有广阔的胸襟。

放弃了名利,才能进入超然的境界。这样才能使我们快乐的度过时光。人生只是一场旅

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修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只有手握一份懂得,拥有一颗无尘的心。与花鸟为伴,将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般的风景。以从容的心态,蹁跹于烟雨之路,荡舟在平静的湖面上。

行走尘世,来来往往悲欢离合。

篇二:《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

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三丰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修行也非必须有宗教信仰才称为修行,千百年来,儒家“修齐治平”是一种修行,道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行,释家“普度众生”也是一种修行。其实,人人都在修行,即使不落佛、道之列,也逃不过儒家的谆谆教导。

其实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修行都是必须的,宗教中的很多理念来源于人间的纲常伦理,并将其扩大发挥,即成为人之行为准则,比如孝道,《孝经》本为儒家经典,但其理念依然被道家与佛家拿来劝善,对人间伦理道德规范等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诸如此类的修行,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未必非得将其归类并以不同的名称区别待之,则大可不必。因此,此话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本文所论述者,为道教或道家之修行。其实道教的修行种类繁多,我姑且粗略地对其进行分类:

第一类为修仙

即古代的神仙家,源于春秋时期的方仙道。此类修行专以方术、方技等道术为主,因此修此道者,亦称方士。其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古时此道亦宣传辟谷、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据《史记·封禅书》载:最早的方士是周灵王(前571-前545)时候的苌弘, 据称他会阴阳之学,明鬼神之事。

这种方仙道和今天的道教有所不同,因其本身并没有一个组织。方仙道的名称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较为兴盛。因此,此类方仙道的修炼世间少见,一般隐居山林,与世隔绝,还有得法脉传承而隐遁潜修之人,不过,很难得见。

第二类为丹道养生

丹道即修炼内、外丹,外丹多见于古代,历史上的丹道家较多,如东晋的葛洪等。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古代服食铅汞之类的外丹术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进而演变成服食药材等以其保健养生、延年益寿。此外,道教人士亦修炼内丹,即通过存思、打坐、站桩等方式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天人合一之功效。如今很多道派均有功法传承,尤其是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派,均有不少修炼内丹的著作存世。

第三类为符篆法术

其实此类应归入第一类之中,不过较为特殊,故分别取出论述。符箓法术等源于道教创始早期的天师道。当时的道教人士以符水治病、驱赶瘟疫、行祭祀之礼,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因而符箓、法术便成了天师道最大的特色,用以降妖除魔、替天行道。正一天师道又分成不同的宗派,均有诸多玄幻莫测的符箓法术传承,如茅山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全真道亦有符箓法术传承,在此不赘言。

第四类为经典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若祖述黄老,则已超过4700多年历史。历史上,不同的道派及道教人士均有众多著作传世,统编入《道藏》之中。道书可谓浩如烟海,都是各代道人修道及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出家住观道士均须修习经典,熟悉经韵,学习法事科仪,以便能为信众禳灾祈福等。科仪是道教文化之瑰宝,是道士必修的功课。当然,出家道士或居士亦须做早晚功课,且于诸天尊诞辰之日须设斋醮祝贺。此类修行多须清心寡欲、弃绝红尘、晨钟暮鼓,非常人能适应。

第五类修行,则为红尘修行

所谓红尘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但修行之初,最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到师门传承,如法脉传承,如此一来,即能在世间弘扬大道、积功累德,又能有玄门法科修持,是修成正果的模式。因为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要修习功法,还要到人间度人,方能圆满。

第六类为散修

所谓散修,多无玄门正宗法脉传承,而以民间常见的以玄术为人祈福消灾之类。这些修行者多文化不高,因大病初愈后突然得到某种能力,宣称得神仙指引或请神灵附体为人查病解灾等为主。这些散修之人大多也有法脉传承,但其应归属于隐派。

其实,无论选择何派修行,都需道心坚定,勇于担当,并不遗余力,勤加修习,方能成就道业。泱泱中华,必有真心修行者的容身之处,只要足够虔诚,必能感通天地,应于神灵,不愁不成正果。

大道至简,本来没有我说的这么繁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是属于万物之中,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必然要经历这个繁复到至简的过程。希望善信居士,修行之时能时时刻刻的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能孝敬双亲,立志向善,修好德行,无论在家出家便已经得道了,人生百年,百年一到,纵然你有金山银山,世俗之中有多么大的权力与力量,也买不来半分性命,所以我衷心的祈望所有修行之人,修己度人,芸芸众生皆能向善,福生无量天尊,慈悲慈悲!

篇三:《入世,修行,修心》

人生,没有永远的巅峰,更没有永远的低谷,当我们跨越一个高度时,记得要把心中得意的小火花冷却一下,才会让心回归到平静,找回真我,不迷失。——题记

喜欢,生活的每一次经历,感动的,悲伤的,等收集起来,而后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感恩别人的赠予。

人生,经历越多,心境也会渐渐淡定自然,总感觉,一个人,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无愧自己的良心,对待任何人,尽量做到以礼相待;以诚为本;以亲和力相交,以心去换位思考,莫管深浅,定不会辜负当下因缘相遇的风景。

生活没有太多的假设和如果,只需一颗务实的心,脚踏实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前景,不管成就大小,不管行程的艰辛,只要你努力了,成功与否,所有的悲喜交集,也是一种收获。

白落梅说: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静地走完。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入水中也应记得有一条河叫重生。

青春的步伐,我们慷慨激昂,不服输的个性,若骑士,总想征服下一座城池。当经历,在风云变幻中,一点点细磨后,慢慢领悟,生命的蓝图,不是横冲直撞,更需一颗沉着冷静的心,处理直击风雨。

一颗心,在红尘游走,各种繁嚣来敲门,能够做到几分恪守不浮躁,实践中不易。光阴,总是把好与坏的事物随时安排于左右,于是,情绪这个东西,隐在心底,有时就会像阴雨天气,下个不停虽是防不胜防,但还是要感谢一些伤害与挫折,历练了你的隐忍,让你学会运筹帷幄,以静观其变。

某时却又充满玄机与生机,让你懂得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又让你懂得亲自播种的一些种子,未必都有收获,然而,从中最大的收益不是结果,而是懂得了入世观情,谦卑慎行,用一次低头的韬光养晦,步步迎阵,突破围城,超越自我。

人生,有时候沉默是一种美感,让你隐藏了自己的底色,在静与动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在人际关系交流时,有时做到静默,是一种智慧,短暂把喧闹切割,一种疏离,以深藏若虚下,不骄、不躁、不浮,开始自我思索,洞悉周围变化,辨别人性交流中的真、假、弱点。

生活,学会多思、多考、多批判自己,审视自我的灵魂,将内心打开,营造一面镜子自律,收敛锋芒,将心的力量修炼强大,只为下一个驿站做攻城的准备。成熟之人,独善潜修,是必备一门的自修课程,很多时,韬光养晦的静默,胜过口若悬河的交际。

人生是一道幽深的风景,又是一场场得到与失去的考验。

世事从来易变,一颗心,注入了喜,也会在同时注入悲,悲喜参差铺路,酸甜苦辣染色,汇集了这人生的百味,冷暖自知。

光阴是导师,这一程山,一程水,走过,我倾听讲解,虚心领会,当一路的风景描摹,直到掌心磨砺出了岁月的老茧,一层层垫厚,入眼,感知这一圈一圈的纹路,都是泪与汗水见证下的生命契机,感恩因果皆在于心的导航,一半清醒,一半醉,一切,痛而不言,笑而不语。唯低调的格局,才能彰显生命厚重的沉稳。

一个人,之所以让人从心里产生自然的尊重,并不是名利、金钱、地位,而是在为人处世上的大气与人品。人之相交,第一印象或许是外貌,但时间久了,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往往却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一种外形彬彬有礼的谦和态度,是撩人,但内心的宁静修养,是靠岁月的磨砺而成。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不易,各自的点滴,演绎着人生的大舞台。悲欢离合,情节起落,我们无权过问,但自身不能有一丝自满、自傲、且目中无人的心理存在,要知道这人世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生活的大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时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人应该要自我养成一种自律的习惯,用行为的道德底线约束自己,至少可以让灵魂找回初心之路。

做每一件事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三思而后行,效果和结果,相信定是不一样的。

生活,尽管很多时候纷纷扬扬的浮嚣,只要你能有一颗自稳的心,对于流言蜚语,有时完全可以不必理会。成熟的心态,不是在静时的表现,而是在遇事时,能自我将情绪控制在短时间内,理智处理。

这世间总有一些张扬、张狂、煽风点火、张牙舞爪的无聊之人,巴不得,制造点烽烟,以为很得意就能看一出好戏,却不知,到头来真正暴露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品性,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鼠目寸光闹剧。

很欣赏一种人,痛而不言,笑而不语。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厚实涵养,不由得产生敬意。好的人缘,若茶香,清水明镜;更是禅趣里的一种静,恍若空山虚怀若谷,恬淡宁心。

一个人的品性跟学历高低无关,而是一种自身历练的修为。这世间,能让人赏心的,是低调的谦和之人,养眼,撩心。

喧嚣的尘世,修一点清雅内敛,修一份平和的心境,这些都需要一个人,在一程山;一程水;一次跌落;一次爬起;一次历练;一次领悟;而后一次次修心的过程中积累。

生活,有时候我们会因一个人,一件事,浮躁,生气,其实不是气别人对你说多么不堪

的言语,更不是别人对你造成的影响。而是你在想,人性,有时真实的一面,让你惊讶,于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总喜欢交一些有素质的朋友,包括生活,包括网络等等社交场所,却忽略了观察一个人的细微心思,细微动作。不管生活如何的刁难问题,只要心是站正的一面,只管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光阴的路上,碰到形形色色之人,尽量做到心平气和,才能解决当下一件件的事情。一个人的路走多远,爬多高,取决于你的胸怀,胸怀有多大,路自然有多宽!

经历多了,生命的底色才会蕴含厚实。

在纵横交错的时光,起浮过,得失过,才会心怀一份懂得,让我们对岁月充满感激,还有一颗包容之心的可贵。

人生,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别忘了,你只是这红尘中,一个平凡的过客,所有的繁华、璀璨、辉煌,都会有落幕的一天。无论何时何地,保持谦逊平和之心处世,才是智者。

际遇,有时不容我们多想,有时别无选择,有时更不容我们太贪心,我们在做到且行且珍惜时,记得把心分为两间用房,一间容纳生活的琐碎,做到为人处事中的尽心尽责,虽束缚,也要安于自我行为的约束,这样你才能于法则丛林中收获成果,才能于烟火味中生存;一间给灵魂栖居,给灵魂自由流浪。

篇四:《修道者如何修心养性》

修道者如何修心养性

修心养性是中国人最强调的,从圣贤到平民,都强调之,修心养性,中国人做到的且很少,我们总是把修心养性当成理论来学习,可就是缺少自身的实践;我们总是拿修身养性来教诲被人,或者评价别人,且很少用来观照自己,所以,好道学佛一生,且因为修心养性的修为不到,依然是个凡夫。即便你有功夫神通,如果没有心性的修养,依然是凡夫,与解脱证道没有关系。即便你一生修行,没有神通,但修心养性的境界极其高,至少是圣贤之流,是人天之乘。真能修心养性,已入圣贤之流矣。修心养性的问题大家都在讲,但大都是空谈。以我二十余年的人生经验看,修道学佛的人不缺乏理论、不缺乏道术,也不缺乏功夫乃至神通,最缺乏的是心性的修养。正因为缺乏心性的修养,生活里,我们见到的许多修道学佛的大师级的人物,论及他们的做人、修养、品德,很成问题。所以,今天谈谈修心养性的问题还是需要的。我本来要写《观心的方法与境界》,现在顾不上写,先从其他角度来谈谈修心的问题。《悟真篇》里说:“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道家把“炼己修心”看做整个修道的基础,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做不到。信道的讲究无争,可遇见名利,信道的人比不信道的人争得厉害;学佛的人讲慈悲,遇见灾难,需要慈悲救助的时候,学佛的人有几个是把慈悲精神实践在心行里的?道家忌讳显山露水,讲究和光同尘,可是,社会上有点名气的修道者,哪个安于寂寞,谁不想赚钱发财?甚至有不少道流不惜借用神明的名义来赚钱。佛家最讲就正见和菩提心,可是,多少学佛者在传播所谓“2012”的大灾难预言,正见何在?在《北京晚报》 7月22日《五色土》栏目里有吴汾写的文章《轻不言信》,作者先谈到研究学佛的大家季羡林对佛教不言信,但有亲近感。作者感叹说,“菩提路上,最难的也是一个‘信’字。有大学问的季老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才疏学浅的俗人,更不要轻易言信。身边,经常听到某些朋友言自己信佛,而且拜了师傅,皈依了云云。有向善的信仰不是坏事情,起码在为人处世方面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可渐渐地发现,在有些自以为遁入空门的朋友那里,信字有时变得不那么可信。有利益出现的时候,他或她比我等俗人还计较,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或她执拗得比我等凡夫还想不开,在是是非非甚至鸡毛蒜皮面前,判断能力甚至为零。”吴汾的感叹也是我的感叹,看来,不是我一个人对修佛修道者有这样的看法。为何学佛道者普遍地变成这

样?未修心养性也,没有真正的信力从心灵里生起,直入法界。修道学佛者,要看看自己的心性如何,再谈修行。我不谈我将在《观心的方法与境界》里要写的内容,只是谈我最近和一些朋友们的对话和交流的内容。朋友们烦恼很多,很多烦恼恰恰来自于没有修心养性,假如真正修心养性了,那些所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那些所谓的烦恼就不是烦恼。

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人生必然要面对的苦难或矛盾,比如生病的苦难,找不到工作的烦恼,夫妻相处的矛盾,这是我们不可避免会遇见的,有修养的人会把面前的问题处理得得体、恰当。对修道者,苦难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548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