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原创新材料作文》
高二第四次作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昨天(2011年平5月6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5月5日《新快报》)
2015年1月11日,一场千人祭祖大典在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上演,这是该校举行的首届孝敬文化节活动内容之一。现场,700余名中小学生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长跪、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
河南省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该校校长表示学生跪拜孔子确有其事,但他们对祖宗圣贤的崇敬是油然而生的,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下跪。(《新闻晨报》2015年2月3日)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关于高考的新闻铺天盖地,而网上最热的一条高考新闻是“重庆900多名高中生毕业典礼跪拜老师”。(《欢庆网》资讯2015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四则材料,都有一个关键词“跪拜”,而跪拜的对象,有父母、孔子、学校老师,跪拜的目的,材料里有这样的词:“接过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聆听教诲”“崇敬油然而生”“毕业典礼”。这些词其实暗示了另一个关键词“崇敬”。
材料的内容是用跪拜这种形式来表达对父母、老师、先贤的敬意;材料的含义则为传统礼仪在当今时代是否还有存在、发展的必要。
立意,学生可以就含义和内容两个方面,赞成或反对。阐述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论述必须紧扣“跪拜”和“崇敬”的关系来写。
错误立意:
舍弃文化之糟粕
摒弃传统陋习,崇尚先进文化
对待传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跪拜,是一种文化
拒绝循规蹈矩,顺应时代发展
让精神不跪而立
分析:
错误立意是只论述跪拜而忽视了崇敬,这是偏题;或者把跪拜理解为传统文化,这是夸大,是二次延伸,是离题。
问题开头:
近日,900多名重庆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对老师行跪拜之礼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而在河南省则出现了学生跪拜孔子的现象。给老师下跪,无非是想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但是这么做真的能达到尊师的目的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跪拜老师并不能真正表达内心得敬意尊师不在跪拜。
存在问题:
1、重复材料,语言啰嗦
2、句式太长,词汇贫乏,表现力差
这就是二类下的作文开头,虽然也提出了论点,但毫无文采,不吸引人。 升格:
重庆学生跪拜老师,河南学生跪拜孔子,广东学生跪拜父母,“跪拜”二字一时充斥媒体,赞成者对此击节叫好,反对者为此摇头叹息。“跪拜”真能表达尊敬之情吗?我以为敬意永存心中,尊师不在跪拜。
升格方法:
排比列举事例,句式整齐而有气势,又避免了啰嗦之弊。
承接加入表现力强的词汇,增加文采
问答式提出论点,论点用对偶句式表达,紧扣材料两个关键词。
问题开头
(1)早在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国家正式宣布废除陈腐而刻板的礼节。而材料中四所学校的多数学生都跪拜父母老师以表达感恩、尊敬、爱戴。这是一种封建陈腐的表现吗?当然不是。
(2)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师长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进步,表达孝敬的方式不同了,由以前的跪拜,扣头到如今的鞠躬礼,握手礼但在如今平等开明的年代里,重新掀起“跪拜”潮流的做法实在是太为博人眼球,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味道,成为了一种作秀。
问题:
把对问题的论述作为文章的开头,不自然。或与材料衔接生硬,或与下文论述严重重复。写作者明显欠缺文体概念,不知文章开头的要义就是想尽一切方法吸引读者。
升格方法:
开门见山法
材料中四所学校的多数学生都跪拜父母老师以表达感恩、尊敬、爱戴。这是一种封建陈腐的表现吗?当然不是。我以为跪拜恰恰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最佳方式。
引用开头法
百善孝为先,但为表达孝敬,是否一定要跪拜?我以为敬意存心中,作秀不可取。
核心段的问题
(1)1865年,由格兰特指挥的北方军队在最后关头死死困住了奄奄一息的由李将军带领的南方军队,此时的李将军已无力抗击,最终选择了投降在约见的小会上,李将军向格兰特提出了自己的条件:把俘获的战马还给士兵,因为他们还要依靠马来糊口,格兰特将军欣然答应,他在受到李将军的感谢时,自己也由衷的赞赏了他对士兵的关怀。至此,南北战争结束,而他俩也成了莫逆之交,互相资助对方。这两位代表着不同利益的首领,本是水火不相融的,然而,正是格兰特豁然接受这一细节起了作用,格兰特尊重李将军的条件,即是尊重为士兵着想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也尊重了他的人格,与他对格兰特君子风范的崇敬交相辉映,这种敬毋须下跪,即渗透对方心中。
存在问题{跪拜礼作文800}.
1、无中心句
2、叙事啰嗦,且叙议脱节。
升格方法:
中心句——叙事——议论。
尊敬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毋须跪拜来表达。美国南北战争时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北方指挥官格兰特面对投降的南方军队的李将军,他不仅没有要求对方下跪来表示臣服,反而满足了对方提出优待战俘的条件,这也赢得了对方由衷的尊敬。正是格兰特豁然接受这一细节起了作用,格兰特尊重李将军的条件,即是尊重为士兵着想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也尊重了他的人格,与他对格兰特君子风范的崇敬交相辉映,这种敬毋须下跪,即渗透对方心中。
(2)尊敬只讲形式,适得其反遭排斥。或许现在的许多教师对这种感觉比较清楚。每逢教师节,会有学生来送礼,对于学生,他不管老师需要不需要,反正越贵越好就对了,而且还只是直接放在老师桌上,没有纸条,没有交流。学生认为他已经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可他不知道,老师不需要这些形式的东西,要的只是学生能与老师聊聊天,聊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让老师有更大动力去教育别的学生。用心尊敬老师的学生,往往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买贵重却无实际意义的老师,或许老师压根就没记住你。
存在问题:
语言啰嗦 事例不典型 内容单调{跪拜礼作文800}.{跪拜礼作文800}.
升格方法:{跪拜礼作文800}.
整齐句式 排比举例 有针对性的分析。
尊敬只讲形式,适得其反遭排斥。每逢教师节,学生送礼给老师,以此来表达敬意;每逢父母生日,子女买礼物给父母,以此来表达孝敬;每逢孔子生日,人们到孔庙跪拜来尊敬孔子。这样的做法真能表达崇敬吗?也许作为学生,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才是对老师真正的尊敬;也许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比只到生日才记起父母更能尽孝;也许我们背诵《论语》并去践行它的做人哲学,比跪拜孔子,更能体现崇敬。敬在心里,而不在形式。
优作展示
让“敬”插上平等的翅膀 218班 刘彦含
学者邵建说过:“‘敬’是自由的自律。”而对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应该受到尊敬,可是这种“敬”,应该插上平等的翅膀,在平等的基础上孝亲与尊师。
孝亲与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人无孝不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与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长辈,于情于理都应该受到尊敬,但这种“敬”应该以平等为前提。材料中对父母.师长的跪拜行为,“敬”的初衷是对的,但是针对跪拜的本身,我认为该打上问号。
在封建社会,跪拜礼的本质是分出尊卑的等级制度,显然严重违背了平等的时代潮流。在提倡人人平等的今天,这种跪拜礼无疑是粥中老鼠屎,花下一坨粪,显得愚蠢而又可笑至极。而那些提出此举之人,无疑是跳梁小丑,卖弄着哗众取宠的招式。还记得当初袁世凯掀起复古运动,举行祭孔大典,提倡跪孔,妄图恢复封建帝制。身为维新人士的康有为非但不阻止,还叫嚣:“中国人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此等荒唐之举,此等荒谬之言,引得万千中华儿女的强烈反抗,只当了80多天皇帝的袁世凯也终成历史上的笑柄。在21世纪的今天,荒唐历史重演,跪父母.跪老师这有违平等之潮的毒瘤,我们更应该群起而除之。
跪拜行为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伤害。“男儿膝下有黄金。”跪拜之“敬”本身就是对跪拜者的极大“不敬”。学校举行跪拜仪式,可曾问过学生的感受?我看着不过是学校通过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剥削来达到搏人眼球的作秀目的罢了。跪拜不仅不等同于尊敬,还会使跪拜者产生自卑.低人一等的想法。难道家长和老师就比学生尊贵吗?我想如今中国学生相比外国学生所显出的不够自信,与这种“跪天,跪地,跪父母”的糟粕传统脱不了干系。中国学生要在世界上昂起头,跪下去,就长跪不起,站起来,才能阔步前行!
再言之,跪拜行为只是表面功夫,并无实际意义。若父母.老师真的想要学生尊敬自己,就应该用实际的行动言传身教,赢得学生的信任。而这样的“跪拜”要求,正是最苍白无力的引导方式。换个角度看,古人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若是对长辈.老师的敬意都要用跪拜这种不平等的方式表达,那非得把膝盖跪破不可。
孝亲与尊师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的问候,平等的关心,平等的学习,平等的交流,在互帮互助,相互学习中感受尊敬,实践尊敬,让尊敬之花绽放在我们身边。
让“敬”插上平等的翅膀,“敬”的美德才能乘着风逐步远航!
评语:引用开头,简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构思,分论点恰当,且事例典型。 引用为文章增色。语言流畅。不足,部分语言不够典雅,第3段事例的分析,第4段中外学生的对比,有待锤炼。得分53.
跪拜,表达敬意的方式不值提倡
218 林冰钰
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过:“敬意本身就是诗意,只有用心去书写才有价值。”面对材料中莘莘学子跪拜老师和家长来表达敬意的方式,掩卷深思:当今社会,跪拜是否值得提倡?
我的观点是,在公司发展的今天,跪拜这种传达崇敬与感恩的方式应摒弃。
跪拜,表达敬意的方式不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的平等观念。纵观历史,古人进私塾时要向先生在行端茶跪拜礼,表示恭敬;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及自己到三味书屋读书时要先跪拜孔子像等均提及跪拜老师的繁琐礼节,表现了师尊我卑的封建等级观念,诚然,在中国古代近代,跪拜是一种普通仪式。随着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自由平等的观念渐入人心,在当今思想解放的,社会洋溢平等的社会新潮流中,跪拜显得格格不入。再之,跪拜老师的风气不利于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容易造成“个人崇拜”之风。由此观之,跪拜不值得提倡,容易使思想失去与时代接轨的契机。
从深层次讲,跪拜违背了崇敬与孝敬的本质。崇敬师长是对其培养引导的认可与赞扬,孝敬父母则是对父母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呵护的回报,而如今却都变成形式上的作秀,是对中华尊师敬长传统美德的误读,真正的崇敬与孝敬应是在实在的行动,,真正发自内心的付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晓晖,面对卧病在床的老父亲,甘愿付出自己的青春,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父亲,不辞辛劳,只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席慕蓉说过:“儿女就像系在线上的风筝,哪怕线断了,父母的心仍像无形的线牵挂着。”而这不需丰厚的回报,这只需要一个暖心的微笑便让他们欣慰,可见,类似跪拜父母打刀阔斧的表达感恩与孝敬的行为实属作秀,不值得提倡,尊重孝道和崇敬师长的本质才是真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理性的方式传达敬意。类似跪拜这种形式主义,与其在母亲节时不停地刷微信朋友圈,祝母亲节日快乐,不如帮母亲分担家务,与其在公共场合表达对师长的尊敬—-跪拜,不如报以一抹微笑和一句温暖的“辛苦了!”真正的敬意是发自内心的行动,不要,“跪拜”,只要行动!
郭敬明说过:“用心灵之墨勾勒的情意最具魅力。”让我们用理性浇灌敬意;拒绝跪拜,让社会散发芳芳。
评语:
引用、问答、论点独立成段,开头精彩。整体构思由表及里。举例、引用让文章内容充实。议论较深刻,有一定见解。语言流畅,有文采。不足,第2段不必叙述历史,重点分析时代潮流即可。第4段深层分析不够深刻。
第二篇:《跪拜礼》
1历史
2顿首礼
3其后
4跪拜礼的废除
历史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顿首礼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其后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跪拜礼的废除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关于民国初年跪拜礼的废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位80多岁的姓萧的盐商特地从扬州到南京来瞻仰大总统的风采。见到孙中山后,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对着大总统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旧礼来。孙中山连忙拉他起来,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老先生高兴极了,笑着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从不让老百姓下跪开始,却是不争的事实。[1]
跪拜礼:从废除“叩见”到握手称好 晚清上海地方衙门断案现场,百姓跪官。 民国初年,人们之间躬身问候。
2008年,赵本山举行收徒仪式,徒弟们行跪拜之礼引发争议。
辛亥革命,民国肇始。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正式废止跪拜。至此,跪拜作为国礼、官礼的身份宣告寿终正寝。然而,数千年的深厚积淀,让国人的膝盖与地面之间产生了强大的磁吸力,时不时地产生“扑通一跪”的冲动,历经百年,跪与不跪的争论仍未停息。
民主,从不跪开始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关于民国初年跪拜礼的废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位80多岁的姓萧的盐商特地从扬州到南京来瞻仰大总统的风采。见到孙中山后,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对着大总统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旧礼来。孙中山连忙拉他起来,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老先生高兴极了,笑着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从不让老百姓下跪开始,却是不争的事实。
膝盖习惯性弯曲,并不容易克服
跪拜礼从法律上废除了,但是对于跪拜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膝盖的习惯性弯曲依然顽强地流传着。
问候方法
叩拜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ezw/24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