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途径
科技的进步何尝不是一种“退步”?它给予我们更广阔的可能性,却也狭隘了我们的选择。当人类学会同计算机一般思考,以“精确无误”来标榜自己“思考”世界的方式,恰恰丢失的最引以为傲,与冰冷代码相区分的内心价值与同情心。
体察这世界。正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所描绘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那般,从琐事中见出更大的格局。相同的意象,机器与人类却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而这,仅因为机器通过预设冰冷的代码思考,而人类却拥有敏感多情,柔软而炽热的内心。
正如一位太太对于她的邻居评价道:“当我看见你绕过这片草坪时,我就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草一木中的人间温情,恰恰体现得是人类普世价值。季羡林先生认为自己注定无法成为伟人,因为“太多情,无法对花花草草与小狗小猫放下心来”。人类对于生活中细小事物的同情心,以及寓于琐事的价值观是机器远无法企及的,而当机器充其量做义工“浅显的模仿者”时,这份“思考”“体味”实则丢失了其本真的意义。
然而,以一种重于“效率”的模式,机械化地取舍价值,摒弃主观内在感受与体验,逐渐成为了现代科技社会的趋势。诚然,“理性”与“效率”被标榜无可厚非,但,为了追求理性、效率而丢失内心最宝贵的东西却违背了理性其初衷。韦伯提出的“理性化的非理性”完美诠释了:当社会统一使用理性这一方法论时这个行为就是非理性的。“一味追求效率是非理性的”。机器,作为“理性、准确、效率”的代名词,其思考模式也仅能成为人的工具,而非效仿的对象。
“思考”人生的途径,即体味人生的方式,应是出于灵魂,出于内心超验而非对事物的外在超越。其实,我们可以从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得到的启发:“一切缺少灵魂的功利性阅读都是对于人性的戕害”这里的“阅读”更是广义上对于这世界的阅读。对世界的体察,应该出于对于世界的真实的体验,出于灵魂的真实感受,正视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与人类本性的同情心。
“思考”人生的价值,更是机器无法企及的,出于灵魂体验的体味,其本身的价值全在于个人。以不同的阶段体会不同的层次,这样一份“思考”,甚至会创造出更高的境界,恰如冯友兰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境界,何尝不是出于最质朴的生活体验,以及最纯粹的灵魂体味。
人生而体验,从而赋予了价值观与同情心意义,这份体验与体味才是“思考”最与众不同而富有意义之处。然机器生而解决,被创造为人类的模仿者仅为便利而己。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与机器的“思考”方式竟逐渐接近,以“机器”效仿为“媚俗”的对象,久而久之,只能会消除人生幸福道路上所必需的参差多态。
科技的进步是否成为人类的退步?全在于人类自己。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5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