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三作文

广西壮族节日

admin 初三作文 2020-04-23 02:03:18 壮族陀螺

篇一:《简述壮族传统节日》

简述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一、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此外,还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子,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私奔,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双双成仙离去。还有关于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二、分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三、特色活动

壮家人过三月三,是由于他们居住地区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

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这一天,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的原因。后来,绣球成为壮族传统的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四、现代发展

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9月或10月或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到今年为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它成为每年广西南宁一个盛大的节日,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标志,文化的标志,更是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品牌。在2003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自此每年的民歌节与博览会一同召开,双喜临门。每到民歌节,东盟各国乃至世界上热爱民歌的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共襄盛举。壮乡的民歌真真正正的走出大山,走进了世界。

五、意义

它是壮族人民饶有风趣的一种传统风俗习惯。清人陆祚蕃在《粤西偶记》中有云:“风俗最尚踏歌,浓装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不遂,深林丛竹,一唱百和,云之为之不流,民曰会阆”。②这生动真实记录了壮族歌圩(“踏歌”)的场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地方民族风情。

1文体娱乐陶冶性情2人际交往协作共进2.1相互交流增进理2.2联络友谊协调关系2.3寻觅知音感情共鸣3商品荟萃活跃市场3.1展示地方特色活跃民族经济3.2广纳海外客商拓宽融资渠道4多元文化纵横交错4.1纵向传播源远流长4.2横向交融五彩纷呈5宣传教育崇尚科学团结协作共同繁荣5.1宣传民族美德弘扬优秀品质5.2宣传党的政策促进社会进步

篇二:《壮族节日》

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6、牛魂节: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广西壮族节日}.

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7、药王节:农历五月端午

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8、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

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数以万计的猴子抱着一只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故人们立节报偿。

9、鸡得节:五月初五

节日前几天,外婆家要送一只两斤来重的小公鸡和一篮糯米给外孙。节日那天,父母亲一早便为孩子当好“鸡得”,蒸好五色糯饭,晌午时分,孩子们邀集几个年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回家,爬上小楼阁聚会或到野外聚餐。饭后,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10、结拜节:五月十三日

按旧时习惯,男子年满十二岁便有结拜弟兄的权利。届时,有结交的好友两人,便请老人主持结拜仪式,双方互报年龄,喝生鸡血,禀报祖先,对天发誓。仪式之后便成好兄弟。

11、端午节:五月初五,与汉族一致

12、蓄水节:七月初七举行

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13、尝新节: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

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14、祭祖魂节

15、祭祖魂节:农历七月十四{广西壮族节日}.

相传古时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五过的,云南文山地区至今仍有保留。后来发生一场灾乱,一些人提前过节,然后逃乱;另一些人逃乱回来才补过节。因此变成了现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过节的习俗。这个节日的内容是祭祖和祀鬼两种。相传七月十四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一天祭奠远祖。又传说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无家可归,成为野鬼孤魂,他们四处游荡作祟。为免遭其害,人们在这天祭祖的同时,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杀鸡杀鸭,蒸糕做馍,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鞋袜。家祭之后,入夜又到河边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并让其灰烬随水漂流。另外,这一天凡已出嫁之妇必回娘家省亲,但过节后须回去,当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16、祭青苗节:每年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以猪肉、米饭作为供品祭村外田边,表示让禾苗神享用。接着开始路禁,以免惊扰苗神。同时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农事歌,预祝丰收。

17、众神诞节:农历八月初

壮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将八月初二视为众神的共同节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备祭品以祭拜。

18、拜请月神节:8月15.

俗称中秋节、仲秋节、团圆节。壮族群众在这一天吃月饼,蒸粉做糕,当鸡杀鸭欢度节日。以各种方式赏月、祭月、拜月。

19月、九月九节

壮语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的说法,此节主要是给老人祝寿,是老人寿辰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没有老人的农家也都过节,但有老人的农户则特别讲究。儿子要给老人剃头、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来,并带给一只鸡,几斤米,俗称“补粮”,给老人添粮增寿。席间,子女儿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

20、百灵节:九月初九

相传是为纪念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灵而举行。是日,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

21、新谷节:农历十月收割完后的第一天

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同时杀鸡宰鸭祭奉神祖,以示庆丰。

22、赶降节:

赶降节即赶降霜降节活动之意。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霜日前夕,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带着糍粑等食品、土产货物及香烛供品,赶到下雷乡来聚会。此日举行祭祀“莫怀将军庙”仪式,趁此进行社交会友或易货买卖,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圩”。前后热闹三天才“散降”。

篇三:《壮族节日 (800字)》

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广西壮族节日}.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6、牛魂节: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

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7、药王节:农历五月端午

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8、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

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数以万计的猴子抱着一只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故人们立节报偿。

9、鸡得节:五月初五

节日前几天,外婆家要送一只两斤来重的小公鸡和一篮糯米给外孙。节日那天,父母亲一早便为孩子当好“鸡得”,蒸好五色糯饭,晌午时分,孩子们邀集几个年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回家,爬上小楼阁聚会或到野外聚餐。饭后,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10、结拜节:五月十三日

按旧时习惯,男子年满十二岁便有结拜弟兄的权利。届时,有结交的好友两人,便请老人主持结拜仪式,双方互报年龄,喝生鸡血,禀报祖先,对天发誓。仪式之后便成好兄弟。

11、端午节:五月初五,与汉族一致

12、蓄水节:七月初七举行

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13、尝新节: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

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szw/237655.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