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三作文

孔乙己之死

admin 初三作文 2020-04-23 02:05:18 封建自己的

篇一:《孔乙己之死》

孔乙己之死

初三四班 熊颖

孔乙己是一名落第的穷书生,他身材高大,具有劳动能力而却好吃懒做。本来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手好字为别人写写书信,从而赚到一些钱。这些钱虽然不多,不能让他富贵,但最起码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能让自己不挨饿。可他偏偏就那么不争气,好吃懒做。到最后,连能够维持自己生活的饭碗都丢了。

让人可气!怒其不争!

他不但不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而且还经常去偷别人的东西,非但如此,他还不断地为自己的偷盗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命清高,说什么读书人的事,不算偷,自欺欺人。

要说孔乙己最后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科举制度。 这也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孔乙己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他深受封建社会的压迫,生活贫穷,连解决温饱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终落得如此悲惨的命运!

其次,小说中的丁举人的摧残也是造成孔乙己在凄惨中死去的原因之一。如果当孔乙己偷东西的时候,他能有一颗怜悯之心,好言相劝孔乙己的偷盗行为,而不是采取暴力殴打的方式打断孔乙己的腿。也许孔乙己会有所改变自己偷窃行为,也许会自食其力的去做人。可偏偏他是个冷酷无情之人,就因为孔乙己偷窃小事而打折了腿,从而使孔乙己失去了生活能力。从此,孔乙己只能用双手代替双腿去行走,使本来命运悲惨的孔乙己变得更加凄惨。他的残忍,更加速了孔乙己悲惨命中死去的步伐。

仅仅只是这些客观原因残害了孔乙己吗?不是的!最终导致

孔乙己悲剧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他自己。如果他不是不好吃懒做、不自欺欺人。能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学问,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可他却不知道用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养活自己。只知道东偷西窃,即使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不知悔改,有怎能怨恨别人呢?

对于孔乙己,我们只能说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用很多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很聪明,很有天资,却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总是天天空设想,天天下决心,天天不见其行动。像这种空喊口号不行动,好吃懒做不进取的人,又和孔乙己有什么区别呢?真真是可悲又可怜啊!

“我”与闰土

初三四班 熊颖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时候第一次见闰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就熟识了。”那时候的闰土天真、可爱、健康、友好、热情、有朝气……

在和他相处的时候,他教会了“我”许多东西,告诉了“我”许多“我”从未见过,从未听过的新奇、有趣的事情,这些有趣{孔乙己之死}.

的事,我以前的朋友从未提起、从未说到过。因为这样,闰土便成了“我”心中的小英雄。“我”与他虽然相处的时间不久,但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我”再见到闰土时,他已经是中年了,他的样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和他之间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熟识、亲近、无话不说了,感觉很陌生。

“他站住了,欣喜的脸上流露出凄凉的神情在。只是嘴唇微微的颤抖了几下,却什么都没说。他的态度变得很恭谨,分明地叫了声:‘老爷!’……”

二十年后的闰土变得迟钝、麻木、痛苦了。艰辛的生活,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有了很强的封建的等级观念,见了久违的的“我”,便以“老爷”称呼我,让“我”感觉到和他之间已经深深的蒙上了一层陌生而可悲的厚壁。宛如从未相识的陌路人。

他依旧是闰土,却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个“我”认识的闰土了,事隔多年,尽管我们都依然记得童年时快乐的日子,但“我”却清清楚楚的明白,我们再也无法找回过去相处的快乐了。无论“我”再怎么努力,我们之间也一直会有一条无法跨越的沟壑。

曾经的开心、曾经的快乐、曾经的美好、曾经的难忘,只能成为我们彼此的过去,一段美好的回忆。

篇二:《孔乙己之死》{孔乙己之死}.

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丰酒店,就再也没有出现在鲁镇上,因为他穿越了,穿越到现今社会。

于是乎,某年某月末日的某公路旁,坐着一个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的男人,他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双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此人便是孔乙己。

此时这里正值大夏天,太阳底下的孔乙己热得汗流浃背,可是他在原地坐了老半天也不肯脱去身上的破夹袄。

读书人怎能在市朝脱衣服?他一边嘟囔着,一边用满是泥的手抹去脸上的汗,他的脸立即像刷了层水泥。

孔乙己费力地直起腰板向四处张望。他脖子伸的老长,喉咙因为干渴而发不出声来。他正在寻找一个能喝水的地方。

终于,他看到公路对面的树丛后面那条小河。

他努力用双手撑起身体的重量,目光急切地向公路对面爬去。

这是谁啊?一个清脆的女声在沉闷的空气里响起,把孔乙己吓得忙把脸别过去。

孔乙己扯起袖子匆匆地擦了擦脸,待他转过脸来时,已经换了表情一张脏兮兮故作镇定的脸。{孔乙己之死}.

孔乙己眼前的这个女孩约摸十六七岁,撑着把遮阳伞,身穿清凉的夏装,画着浓妆,手里拎着个造型古怪色彩鲜艳的包,像是去赴约。

女孩盯着孔乙己愣了好半天,终于,她好像明白过来,她问道:孔乙己?

孔乙己疑惑地望着她,然后点点头。

你又偷东西啦?

孔乙己一脸尴尬,空气里凝固的热流好像变成了浓稠的液体润湿了他的喉咙,他努力让嗓子活动起来,然后竟能发出声了,只是声音很低很嘶哑。

不是偷,是

窃也是偷,我读过书。

孔乙己窘迫地低下头盯着平坦而滚烫的地面,不说话。{孔乙己之死}.

女孩双手插腰,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说:知道你悲惨命运是什么造成的吗?是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你被毒害太深了!我很同情你,但是我更加为你的不争气而

感到气愤。大好青春为什么要浪费在科举上呢,你看你死读书大半辈子,结果落个什么下场?

女孩一口气说完,然后抬头向四周望了望,又看向面前低头不语的孔乙己。两人就这么僵持了几分钟,女孩终于忍不住开口:大叔,你到底还要在这里坐多久啊?大热天的出来拍《孔乙己》很辛苦吧?可是,为什么我没看到摄像机呢?你们导演在哪里啊?刚才那段不要删好不好

孔乙己再也坐不住了,他用双手撑着地面挪了挪身体,费力地吼道:水!

可惜那声音又小又嘶哑,女孩听不清。

孔乙己又急忙指了指自己的嘴。水!他又低吼了一声,但是声音更小了。

什么,要吃的?原来是乞丐啊!早说嘛,害我在太阳底下站这么久,会晒死人的!唉,我还以为有机会上镜了呢。这年头,乞丐都玩创意,你这孔乙己扮得太有水平了!

说着话,女孩从包里掏出十元纸币,扔到孔乙己面前:我啊,算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了!然后她头也不回地走了。

孔乙己丝毫没理会那张钞票,他艰难地向公路对面的小河爬去。

突然,公路上疾驰过来一辆大卡车,呼啸地伴随着刹车声撞向孔乙己。下一秒,孔乙己的身体像轻盈的天体被撞飞到小河边。他花白的长辫子浸在流动的河水里,像一把饥饿的水草在疯狂地汲取养分。而此刻,他额前的疮口像打开的阀门,鲜红的血液如流水一般流失着。

他的生命像流水一般疯狂地流逝着。

孔乙己确实死了。

篇三:《孔乙己之死》

孔乙己之死,一起高明的谋杀案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孔乙己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和残酷的冷墨刻画了一件没有凶手合情合理的杀人事件,没有淋漓的鲜血,没有暴力的血腥,没有冷酷的现场,有的只是凶狠的笑,和残忍的好人。作者用典型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在封建黑暗势力下苟延残喘的死者和一群极端冷漠,麻木不仁的封建势力的匆匆看客。这是一场封建黑暗势力没有预谋的谋杀,孔乙己只是广大受封建黑暗势力压迫的殉葬者之一。孔乙己不仅仅只是孔乙己,在那时的黄昏,在那时的中国,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约莫是死了吧的孔乙己。作者用孔乙己的悲惨人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预告了封建腐朽社会终将也会和孔乙己一样,走向自己为自己挖好的坟墓。

关键字:作者的写作手法 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谁是卧底谁又是真凶 封建黑暗势力的坟墓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之处,用轻松的笔调诉说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出场,孔乙己就已露出一股非常人之态的气息。若是放在金庸武侠世界当中,此人必非一绝顶高手。可现实总是残酷的,鲁迅笔下的世界从来都不是金庸笔下的成人的童话世界。而后几句“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寥寥数笔,一个落败不堪,却有自命不凡的旧时代封建落魄读书人——这里姑且不称他为书生。若他也能被称为书生?酒店里的的或许又要发笑了:书生总不会落魄至此。——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却也不屑于那些短衣帮为伍,却又被长衫帮所不齿,这便是生存的矛盾。

我喜欢吃香蕉,而你却送了我一车苹果,然后问我:“你为什么不感动?你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可是我仅仅是喜欢香蕉而已。孔乙己也喜欢香蕉,可他自认为自己喜欢苹果,于是人们丢给他咬过的苹果核,他还自以为和阿Q般胜利了。就如文中写到他“排出九文大钱”,在孔乙己看来,“排”字既表示了我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和对实则是同为封建下层阶级的短衣人民不齿。以寻求内心的自我满足——“我可是上层阶级的人”。孔乙己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海市蜃楼终究是如幻泡影,这只是他一厢{孔乙己之死}.{孔乙己之死}.

情愿的想法罢了。这一“排”反倒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但当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也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见孔乙己心里也是极不愿偷书的,只是他所信仰的封建势力只给了他两条路:要么偷。要么死。这无言的结局只能用“之乎者也”来为自己觅得精神上的安慰罢了——窃书不能算偷。当孔乙己被问到“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却也不得不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来了,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又尽说些之乎者也之类,让人不懂。其实,这只是用自己的无知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而已。每当这时,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不知觉中,众人亦矣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势力的帮凶。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简单的一句话,刻出了简单的世态,简单的炎凉。

孔乙己很久没有来酒馆了。后来有喝酒的人说,“他怎么会来?……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给打折了腿了。”掌柜只是“哦”了一声,这短短的一个感叹,却蕴含了多少悲凉的故事,我们以无从得知。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本账本,算出了多少世间冷漠,又算出了多少丑态横生。孔乙己不过是偷了丁举人几本书,就被丁举人私设公堂,严刑拷打,折了双腿。封建人吃人的残忍之处已经昭然若揭,凶案杀人的手法已接近明目张胆。人命贱如草。文中矛盾冲突的最高潮,从几个酒客对答中漠然而出,可谓是入木三分,不忍直视。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但是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

在故事的尾声,秋风凉,冬日近。在萧瑟的空气中,约莫是死了的孔乙己又出现了。这时的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在封建势力日益深重的压迫之下,他以是苟延残喘了。饱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已勿复当日“排”出之气了,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从

这些外貌、动作描写中看出孔乙己的惨状,与前面对孔乙己的描写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连肉体也遭到摧残。从前的“之乎者也”也成为了“不要取笑”的央求。最后,孔乙己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笑是一件多么有力的武器,竟让人如打了麻醉剂一般麻木残忍。后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只是那欠下的九十文钱还没还。多么讽刺的结局,封建黑暗之世,人命竟不及九十文钱来的重要。

这是凶案的结局。但这案子却还在继续,只要封建黑暗腐朽势力继续猖獗,只要麻木的民众仍在狞笑,这个案子就不会结束。只要一天不改变他们的精神,死的孔乙己就会越来越多。可笑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可怜可恨之人。他饱尝封建黑暗势力的剥削,却又心存封建种种美好的向往,封建黑暗势力给他挖好了的坟,他也就义无返顾的扑了进去。 呵,好高明的杀人手法。

篇四:《谁该对孔乙己死负责》

谁该对孔乙己的死负责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一个看似矛盾而实为意味深长的句子。“大约”是不确定,而“的确”是肯定,到底孔乙己是死还是活呢?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无人关心、无人同情,谁能确切地回答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而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一息尚存,用手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一碗。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并未见到孔乙己,因此可以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 那么,谁该对孔乙己的死负责呢?或许说谁害死了孔乙己呢?

一、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是可怜、可笑的,性格是迂腐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的,本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但是读了一辈子书的孔乙己“书”并没有带给他“慢慢地坐喝”的资本——权力、地位、金钱、闲暇时间,所以只能“站着喝酒”,而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他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跻身短衣帮。长衫是“读书人”的“身份证”,在他的头脑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自是“高人一等”,长衫便万万脱不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当孔乙己到店,喝酒的嘲讽他“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面对着嘲讽者的进一步“攻击”,他只好被迫“交战”:“‘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篇五:《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作者:王成林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1期

【摘 要】近年来,关于鲁迅作品是否具有当代意义、是否适合中学生学习等问题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出于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还在于对鲁迅作品的反封建主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这影响了对鲁迅作品当代价值的评价。对此,有必要就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进行新的探讨。

【关键词】 孔乙己 鲁迅作品 反封建 当代价值

从孔乙己的死因说起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落魄文人的悲剧人生。孔乙己因何而死?其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认为孔乙己死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典型代表——科举制度残害了他,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至今看来也不为错。但仅仅得出这一结论,显然不能涵盖作品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政治解读视角逐渐被突破,人们从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上看待文学作品,于是发现,孔乙己不仅死于“吃人”的封建等级制度,更死于“吃人”的封建等级观念。

首先,孔乙己周围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等级观念弥漫于孔乙己身边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左右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使他们不以人的品格才能而是以外在的等级地位来评判人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一个势利、冷酷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虽然孔乙己勤奋好学,知识丰富,懂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他得到的却只能是轻蔑和嘲笑。只要他不能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就无法在社会和他人心目中获得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这种等级观念所构成的人文环境,是戕害孔乙己的无形杀手,它比制度更加强烈地左右了孔乙己的人生选择。

其次,孔乙己自身思想深处的等级观念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这是以往有所忽略的一个关键因素。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文化固然扼杀了他的生命力,限制了他的发展。但是,外在的制度文化对人的限制并非绝对的,人仍然能够在现有的制度文化范围内选择不同的人生路径。事实上,孔乙己曾经有过“钞书”的工作,以他的学识才干来看,足以胜任,勉强糊口,至少不致沦为乞丐和盗贼。可是孔乙己轻视这一行当,因为这不是等级观念所尊崇的职业,于是不愿屈就,胡乱敷衍,结果失去饭碗,无以生存。这一情节说明,在现存的制度文化环境中,孔乙己并非注定死路一条,如果他在主观思想上越出等级观念的价值标准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或许还能活出真正的人生价值。但是,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完全屈从于外在的制度文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szw/237791.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