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三作文

证明推论三

admin 初三作文 2020-04-23 02:20:18 角形直线

第一篇:《公理3的推论3的证明》

公理3的内容是: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的推论3是:两条平行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所有的推论是由相应的公理证明的。

证明:

设两直线l和m互相平行,取l上两个点A和B,取m上两个点C和D,

显然任意三点都不共线,否则l和m将会相交,与两直线平行矛盾,

根据公理3,知道

过A、C、D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设为平面α;过B、C、D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设为平面β;

假设两平面α和β不重合,则B在α外,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所以在α内过A且与CD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不妨设为AE,

此时,AB和AE都与CD平行,

与“过直线外一点与此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矛盾,

所以B也在α内,此时α和β重合,

即α和β是同一个平面,

即两条平行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第二篇:《三个推论》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专题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

专题二 初速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比例式

二. 知识归纳、总结:

专题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

1.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s= aT2(又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2. 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tv

即2v0vt2

vs

23. 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间速度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v0和vt的关系为

vs

212(v0vt2)2 vtvs

与22讨论:在同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对于加速或是减速,有何关系?

例1、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

是s124m,s264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评注:①运动学问题的求解一般均有多种解法,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可以熟练地掌握运动学规律,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而形成解题能力。②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判别式△s=at求解。

例2、 某市规定,车辆在市区内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 km/h,有一辆车遇到情况紧急

刹车后,经时间t1.5s停止,量得路面刹车的痕迹长为s=9m,问这辆车是否违

章(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

2

例3、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在斜面上滑动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所示,测得sAB=15cm,sBC=20cm,试求:

(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球的速度vB=?

(3)拍摄时sCD=?

(4)A球上面滚动的小球还有几颗?

专题二 初速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比例式

设t =0开始计时,以T为时间单位。则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 = 1∶2∶3∶…… 可由vtat,直接导出

(2)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sI∶sⅡ∶sⅢ∶……= 1∶3∶5∶……∶(2n-1)

(3)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s1∶s2∶s3∶……= 12∶22∶32∶……

(4)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1:t2:t3……tn=1:(21):(2):……:(nn1)

1.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其运动时间顺次分成1∶2∶3三段,则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

A.1∶3∶5 B.1∶4∶9

C.1∶8∶27 D.1∶16∶81

2.假设某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

vtB. A.vt2 C.2vtD.不能确定

3.一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测得相邻1 s内的位移差为3 m,则其加速度大小为( )

A.1 m/s2 B.2 m/s2

C.3 m/s2 D.1.5 m/s2

4.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时的速度为1 m/s,车尾经过站台的速度为7 m/s,则车身的中部经过站台的速度为( )

A.3.5 m/s B.4.0 m/s

C.5 m/s D.5.5 m/s

5.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3 s末与5 s末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3 s与前5 s内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 s内与第5 s内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公式vv0vt的适用范围是 2 A.任何变速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C.{证明推论三}.

D.任何一种变速运动

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末的速度是6 m/s,第2 s末的速度是8 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零时刻的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2 m/s2

C.任何1 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 m/s

D.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3.把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分成等长的三段,按从开始到最后的顺序,经过这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13∶∶5B.1∶4∶9 C .D1)

4.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3 s后停止运动,那么,在这连续的3个1 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

A.1∶3∶5 B.5∶3∶1

C.1∶2∶3 D.3∶2∶1

5.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x,在中间位置

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 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C.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1=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7.汽车从车站出发行驶500 s

速度达到20 m/s,其运动的v-t

图象如图专1-2所示,则这段时间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可能是( )

A.10 km B.6 km

C.5 km D.4 km

6.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2 m/s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最初4 s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16 m/s B.8 m/s

C.2 m/s D.4 m/s

8.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2 s内的位移为x,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2/x B.x/2

C.3x/2 D.2x/3

第三篇:《初三数学证明及相关公理、定理、推论》

第一次课:证明及相关公理、定理、推论

一、考点、热点回顾

1、《证明(一)》知识点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公理和一个推论 公理 三遍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公理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公理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公理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2、课堂新知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单叙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推论:

推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单叙述:等角对等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1:

定理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2:{证明推论三}.

定理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反证法

在ABC中,BC,求证:ABAC

反证法一般用于不方便直接证明的命题,从其反面予以证明不成立,从而肯定本命题整理,基本步骤为: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的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得出肯定的结论。

4能力拓展: (1)、利用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典型例题

A

B

D

C

F1

F

例1、(2010·昆明中考题)如图,点B、D、C、F在一条直线上,且BC=FD,AB=EF。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助线),使ABCEFD,你添加的条件是 ; (2)添加了条件后,证明ABCEFD。

例2、(2011·济南模拟题)在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

A.30 B.36 C.45 D.70

例3、(2010·成都调研题)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例4、(2011·宁波模拟题)在ABC中,ABC、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

例1

MN//BC,分别交于点M、N,求证:MNBMCN。

例5、(2011·乐山模拟题)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BC、AB上,且BDAE,AD与CE交于点F。

(1)求证:ADCE;(2)求DFC的度数。

例6、(2010·北京四中测试题)D、E在线段BC上,

A

BDCE,ACB120o,求证:ADE为等边三角形。{证明推论三}.

2

B

DE

C

例6

例7、(2011·长春模拟题)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且1=2=3,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D

A

C

E

B

例8、(2010·华师一附中测试题)在ABC中,

例7

F

ABA,CBAC12o,0是BCD的中点,DEAB于点E,求证:EB3EA

例9、(2010·哈尔滨联考题)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都是锐角。

例10、(2010·天津调研题)如图,D为等边ABC内一点,且

C

DBDA,BPAB,DBPDBC.求BPD的度数。

PD

B

例7

A

三、课后练习

1、D在AB上,点E在AC上,ABCACB,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

3

ABEACD的是( )

A.ADAE B.AEBADC C.BECD D.ABAC 2、如图,ABAE,ABCAED,BCED,点F是CD的中点。 (1)、求证:AFCD;

(2)、在连接BE后,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出三个)

3、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CB为一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ACD和等边CBE,AE交CD于M,BD交CE于

B

E

C

FD

DA

C

EN{证明推论三}.

B

N。求证:MCN为等边三角形。

4、一艘船由西向东航行,在A处测得小岛P的方位是北偏东,又航行7海里后,在B处测得小岛P的方位是北偏东,若小岛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该穿一直向东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5、在等腰ABC中,CH是底边上的高线,点P是线段CH上不与端点重合

75o

60o

P

AB

C

FP

E

4

AHB

的任意一点,连接AP并延长交BC于点E,连接BP并延长交AC于点F。 (1)求证:CAECBF (2)求证:AEBF

(3)以线段AE、BF和AB为边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ABG(点E和点F重合于点G),记ABC和ABG的面积分别为SABC和SABG,如果存在点P,能使得SABC=SABG,求A CB的取值范围。

6、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5

第四篇:《【专题4】(3)推理与证明(含答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szw/23985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