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写人作文《李煜》》
第二篇:《读李煜》
读李煜
随历史飘逝的只是李煜的肉体,不朽的是李煜的真情。 泪眼洗面枉生才,再生重瞳遇可哀。唤成温韦看境界,风花挥手大江来。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沈酣痛亦深。莫道后先风格异,真心无改是词心„„
——————-题记
我读李煜,读到的是李煜的真性情,读到的是他对自我的追寻,也读到了他对自我责任的解读。
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改变了词的发展轨迹,确立词的格调,使之成为真正能够与唐诗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分庭抗礼地位的一种文学形式,为后来宋词的辉煌灿烂奠定了坚实基础。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词的风格
李煜的词按照流派来分的话,应该是南唐词派,前期他的词的风格以写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为主,南唐灭亡以后,他的词里充满了哀婉凄绝之意。 举一个李煜前期的《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音铲,意:除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该词描写的是一个连贯的动态过程,从首句的外在景象之“幽暗”就已经是在烘托“幽会”的气氛。而后面每一句都是女子偷跑出来的过程与动作的描写,来形象的表现少女幽会时候的又惊又喜,向心上人撒娇的微妙情感。 李煜的作品明显呈现的是一种连贯的动态过程,虽然字面仍显华丽,但已经转为抒情为主。写外部环境时,其实也是为了烘托、描写人的心理。因而,李煜的词在语言、意象上面显得清新,在结构、意脉上面显得完整连贯,表现力、感染力都更强。
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则是他在亡国以后的一系列词,主要描写亡国的愁苦、悔恨与绝望。这些痛苦绝望情绪则是李煜真正的体验,真情的流露,因而更真挚,更深切。无论《相见欢》中抒写的时光倏忽、人生长恨,还是《乌夜啼》中所叹息的往事成空、恍若一梦;无论是《浪淘沙》中的满怀愁绪,还是《虞美人》中的一腔伤感。都是源自内心,因而更加感人。
例如说自己最喜欢的李煜的这一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孱,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半阕一开篇便是:春意渐老,令人惆怅;五更寒梦,静谧凄清;梦中欢娱,醒后孤寂;相互对比,悔恨痛苦的复杂情绪便已经跃然纸上。而到了下半阕,全面拓展:凭栏远眺,呼应梦境;亡国之痛,无可奈何;一声长叹,余音不绝。结尾句又与开头呼应,写出了一种涵义复杂、连绵不绝的“春去也”的悲哀与无奈。
这首词完全以主体的心理活动的呈露来贯穿意象,即所谓的以情而御景,在结构上回环往复,收尾呼应,给人以清晰完整而又流动不息的感觉。
此时的李煜,写的是以往从未有人写过的亡国君主的故国之情,词中流露的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常,哀叹命运等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强烈情绪,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更由于李煜采用唐五代以来词人少见的白描手法,以清新语言来写情,意象流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此时的词,在李煜手中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摆脱了相对于诗而言,比较附属的地位,也为有宋一代作为宋词主流的婉约派词作定下了基调与格局。
此时,李煜的词已经完全脱去了金镶玉嵌的秾丽香艳和脂粉色彩,更加减少了对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显露的阻碍,使得自己胸中的真情倾泄而出。基本上全部采用白描的手法,完全摆脱了外在的描绘来烘托气氛,而是直接以自己的心境来观察事物,想象事物,自由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
李煜的真性情(对自我的不放弃)
留连光景惜朱颜,莫谈国事只谈情;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朝与事非。
公元937年七夕,双星向迩。无数最甜柔的故事,最凄迷的诗歌,都缘此而生。
一个绾着浪漫梦魂的男婴,在漫天星儿环舞幽吟中,呱呱坠地了。福兮?祸兮?这融合着奇巧的生命出世时,又正值南唐国主李昪受吴禅,龙袍加身;李昪长子李璟受封吴王。歌舞升平之际,乃南唐始祖升元元年、晋高祖天福二年。
这个婴儿,就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即位时更名煜。这位生于轩昂巍峨之人间帝王府的皇孙公子,儒风诗骨,免不了歌传金缕,扇动齐纨,在珠围翠绕中浪漫人生。不过,和许多纨绔子弟不同的是,李煜灵府的底里,漾得更多的恰是文章学问。翩翩年少,已是“精究六经,旁综百氏”了。他工书、善画,尤精鉴赏;洞晓音律,精别雅郑,又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如不系之舟,在东方艺术的汪洋里,洒脱地冲撼着,漾起滟滟波光——散文若春华,下笔成篇;画笔如有神,各各成趣;翰墨多浩气,雄豪奔放(甚至金陵城陷,仓皇作书,虽危迫窘急中所写,亦字画老草,遒劲可爱。足见,在艺术的天国里,李煜有的是北国男子、大鹏鸟和马群长鬃风般的凌劲和慓悍,没有半点为君时的安静驯良。故此,《皇宋书录》曾惊呼:“若以书观后主,可不谓之倔强丈夫哉!”)。
生于帝王之家,长于动乱之时,李煜何以不操戈习武、猎取功名,却一头扎进艺海、乐不知返呢?这自与李煜家庭的环境、宫廷的变故以及当时社会的时尚相关。李煜虽生于烈祖建功立业、化家为国之际,但他七岁时祖父即逝,那“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的雄性之亢奋,竟与他无缘,血管里流得更多的倒是乃父李璟天性儒懦、素昧威武之血液了,又何曾染过些许阳刚之气?“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一切怎样造就了他的心性!一如他自己词中所叹:“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无非终日沉醉于“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之中罢了。而当时星汉灿烂般的文人雅士相与论诗讲文的风气,无疑给李煜带来了良好的文学环境。{写李煜的散文}.{写李煜的散文}.
家庭的熏陶,引渡了李煜的诗心;社会的环境,则织就了诗心的羽翼。事实上,自中晚唐起,上层文人中那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怒吼和盛唐式的飞扬腾踔、兼济天下之胸怀,就已被种种退避争夺、峭洁清远的意绪所代替了。到了五代,随着封建割据政权的分崩离析,时代精神之趋向已不在马上,而在闺
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一时山水画、言情诗成了当时最成功的艺术,治国平天下之志退居次要。这种刻意追求心境闲雅、安逸的时代氛围,与李煜那柔婉清秀的气质风神一拍即合,为他诗心的弥散提供了产床。
但真正使李煜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刻意于文的,倒是家境的复杂、宫廷的变故。李煜的父亲李璟是长子,理应继承王位,但其三个兄弟对其构成极大的威胁,使其在统治集团内部处境艰难。他周遭的多难和温厚的性格,对李煜的为人为君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父辈争权的阴影竟也波及到李煜的手足间。李煜的长兄弘冀有王欲,因李煜生有奇表,遂生嫉意。后来其弘冀被立为太子,却因独断专行失宠,其父欲以皇位“兄弟相传”,弘冀便毒杀了其叔父。手足的倾轧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性格。不过他毕竟不是长子,不必象长兄那样不由自主地卷入政治漩涡;为避猜忌,他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终日悠游于艺术天国,大有于此享尽天年,激流勇退之意。“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他的诗词颇含知足常乐、平淡冲和、逃遁退避、消极出世的飘渺禅意。从中,我们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也不是一种情趣,而是一种不委屈以累己、漠视轩冕荣华的内在人格。不难理解,同一个李煜,与风流浪漫的艺术世界并存的,恰是遗世独立的凡人的梦境。诗词文学,成了他赖以生存的避风港。
李煜十八岁即成婚。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天生丽质,通史书,善歌舞,尤工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妙绝。李煜如飘逸的天神,迎着他那风采万方的美人走去。此刻,那个卑弱的国主不见了,那令人感到沉重的家国大事也卸在一边,只余下一个纯情的恋人,脉脉含情;只余下说不尽的燕尔情好和立不完的海誓山盟。雪夜酣饮,举杯邀舞,一曲《霓裳羽衣曲》,又使开元、天宝之遗音,复传于世。岂知,那伊甸乐园般的清音,却也兆征了生波之悲哀、国运之短促。作为国君,如何能象常人那样耽溺舞曲呢?很快,李煜便招来了众臣的非议。
宋乾德二年,琴断声咽,昭惠后薨。对李煜来说,还有什么比这失去知音更痛苦的事呢?他全不顾人主之尊,“悲哽几绝者数四,将赴井,救之获免”。伉俪情深,足见李煜对爱情的真挚。
但人类对爱情的渴求、情欲的冲动,乃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现象。二十八岁的国君,倘无北方宋朝的阴影,正是大选妃子的时候。何况李煜这天生的浪漫多情种?早在昭惠后病时,他就和昭惠之妹小周后有了幽期密约。一曲《菩萨蛮》,醉倒天下人!作为艺术之花,此词颇具魅力,但出于国君之手,实属亡国之音。昭惠卒后三年,李煜即行迎亲礼,仪式隆重,一时万人空巷。国难当头竟如此铺张!大宴群臣时,臣子们都写诗讽谏,李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人性与君道之间,他的抉择是令人吃惊的。
然而,爱美不陷淫佚,这一古希腊人也曾标榜的精神,同样是李煜感情生活的基调。应当说,李煜是有着真正爱情生活的君王。无论对昭惠还是对小周后,他的爱情都是一往情深的。
李煜不是一个真正的君,而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但君王的重负,铁镣般套着他人生的旅途,时刻提醒他不是个自由人。然词人与政客毕竟不同,强烈的“人欲”与君王“权欲”的矛盾,常使他痛苦万分。他不知怎样处理两者关系,也不懂怎样才合乎为君之道。既然戴着镣铐行走在人生舞台,他更多的时候也就只好充耳不闻铁链之声,我行我素地过他的文人雅士生活了:“醉拍栏干情味切”,“待踏马蹄清夜月”。偌大乾坤、茫茫世事,皆如烟遁去,留下的,纯是一片生命情致。
作为一个年轻人,李煜的爱好很广泛——诗,词,歌,赋,酒,舞,书法,绘画,音乐,棋艺,女人„„可他就是对治理国家提不起一点兴趣{写李煜的散文}.
李煜对自我责任的解读
可他有治国的责任,但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帝王,必定会失去很多自我。况且李煜不仅在政治上无心,更是无才。
天下久分必合,久乱见治,中国是不可分裂的整体。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正是“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大好时机!在这风云际会的环境里,必有风气之先、建腾跃之功的人杰,也必有鼎鱼幕燕、危在旦夕的弱者。李煜即位时,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的南唐江山,早已是国运穷蹙的烂摊子。但南唐毕竟是十国中最大一国,倘能安邦治国,卧薪尝胆,或可暂保疆土;即亡,也轰轰烈烈,给民族发黄的编年史,订上火光闪闪的一页。可惜后主以据一镇为满足,政治上如此软弱低能,个性气质又如此是脆薄风流,故终难挽回灭顶之灾。加上后主既无逐鹿中原之心,又无荆轲、聂政之血,更不能像大舜皇帝一样垂裳而治,因此,走到四面楚歌的末路时,势必投入历史的网罗,成为时代大趋势中必然被淘汰的个体了。
976年正月,李煜被俘至汴,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当了屈辱的违命侯。同年,太祖死,太宗即位,封李煜为陇西公,加检校太尉衔。在这“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岁月里,他无时不思念着“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举动亦不得不十二分谨慎;小周后随李煜至汴,封郑国夫人,按例跟命妇入宫,但每入必被留数日才出,出必大泣,骂后主,后主只能宛转避之。李煜虽无舜之德、桀之虐,但以其率真之性情,却也绝不是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仓皇辞庙日,他全然漠视军威赫赫、纵马挺戟的宋大将在侧,一曲《渡中江望石城泣下》,道出了多少“几曾识干戈”的痛悔!居宋时,常于无谁告语中闭门幽叹“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足见他是时时在反省和悔恨着的。对于故国,他追思不已,更写下了许多呕心沥血之作。 李煜的人生悲剧色彩,是极浓极浓的。
978年七夕,正过四十二岁生日的李煜,被太宗赐牵机药毒杀。未几,小周后因悲不自胜,亦卒。李煜的死,自是他为君无能所致,也是大浪淘沙所然!历史,谨慎地揭示着自己的秘密,章章节节地给人们上着深沉的每一课。 我读出的对现实的启示
克尔凯郭尔指出,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和不能够有自我。而李煜应该属于不能有自我的那种吧,后主的悲剧,乃是永恒变化中不可避免的磨难,是个性必须使然,更是时代环境所致。
在现实生活中,当自我实现与自我责任产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我想当我们承担并实现我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时,也会感觉到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尽管这时的价值并不是当初你的自我。当然,李煜无心无力承担属于他的上天突然降临的责任,而沉迷于自我的世界里也无可厚非,毕竟,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瑰丽的文学宝藏。
过去的种种都只成为记忆,未来的种种人类无法预知,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怎样把眼前的压力变成快乐才是人生制胜的关键。如果能做到“三受”(忍受——接受——享受),生活就其乐无穷了。面对看似困苦的生活,首先要学会咬紧牙关忍受,慢慢去适应并接受它,一旦接受,心态也会跟着调整,然后在熟悉的过程中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去学会享受那战胜艰难困苦{写李煜的散文}.
的过程,如此持之以恒,便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用开放的心胸看待人生我们就会发现,所谓财富不是你拥有得多,而是欲求得少。陶潜有诗为证:“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官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寡,而在于满足了作为一个正常人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后,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生活。{写李煜的散文}.
这便是我读李煜读出的感悟。
第三篇:《木心撰写的精品散文代表作》
木心撰写的精品散文代表作《九月初九》,我爱不释手,随手翻阅很多遍,起初给我的印象是文本深奥晦涩,读不大懂,文中有些文字生僻,行文如水到渠成一般,难以全局把握。在我有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重新反复阅读多遍以后,我脑海中涌现出大致的框架。木心在此文中对“中国的人”与“中国的自然”的解读,表面看似泛泛而谈,实则印证作者木心的文学功底深厚,以及生活的积淀丰厚。对于初涉文学的我而言,真要下一番苦功才勉强读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味来。木心的中国情结式乡愿在篇尾以画龙点睛之笔,将整篇文章浓缩成炽热的乡愁。让我由衷的激动与感慨。
文章的第一段,我归纳为木心回忆中国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讲述中,木心信手拈来,从《诗经》开始,历经好大喜功的汉赋,直至绚丽多彩的唐诗宋词,他把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讲的透彻澄明。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人与中国的自然,分不清道不明,无主无宾,从来就是牢牢捆绑在一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中国的文人骚客与中国的自然从古至今都是密不可分,他们之间的种种关联无需理清。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无非是中国文人的多愁善感赋予大自然拟人化的迷人色彩。作为诗人的木心先生也一概不例外。{写李煜的散文}.
文章第二段,木心阐释儒家、格致学派、释家与道家如何运用自然美化自身。木心对此了然于心,对上述诸子百家与学者思想学术有了深入的阅读与研究。每一学派仅用寥寥数语简洁概括之,作为读者,我看得出奇,因为我对儒家、格致学派、释家与道家有了一点断章取义式的零碎领悟,但木心的点评却令人肃然起敬,令我对道家有相似的亲近感。艺术家,如木心所说,有叛逆的性格,小时候是皮大王、捣蛋鬼,同道家目空一切的思想境界很投缘,却总是有一层之隔,要不然,艺术家都变哲学家了,那么艺术会绝迹于世,显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以至于艺术家与道家人士有一夕之谈,一夕过后,便分道扬镳,各自逍遥快活去了。这番话,作为学音乐艺术的我还是能读懂的,艺术家无论如何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的好朋友,但终究不会往哲学这条道路上去,原因在于艺术的大门始终向艺术家们敞开着,“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文章第三段写自然误解曲解了人,为何缘故呢?木心那时身处异乡美国,亲身感受到,那里的自然是自然,那里的人是人。即便有类似于故土的春风、犬吠、丹枫,都不符木心心目中华夏古国的观念、理念、概念与杂念。乡愁由此萌发,忧郁的情绪蔓延开来。本段中,木心第一次提起乡愁,怀念故乡的心情不能平复,惟有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解救了他,使他真正还原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心怀中华古典情结的中国人。结合本文的前两段,文字昭然若揭,根本不用老先生亲自开口。
第四自然段,木心回到故国,开门见山的谈到,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永不变更的精神密码。历史悠久的国家,一街一巷一亭一桥,闪烁着梦幻般的人文剧情和往事旧梦。从辉煌的起点延续至不圆满的整体,一再在木心的心头浮现。他经历文革,遭受牢狱之灾,可他只用“浩劫初歇”一带而过。花草鸟鸣又一次进入家家户户,自然证明,盲目的纷争毫无必要,自然暗示,即使荒诞,历史的进程总是偶然的,山川花鸟却不以为然,或青翠耸立,或争奇斗艳,或自在悠然。
第五段承接第四段,中国人拥有何等伟大的忍耐心,十年动乱,虽然苦闷,有自然美景作伴,便不会孤寂。人们可以将花草嫁接,培育出新品种,大块人心,疯狂地举行着改造自然界的创举。金鱼也被开发出若干种类,以供人们赏玩,逃避世事,甚至不问世事,隐迹于游山玩水之中,美丽的大自然便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好的伙伴,殊不知自然对于人的贡献方面需要一种极单纯的法则,人使自然变得不自然,人一而再的对自然犯下可耻且不可饶恕的罪行,在木心看来。
文章第六段,木心讲文化乡愁版本不一,可他自己的版本必定是老版本,梅兰竹菊,爱得衷心,与别国对自然景物的感念相去甚远。木心经历诸多变故,他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艺术家,可他不明讲,他一度痴心绝对,也曾碰得头破血流,没有怨声载道,更没有后悔,明哲应运而生。人生中不期而遇的种种磨难,让木心悟得清澈明了的忧郁,他完全能驾驭坎坷命运中的忧郁。木心不用理性的概念解释明哲的要义,而以他惯用的诗句为明哲作注解,明哲是亮度较高的忧郁。我尤为喜欢如此美妙的文句。
文章的最后一段,木心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着自然与人的和谐,或者进一步说,富有神性的自然,天真善良可爱。中国的自然通透人性,你对花鸟草鱼好,它会同样待你,在这一层面上,可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木心在结尾处,笔锋一转,写自然对朝代的更替,每每借用孩童的儿歌揭示,令人拍手称奇。木心更认为,自然面对丧失了危机感的人类,时常都会有预警,人类要善待人类,人类更要善待自然,真正的天下太平本该如此。木心引用范仲淹的名句表达他富有独特个性的诗人气质,忧国之士大有人在,后乐之人却鲜见,自己宁愿做
后乐而忧者。木心表现得离经叛道,却也在情理之中。远离祖国,怀着忧郁的心绪,恰恰彰显一介爱国人士的浓烈的乡愿之情吧!
全文读完,回首文章标题,九月初九,似乎与乡愿毫无关联可言。再仔细琢磨,九月初九是属农历日期,一个中华民族平常而不寻常的日子,为中国传统农历的吉日,有中国元素。九可称得上中国有特殊含义的数字,象征着天长地久,九九归一,大吉大利,有中国特色。再者,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中国传统佳节,除蕴含孝敬老年长辈的现代意义之外,更有登高赏景、吃重阳糕与饮菊花酒的古老风俗习惯,意蕴中国文化。九月初九作传统佳节解释,与木心的乡愁就紧密而完美得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一解释可能是木心的本意,更何况本文有可能是木心在美国时某一年的九月初九所作,这又不得而知了。木心以九月初九为题,真是别有用心,匠心独具。
本文将标题九月初九、中国的人、中国的自然,浓烈的乡愿一一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耀眼夺目的中国风韵图。木心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挥洒自如的写作技巧,不拘一格的行文风格,新颖别致的文本结构,为读者展示了木心作为艺术家的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
第四篇:《血泪书写的人生精粹——李煜词浅析》
血泪书写的人生精粹——李煜词浅析
外国语学院杨嘉浩 1100018209
【摘要】他以帝王之身款款走来,又以词人之名缓缓离去。李煜,他是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也是才倾江南的乱世才子。他指尖滑过的一词一句,全都化作华丽而沉郁的诗词,如同江南淅沥千年的雨水,仍然滋润着现在的土地。李煜以常人无法比拟的诗歌造诣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称号。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李煜的人生境遇对他当时的词作进行赏析,从而体会词人当时内心感受,深化对作品理解。
李煜不仅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文人,更是一位亡国之君。亡国前后生活的巨大反差,给李煜带来的是深入骨髓的痛。因而也使他的词作在亡国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研究李煜在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对更好地理解他的词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前期清丽婉转,华丽奢靡的帝王之词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史书记载李煜生有奇表,骈齿重瞳,风神洒落,天资聪颖,而且年轻时便才华横溢,多才多艺,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无不通晓。李煜的卓然出众,深受极富艺术修养的李璟宠爱。然而李煜生性天真,浪漫,文士气有余而帝王气不足。况且在他之上尚有五位兄长,本来没有多少继位的可能。但是李煜的兄长们在他成年之前便先后死去,只剩下一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szw/24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