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群离草原无踪无影, 它知道有人要来临;大地等人们来将它开垦, 用双手带给它新生命。zw234深海网www.zw234.cn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红河谷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河谷教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 红河谷教案
教学内容:
1、歌曲和合唱曲《红河谷》。
2、手风琴曲《列•布朗底》。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2、欣赏合唱曲《红河谷》,通过与齐唱曲的比较,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合唱的特点。
3、欣赏手风琴曲《列•布朗底》,结合歌曲、合唱曲《红河谷》,让学生初步了解北美洲的欧洲移民后裔音乐与欧洲音乐的血缘关系及其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背唱《红河谷》。理解欧洲移民后裔的音乐特点。
难点:(1)唱好《红河谷》弱起小节和切分音。
(2)启发学生理解该旋律与欧洲音乐风格特点的联系。
(3 ) 应启发学生从调式、音阶、旋法、节奏等方面来分析音乐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红河谷》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课堂,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景色?(播放课件)
生:加拿大
师:为什么?
生:枫叶国旗、多伦多电视塔等。
(设计意图:从多媒体播放的音乐风光片中可以看到,辽阔的草原汹涌的江河、枫叶国旗以及多伦多电视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正确答案——加拿大,此时背景配乐为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为下面的欣赏及学唱作铺垫。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
师:同学们对加拿大还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生:移民国家,英法后裔;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渔业、新闻纸等。
师总结: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它的面积居世界第二,而人口只有3000多万。加拿大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并学唱一首优美动听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设计意图:一系列问答,使各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学习、感受与探索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0 X X | X X X X X X | X —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0 X X | X X X X X X | X —
1.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练习的第一行节奏和第二行节奏有什么特点?(相同)
2.让学生读节奏,找出难点(切分节奏),并讲授。
3.根据拍号和第一小节,讲授弱起小节。
4.师范读。集体练习(读一读,拍一拍)
(设计意图:此条练习与歌曲<红河谷)的节奏是相同的,为学好《红河谷》打下基础,以合作教学法为主。)
师:如果把这条节奏变成活泼可爱的小音符,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下?(播放课件)
提示:在欣赏时,同学们用手轻轻地拍着节奏。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欣赏的这首曲子,它的旋律进行是平稳的还是跳跃的?
生:平稳
师: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还是优美抒情?
生:优美抒情
师:我们用“啦”来模唱这首曲子。
师:这段优美动听的旋律是由哪些音符组成的?一起来认识一下。老师范唱或听录音机范唱。
师:老师弹琴,请大家随琴声一起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法教学,使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基本掌握整首歌曲的旋律。)
师: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前面的练习。大家试着填词演唱歌曲。
师:简介歌曲:《红河谷》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
生:稍快或稍慢
师:两种速度我们都来体验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
生:淡感受
师总结:怀念、深情,讲述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一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
师:下面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表达又有什么变化?
生:活泼欢快
师总结:活泼欢快、健康向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次对比,总结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它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师:播放录音欣赏合唱版《红河谷》,并与歌曲《红河谷》进行比较。
生总结:利用声部的穿插、衬托,增添变化,增强厚度,丰富表现力;通过调性转换,丰富音乐色彩。
师:通过《红河谷》这首歌,我们知道,加拿大是一个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期待着世界各国朋友的光临。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的愉快心情呢?
生:唱歌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大家了解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加拿大民歌,那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歌,好吗?
生: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说明在刚才的学习中都积极地开动了脑筋。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同学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谈感受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家园,报效祖国!今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而《红河谷》更是从情感出发的一课。怎样才能把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受的形象来触动学生“爱乡”的心弦呢?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歌曲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作品中流露出的爱乡之情。
2、突出学生主体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升华情感。并通过学生自编自演,提高创作实践能力,在创作体验中,也升华了自己的爱乡、爱国的情感。
美妙的乐声
——《红河谷》合唱课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以“感受合唱美妙的乐声,领悟合唱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为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红河谷》是一首加拿大民歌。反映了17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开发北美的情景。表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歌曲为G大调,4/4拍,弱拍起的节奏性贯穿全曲。单乐段结构,歌曲旋律优美,具有舒展、述说的特色。
歌曲简单易学,特别是全曲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又多在中音区进行。学起来叫容易,但是歌曲分两声部,低声部旋律有四五跳进,教师在两声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训练,使学生掌握二声部旋律,并注意在合唱中的演唱方法。
教学目标:
1、以积极的态度感受、体验美洲音乐。
2、能以二部合唱形式,用中等的速度、平缓的呼吸、整体统一的声音,深情地背唱《红河谷》
3、感受合唱中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唱歌曲《红河谷》能够用平缓的呼吸、统一的的声音正确的歌唱。
2、在歌唱中进行二声部合作,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提醒唱歌姿势)
(1)4/4
1 – – -︱3- – -︱5- – -‖
1 – – -︱5- – -︱1- – -‖
(2)4/4
5 1 3 – ︱3 2 1 – ‖
.
5 1 1 – ︱7 1 6 – ‖
. . .
(先单条练习,再进行二声部练习)
提示学生边唱边互相倾听别的同学的声音,要求声音的和谐,在二声部练习中体会声部之间的合作引出合唱的概念。
(二)合唱的概念
1、学生表述合唱的概念,老师再指正或补充。
(合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
2、合唱的基本要求(见书33页)
(三)新授课
这节课让我们也来亲自体验一下合唱的艺术魅力,学唱一首非常好听的合唱作品《红河谷》。
1、聆听
(1)范唱歌曲《红河谷》
学生认真聆听,思考歌曲的演唱情绪、速度。
说一说歌词描写了什么?
(2)集体有节奏地读歌词
A、生表述歌词大意及思想情感
B、老师总结: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流传于加拿大以及北美洲红河一带,红河因河水中含有红褐色的土而得名,整首歌曲表现了移居北美洲红河一带的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2、学唱歌曲,提示强调弱起唱。
(1)分声部学唱:男生学唱第二声部,女生学唱第一声部。
(2)随琴小声哼唱曲谱,两声部合作。(教师协助男生唱好第二声部)
(3)要求用适宜的音量,平稳的速度去歌唱,要准确起唱并注意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4)全曲分为几个乐句?(生:四个乐句)
师:四个乐句具有 “起、承、转、合”的中国民族传统的创作手法。
(5)分声部填唱歌词
(6)声部合作
(7)结合课后实践与创造第一大题进行练习:标出呼吸记号,用中等的速度、平缓的呼吸,充满深情地用两声部合唱形式演唱《红河谷》。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换气的地方,怎样有感情的歌唱,并集体进行演唱在情感上的处理练习。)
(8)全班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提示要注意合唱的基本要求)
(9)分组设计演唱形式进行表演,相互评价及肯定。
(三)扩展:欣赏合唱歌曲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1、聆听学生熟悉的《青春舞曲》,播放合唱形式的版本,学生认真聆听感受合唱魅力,激发热爱合唱的情感。
2、引出教科书上32柯达伊的话,对学生进行适宜时机的思想教育及精神上的熏陶。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好听的加拿大歌曲《红河谷》,同时也初步领略到了合唱的艺术魅力,希望课后再去多多聆听优秀的合唱作品,我相信这美妙的乐声将会给同学们带来非同一般的、美的享受。
(五)在《红河谷》的音乐中学生离开音乐教室。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1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