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诫子书教案
俭以养德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hmcgr@163.net]
〔教学目标〕
1、学习立论和驳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了解本文所运用的间接反驳的方法。
3、体会设问和反问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4、认识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
一、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把课文中生字和生词画出,并作注音或释意。
2、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思考题
(1)了解全文结构,概括段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4)本文为什么要采用间接反驳方法?怎样将驳论和立论紧密结合起来的?
(5)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论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6)找出名言警句,明确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1、用解题导课
“俭以养德”即“以俭养德。”以,用。养,修养。课文第四段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用静来保养身体,用节俭来修养道德。本文的题目就出于此。我们并不以绝对节俭为上,而主张量入为出,适当改善生活,使生活现代化。
2、交待学习目标(略)
二、简介作家
三、检测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吝啬佳肴嗜好不亦宜乎裤子
四、阅读理解,讨论思考题
(1)理解全文结构,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
提示: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摆出貌似有理的错误论调,分析消费的三种情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棗11自然段)
论述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意义。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
总结全文,号召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还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3)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从“精力”、“影响”、“后果”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4)本文为什么采用间接反驳方法?怎样将驳论与立论紧密结合起来的?
明确:采用间接反驳,这是因为“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错误论调实质是对节俭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明白节俭与思想品德的关系。要纠正这种错误思想,不宜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而宜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从正面讲清“俭以养德”的道理,使持有偏见的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5)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论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句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用疑问句式表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非也!”这正是抓住读者心理能产生的疑问,用设问提出,更为适合读者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
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方式和加重语气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比陈述句不但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如:“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在生活中,不是屡见不鲜吗?”用反问句来摆事实,不但事实显得确凿无疑;而且能发人深省。
(6)找出名言警句,明确所蕴含的意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用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说明了恬静、节俭是“修身”、“养德”必不可少的条件。恬静、节俭可以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一个人恬静、节俭,就没有私心杂念,不计名利,索取的少,消费的少,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他的道德也必然高尚。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由节俭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到节俭就很困难。说明节制物欲、保持节俭的重要。“俭”与“奢”在人的生理直觉上,后者确实比前者感到“舒服”、“痛快”,所以“奢易”,“俭难”。正是“由俭入奢易”,所以要节制物欲,严于律己,见到奢侈行为不动心,不眼红,不追求,而以俭为美。正因为“由奢入俭难”,所以奢侈行为沾不得。如果奢侈成习,一旦失去奢侈的条件,就会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导致犯罪,落到身败名裂的地步。
重点总结:1、本文是按“提出问题棗分析问题棗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
2、叙事简洁,层次分明。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篇二】诫子书教案
短歌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短歌行
曹操
(一)导语:(课前2分钟播放主题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幻灯片1)
(二)知人论世:(幻灯片2),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点评: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老师点评:今天语文课7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W/Oy97
(三)解题: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幻灯片3)
(四)背景:我们都知道学习诗歌,背景知识必不可少。诗歌的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当时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攻灭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持槊歌此《短歌行》。(幻灯片4)
(五)朗读(一):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朗读(二)(幻灯片5)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七)朗读(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首先我们先要解决下生字词。(强调两个字)((幻灯片6)我们一起来,一个读两遍。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学生答(四层),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明确:(注意表述格式,要写出来,学生表述完了追问,小结)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主要内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幻灯片7)点评: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主要内容:思念贤才礼遇嘉宾。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一个暮年的烈士自比为青年的女子,是很不容易的,这四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幻灯片8)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主要内容:渴盼人才忧思难解。手法、情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幻灯片9)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主要内容:虚心纳士竭尽诚心。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幻灯片10)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幻灯片11)
1、人生短暂借酒浇愁(设问、比喻、借代)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宴饮嘉宾(用典、借代、比兴)思——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宴待贤士(比喻、想象)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搜揽人才(比喻、用典)盼——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八) 朗读(四)同学们齐读,我们再次体会和领悟诗人那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点评)
为了让大家更能走进历史情景,品味三国气息,体会作者内心世界。(幻灯片12)现在我们听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横槊赋诗,演唱的《短歌行》。{《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谱曲演唱的})(听后我们可以感觉到曹操的思想情感是那么的细腻、深沉且复杂,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慷慨、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九)曹操既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带来了短歌行,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过渡)
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练笔)
参考话题:
“立志与成才”——(《诸葛亮集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机遇与成功”——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季羡林:才能+机遇+勤奋=成功
“尊师重教”—–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回顾从古到今先哲先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尊重教师贵在行动,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你们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的最大的尊重。
“礼贤下士”——刘备三顾茅庐,三定天下;曹操倒履迎许攸,官渡之战大胜;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邹槐为师,终破齐复国,报了奇耻大辱。
(十)课外延伸:附(幻灯片13)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幻灯片)曹操的《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曹操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十二)作业:(幻灯片)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参:考参参考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g(t3Aa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V:t4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7IUl”G”l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
【篇三】诫子书教案
第16课 诫子书 教案汇编 2016秋初一语文上册
诫子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
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附:板书设计
诫子书
治学诫子书教案
中心论点—- 静 躁 (危害性)
静以修身 (正) (反)
俭以养德 修身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 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 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进入“名人榜”
“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是谁?
进入“名人知多少”
诸葛亮,字孔明,汉末琅琊都人。三国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篇四】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佳木斯郊区莲江口中学 陈旭凤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做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从本文中认识到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学习,做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文字:中华第一望族
一、(一)
这一家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培养除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原因是他们一直牢记的一条家规。
(二)言宜慢,心宜善。
导入新课,其实有许多优秀的家书都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教育观念,例如《曾子家训》《傅雷家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在54岁时告诫给他只有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段话。篇幅不长,只有86个字,却是诸葛亮一生高风亮节的体现,集中体现了他的智慧与才华。 资料助读
诸葛亮(181 -234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倶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屏显:朗读一、读准字音:夫 fu 淫慢yin 险躁 zao 遂成sui
朗读二、读准句读: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三、读出感情:读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语速要慢,语调要深沉。 诸葛瞻资料介绍,不负众望。
(二)请同学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提示:1夫:不翻译2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3行:指操守、品德。
三、赏析语句,走进作者。
1这封家书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也是诸葛亮自己学习修养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你喜欢文章中的那句或哪几句,并谈谈理由,能联系生活学习谈谈。
句式:我喜欢文章的 句,理由是,它让我懂得了(认识到了学到了) ,例如 。
2、学生交流
3、了解诸葛亮。(教师补充)
四、选取一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五、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淡泊宁静,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
六、作业:
1、 背诵课文,工整抄写一遍。
2、 疏通文意。完成书后的练习题。
【篇五】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设计
崔口中学教案
]
【篇六】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理清课文结
构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情分析:经过前三个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但还不牢固,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法: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教学过程
一、定向学习
(一)导入新课:
由名家书写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书法作品导入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后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引用后广为流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圈画学习目标中的重点词语)
1、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成)
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给加点字注音
夫.( )君子之行.( )
非淡.泊.( )无以明志
淫.( )慢则不能励精
遂.( )成枯落
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味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2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诫子书教案
(1)读时要字正腔圆。
(2)处理好停顿,控制好节奏。
(3)注意语速语调,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3联系背景,读出韵味。
(1) 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书信
(2)背景链接
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但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所以他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来告诫教育儿子。
他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所以他写给儿子的这封信应该是语重心长,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我们还应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
(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课前预习,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强调重点词语,学生在导学案做批注。
3同位互译课文,提出疑难。
4指名学生翻译。
三、合作学习
1本文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来教导儿子的,有何用意?(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其他组补充,教师引导归纳出本文结构)
四、展示学习,解惑提升诫子书教案
1.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全班再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
2.这封家书中,如果让你选择一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并陈述理由。思路如下:
我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范例:诫子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
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由这句话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能够不受外界环境干扰,潜心进行研究,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五、反馈学习,根据提示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特点,背诵对偶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澹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迟,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篇七】诫子书教案
16 《诫子书》教案设计
16 《诫子书》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对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弄清文章的层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56课时)
导学要点: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夫( fú ) 淡泊( dàn )( bó ) 淫( yín )慢 遂( suì ) 庐( lú )诫子书教案
2、解释下列词语。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出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去〕消失。
〔枯落〕凋落,衰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典故、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代表作(名句):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放课文朗读录音)
• 诫:警告,劝诫。
•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练习四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③„静‟屏出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行:操守、品德。以:连词,来、用来。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内心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⑾,险躁⑿则不能治性⒀。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⑾„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⑿„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广:扩展,增长。成:成就。
译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⒁,意与日去⒂,遂成枯落⒃,多不接世⒄,悲守穷庐⒅,将复何及⒆! ⒁„年与时驰‟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⒂„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⒃„枯落‟凋落,衰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⒅„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⒆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年华,年纪。日:时间,岁月。遂:最终,最后。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想回到过去的青少年时代重新学习)还有什么用呢!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57课时)
导学要点:
1. 研读赏析课文;
2. 拓展延伸,当堂练习。
(二)研读赏析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立志,惜时。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结构层次
第一层:(①)告诫儿子应当将“静”与“俭”作为“修身”与“养德”的根本。
第二层:(②③)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鼓励儿子成就学业。
第三层:(④)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4、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为了增强效果,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补充一个“躁”的例子吗?
学习和做人,对比论证。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5、画出文中提高“志”的语句,练习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6.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三)名句赏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及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的“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
诸葛亮54年的一生,因此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非学无以广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中小学的时候,要刻苦学习,因为我们无知,我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必须跟随老师刻苦学习。在上大学时,我们几乎都是成年人了,熬过了人生学业中的最重要、最艰苦的关口—–高考,所以很多大学生开始松口气歇下来了,失去了往日高中时拼搏的身影,平时的学习只要考及格就行,最后只图混个文凭,仿佛大学只是供“天之骄子”休息娱乐的场所。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当他们埋头于工作之后,看到自己大学同学继续刻苦读书找到更好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悔意也就慢慢涌上心头了。
【篇八】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古诗《蜀相》,自己读读这首诗,看能不能读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在这首诗中写了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交流。出示图片,你知道诸葛亮的那些故事?
出示资料: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
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我们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3.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理解文中 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那就让我们先“读”为快。
自主学习一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正确停连,读出文
言文的韵味;然后小组互读互听,互帮互助。 (3分钟后检查朗读情况。)
生读课文。
小组评比。
四、理解句意
1.自主学习二
请同学们参考课下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再小组内交流,共同解决。五分钟后检查交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
么来得及!
2.结合以上对句子的理解,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并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角度体会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他担心儿子太容易骄傲了,《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他写给儿子信应该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
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
了殷殷期盼的味道。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遍。 (全班齐读)
五、自由发挥
自主学习三
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你觉
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其中的哪两句?为什么?或者用我从文中_______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诸葛亮。两种方式都行。 (5分钟后展示)
相关资料:
他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奔走驱驰,为了国事,为了蜀地。南征北战,殚精竭虑,他曾五次北伐,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战场。可见他一生都实践了淫慢则不能励精。大家要记住勤奋勤勉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正因为非常珍惜时间,不能荒废时间,来学习读书,所以诸葛亮才能博览群书,大家传说中的政治军事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那么诸葛亮的修身经验是静以修身,他在帮助刘备之前,一直隐居隆中读书苦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俭以养德,大家刚才说的太好了,他一生非常勤俭,在平定南中叛乱中深入不毛,非常节俭,他曾经向后主刘禅主动申报自己的家产,说自己“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在病危时立下遗嘱说““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六、当堂训练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呈,尘世喧嚣,有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我们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心向学,是一个大课题。希望读了这篇文章能在我们的心灵里埋下一颗宁静淡泊的种子,所以我们要把这篇文章永远记在心里。此时,你们能不能静下心来背诵课文呢,试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1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