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一作文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admin 初一作文 2020-04-22 23:53:18 诗歌朗读

篇一:《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第1课《在山的那边》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 ……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二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三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篇二:《《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文学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员方向) 080104074 高婉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本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的现代诗。作为初一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第一篇语文课文,《在山的那一边》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诗歌,其内蕴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对初一新生的学习、生活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汇。

(2) 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象征”手法,体会现代诗歌的形象性。

2.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起旁辅作用,掌握课文基本内容。

(2)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团体合作、讨论探究课文的内蕴主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诗人亲近自然、感悟人生,为理想不怕挫折、艰苦前行的精神。

(1) 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发。

(三)教学重难点

教会学生把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思想主题,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在小学所学诗歌多为格律诗,现代诗歌接触较少。《在山的那边》作者以孩子语调进行抒写,正切合的学生的身份及生活体验,因此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欠缺,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不容易体会现代诗歌的情感态度及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虽然能把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却难以真正做到“内化”。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通过磁带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合诵初步掌握诗歌大意。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探究

三.说教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组织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要求查字典解决注释中的字词。

(二).课堂导入

预设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或者爬过山吗?”当你们面对连绵不断的山时,心里想到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能和诗人产生共鸣呢?”

(三).作者介绍:

1.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中学毕业后下乡劳动三年。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1994年间旅居英国。现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诗歌文体介绍: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四)听录音带,画出关键的词、句

1.凝(níng)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凝结或注意力集中,本词中作前者解。

2.诱惑(huî):文中作吸引、招引。另一义为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3.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瞬,眼珠儿一动。例: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等。

4.隐秘(mì):隐蔽,不外露。另一义做名词解,秘密的事,例:刺探隐秘。{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5.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象开了锅似的。喧,声音大。

6.痴想(chī):发呆地想。痴,极度迷恋某物。

(五)教师带读,全体学生合读,体会诗歌的语音、停顿及情感表达

(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探究

1.诗中的“山”、“爬山”与“海”各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这山不是一座,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境界。

2.“痴想”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提示: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甘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天地。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提示:这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4.“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提示: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示: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6.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7.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六)学生齐读,再次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但只要不怕长途跋涉,战胜困难,一次次的战胜失望,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熟记课文。

2.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查找一稿和本课相类似的诗歌或故事。

五.板书设计

1.重点词汇:痴想、隐秘、想望、铁青、凝成、诱惑、喧腾

2 .象征

山————————————————————————艰难险阻

海————————————————————————理想

爬山———————————————————————艰苦奋斗

篇三:《《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几部分内容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是作者抒写对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一单元中,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写出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敬畏生命、追逐理想。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有:朗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感情上,即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体验。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借自己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二、学情分析

从入学到现在,我对班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为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农村孩子,所以一般来讲语文功底都不是太好。在诗歌鉴赏这个模块,虽然有已经学过的《秋天》铺垫,但要求他们由于方言的原因要求准确并富有感情的朗诵是比较困难的,并且精准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也是由于功底薄弱会有所限制。但是这首诗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感悟,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整首诗的意境。就这一点来讲,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加以教师因势利导,重点点拨,会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不一样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简单掌握诗歌朗诵技巧。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的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2、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重点语句的分析鉴赏体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实际,体会作者激励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培养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2、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诗歌语言的感悟。

(二)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首比较简单易懂的诗,所以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和象征意义的进行理解与体会,对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情感的熏陶和启迪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会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出于课标要求和兴趣教学法的启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法 2、问题点拨法 3、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过程 :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叫《蓝精灵》?(播放音乐《蓝精灵》,播放图片蓝精灵——兴趣导入)。听完音乐后,大家想想,在山的那边真的有蓝精灵么?或者还有其他?那今天我们来看我们的新课:《在山的那边》。(板书)(用时三分钟)

2、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词:

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表情朗读的渗透),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比较难理解的生字词。(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山和海。)读完后让学生找出难理解的生字词,因为学生已经预习过,只需要多媒体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学生齐读生字词,课堂巩固。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是对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检验。问题设置如下:

A、诗歌两节中的“山”和“海”意义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指什么?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两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对诗歌的大意有所体会,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分体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明确第一节是小时候的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中的“山”指的是艰难险阻、困难坎坷、重重阻碍;而“海”是指理想、目标、信念、信心、成功以及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结合前文朗诵时播放的图片加以说明)

(整体感知环节最多用时十二分钟)

3、课文精讲即问题探究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学生朗诵加问题探究梳理课文的方式对诗歌进行鉴赏。而且问题的设置主要是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有象征意义、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内容,呼应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意境,运用不同的图片做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会,触动学生的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课后习题或者是课外习题中命题出现率较高的知识点整

理而来,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问题我会采取逐题探究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主要问题设置如下: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看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想望”。(对前面词语盘点的回顾:隐秘,不想让人知道的事)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可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看见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笑“我”幼稚可笑,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修辞手法的讲解:拟人,图片背景:青的山,加深记忆和视觉体验)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零分”解释:什么都没有,多媒体链接到一张空白的幻灯片)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而这个“海”是不存在的,不切合实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解释“飘”字,轻的,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图片背景,海潮,傍晚,一个人,闭上眼睛想象,加深对诗歌的感知)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理想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只有在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断奋斗之后,才有会有收获。这时候理想的实现才会使你兴奋、给你惊喜。(多媒体超链接用灰暗的图片和有阳光的图片进行比较)

(7) “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中的“海”有什么含义?

这里的“信念”指得是妈妈给我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探究问题这样设计,可以根据时间调整,有时候会出现突发状况,如果时间不够,就要留一两个问题做作业,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也可以当做下节课的知识回顾。

接着就是本课的另外一个小小的不同,就是作者及写作背景不出现在导入后,而是课文讲解完后,学生会好奇老师为什么不讲解作者,这时候引出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结合文章背景对诗歌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安排需要明确写作背景在前作者在后,用写作背景引出作者。这一部分内容只是利用幻灯片进行播放,既省时又高效,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幻灯片展示如下)

(1)写作背景:

作者小时候跟随从教的父母游走于各地求学,可是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去看海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想,影响着他的一生。这首诗诉说着作者一直以来的“隐秘的渴望”。

(2)作者:

王家新,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著有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楼梯》(1993)、《未完成的诗》(2008)等。诗论随笔集《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1997)、《对隐秘的热情》(1997)、《没有英雄的诗》(2002)等。

4、课堂小结部分,分两部分内容进行:

首先是问题回顾,这一部分是机动教学环节。所谓机动就是根据时间定。时间充足,穿插回顾象征手法和修辞方法,一旦时间不够,可以留作作业,

接着是诗歌意义的理解,需要强调“山”和“海”的象征作用,并以此进行总结: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一片海——“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克服一个个困难。所以,努力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吧,“海”一直在远方为你喧腾!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为了理想不断前行,点明作者写作意图。

5、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小时候(一) 长大后(二)

山 山 象 困难、坎坷、阻碍

海 海 征 信念、目标、成功

这样设计是象征的手法清晰展现,有利于学生记忆。

6、作业设计:

背诵本诗,完成学习之友。

这是一篇阅读课,学生只需要掌握朗诵技巧,并且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会分析重点诗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所以作业的设计涵盖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在山的那边》解说完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四:《《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在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教学中,应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生分析

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 12 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1 )了解作者王家新;

( 2 )理解“山”与“海”的含义,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 3 )初步掌握质疑探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反复朗诵,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和技巧,并熟读成诵。 ( 2 )通过对所提问题的归纳、概括,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明白:通往理想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只有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 2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喜爱诗歌。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的掌握。

3.品味诗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4.领会诗歌所阐述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2.理解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 。

教法

1.创设情境法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

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教学时数

本课虽为略读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第一次接触到现代诗,对诗歌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老师可多进行朗读和赏析引导。

教学过程{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20761.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