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
黄福泽
海洋生物技术系
22420122201011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各地的风土人情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让我以时间(农历)为线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习俗。
正月初一:从年三十晚上一般都有跨年的习惯,大家等午夜零点过后,会互相道一声“新年好”。大年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喜气洋洋的大家会成群结队的在村落里面拜年,早饭和午饭一般会一起吃,大都是鸡蛋面线。到了下午,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会选择去朋友家拜年,有些人会选择去亲戚家拜年,还有些人会在家准备迎接别人来的拜年。各家一般都会准备一个“顺盘(闽南语)”,里面有各种好吃的糖果和小食品等,还有上好的茶叶来接待拜年的人们。而到了晚上,各家各户在吃完晚饭后一般都会放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五颜六色,璀璨的点亮了夜空。
正月初二:大年初二这天是传统的“女婿日”。大都数出嫁后的闺女都会和自己的丈夫带着礼品前往老丈人家进行拜年,好不热闹。有些人家有两三个闺女,正月初二这天家里就特别热闹,女儿和女婿们的到来使得家里喜气洋洋。
正月初九:这天做“天公生”,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酒席,在那天晚上表示自己对上天的诚心,祈祷好运。
正月十五:这天使大家所熟悉的元宵节。大都数人家会包汤圆,有的人家买现成的,有的会自己做。到了晚上,有灯会的地方的人们会去赏花灯。在这里,特别提一下,我们那边大都会在这天举行“游灯”的活动。这个活动由几个小组的村民组成,各家各位准备烟花炮竹以及一些供奉的礼品摆在家门口。“游灯”的队伍会从特定的地方出发,绕行各家各户,最后回到那个地方。出发的时候一般叫做“出佛”;回的时候叫做“入佛”。起先,“游灯”的队伍由几个小组的村民选出来的几个“头”,还有聘请的礼乐队伍(有时还会有舞狮队伍),以及各组带着“竹筒火”的孩子们组成。“竹筒火”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去竹林里找比较笔直的竹筒,然后锯到合适长短,然后竹筒里面装上组织发的“土油(成分主要
是柴油)”,最后在竹筒口塞上易吸油的布,最好是棉质的。只要往布上点燃,竹筒火就能着好久。在晚上,“游灯”的队伍特别壮观,孩子们带着竹筒火,享受节日的气氛,也乐在其中。后来,由于组织上担心“竹筒火”可能有些危险,就不在发“土油”。“竹筒火”也就逐渐成为了过去,现在村民组织购买了绚丽多彩的跑马灯。有村落组织孩子们带着花灯跟随“游灯”的队伍,其中另有一番乐趣。 正月十五过后,大都数人们该上班的去上班,该上学的去上学。正月里气氛还是比较好的,正月里大家都避免讲粗话和吵架。有许多的婚嫁会在正月里进行。当然了,孩子们在正月里还会收到许多的压岁钱。 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们这边人们过清明节大都会去山上扫墓而后有的还会去存放亲人骨灰的“灵堂”。扫墓的时候会带上一些纸钱、可口的饮料和食品来供奉先人,还会带上笔和红漆来润新墓碑和后土上的字。当然,由于墓修在山上,难免周围会有些杂草之类的,所以一些除草的镰刀也是必备的。在清理完周遭的杂草以及润新墓碑和后土之后,大都会撒一些纸钱,摆上饮料和食品供奉先人。这时候,大家有的会把自己一些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先人保佑或者告诉先人一些添丁进财的消息,缅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三月十六、四月十四:这两天是笔者所在的村邻的“小诞”,许多人家会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客人——大都是请一些临近的亲朋好友。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我的家乡这边的习俗主要是包粽子,各家各户或自己包或者请别人帮忙包下粽子,享受节日的气氛。自己包粽子的话,粽叶一般去街上买,然后还有包粽子所需的糯米,加上自己喜欢的各种材料,做出美味的粽子。
八月初十:这天是笔者所在的村邻的“佛诞日”,在此需要说明一下,不同的
村落的“佛诞日”的时间不一样,一般在农历七月到十一月之间。在“佛诞日”这天,村邻里离家比较近的人大都会回家,家里面在这天是比较热闹的,在中午或者晚上会宴请宾客,少则三两桌,亲朋好友多的有的二三十桌,这天的热闹程度几乎可以媲美过年的气氛。在丰盛的宴席过后,村落里面一般会有“高甲戏”出演,或者是歌舞团以及电影放映之类的娱乐活动。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大家所熟悉的中秋节,我们这边的习俗也都是家人团圆,然后吃月饼,有灯会的地方可以去看看灯会。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我们这边俗称“老人节”,一些村组织会去探望老人,给老人送温暖。
大年三十:除夕,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大都数人家的家人都回来了,在之前的几天里大都忙着大扫除,整理一年来的收获,还会给自己家贴上新的春联。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大都在吃团圆饭,然后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些孩子会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裳,等待着新年的到来,有些家长也会在这天晚上给自己家的孩子压岁钱。在吃团圆饭之前,村邻中的宗亲会带上可口的饭菜和纸钱去“祖厝”里供奉一下先人,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在这天晚上,许多人家会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后,天空瞬间被绚丽的烟花所装饰,远近都传来喜悦的鞭炮声。邻里跨年的人们会互相道声“新年好”,一派喜气洋洋!
以上所述是大概以时间(农历)为线索,来讲述我的家乡习俗,另外有一些婚嫁之类的习俗与大家分享: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是我家乡南安这地方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
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如果
“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四、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 “系三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家乡习俗}.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摆好床的方位,床脚的四角还需垫上“金纸”,同时新郎当晚还得请个童男(最好是属龙的,较为吉祥)跟其同睡。结婚当天清早,男女双方父母均要选定吉时为新娘新郎“上头”,也称“嫱头”。这种仪式是用头梳从头往下梳三次:一梳梳到头(白头偕老之意),二梳案齐眉(相敬如宾),三梳儿孙满堂。以前,女方在出门之前还需请人“清理脸上的杂毛”,方言叫“满敏”,现在这仪式大多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了。新娘子出门前还要在被窝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时还必须哭着向父母辞行。即使你是满心欢喜也要硬挤出几滴眼泪——以示对父母的不舍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否则会被别人笑话的。新娘的母亲及嫂婶也需哭着为其送行,俗称:“哭缘”,出门之前
新娘的兄弟要帮新娘打开红伞(用红伞取代红盖头),新娘要出门时需撑着红伞从一个上面放着燃香火炉的米筛上跨过,据说是可以辟邪。新娘的叔伯还要帮其“挑花担”。新郎则要前来将新娘接到轿车中,到了新郎家中,两个新人也同样要跨过相同的米筛火炉以去邪,到新郎家中,两个新人也同样要跨过相同的米筛火炉以去邪,到新郎家时新娘也需撑红伞直至“进房”。新郎新娘“进房”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进房”时新郎的家属需回避(不能看)。然后新婚夫妇仪式就完成了,之后喜宴正式开始。 喜宴的操办总是十分丰盛的,旧式喜宴需要有二十四道菜,现在虽然有所改革,但有几道菜是有内在含义不能更改的,比如:整鸡一出表示宴席到了一半;最后一道菜是一个甜汤,表示甜甜蜜蜜。喜宴到了一半时候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答谢亲朋。宴席的坐次安排也是十分讲究的,席位按房子的左右苍龙**来分主次,主席上坐的常是新郎的舅舅等主要亲戚,大舅是坐主位,与之相对的次席主位上座的是新的舅爷,称作“国老位”。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会玩得很尽兴。婚礼后的第二天,会摆宴席请新娘的父母亲。
综上所述,是我对我家乡习俗的一些了解和体验。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度,文化博大精深,热爱自己的家乡,发扬家乡的优良文化,值得你拥有!
篇二:《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
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
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
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家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这可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
“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景象可真美!
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还去河里摸鱼,那一棵棵树像一些战士一般。花儿们也更加芬芳诱人。荷花也开了,荷叶是绿的,荷花是淡粉红的,真美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到荷塘采莲藕吃,一条条鱼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被我们捉上来,就“活蹦乱跳”,看它乞求的样子,真可怜!
秋天,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天空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景象,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独自一人“旅行”。农民伯伯在这个季节可乐了,也很忙,因为他们辛勤的汗水培育的麦子成熟了,他们都忙着割麦子呢!
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篇三:《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
贵州东部偏远的农村,那里虽然没有繁华的景象,但是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土住居民们除了淳朴、大方、好客以外,他们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习俗,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我记得我刚懂事时就屁颠屁颠的跟在大人的背后观看这些有趣的习俗,如今十多年了,还是那么的喜爱,下面由我来跟你介绍我家乡最隆重,最精彩的习俗——停洞斗牛。
今天是星期四,有外校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们正在进行午休,只听校长到在广播里通知:“明天老师有重要事情,学校决定明天只上上午的课,下午放学生们回家。”一听到这样的通知,学生们简直高兴坏了,同学们为何如此兴奋,因为星期六是一年一度的“牛打架”,真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啊!
星期五放学后,我和同村的伙伴,背着书包有说有笑的朝家飞奔而去,走在宽敞的马路上,秋风迎面吹拂,是那样的舒爽,那样的惬意,想到明天又可看到精彩的斗牛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一到寨头,就听到熟悉的锣鼓声,走进寨子里,只见孩子们扛着彩旗到处乱跑,大人们见面就问:“其他事情都安排好了吗?明天放牛打架嘞。”我不知道我们的村民们为什么这样喜欢斗牛,我只知道从我记事起每次斗牛人们都这样兴奋,其实我也跟他们一样,恨不得天天放牛打架呢,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村头,有一个牛塘可容纳两万多人,外地的游客最喜欢我们这里的牛王了。我们村的牛王是从黎平引进,身长1、8米,敏捷的身手,打跑很多名牛,身价20万左右,勇猛直撞,有个外号“黄金右角”,打跑名牛就靠有力的右角抠翻对方倒地,使对方动弹不得。
已经是凌晨两点,我还是无法入眠,大公鸡喔喔的叫了两遍,人们开始起来各做各的事情,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愿明天的斗牛更精彩。天刚蒙蒙亮,我也起床了,吃过早饭就直奔牛塘。斗牛还没开始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牛塘内了。慢慢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过不了多久牛塘里的位置坐满了人,远远望去,众多的脑壳就像晴朗的夜空布满繁星一样,给人密不透风的感觉。
三个铁炮点响,意思是告诉人们,第一对牛准备开打了,人们自觉的安静下来,都在静静的等待。第一对牛开打是我们和九曰的对打,两队都将牛拉进牛塘中间,只见裁判彩旗一挥,两队拉牛的后生都同时放开牛索,我们的牛勇猛的冲向对方,“啪”的一声狠狠的碰在了一起,看牛的人们都欢呼起来。看来“勇猛直碰”的称号真是名不虚传哦。对峙了差不多三分钟,我们的牛把九曰的牛抠翻倒地,九曰的牛耐性不足,没能捍卫自己,我们的牛战胜了对方。
牛塘里一对对斗牛在奋力的比拼着,人们一下子高呼一下子低声叹息。看
来今天的斗牛确实很精彩。
时间如流水一样轻轻悄悄的从人们的身边溜走,一场精彩的斗牛及将结束,有些人相约做客,而有些人匆匆回家。这就是家乡的斗牛习俗。
篇四:《家乡风俗》
家乡风俗——岑溪上灯节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位于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合部,既是连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是广西名副其实的东大门。而岑溪市又因花岗岩质地优良,是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被誉为“花岗岩之都”。
说起岑溪的家乡风俗,我想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得说我们岑溪市的上灯节,虽说在其他地方也有过上灯节这一习俗的,但能像我们岑溪搞得这么隆重的,在全国来说还是绝无仅有的。
所谓上灯节,就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的时候,有新生男孩的家庭都要大摆宴席,请各位亲朋好友喝酒庆祝。新生男孩从出生到农历正月初十当天须达到满月的年龄(也有一说法是须满四十天),才能上灯,否则推迟到下一年,则称之为上晚灯或上老灯。上灯节一共持续七天,从正月初十凌晨零点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六下灯(当地人称“落灯”)。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上灯”。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的栋梁上和社公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历史传承
上灯节这一习俗在岑溪可谓是历史悠久,就连家里面的老人也不都知道上灯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岑溪兴旺起来了,他们只知道从小家乡就有这种习俗,而且至少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了。至于上灯节的起始时间,现在已无从考证了。
据老人们回忆说,在以前还没有花灯的时候,上灯所点的灯是香油灯,即用一个小碟子,在里面放上一条灯芯和花生油,点燃的时候会发出阵阵清香,因此称之为香油灯。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这家有了男丁,增添了香火,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了。按照规定,在上灯节期间,所点的香油灯是不能熄灭的,如熄灭则表示那是不好的预兆,会有灾难在那个家庭发生,因此上灯的家庭必须定时给香油灯添油,以防止它熄灭。上灯通常上两盏,一盏放在家里的大厅,一盏放自家所属的公社里面,所以当时有这一说法,要想了解一个公社当年有多少个新生男孩,在上灯节时去公社看一下有几盏灯就知道了。
现实发展状况
岑溪市的上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岑溪市特有的风俗了,成为当地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花灯的制作上,由原来的用手工、纸扎的花灯,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制作精致的五彩灯,而且不止一层的,有两三层的通电的花灯了。
关于上灯节的礼节方面,去参加喜宴的一般都要给上灯的家庭送上一套小孩的衣服,里面再添一个大红包,还有要另外准备一个红包,上面写上“xxx恭贺xxx花灯之喜”,这些贺礼到时直接给负责接待的人做好记录。在乡镇农村,有些人还会带上一只鸡去祝贺。当然,如果人家请了你而你又没能去的,就托人带一套衣服以及在衣服里添个红包就可以了。因为一般每个家庭都能接到多份请帖,少则三四份,多则七八份不止,肯定不能满足每一家都能去的,所以只能去跟自己家比较亲的或者路程较近的。像我们家在今年的上灯节就接到了八份请帖。
在岑溪,上灯节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了。这种在正月初十同一天内,全市人民基本都到有男孩“上灯”的亲戚朋友家里喝喜酒的风俗在全国绝无仅有。
每逢正月初十上灯节,岑溪市会出现三大奇观:
一是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过去是纸灯,现在是豪华的电动宫灯了。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
二是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家乡习俗}.
三是市民都有喜酒喝。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上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家乡习俗}.
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有人说这是岑溪人的“饮日”(喝酒日)。
评析与前景分析
岑溪市的上灯节从古至今,代代相传,能延续这么多年,而且从不间断,即使是文化大革命除“四旧”时严令禁止,它依然没有断绝,到现在它还依然拥有如此的生机,越来越隆重,我想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上灯节是为祝福新生男孩而办的,带有对小男孩深深的祝福,而且孩子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希望,男孩在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中一直是香火延续的标志,有了男孩就表示这一家后继有人了,这种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一个家庭有新生男孩,这也就代表了这个家庭有可以传承的人了,这当然要庆祝一番。因此,上灯节一直发展下来也是理所当然了。
其次,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小男孩更是受到大家的喜爱。上灯节虽说是为新生男孩而过的特定节日,但它也不时提醒我们关注小孩,关爱小孩,毕竟孩子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因此,上灯节也可以说是为了后代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2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