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守岁的意义》
守岁的意义
传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就要从海里爬出来毁坏田园,伤害人畜,降灾人间。
人们为了躲避“年”,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赶紧关闭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驱困壮胆,他们就边聊天 喝酒。等初一早晨“年”不再出来,才敢出门。
人们见面后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就演变成今天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的风俗。
而今,对于守岁,其意义则为:岁数大的人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篇二:《守 岁》
守 岁
伴随窗外劈啪清脆的鞭炮声,屏幕上主持人“„„5、4、3、2、1”夸张煽情地欢呼声,午夜零点的钟声响起,上亿个家庭围坐电视机前,在CCTV热闹的春节晚会中迎来了又一个新年。
同时,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传统中国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微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的童年还是在浓烈的革命化春节年代。也许以守夜为主的单纯形式,似乎还够不上封建迷信,不屑革命化,人们仍相信守岁,也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那独有的感觉。
每年一到到腊月底就激动起来,暗下决心,今年一定要熬个通宵,体验过年到底有什么感觉。然后,小伙伴们互相比劲,看谁能熬夜,同时也互相传诵着谁谁去年三十整夜没睡,好像特英雄似的。即使是革命化的时代,过年仍然是兴奋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早已按计划购置好了年货,三十的晚餐,相对丰盛,有的家庭还有大人带回来的单位节日会餐菜肴,就更是美食了,这算是那个年代的年夜饭吧,年夜饭后,天还未完全黑下来,小伙伴们高兴急切地跑出家门,成群结伙地开始做着那时的游戏玩耍起来,一些小伙伴则拿出远比今天简单的鞭炮,乒乒乓乓地燃放起来,享受过节的快乐。那时,武汉的冬天比现在冷许多,腊月的日子,常常也是白雪铺地,小河结冰,有雪的三十,更是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冰,按照今天的情形,完全是一派北国的乐趣。大人们则在家里准备过节食品,北方过来的家庭,必定是包饺子、蒸包子馒头,南方家庭主要炸制食物,也就是自制的麻花、油条、翻饺、肉丸等,一直要延续至午夜,甚至凌晨。夜深了,玩耍的小朋友们纷纷返回楼栋,油炸的香味诱惑着,于是,伙伴们开始东家西家互相品尝香喷喷的刚出锅的油炸食品,那个年代,平时哪有如此美味,只要不睡觉,不一会就忍不住吃一块,一时进食过多的油腻,弄得肠胃受损,以后几天不舒服。美味的同时,就是熬夜的战斗,那时没有什么“娱乐”和“节目”,麻将绝对是
禁止的,扑克被限制,但可能是谁家文革前保留下来的扑克,这时可以拿出来玩,商品扑克不足,于是就有聪明人自己制作出来了扑克,我对一种用X光片制作的扑克印象极深,那光洁闪亮的质地,简直就是扑克精品。有时大家到某家围坐火盆,聊天、听大一点的孩子讲故事,有条件者从家里拿来收音机,转播革命样板戏,更是别有一份惬意。夜越来越深,困意越来越重,大多数小朋友们是熬不过去的,我也从来没有守过一整夜,最多是零点以后,强忍再坚持一段时间,实在受不了,就去睡觉了。
第二天醒来,冷风穿过窗缝,木质的窗框在风吹下咔叽作响,更觉屋外的寒意,呆在被窝里不愿起来。但新年新衣的诱惑,有些小朋友还会得到小红包装的压岁钱,这些总是让伙伴们还是早起,来到屋外,暗自比试着新衣,所谓新衣,就是新布料、姑娘顶多是新花布,没有什么新鲜的款式和颜色,而且不是每一年每家都换新衣的,那些当年没穿新衣的小朋友们,有些伤感地远站一点。新年的第一天虽不是丰富多彩,但却是那个贫乏年代的靓丽景观和不乏快乐的质朴春节的开始。
我的童年里,虽然年年都要下决心,但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我惊奇:怎么许多大人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后来,我才明白,是古老的传统因子渗入他们的大脑,无形中演绎着守岁的意义。
岁月的流逝,教会了我一个词 “辞旧迎新”。首先是“辞”,分手时恋恋不舍打招呼。当一年将尽除夕守岁的时刻,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黄金易得,韶光难留” ,看着一寸一寸流逝的时间,多么地依依不舍,打声招呼,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然而,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年画上所有形象都是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当西方人在狂欢中度过新年时,我们在“守岁”这样的年俗中完成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的“天人合一”。
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地离开这些。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当然,我们也不必太多伤感,民俗随时代而演变,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只盼我们守着这点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吧。
篇三:《守岁》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红红火火的春节,红红火火的年货。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把嘴巴肚皮伺候好,因此节前置办年货自然成了春节前的“重头戏”。 复杂的年货,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一进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但各种东西也都涨了不少,所谓“腊月水土贵三分”,便宜了商人们趁机作一笔好生意。 火红的灯笼、喜庆的中国结、金灿灿的对联……《春明采风志》描述旧时人们置办的年货的情景:“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今时今日,置办的年货远远不止,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早成了老黄历,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老百姓对年货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辛劳了一年,赚了个盆满钵满,在新年伊始买几件像样的礼物犒赏一下自己和家人也是理所应当的。 好品质和高档次的年货意味着高档次的生活,买辆新车,一件电器,一份保健补品,高档化妆品已经不是个新鲜的事。09年蜂拥上市的新车、“跌跌不休”的车价也让一度高高在上的轿车成为了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奢侈年货”。年货包装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有特色,忙里忙外半个多月,一边掏钱包钱包一边还满脸笑容地祝贺:“新年好啊,万事如意。”
年夜饭: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回家过年啦。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我们一群孩子就开始昂着脖子盼那顿最丰盛的年夜饭,各种吃的似乎只有在那一晚才会散发出最美的味道。团圆之夜,温馨梦圆的除夕,无论你在海角天涯,也一定会在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说到年夜饭,毋庸置疑想到的是饺子。形如元宝饺子包着各种吉祥的东西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吃完年夜饭,临近子夜时分,到处能听到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声,小辈儿人开始向家长行礼辞岁,而长辈呢,此刻则要给孩子压岁钱,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到了现代,餐饮业的泰山崛起省去父母在厨房忙活大半天,酒店,饭馆早早挂起了红灯笼。虽然年夜饭如此便捷,然而大家对那年夜饭的期待却渐渐偏航,“在家吃顿团圆饭”这个简简单单的愿望有时那么遥不可及。“年味淡了”,那么多人抱怨着,总是在匆匆的脚步中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儿时穿新衣戴新帽,盼着除夕放鞭
炮的日子,已随着岁月的长河慢慢远去。站在工作、生活、家庭的屋檐下,团圆饭似乎变成了和父母、朋友温习感情的唯一方式。酒桌上儿时的一些乐趣历历在目,但人已长大,远去的已不仅仅是记忆,而是感情的疏远和人生的别离,趁着酒兴,只要一声唏嘘。
2009我们回望一季又一季凝重的岁月逝去,许多的情怀已不需言语。“遇见的那一刻,没有欢喜。 分别,也无需恨意。”过往中,有些人会在心上驻留一些时间,带给彼此温暖,照亮一段寂寞的路程,让我们在这个牛气冲天的春节弥补那最美的际遇,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压岁钱: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其实压岁钱还有另外一个山寨版,《燕京岁时记》记载有一种红包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不管是哪一种,每个中国人的儿时经历里,接压岁钱总是春节最兴奋的时刻,红包里的钱即便是五毛或者十元也能让孩子们开心,红包的主要意义是在红纸,拿到红包的孩子们能快乐整个春节。
压岁钱用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压岁钱里有的是长辈对小辈的爱、希望和祝福。早早起床的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欢呼雀跃,开开心心是新年的好兆头。
红包用来干什么呢?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一年又一年,没长大的孩子们接到的压岁钱越来越多,父母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来年才能取得好成绩。红包里不止有祝福,更是浓浓的希望。
童谣: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
老扬州对这首童谣一定不陌生,从小唱着童谣背着书包上学的年代别提多带劲。孩子们说童谣,常常是即兴加词儿,也许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为了念起来上嘴儿,有时一首童谣竟有好几种版本。一首首一段段的童谣伴着孩子们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走进千家万户,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荡漾。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四合院,走出了胡同。 到了今日,很多人都觉得童谣太老土了,童谣的说法是无意义的夸张,疏不知老扬州们的风情却依然如故,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童谣里。童谣是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历法,这一历法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今人不甚了解罢了。我想将童谣比作活化石,需要我们破译隐含在其中的秘密。
几代,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了,童谣存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当孩童们拍着小手,呀呀传唱时,我们不由得注目起敬。新年近了,掰着指头,一天天地数,数那渐渐逼近的脚步,听那一天天热闹起来的喧嚣。扬州人借用童谣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两千多年前的“正月”,民间习俗具有多么顽强而又稳固的传承性,扬州民间文化积淀的深厚程度可见一斑。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乙丑年的春节在那嫩嫩的童谣声中已是越来越近了,一种想家的思绪也在突然间弥漫了开来。
守岁:
自从记事起,“守岁”这个词语也就在我脑子里扎下了根,源于爸爸给我讲的围炉守岁。“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傍晚,奶奶就会将经过一个夏天枯干树蔸子放在堂屋一角的火膛里,周围再架一些小干柴,将火烧起来,树蔸子烧得最旺,从某个裂缝串出火苗,就象气焊吐出火舌,在着暖洋洋的火光中拉开了守岁的序幕。炉守岁,围炉夜话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我们仍然整夜不眠,只为那一瞬间。 除夕守岁之俗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无从知晓,只隐隐记得《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含义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古时守岁时要点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寺庙的钟要长鸣,震天的钟声启示新的一年的来临。现在,守岁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城市
里的人们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新年钟声。在尚未到接神之时,全家欢聚一堂,开怀畅饮,讲故事、猜灯谜、搓麻将、斗纸牌、观看电视节目等,夜半时分煮饺子啃猪蹄,谁都不肯一个个爬上床。守岁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守岁的时间越长,谁就会得到更多的福气。于是乎,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随着春晚主持人双手高举,焰火照亮了天空,照亮了2009年的第一天,人们辞别2008,迎来了新的一年。
年味:
拜年、春联、鞭炮(爆竹、炮丈)无可厚非地成为最受推荐的春节年味三甲元素。它们轻飘飘地撩拨着人们兴奋的琴弦,刺激着微笑神经,伴随着人们高歌走完春节,形影相随,一刻不离。
【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五,人们开始走亲戚,行礼,说句祝福的话语,献上心中美好的祝愿,孩子们此时的衣兜中更是装满了各色的糖果……这种和谐温馨的新年喜庆气氛,在走家串户的拜年中逐渐夸大延伸。
【春联】古时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现在,形式各样的春联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台又一台的门帘戏。常说春联是一户人家的标牌,现代人早就舍弃了用毛笔手写的春联,精装版的、新颖的、意义深刻、饱含美好愿望的春联卖的想到火翘。贴春联让很多人体味到要过节啦。
【鞭炮】鞭炮最初是用来驱恶鬼,上古时有一凶残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就出来伤害人畜一次,因此,届时人们皆熄灭灯火,躲避怪兽。偶有一次,一穿红衣顽童燃竹取暖,适逢"年"来,怪兽见火光红色及听到燃竹之爆响,顿时被吓得逃窜,此后家家燃竹爆响,以求安宁。后来燃放鞭炮发展成迎喜神,普及到现在鞭炮已经喜庆之日的必备之物。
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大的喜庆之日,当然要燃放最多的鞭炮,最美的焰火,焰火打向天空,尤如一个个小流星,继而炸开为鲜花,仿佛在鞭炮响彻天际的轰隆声中,在焰火红火的亮光中人们才能说服自己:又长了一岁。
年话: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在精品店看到一件制作精美的牦牛工艺品。小小牦牛,栩栩如生,胸前系一束鲜花,十分憨厚可爱。我买下送给知己,并赋词:“祝亲爱的你在新的一年里,拥有牦牛的韧性、牦牛的踏实、牦牛的雄健,向着永远的地平线迈进。”这是我的对朋友在新年里的祝福。
各个时代有不同的贺岁祝福语,“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年话老生常谈,牛年的年话是什么呢?我期待着大年初一的第一句祝词。朋友和我唏嘘,我只盼着牛年股市能牛气点。这是无奈的玩笑,更是真心的愿望。恭喜发财被条分缕析成一个个简单的祝福,和社会有关,和经济更 有关。独特的祝福语包含了更多的时代气息,网络上留言满天飞,电台整夜都是点歌祝福,电视上播放着精彩刺激的贺岁片,搞笑又温馨的短信群发,电子给年话提供了快车道,信息飞驰,爱永远在线。
篇四:《除夕守岁》
中国传统礼俗
——除夕守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礼俗或是礼制都随之被渐渐淡忘或者模糊简化。而除夕守岁作为我国民间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被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了。据目前了解到,守岁的习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接近两千年的历史。
晋代周处的 《风土记》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简言之,除夕守岁就是春节的前一晚终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而在民间,提到除夕守岁一般是指从吃年夜饭开始,而此年夜饭要从傍晚一直持续到深夜。一般来说,年夜饭是要全家人或是亲朋好友都围在一起,吃饭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一起聊聊天,说说一年到头来所发生的事情及表示对新年的展望和美好祝愿。同样地,守岁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古人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辞旧迎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而现在的除夕守岁形式是有所发展和创新的。比如说,除夕之夜,我们不光只是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和燃放鞭炮,而且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围在一起,乐不思蜀。虽然除夕守岁的形式我们已经基本流传下来,但是除夕守岁的意义却是已经今非昔比。在古时,除夕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明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而通宵守夜,又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守岁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而今,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守岁的意义是什么,只是跟随风俗去做形式,而非真正古义的“守岁”。
于此,我们只能说是除夕守岁的传统礼俗没有被很好的流传下来,只是形式在而非真正意义的继承。但是,守岁在今天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意义。比如说,代表团圆。受封建宗法制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很重视“家”的概念,尤其是在佳节来临之际。而因各种原因,我们现在很少的时间都能和家人朋友团聚,而春节作为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给亲人朋友团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除夕之夜的守岁,也被看作是是亲人团聚最好的机会。一些奔波在外的人,为了在除夕之夜和家人一起守岁,想尽办法的在这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北方很多地区,除吃年夜饭以外,家庭妇女们准备大年初一的食物也是除夕守岁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通常情况下,会在除夕之前把做饭的材料准备齐全,年夜饭吃过之
后,就要开始包饺子或是做其他食物的时候了。此外,在新年钟声敲响前后,家家户户会燃放烟花爆竹,街上灯火通明,热闹如白昼。
除夕守岁作为春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礼俗之一,对现在的影响十分深刻。随着世事的变迁,现在的守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是不变的。守岁流传至今,我们已经习惯把除夕定为团圆的代名词。让奔波在外的人们都朝着家的方向赶,只为能在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听屋外爆竹声响,享屋内其乐融融。
我想,除夕守岁不能仅限于是作为一种传统来继承,而是不断发展创新,注入新时代的气息,让更多的炎黄子孙真正了解到除夕守岁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而不仅仅只是表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人们对传统礼俗的认识,更好的将优良传统发扬广大,走向世界。{守岁意义}.
参考网站:新浪爱问
眉山日报
篇五:《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
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2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