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一作文

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admin 初一作文 2020-04-23 00:11:18 法律规则

篇一:《走进法律了解法律(教学设计)》

专题二 知法用法 自立自强 学过安全的生活

<一> 走进法律 了解法律

第一部分:任务与目标分析

【教情与学情分析】关于法律知识初一与初三的课本均有提及,本节课从最基础的法律知识开始学习。一方面:经过近三年的成长与学习学生对法律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无需将知识再如新授课般详细讲授。另一方面,由于复习课的性质,本次复习以梳理知识与提升应试能力为主。 【目标分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表现如下:

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1

《2012年指导书》要求:

1、记忆:①了解规则的种类,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道理。②知道刑罚的含义,了解刑罚的种类。

2、理解: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意义。②举例说明法律的作用与表现。③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④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3、运用:①在实践生活中学法、用法、护法、爱法。②认识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收集案例,说明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通过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基于《学标》与《指导书》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分解】:

目标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回忆以下知识点:规则的种类、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

规范、刑罚的含义与种类等。

目标2:学生能在具体的案例情景中理解法律的作用、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道德水平与违法

犯罪的关系;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目标3: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热点新闻中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在日常

生活中做个守法的公民。

【呈现这些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

2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评价。主要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如使用了观察评价、

描述性评语评价(口头的)等方式进行。在使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通过了一些正式和非正式途径获取所需的反馈信息。包括了课堂探究问题的解决,课中对学生提问的回答等等。

3

评析:非正式的渠道主要是观察课堂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和课中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来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反馈。正式的渠道主要是与教学内容配套课后作业、基于与表现标准相关的任务表现,如课堂观察、合作交流、师生交谈等。

一、构建知识网络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社会规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______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___________保证实施,具有_______。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_______,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的作用:______作用;_______作用。

4.违法行为的分类:_____违法行为、______违法行为、______违法行为。

5.犯罪的三个特征:犯罪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犯罪的法律标志是_____________;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_______________。

6.刑罚的种类。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主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附加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三.选择题

1.(单选)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两大种类是( )

A.主刑和附加刑 B.管制和拘役 C.罚金和没收财产 D.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2.(单选)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法律特征的是( )

A.路人纷纷谴责陈某乱闯红灯 B.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 C.法院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 D.学校处分违反校纪律的学生 3.(2011年中考单选)犯罪历年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4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危害性 D.无罪推定性

4.(2010年中考单选)过去一年,发生多起个别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没有足额领取工资而爬上广州海珠桥顶的“讨薪秀”,导致该路段交通瘫痪。分析该事件,正确的观点是( ) A.只要动机正确就不算违法 B.法律应该对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弱势群体网开一面

C.企业欠薪在先,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为不算违法 D.维护自身权益必须以合法的方式和程序行使 5.(单选)2012年2月,广东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以来,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依法维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律的( )

A.规范作用 B.协调作用 C.保护作用 D.法治作用 6.(多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人们说法、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是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规则包括( )

A.道德 B.纪律 C.规划D.法律 7.(多选)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下列对于法律具有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有( ) A.法律靠公民自觉遵守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8.(多选)下列对于违法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有( ) A.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B.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

D.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四. 问答题

2012年12月5日,一夜之间连抢四人的4名90后未成年犯罪人员在佛山禅城法院受审,

5

篇二:《走近法律》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北京市三帆中学 籍 颖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敬畏法律的观念;认同法律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比较厘清概念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特征。{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的特征。

2.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策略

“规则”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法面面。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从和接受家长、老师关于遵守规则的要求,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观念和主动性。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于抽象的直观感受层面,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缺乏清晰地认识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学生多从个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审视法律的社会视角。

因此,课堂教学依托社会情景,从现存的社会现象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规则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再由规则引出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争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概念对比,厘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体会法律倡导的平等价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教学线索一】

出示PPT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是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近两年内就频频出现,这些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为那些生命的陨落感叹,为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泪,为生者祈福,我们也应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顾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天,我们就聚焦地震中的这样一个群体──灾区记者。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他们出现在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出现在伤者家属的身边,出现在灾后的废墟上,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照片,及时的消息。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国内外媒介纷纷进入灾区,记者的采访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政府、军方、包括受灾民众都对记者采访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救灾现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当紧急救援队火急火燎进入灾区赶去救援,却被一些记者要求停下来摆好姿势拍合影;当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进入灾区临时医院,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个别没有通行证的记者试图突破抗震救灾指挥部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灾后被封闭的地区,拍摄更加生动的照片;个别记者在直升机匆忙运送物资去灾区期间,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搭载直升机同往。

依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你赞同这些记者的行为吗,为什么?

2.如果禁止记者行使进入灾区采访的自由,可以吗?

3.如何既保障记者的采访自由,又不妨碍救援秩序?

(学生:思考、举手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个人在行使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会妨碍公共秩序。记者的采访自由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记者在行使采访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公共服务责任、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对社会秩序的责任,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可以既保障自由,又维持秩序。

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规则说起。

出示本课第一环节:我们身边的规则。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于规则的思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请学生准备至少3个具体规则。在学生作答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列举的规则分别归入道德、纪律、法律的范畴,通过副板书分列呈现,引发学生思考,提炼总结出规则的类型,写在正板书位置,为下一步的概念对比打下基础。)

总结提炼规则的大致类型:道德、纪律、法律,进行PPT展示。

教师:我们刚才列举了很多规则,那么,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有了这些规则,我们又获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教师:如果没有规则对于个人自由的适当限制,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根基,无从谈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遵守规则,便是为自己行使自由创造条件,也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引出本课第一个要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理解遵守规则对行使自由的重要意义,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线索二】

PPT出示关于地震的网络谣言

(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和生成法律的显著特征)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4小时后,自称为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李某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4月20日雅安芦山7级地震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此条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影响甚广,引起很多网民的惶恐,纷纷回帖咨询。

事后证明,该消息发布人是位无固定职业者,为了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率,赢得经验值,再将经验值卖给他人,故意散播谣言。

A.单位纪律 B.社会道德 C.相关法律

教师:针对这种行为,你认为以上哪种规则约束最有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表达看法)

教师:网民李某不从属于任何单位,纪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有约束力;李某为了个人利益而散播谣言,道德劝说和舆论压力的约束成都有限,他可能根本不在意。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且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因此,对于李某的行为,法律约束较为有效。法律因其强制力和普遍的使用范围,成为约束这种行为的最有效规则。而正是因为法律的强制性和普

遍适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个人行为,更不是随意行为,而是由国家经过严格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出示法律的特征: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针对法律的特征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法律的特征,突出重点) PPT出示网民李某散播谣言行为处理

教师:从网民李某该行为的处理中,请同学们对法律的特征做进一步思考:

1.“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指哪些国家和机构?

2.国家强制力有谁来保证实施?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

(结合教材P86表格,在道德、规则与法律的相关对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征。)

解读:

1.纪律由特定的单位、机构或组织制定;道德是约定俗成的,可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可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纪律靠相关组织力量发挥作用;道德依靠舆论、习惯、信念的力量发挥作用;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障实施。

教师:李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使同学们,也使其他社会成员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我们对于法律的严惩感到快慰,也警示了那些有不良意念的潜在违法者。我们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

PPT出示明星、高官违法案例

教师:网民李某是无固定职业的普通社会一员,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那么,这些社会公众人物违反法律,又当如何处理?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点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与其他规则类型的对比,明确法律的特殊性,通过对法律特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法律的神圣性,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延伸:PPT出示灾后捐赠{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地震后,受灾者失去家园,虽然在灾难中幸存,但他们灾后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对于这些受灾者来说,一瓶解渴的水,一碗充饥果腹的米饭,一顶遮风挡雨的帐篷,就得以维持他们在灾难中幸存的生命,燃起他们在满目疮痍中生的希望。而这些救灾物资,除了政府的专项供给,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这样的慈善举动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慈善捐助也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善。

于是,一位人大代表提议: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做慈善,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要按照法律的程序。

教师:你赞同他的提议吗,为什么?

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都变成法律,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解读:

1.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为人们构架了理想的善。

2.慈善捐助要视个人经济状况而定,有善心但是力所不及的,不应做强制。{关于走近法律的发言稿}.

3.如果捐赠立法,就变成了一个公民必须尽到的法律义务,那么慈善也就丧失了道德美感。

教师: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底线,道德和法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与道德的互补,两者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对比,提升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引出法律的作用。)

【教学线索三】

PPT出示关于税收的法律规定。

教师:那么,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以刚才提到的税收的相关法律为例。

思考:法律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绳。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PPT出示灾后重建

教师:为什么教育事业成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师小结:教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保护。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师:如果纳税、受教育不立法会怎样?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小结:法律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合法权益有保护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款和社会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体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25419.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