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作文—春节的来历》
春 节
你知道“年”是怎么来的吗?“过年”又是什么含义?下面这篇文章就告诉你“年”是什么和年的含义。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标志性的吉祥喜庆的节日。
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虞舜时期,舜当上部落首领后,带领属下祭拜天地,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传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来历。不过“岁首”究竟从哪天算起,在汉武帝之前并不统一。自汉武帝“太初改历”起,规定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自此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有一个关于“年”的由来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凶猛野兽的威胁。人们称这种猛兽为“年”。
其实春节并不是指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由若干个时日组成的。迎新年的活动,早在腊八就开始了:买年货、写春联、做年糕、打扫卫生等等。春节传统的庆祝活动,要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的地方甚至延续到正月底。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这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年俗活动极为丰富。
大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候,拜年又称“走春”、“探春”。这个习俗自古到今盛行不衰,蔚为大观。
篇二:《春节的来历作文》
每逢春节快到时,大家都手忙脚乱地做准备,有的买鞭炮,有的买新衣服或红袍,有的买红对联。
在我脑海中,一个问号在问我:为什么人们总是这样忙?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笑咪咪地说:“这里面还有个传说呢!”我很感兴趣,就缠住妈妈给我讲讲,妈妈讲起了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一来百姓们就会措手无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隐居于深海,每逢农历12月30日,“年”就爬上岸杀人灭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杀妖降魔,去帮助百姓们。一年离12月30日还差一天时人们收拾东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纪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对„„.对不起,我急着赶路一一不小心„..实在是对不起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沒关系,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可不知道,我们这儿,有个“年”的怪兽,它只要一上岸,百姓们都会被它吃掉的,我还是劝你快走吧,不然你也会变成“年”的口中之物了!”老人听后,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干嘛怕一头怪兽呢?”说着拍了拍胸脯。老人住进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来是“年”来了。这次,“年”发现了不同之处:唯独只有老婆婆家有灯,便仔细看,灯是红色的,“年”首先是吓了一跳,之后,猛烈奔向老婆婆家,这时门开了,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披着红袍,拿着鞭炮,鞭炮发出了霹雳啪啦的响声,冲着它张开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来了。原来“年”最害怕红色,和霹雳啪啦的声音。三天后,村民回到村庄,发现房屋并沒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对村民说了这件事,村民们一听,去到老婆婆家,原来,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变的。老人治“年”有三个法宝:红对联,鞭炮,红袍。第二年人们试着用这三个法宝,“年”果然沒有再来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神仙,并把农历的12月30日,定为过“年”,又叫春节。
篇三:《春节的来历50字作文》
春节的来历50字作文
> 篇一:春节的来历50字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篇二: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篇三:春节的来历50字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篇四:春节的来历50字{作文研究报告春节的来历}.{作文研究报告春节的来历}.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篇五: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篇六:春节的来历50字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篇七: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四:《春节由来的作文》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作文研究报告春节的来历}.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文研究报告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zl/转载请保留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作文研究报告春节的来历}.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篇五:《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
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又是一年春节到,先给大家拜个早年!这次,咱们就讲讲春节风俗的故事……
春节的来历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
一次春节。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你知道人们为啥要过小年吗? 过小年的来历
有个叫阴子方的人,心地善良,却家境贫寒。有一年,大雪下了十几天,眼看春节将至,他却没钱办年货,只能望着大雪发呆。
腊月二十三日,灶神装作一个讨饭的老太婆来到阴子方家门口,求他给点饭吃。可阴子方哪有吃的?自己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老太婆很生气,说:“你真没良心,我一个孤老太婆大雪天来要饭,你却啥也不给……”说着,就栽到了雪地里。
阴子方赶紧将她扶进屋里,急得不行,只得狠狠心把家里的小狗杀掉了。可等他做好狗肉,老太婆却不见了。桌上留下个包袱,里面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还有几行字:“我本灶神君,要饭知你心;狗肉我不吃,算作过年羹。赐金一两整,买地和娶亲。” 后来,阴子方买了地和牛,精心耕作,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这事愈传愈远,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纷纷祭祀灶君,开始“过小年”。 饺子的来历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汆汤丸,正月十五元宵圆。”你知道这些春节美食的来历吗?
从前,有位秀才日夜苦读,常常读得不知睡觉、忘了吃饭。
妻子王秀姣很为他担心,一天,她特意给丈夫炖了香喷喷的鸡肉,可秀才仍然边吃边读,一不留神,一小块鸡骨头卡在嗓子眼里,害得他吭吭咳咳了好一阵。秀才摇了摇头,连连说:“惜乎哉!惜乎哉!误了好时光。”
怎样才能既不费事又能好吃呢?妻子琢磨开了,吃面片吧,省事却没营养;吃肉吧,又太腻口。她突然想到了用面片包肉,立即去做。第一次,包的是肉末,味道不太好;第二次,包肉末和菜,味道不到家;第三次,包上了味料的肉末和菜,味道好极了! 秀才一尝,也觉得清香可口,连连称赞:“真好吃,真好吃也。”
秀才由于吃好了,精力逐渐旺盛,进京赶考后,中了个状元。喜讯传来,有人问秀才读书的秘诀,秀才说:“吃得好,吃得好。”随后,把自己每天吃饭的经过跟众人说了。
众人迷惑了,我们咋没吃过?连忙问他那东西叫什么名字。秀才一想,东西是贤妻做的,就叫它“姣子”吧。 大家听说吃“姣子”能中状元,都来学着做,慢慢的,“姣子”被改名为“饺子”。
元宵的来历
汉武帝时,有个叫元宵的宫女,做的汤圆又圆又甜。元宵姑娘三年没有出宫,常因思念家人落泪。
东方朔知道后,十分同情她。第二天,他化装成一个算卦的,走街串巷,散布一个凶信:“正月十五降天灾,熊熊烈焰四方来,弄得家家不安宁,搅得国家要衰败。” “凶信”一传开,人人惊恐万分,纷纷来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必须在正月十三中午,拦住从西北方向来的一位穿红衣、骑毛驴的姑娘,那是火神娘娘,要苦苦哀求于她。”
果然,正月十三中午,一个红衣女子进城来,人们立刻叩头哀求。那女子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晚上,玉帝要在南天门观赏地火,要火烧长安城。我怎敢抗旨?”说完,骑着毛驴就走了。
汉武帝知道后也吓坏了,这时,东方朔从容奏道:“微臣倒有一计。”汉武帝转忧为喜:“快快说来!”
东方朔说:“皇上可下旨三道,一道令元宵姑娘出宫教百姓赶制汤圆,以供奉火神娘娘。第二道令全城百姓做灯笼,到正月十五、十六两日晚上在全城点燃,可瞒过玉帝,火神娘娘也就能复旨了。第三道,那两日让所有宫女出宫观灯,必然解难消灾。”汉武帝点头答应了。
元宵姑娘终于全家欢聚,悲喜交加,一问,才知道火神娘娘是东方朔让她的家人扮的。
果然,正月十五、十六,长安城内,家家户户做汤圆,挂灯笼,放烟火。就这样,年复一年,流传至今。人们为纪念元宵姑娘,就把汤圆叫做元宵了。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接下来,讲讲压岁钱的传说。
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有个叫“祟”的小妖,每年除夕夜出来,专摸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变成傻子。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到了年三十,夫妻俩发愁了,害怕遇到“祟”!
孩子却一个人玩得很开心,拿来一张写对联剩下的红纸和八枚铜钱,玩起了红纸包铜钱的游戏。过了一阵子,他打个呵欠,睡着了。
夫妻俩不敢睡,点烛添灯,坐在床前,长夜守“祟”了。挨着挨着,忽然房外“呼啦啦”地刮起一阵大风,“嘎——”一声,门开了,一个小妖进了屋,径直向孩子的头盖摸去。
就在这时,枕边射出一道白光,“祟”像遭到电击似的缩回手,“吱呀,吱呀”地尖叫着,逃走了。
夫妻俩慌忙一看孩子,睡得挺香,非常平安。奇怪了,什么东西能把“祟”吓走呢?夫妻俩在孩子枕边找了又找,只找到了用红纸包着的八枚铜钱。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他们看到“祟”无恶不作,就暗中帮忙。{作文研究报告春节的来历}.
后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铜钱给孩子,并把这叫“压祟钱”,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猜灯谜的来历
胡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人们叫他“笑面虎”。
春节将临,胡家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的叫李才,后边的叫王少。 笑面虎见李才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王少也上前说:“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他衣着破烂,就骂道:“滚!”这把王少气坏了,决定要斗斗笑面虎。
转眼到了元宵灯节,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他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观。笑面虎一看,灯上题着四句诗:“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气得怒眼圆睁:“好小子,胆敢用打油诗来骂我!”
王少笑嘻嘻地说:“我没骂你呀!我这诗是个谜,谜底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能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了。周围人都乐得大笑。
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就叫“灯谜”,一直传到现在。
篇六:《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cyzw/22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