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与药
有病就得吃药,这已成了一条定理,当然,有了病,吃药固然重要,然而,药的成分与吃药的时机、方式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疗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一代雄才,一统天下之后,吃错了李斯的“药”——焚书坑儒、严刑苛法,引起了天下的不满,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李斯之意本是更好禁锢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但药的成分不对,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伤害了身体。
反观商鞅变法,他针对秦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对症下药,最终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正是由于“药”的成分好坏所导致的。因此,对于病症,就需要拿捏得到位,开出一份好药方。
同样,吃“药”的时机也至关重要。蔡桓公讳疾忌医,一再拒绝扁鹊为他治病,等到病入膏肓之时,连神医也回天乏术了。面对“疾病”,我们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
周厉王横暴专横,竟下令禁止臣民评说朝政,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举最终导致国人暴动,厉王最终被杀。其实,周厉王的臣子曾上书厉王,请求取消这一荒唐的做法,可为时已晚矣!周厉王用“药”时机太晚,最终落下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除了药的成分和用药的时机、用药的方式也需要讲究。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训难道真的正确吗?为什么良药一定苦口呢?忠言一定要逆耳呢?我看未必,良药和忠言,如果都有一层美丽的粮衣片,这将更利于病者。
唐太宗时期贤相魏征,敢于直谏,屡屡触怒龙颜。“会当杀此田舍翁。”这是太宗的一时气话,但也可以从此看出太宗动了杀机。所幸的是太宗是明君,更有一个好王后。面对皇帝的怨气,王后婉言相劝,魏征才得以保全。倘若换了别人,魏征早就身首异处了,而魏征,最多得个“死谏”的称号,于国失了人才,于个人送了性命 ,于君王则背了个昏君的罪名。如果下“药”的方式和缓委婉,“药”喝下去的机率大得多。这样,才是用“药”的最佳方式。
面对“疾病”,我们用“药”应该是选择正确的成分,有利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只有这样,“疾病”才会好得更快,更彻底。
【深海网作文大全 https://www.shenhai5.com/zuowen】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zkzw/1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