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因为有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解读】
今年的威海中考作文,依旧沿袭前几年的风格,继续将“命题作文”作为考查内容。“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已经成为威海中考作文的一贯要求。有了这一把尚方宝剑,学生就可以放开束缚,大胆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个性化的灵感思维,拥有创造性的发挥,自由抒写真情实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尽情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
就像风筝,可以高飞云天、纵横驰骋、直冲霄汉,但必须有一根坚实的“线”调控它的方向。这根线一旦脱落,风筝飞得再高,也会一头栽下来,甚至粉身碎骨。这根坚实的线,承载着风筝的灵魂与根本。同样,这篇命题作文,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根”。它的“根”,就是文章的主题与内涵。《因为有根》的“根”,可以是一切生命赖以存活的真实的根,可以是滋养人、鞭策人或激励人的某种精神或力量,还可以是一方土地、一缕乡情或一寸丹心等带给人深厚的影响与震撼。“根”是正能量的蓄积,是真情和真理的化身。如何让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主题要明。无论是采用哪种文体的作文,都应该有画龙点睛之笔。不能让读者读完还不明白作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一篇主题模糊的作文,不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题记、文首、文中或文末,均可依据需求在适当的地方点题。
二是挖掘要深。要透过“根”的表象洞察“根”的本质,不能就“根”论“根”,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有的同学写作中只停留在植物的根上,而没有阐述“根”的象征意义或深层含义,文章就显得幼稚而单调。
三是选材要新。个别同学热衷于背作文、搬作文,抹杀了个人的创造力,结果导致雷同卷的出现;还有的同学,能以“爱”为根写作文,但还是千百年来老掉牙的素材,譬如下雨送伞、生病送医院、天冷送衣服等等,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能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善美的人,才会在写作中不断推陈出新。
四是描写要透。对文章中最能彰显主题的人物、事件、情节,通过生动的描写如电影镜头般再现,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就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误区】
误区一:视角单一。不少同学写父爱或母爱,但缺少与“根”的巧妙融合。因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导致文章流于形式、泛泛一般。
误区二:主题单一。部分同学看到“因为有根”这个题目,就简单地锁定植物的“根”,直言根对植物枝叶花果的重大意义。若能以小见大,或者写成富含象征意义的散文,挖掘深层次的哲理,就会使主题更丰满。
误区三:选材单一。写父爱与母爱的作文,仍有部分同学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目中无人,内心空洞,素材匮乏,只能写一些雷同的老题材,让文章黯然失色。
误区四:审题单一。有的同学根本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写作,导致一小撮人把题目误认为是《因为有恨》,一字之差,错误是致命的。
【范文】
因为有根
走过阳台,无意间瞥见那株苍翠欲滴的龙骨,已长有和我一般高的个头,猛然想起有些日子没有给它浇过水了。提起水壶的一瞬间,眼前浮现的,却是那个送我龙骨的老人。
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总是背光出现。阳光在他的身后轻柔地摇摆着,就像是从他身上弥散开来的光辉。他那黑红的脸庞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宛若云贵高原上的红土,简单、朴实、敦厚,却让人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恢宏”。有时候,他会戴上一顶草帽,裸露的手臂青筋如同树根般盘踞。他喜欢赤着脚站在被太阳炙烤的水泥地上,宽厚的脚板也是大地的颜色。他说,这样做,接地气。
在我印象里,他总是一个人在阴凉处静静地摇着蒲扇。在大家伙的眼里,他是村里尽责的播音员、水电工,也是每个人心中最好的老大哥。他好像知道许多我不懂的东西,明白许多我所难以理解的道理。小时候如此,现在我长大了,还是如此。尽管我确切地明白,他只是实实在在的种地人,但我还是会怀着虔诚与尊敬,听他讲那些大道理,听他讲那些跟着毛主席的旧时光。
太阳慵懒地挂在西山上,山风吹来了傍晚的第一缕凉爽。他在小院里捣弄着家畜们今天的晚餐,母鸡探头探脑地溜达到了他身后,趁机偷吃了几口;猫儿趴在门后,怡然自得地摇着尾巴;鸽子扑棱棱地飞上了屋檐,家鸭一直扯着喉咙激情辩论或纵情演讲。而他,总是笑呵呵地看着他用双手所创造的这一切。曾经,我也陶醉于这种充满乡土味的恬淡意境,可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之间的我,却再也无缘邂逅这种独特的风景。
他教会我很多,从被蚊虫叮咬要涂马齿苋汁这种小事,到时刻要追随毛主席的话语这样崇高的信念。因血脉相连的缘故,我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继承的血液在我的胸膛里澎湃;从他那里学来的东西,是名副其实的真理,将在我前行的路上霍霍闪耀。
当初,他刚送的龙骨只有手掌长短。如今长到这般高矮,我又不禁想起了他——我最敬爱的爷爷。放下水壶,望着水沿着土壤的轮廓缓缓渗入的弧线,仿佛能看见龙骨牢牢抓紧泥土的深根。我暗暗叮嘱自己,等放了暑假,一定立即背起行囊,马上回到那个乡下的村庄,回到那个热闹又祥和的小院——因为,那里有我的根。
【解读】“画面美”是本文的第一大特色。在记忆的屏幕上背光走出的老人,氤氲着太阳的光芒,折射着红土的色彩,释放着庄稼人恢宏的能量和质朴的本色。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主人公很“接地气”。这种凸显本真的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让人难以忘怀。“乡土味”是本文的第二大特色。暮色将临,小院内鸡鸭猫鸽恬淡又热闹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这不正是老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幸福生活么?这不正是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般宁静悠然的生活吗?“龙骨魂”是本文的第三大特色。不仅仅是首尾照应亦或是贯穿全文,“龙骨”也是老人风骨的化身,它包含着老人的朴实、勤劳、乐观的精神,包含着普天下中国老一辈劳动者的坚忍、憨厚、知足的品质,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些精神与品质已经深深继承于作者的血脉之中,从而巧妙凸显主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chuzhong/zkzw/16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