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安徽宣城穷不穷
《安徽省宣城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宣城六校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宗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只有他才能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这是因为周天子( )
A.是天下的大宗 B.是先王的长子 C.是最大的诸侯 D.拥有最高法权
2.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A.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孕育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3.《周礼·春官》载:战国时各国御史总计172人,其最初之职为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这表明战国时( )
A.各国天子设置了御史 B.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
C.各国的御史位高权重 D.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4.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此司法原则( )
A.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5.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说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
A.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 B.由天下共主走向了中央集权
C.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D.由侯国林立走向国家的统一
6.据记载,战国以前,任命贵族为官,要在宗庙里举行册命仪式。而战国时代任命官职开始用玺(即图章),任命时只要发给官玺,免官时只要夺印或收玺即可。材料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 )
A.世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B.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C.平民政治已初步形成 D.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7.秦朝九卿的职责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这表明( )
A.带有家国一体的特征 B.是贵族政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是世官制度
8.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 )安徽宣城穷不穷
A.导致七国之乱 B.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加强中央集权 D.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9.宋代史家马端临曾这样评述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 )
A.是世官制度的一种 B.缺乏统一的选拔标准
C.与门阀制度相呼应 D.地方举荐与考试结合
10.《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D.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11.《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的相互压制倾轧 B.推动了专制皇权的加强
C.实践上体现了一些民主性因素 D.导致中书省为三省之首
12.《宋史•选举志》总结说:“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始出官。又诏进士自第三人以下试法。”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工吏事,晓法律”这种风尚( )
A.为政治清明提供了制度保障 B.体现了法治的指导思想
C.为分化事权提供了制度保障 D.表现了强干弱枝的原则
13.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14.言官即谏官,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齐桓公最早所设大谏一职,秦汉沿用但没有专职机构,至武则天时改置的左右拾遗和补阙应该算是言官制度的定型,宋朝改称正言和司谏,并设置了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这种设置( )
A.利于约束国君的言行 B.威胁到君主专制
C.表明古代民主制萌芽 D.表现了言论自由
15.明代何良俊说:“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 )
A.内阁首辅由皇帝亲信担任 B.内阁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拥有最高决策的权力
16.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奏折制度,原来基本因袭明代,题奏本章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雍正夙知其弊,乃命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可见其实施( )
A.放宽了权臣干政的权限 B.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安徽宣城穷不穷
C.要求皇帝具备勤政意识 D.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17.有学者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只是防止贵族阶级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另立新的规章。这一切只不过是给予了平民阶级比较大的安全感,以及对国家事务参与的切身感。”下列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使平民获得了平等参与国家事务权力 B.由公民大会制定和颁布
C.废除了维护贵族利益的不合理的法规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垄断
18.“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B.具有灵活实用性
C.不能维护平民的利益 D.缺乏客观公正性
19.亚里士多德说,在民主政体中,一切事物的最后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制的弊端在于( )
A.法律不符合实际 B.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
C.法律约束力过强 D.普通民众也享有权利
20.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民主制度( )
A.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 B.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C.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D.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
21.有学者说:“很多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也对国内的体制引以为荣,同时蔑视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他们认为德意志特殊道路是一种积极的方式,是处于欧洲中心位置的国家采取的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特殊方式。”这表明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
A.在民主方式上优于英法 B.建立有它的偶然因素
C.缺乏广泛的民主基础 D.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22.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2人,任期六年,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的席位。众议员任期任两年。这体现了( )
A. 政治民主性与决策科学性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C. 政府与人民之间双向制衡 D.南方州与北方州妥协
23.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颁发任何贵族爵位。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这体现了( )
A.共和制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24.1783年,24岁的小皮特成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反映了( )
A.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B.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完善 D.内阁权力无所制衡
25.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说明了( )
A.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B.法国的治国能力不如英美
C.法国浪漫情怀影响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法国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
第Ⅱ卷
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秦
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
元《封建论》
材料三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
武《日知录》
材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卷一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王绾、柳宗元、顾炎武对郡县制的态度及其依据。(9分)
(2)根据材料四,归纳王夫之评价郡县制的观点和标准。(9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对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4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侯惇谓王(曹操)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三
国志武帝纪》
材料二 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邦的所有人都当人看,在雅典1/3以上的奴隶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
——
《世界近代史》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
—伯利克里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
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安徽宣城穷不穷
——马克垚主编
《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三个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三个材料中有关“民主”含义的本质区别。(6分)
(2)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看,材料三所指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个观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认识。(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妥协也是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化的过程也是政治家们学会如何掌握妥协艺术的过程。妥协意味着,在政治过程中尤其是在政治冲突中,发生意见和利益冲突的政治家们通过彼此在谈判过程中,共同做出让步来和平解决冲突,而不诉诸暴力。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
是妥协的制度》安徽宣城穷不穷
提取材料所反映的关于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的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 (说明:提取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二篇 安徽宣城穷不穷
《醉美安徽》
第三篇 安徽宣城穷不穷
《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
第四篇 安徽宣城穷不穷
《探秘龟山寺》
探秘龟山寺,大梦君猜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局…… 龟山寺,坐落于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8多公里,这里是佛教徒清修的理想境地,寺院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占地面积大约有三百多亩,二十多万平方米,是闽东最大寺院之一福安甘棠种德寺的十倍,龟山寺地处万山之中,左拥抱南屏峰,依山势排列,殿宇高低错落,结构严谨有致,气势恢宏,金殿辉煌。除了一般性的建筑,龟山寺还有御经阁、白云亭、六和塔、二师塔、东沶亭、等古迹。在最旺盛时期,龟山寺有良田千余亩,僧侣数千,下院达十余处。据笔者研究,在闽东宗教史上,以龟山寺为主的龟山区域,佛、道、儒三教均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蕉城区的经济、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太和年间(827--835年)的一个暮春,来了两位和尚,一位法号智具,江苏扬州柳氏子,一位法号正源,安徽宣城蔡氏子。两位均属西安章教寺高僧百岩大师怀晖的高足,二僧得怀晖真传,造旨很深。因为师尊在送他们远行时,反复叮嘱“遇龟而至”四个字。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南屏峰下结庐清修,过着“荷衣松食”、“火种刀耕”的艰苦生活。 龟山寺自唐代修建以来,历代宋、元、明、清以及现代,迄今千余年。高僧大德,层出不穷,见于历史记载的有:从开山的蔡柳二师的“遍于幽胜,止于龟山”。到武宗灭佛时,二师挹偈示众僧侣:“敇命如雷下翠微,风前垂泪脱僧衣。云中有寺不容住;尘里无家何处归”。最后到妙莲法师(1951年)圆寂以及1966年大殿被特大强台风中摧毁为止一共走完了一千一百七十四年的岁月。现在遗址上仅存一座破烂不堪的偏殿,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立在莽莽山林之中,仿佛仍在诉说的唐风宋韵。据宋《三山志》载,龟山寺建于唐开成二年(837),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洞谷岩深,环境清幽,风景宜人,有:南平夜月、钵盂承露、狮子啸天、云外溪山、龙湫瀑布、雪涧素岩、供僧净水、螺髻晴天等八个景观;有:鸡胸岩、第一宿、罗汉台、卓锡泉、金鸡岩、鹧鸪林、堕虎口、马仙迹、白云亭、六和塔、菩萨泉、东沶亭、二师塔、泗州岭等十四个古迹遗址。有:两位从京师来的高僧在龟山修持的消息不胫而走,远播临近各县,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那么龟山岭古官道具体何时开凿,至今没有资料记载可知,只有在龙涧拱桥旁有一尊碑有记载是民国十六年重修。
按照地方史料以及束景南先生《朱子大传。卷一》记载,早在绍兴元年(1131年)农历二月,范汝为起义军攻占建州及绍武,朱松(朱熹的父亲)就携家避乱长溪,当时朱熹仅2岁。朱松父子还在龟山寺做了逗留。
庆元五年(1199年),70多岁高龄的朱熹为躲避“伪学”之禁应长溪学生林湜、龚郯、陈骏、郑师孟的陪同下,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朱熹在龟山寺精舍讲学时间长达月余。后因宁德地方官员慑于朝廷法令,便派下属暗地劝说之处境。无奈之下,朱熹在林湜、杨楫的陪同下,乘船离开宁德,进入长溪县(霞浦境内)。可惜他讲学的内容没能流传传下来,只有一首五言古风《白云亭》载入乾隆《宁德县志》亭挹小南屏,遥联御经阁。四时发清兴;还尔林泉乐。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号称“治绩为东南最”的福州知府程师孟留下的“香焚檐匐岩云晓,花发莎罗海口春”诗句也是我们闽东虽能见到的最早的宋代文学作品。
南宋时期,龟山寺住持释慧空熟谙声律,所做禅诗收入《全唐诗》。有:《寄支提禅师》、《又送出闽》、《通海井》、《次韵韩伯修学读楞严见寄》等四首诗作。这些富有哲理的诗句反映了宋代闽东佛教教徒的修行生活及崇高的思想境界。为研究蕉城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宋代宁德知县徐梦发,武举正奏名第一姚望之,理学家王家宗传、龚郯,明代进士翰林院修撰黄希武、建州节度推官杨细林、庠生蔡世寓,进士刑部给事中文迪也都留有诗篇,并载入地方志,流传千古。
龟山寺历经千年,自然有其兴盛的历史,但与其他名山宫观一样也历经沧桑,屡遭劫难,使大量的宗教历史文物损坏无存。从地方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龟山寺同支提寺一样,也曾经历过三次大劫难。一次,“会昌灭佛”。龟山寺在唐开成二年(837)建寺后不到五年时间,就遭到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武宗灭佛”活动,唐武宗李炎即位后,深感佛教实力严重膨胀,大量公田都为寺院所有。僧众占着朝廷的重视,横行无忌,为所欲为,因此,他就采纳大臣建议,于会昌五年(845年)颁布“废浮屠法”。下令拆除寺院四万四千六百座,敇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寺院大量田产归公。这对佛教是一次沉重打击。当然龟山寺也在劫难逃 ,蔡柳二师也被迫潜居深山,匿其行踪。二次,“嘉靖倭变”。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闽东沿海各县屡屡遭受倭寇蹂躏,给百姓的生命财产构成了重大威胁,嘉靖四十年(1561)二月,倭寇千余人由日本长崎侵犯宁德县六都云淡门(今属八都)乡村邶掳掠一空,十月,
宁德县沦陷,灾难损失可谓空前绝后,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浙江参将戚继光率义乌兵八千至福宁府(今霞浦)。
八月初七,夜袭漳湾横屿倭寇老巢,大获全胜。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千余卷土重来,从福鼎流江陷寿宁、政和,并屯踞 宁德东洋,再度洗劫漳湾一带,当时戚继光正率部队在连江清巢马鼻残倭,旋即歼之。倭寇闻马鼻同伙被歼,遂移寇一千余人,由漳湾退守赤溪龟山寺。在龟山寺,倭寇无恶不作,烧杀掳掠,佛门圣地顿时成为了软件地狱。最后还用一把火将龟山寺彻底烧毁。致使寺院元气大伤,唐宋风姿不复存在。三次。建国前后毁灭性破坏。明清时期,龟山寺僧侣一直经营有数千亩的良田,这些田分布在宁德、福安两县。多为达观贵人及富豪乡绅所捐赠。龟山附近居民都是龟山寺的佃户,由于后来一些不法僧巧取豪夺,佃户往往因为交不起田租而而陷入困境。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最后却连温饱也难以解决,年深月久就形成了矛盾。历史上农民多次与龟山僧侣对簿公堂,但由于封建时代官场黑暗,农民终以失败告终。由此龟山寺还一度成为国共双方轮流的后勤“军需部”。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使龟山寺犹如汹湧波涛中的一只孤舟,岌岌可危。解放后,特别在五十年代后期,僧侣所剩无几,寺院失去了管理,昔日辉煌的建筑物逐渐坍塌。1966年,随着“打到一切牛鬼蛇神,横扫一切一切牛鬼蛇神”。口号席卷神州,龟山寺核心建筑--大殿应声倒塌。再加后来“破四旧”的最后清扫,千年龟山寺销声匿迹,从此消失在宁川大地之上,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笔者:人间事事如棋盘,是非曲直任评说。当村民们分了田地。出了怨气,龟山禅寺走了僧侣,倒了佛像之时,龟山人油然而生某种前所未有的茫然与神伤,对于逝去的这一切感慨与抱憾交织。是的,而今,这种感觉逐渐变成一种共同期待,期待从废墟上重新找回龟山禅寺那辉煌千年的威严吧?!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