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课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说木叶》导学案
编写: 审核: 时间:2013-10-9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脉,品味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三部分 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为下列词语“速配”
A
菊 月
B
2、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史湘云–钦佩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一、完成好《优化设计》中“自主学习篇”。 二、收集整理文中的诗句。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阅读1-3段,说说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2、阅读4-6段,说说“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 、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第五部分 自我补充
名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篇二】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一、理解“木”与“树”、 “木叶”与“树叶”、 “落木”与“落叶”、 “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
一、朗读法 二、探究法 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
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
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
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
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三、作家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
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
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
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
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
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说木叶导学案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
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1、整体把握:
概括各段的段意
(1)
(2)
(3)
(4)
(5)
(6)
(7)
2、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
里”)
3、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
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4、“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
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
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
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明确: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6、“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
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
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
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
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
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袅(niǎo)袅 枭(xiāo)雄 凫(fú)水 亭皋(gāo) ....
B.征戍(shù) 戊戌(xū) 铁砧(zhēn) 得鱼忘筌(quán) ....
C.翩(piān)然 歧(qí)路 窸窣(sū) 漂泊(pó) ....
D.褒(bāo)义 灼(zhuó)灼 迢(tiáo)迢 桅(wéi)杆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疏朗 绵密 逻缉 窸窸窣窣
B.洞庭 饱满 信赖 碧绿柔软
C.大慨 罗盘 钦佩 聚精会神
D.俘现 深邃 谎言 凝视深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不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
意足了。
B.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并且乐意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作是微乎其微的弊病。 ....
C.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独到之处,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 ....
D.刘刚在这次全校选拔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校实验班。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济南市物价部门明确要求,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期间,公园、景区要杜绝不出现乱涨价和乱收费行为。
B.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
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C.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开了一
幅巨大的中国文化画卷,将中国五千年古老文明潮水般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D.市委书记要求抓好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建设,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明府城改造、大明湖扩建等重点工程,切实做好泉水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文章。
【篇三】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课堂导学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诗是: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身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3.“‘木’在形象上的第三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
答
4.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答:
5.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
答:
6.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答:
阅读链接
青 与 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高考链接说木叶导学案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2.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3.填到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4.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 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
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木叶》答案
课堂导学
三,1·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木”具有暗示性
4.①暗示清秋气息 ②暗示诗人情感 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说木叶导学案
5.①“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 ②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6.古代诗歌中的木叶具有极其丰富的暗示性。
高考链接
1·答案:B
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2·答案:C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3.答案:B、
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4、答案:A
纵横古今中外 漫游名山大川 领略异国风情 开阔我们的眼界 丰富我们的知识 完善我们的人格
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
高考考点直击: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A. 考纲解读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B. 命题特点
C.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鉴赏诗歌一般思路:
意象 —— 意境 —— 情感
诗歌的基础 诗的画面 诗的内涵
诗歌形象:
(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
1.人物形象:
(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2.自然景象或意象:
意象: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二)意象的特殊内涵:
1.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 菊花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古来许多诗人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4.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5. 莲 借以表达爱情。
6.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 杜鹃鸟 凄凉、哀伤的象征。
8.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 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10. 鸿雁 (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1. 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2. 尺素 作书信的代称。
13. 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14. 双鲤 书信的代称。
15.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篇四】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三、基础知识 (1)注音:
涔征阳(戍( )) 无橘妨颂(( )) 陇 招首(徕( )) 得鱼忘 落木萧筌萧(( )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 得意忘言
四、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探究案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疏落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拓展达标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课后反思: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1)注音: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 无妨(fá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预习检查导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三、探究案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篇五】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万应ding()干zao()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 ”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 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第二课时
一、课堂活动,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请简要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二、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三、拓展练习,诗歌赏析炼字题型的答题方法指导
第一种:寻找关键字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说木叶导学案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①找出关键字词(或引述关键字词)。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
④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种:赏析关键字或词
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
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p align=right>王小有</p>
【篇六】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
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2.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3.走近作者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4.人物评价:
(1)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2)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自学检测】——基础积累
1.注音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 无妨(fáng)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2.解释下列成语
(1)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2)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
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1)含有落叶的因素。(2)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A.春 月梅
B. 傲然 惆怅
2.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王诗: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陆词: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毛词: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史湘云–钦佩
【感悟总结】
1.中心主旨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辨析,从而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是具有暗示性的,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2.写作特色——根据分析文字归纳写作特点
(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文章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的意境进行想像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人体会到语言的精美和不断的发展与完美,这种精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缠绵 寒砧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B.桅杆 梦魇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C.窸窣 招徕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干燥 缄默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答案 C 解析 A项垂—唾,奈—耐;B项奇—其,团—谈;D项捍—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不同起来。
A.传诵 启示 精炼 显著 B.传诵 启发 洗练 显然
C.传颂 启示 洗练 显著 D.传颂 启发 精炼 显著
答案 B解析 要结合语境辨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近年来,中国新一代电影女导演异军突起,她们的作品不少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声誉。 ....B.在这次亚运会中,中国男子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在男子径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银、铜牌各三枚;在田赛中仅获得一枚铜牌,更是差强人意。 ....C.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D.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将以谨慎小心、如临大敌的工作态度,....确保安全生产,创造安全工程。
答案A 解析 B项差强人意:意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与文意不符;C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不能用于表达双方的意见分歧;D项如临大敌:形容把情况看得很严重,不能表达谨慎小心的态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答案 C 解析 A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B项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项结尾应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5.默写。
(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教材第六段的文字,完成6~9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答案 (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6分)
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
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
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8.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答案“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9.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
答案(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2011年国人常犯十大语文差错
新华社上海12月12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三、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五、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六、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
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七、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八、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