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外国诗》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
篇二:《高二语文外国诗歌》
北京版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四)教学设计
戴德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普希金、阿赫玛托娃、叶芝的经历及其创作。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略诗歌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创作中“隐喻”的运用,理解诗歌深厚的内涵。
3.体味诗歌的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在平凡中流露真情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理解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翻译之后的语言差别,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1课时
导入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的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今天我们继续放眼世界文坛,去领略外国文人带给我们的情感享受。
普希金《一朵小花》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诞生于莫斯科一个式微的贵族地主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少年早慧,8岁开始写诗,流传下来最早的诗是情诗《致娜塔丽娅》,诗人在创作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写了长篇叙事诗《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理解诗歌内涵
可能我们同学们有这样的爱好,将花瓣和树叶夹在自己的书中。这首诗是作者某天看到夹在书里的、一朵已经枯萎了的花儿引发出的“一大串遐想”。你是不是也曾经看到过自己以前夹在书中的花瓣呢?你有像普希金一样的感受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看看普希金当时想到了什么„„
问:你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是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分小组朗诵讨论。
找同学反复诵读诗歌,将自己的理解用读诗的语气表达出来,并在朗读后给予简单的说明。
诗人无意中发现一朵小花,并无出奇,但却想到了很多与“一朵小花”相关的故事。每一个问号都可能相连一个美丽的故事。整个诗令人感觉有些伤感,毕竟是因为已经枯萎了的
花儿,这朵花儿,让作者不由想起了这朵花儿的由来,可能作者也记不清了,从诗中许多问句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最后一段可能是在怀念某些故人,用一朵枯萎了的花儿来代表他们的逝去。直抒胸臆,表达了怀念的感情。
诗人只是看到了书中夹着的一朵小花,就引发出一连串遐想,可见诗人的想象力非同一般。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夹在书里的一朵小花,本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诗人却能“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平凡之中真情自然流露。
阿赫玛托娃《爱》
1.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著名的俄苏诗人,二十世纪俄罗斯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白银时代的灵魂。她的诗与萨福的作品和莫扎特的乐曲并驾齐驱,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她是萨福以后第二个伟大的抒情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善于写些小的抒情诗,而她写得最多的是爱情题材的小诗。由于阿赫玛托娃把爱情表现得如此复杂细腻,故特瓦尔多夫斯基称之为“百感交集的抒情日记。”
2.理解诗歌内涵,注重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爱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谁能描述得清楚呢?
问:请同学们先朗读这首诗,找出诗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诗是用语言做成的,那么,语言又是怎样被做成诗的呢?或者说,诗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特别之处,就在于“隐喻”。
这里所说的隐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同学们过去所学过的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等种种修辞格都包含在内。“外国诗”是极讲究隐喻的。这首诗的隐喻就是一个典型。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来揭示隐喻的艺术意义:“普通的词语只蕴涵我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
也许我们都感受过爱,但是爱是什么样的却很难直接描述,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描绘爱情,阿赫玛托娃就极其细腻地分析了爱情来临的各种心绪,描绘了爱情不可思义的魅力。
问:我们来看这首诗是怎样通过已知的东西来隐喻新鲜事物的?
有时爱情像一条会施工巫术的蛇缠住了你的心,使你在朦朦胧胧的知觉中为之蛊惑麻醉;有时爱情像成天在你窗口咕咕的鸽子,把你不可抗拒的思念扰得更加心焦;有时爱情带给你一阵突然的狂喜,如闪光在耀眼的霜里;有时爱情托给你美妙的遐想,隐现在紫罗兰的梦中。诗人通过这四个比喻,传达了爱情的各种细微色彩,而后,用更深入的笔触写道:“但它总坚守地悄悄引着你,一步一步远离欢乐和安宁。”
问: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前两节是通过隐喻的方法将爱情给我们的心绪描摹得十分细腻。那么诗歌的第三节是写什么呢?还是隐喻的修辞么?
(让学生讨论后作答,对诗的理解不拘一格)
诗到此骤然转折,打断了爱情甜蜜温柔的序曲,奏出了更复杂更深沉的旋律。“它善于如此甜蜜地哭诉”,哭诉为什么是甜蜜的呢?这是不是诗歌的矛盾之处呢?诗人用这看似矛盾的词汇将爱情带给人的矛盾心情描绘出来。“有时候会突然令人心悸:在陌生的浅笑中把它认出。”爱情的未来总难以预卜,也许爱情悄然来到身边的时候,还未知未觉,等恍然大悟时,感受到的是心惊肉跳,这就是爱情的魅力。
叶芝《当你老了》
1.作者简介
叶芝(1856—1939),爱尔兰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1889年,诗人出版其第一部诗集《马辛的漫游与其他》。同年,叶芝对美丽的茅德·冈
一见钟情,并且一往情深地爱了她一生,尽管诗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丝毫回报。1891年,诗人来到伦敦,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宣传爱尔兰文学。1896年,他和友人一道筹建爱尔兰民族剧院,拉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序幕。1899年,诗人的诗集《苇丛中的风》获得最佳诗集学院奖。1902年,爱尔兰民族戏剧协会成立,诗人任会长。1910年,诗人获得英国王室年金奖和自由参加任何爱尔兰政治运动的免罪权。1917年,诗人再次向业已离婚的茅德·冈求婚,被拒绝,同年和另一女子结婚。1923年,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诗人创立爱尔兰文学院。1938年,诗人移居法国,一年后病逝。诗人一生创作甚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奥伊辛漫游记》、《后期诗集》等。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很多人的爱情座右铭。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是很多文学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感情基调。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首《当你老了》去领略叶芝的爱情观。
2.诗歌的创作背景
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其时,诗人还是一名穷学生,诗人对爱情还充满着希望,对于感伤还只是一种假设和隐隐的感觉。
3.分析诗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请同学们先朗读一下诗歌。
看诗的第一节:当你老了。诗以假设起笔,给了一个假定的时间——当你老了。诗人为什么要假定时间呢?这有什么妙处?为什么又将时间假定在“老了”呢?
假定事情发生的时间段——主人公老年的时候。巧妙的躲过了时间的纠缠,爱情可能会经历不住时间的考验,于是,诗人避而不谈,直接的把自己要倾诉的对象带到已经是考验过的时间里,看剩下的时间我们怎样品味爱情。“头白”、“昏沉”、“打盹”„„在生命的晚霞中,安谧祥和的景象带给人们温馨的享受。“请取下这部”诗歌,进入漫长而又宁静的回忆中。回忆一路走来,搜集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将时间假定在“老了”呢?诗的第二节给出了答案。看诗的第二节。诗的第二节共四句,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众人与诗人之间的对比。“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这一句,是切实的描写出众人的面目。诗人很坦诚地指出爱慕“你”的人多,但这种爱慕只是对你青春时辰、美丽容貌的爱慕,当时间将这一切慢慢打碎的时候,很难保证他们还会一如既往的爱“你”。之所以说诗人切实的描写出众人的面目,是因为诗人说众人“假意或者真心”。诗人没有偏执地认为所有的仰慕者都是假意,这也增强了这种描写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即使你“老了”我依然爱你,更表现出了诗人爱情的执着。
爱慕容颜者,就像在爱慕着一个脆弱的条件,当这个条件不存在了,即使真心也会变成假意。诗人巧妙地指出自己与众人的不同在于,“只有一个人爱慕你朝圣的灵魂”。灵魂不灭,我将永远爱你。爱你的“青春欢畅”,更爱你的衰老“皱纹”;爱“你”的肉体,更“爱”你的灵魂。这就强调出诗人的爱的与众不同,超脱俗人,何其铭心刻骨,何其真挚动人。诗人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是可以经历住时间的考验的,是真诚的,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这一节仿佛是诗人的自白书,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向众人宣战,也用誓言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着对爱情的理解。诗人几乎是气急败坏地指出迫于点明爱恋的人,告诉她,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挚的,才是值得珍惜的。这一节感情上稍加波澜,令人心潮澎湃,与第一节的安谧祥和不同,似平静的海面后的波涛汹涌。
看诗的第三节:这四句的感情又回落了,回落到第一节的安谧祥和,甚至有点无可奈何
花落去的惆怅,但无法改变的是我依然爱你。诗人将其凄婉动人的感情化作诗句婉转的表达出来。诗人又重新营造出典雅、温馨的氛围,让缠绵的爱情回忆录诗意洋溢地继续演绎下去。在炉子旁,温暖的环境中,火光映脸,红润热情,垂下头,在群星的环绕中,“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诗人将自己爱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使得不到你的回应,我依然一如既往的爱着你。诗写到这里,境界变得开阔、宏大、舒缓,情感显得高贵、圣洁,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力量。
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能够激发诗人有如此的创作?能够发出来自心底灵魂颤动的声音?这就是叶芝诗歌的魅力。能够用自己朴素而含蓄的语言,优雅而舒缓的调子,在流动和飘逸的画面中透出一抹淡淡的哀伤。叶芝的爱情是多么深刻脱俗,撼人魂魄!
作业
小组合作,做PPT,选背景音乐,推选同学配乐诗朗诵,进行诗朗诵表演。要求结合诗歌背景,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诗的韵味。
篇三:《4.外国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
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外国作者思想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外国作者思想诗}.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篇四:《外国诗二首(一)》
教案设计
迷娘曲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
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外国作者思想诗}.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外国作者思想诗}.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
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
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
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
1范诵诗歌,整体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
2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
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
1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
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2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
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
2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3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
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
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
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
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
4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
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 5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