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永远的格瓦拉

老早就想表达一下自己对于格瓦拉的想法,《世界知识》的征文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缘。

格瓦拉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从不同的期待、不同的视野、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格瓦拉早已成就了他自己。就此而言,对他褒扬也好,贬抑也罢,都已经与他本身无干。对格瓦拉的任何毁誉,与其说是对他的评价,还不如说是对毁誉者自己的一种暴露。我们今天谈论格瓦拉,其实折射出来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境遇而已。

我始终认为,精神价值永远无法同经济事物加以比较,但有一点它们却是罕见地相通,这就是魅力来自稀缺。最匮乏的东西才最有价值。“格瓦拉热”这一并非偶然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对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已经久违了。人们正是试图通过“格瓦拉”来“回忆”和“唤醒”那些源自生命根本处的东西。我觉得,格瓦拉的魅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的平民化的立场和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格瓦拉的伟大来自他的平凡。这种平凡真正体现了一种民间的立场和力量。对于格瓦拉来说,权力失去了诱惑力。当革命在召唤他的时候,他可以辞掉高官奔向玻利维亚丛林,继续投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这是何等的真实选格瓦拉为今天的人们重新确立了一个他们日益陌生的尺度,那就是平民和平民化的存在。它彰显了现代人的矫揉造作及其背后掩盖着的种种矫情和虚伪。

二是他的英雄主义的气概。看看当今的那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吧!让人腻歪透顶的卿卿我我、阿狗阿猫、小男人小女人之类的乏味之作,从“一地鸡毛”到“一封家书”,所唤起的只是媚俗而非崇高。问题在于,英雄主义在当代的失落,究竟是一种成熟还是一种堕落在我们这个时代,革命和牺牲的确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它们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那种得失权衡所显示出来的东西,更重要也更深刻的在于,它孕育了一种叛逆和奉献的精神。格瓦拉所体现的那种直面死亡、视死如归的气概,足以把他同所有那些苟且偷生者区别开来。他的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构成我们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它的具体表达方式可能会过时,但它的文化意义却带有永恒性,因为它与人性同在。

三是他的理想主义的人格。在格瓦拉身上,的确体现了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他最后以自己的死证明了他超越生命本能、为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也是一切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所共有的特征。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哪里还有理想的位置当把“乌托邦”连同理想主义一起送上历史的祭坛之后,人们竟蓦然发现,自己又沉沦于可怕的虚无之中。要想走出这种两极之间的轮回,就无法回避对理想主义的真诚追求,也就需要在告别“乌托邦”的同时,必须把理想主义从“乌托邦”当中剥离并拯救出来。正是在这个方面,格瓦拉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勇敢精神的象征

纵观格瓦拉的一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为了理想而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深远,而且源远流长。

今天再次流行“格瓦拉热”肯定有其内在的社会因素。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勿需讳言,精神却在物质追求的重负中日益萎缩。人之为人,毕竟有情感、有精神。当今的时代,又是一个生存发展日益激烈的时代,国家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格瓦拉热”也就是自然不过的事了。人要生存,就要有勇气参与竞争,要生存得更好,就要有更大的勇气参与更激烈的竞争,而格瓦拉精神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或者说,格瓦拉精神恰恰迎合了如今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于是格瓦拉成为奋斗精神、为既定目标而勇往直前的代名词,成了勇敢的象征。

然而,在人们的灵魂被物质利益所驱使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并继承格瓦拉的真正的精神呢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格瓦拉:以纪念的名义将你遗忘

我就是切·格瓦拉。”1967年10月8日,玻利维亚,格瓦拉对着准备俘虏他的敌人这样说道。第二天,格瓦拉被玻政府军执行枪决,身中九弹。随后,格瓦拉牺牲的消息传遍整个世界。

最近,一本据称是切·格瓦拉绝命诗抄的书,在墨西哥出版。传记作家泰沃说,格瓦拉生命最后时刻,经常爬到树上去抄诗。“他被抓住的时候,当兵的搜查了背包,发现两个笔记本:一个记着与哈瓦那联络的密电码,还有就是这个绿本子”。

格瓦拉的故事,总是以一种煽情的方式演绎,又充满矛盾。出身于丰衣足食的中产阶级家庭,却依然投身于解放贫民的战斗中;一个天生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后来却以一本教科书般的《游击战》流传后世;一个阿根廷人,却参加了解放古巴的革命战争,最终成为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在事业和声望处于人生顶峰的时候,他却突然选择“出走”;喜欢抽雪茄烟、打高尔夫球、佩戴劳力士手表,这些“奢侈的爱好”,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的包含些许清教徒主义成分的经济政策,看起来是那样的对立。

40年后,切·格瓦拉已不是一个人。他头戴贝雷帽、嘴叼雪茄烟的形象,已成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符号,它出现在T恤衫、打火机、酒瓶子、艺术作品、流行海报和拳王泰森的肚子上。“死后,他成为第三世界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这位战士以一种以卵击石、视死如归的气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乌托邦战士。”———一本刚出版的名为《切语录》的书这样评价。书中说,“切,就是革命、乌托邦和青春的同义词”。

但真正可怕的是,当现代人被切·格瓦拉的传奇性折服的同时,已经懒得探究其真实性了。不断重复的纪念活动本身,成为一个被抽空的仪式,其实是用来去遗忘的———很多人知道他如何死去,但没人懂得他为何去死。

切·格瓦拉:一个战士倒下一个偶像诞生

40年前的10月9日,拉美游击战术的理论家、1956年至1959年古巴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切·格瓦拉在训练玻利维亚游击队时因伤被俘遇害,年仅39岁。

如今,切·格瓦拉牺牲整四十周年,由古巴发起,阿根廷、智利及他的牺牲地玻利维亚等拉丁美洲国家从上周末开始共同展开全球性纪念活动。

“切”(Che)是一个西班牙语的感叹词,类似于汉语中的“喂”、“喔”等。1953年,格瓦拉抵达左翼主导的危地马拉,在那里得到了绰号“切”(Che),从此,这个名字成为某种影响历史与潮流精神的代名词,与革命、乌托邦和青春同义。

拥有这个名字的革命者是出生于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和古巴游击队领导人,1959年他追随卡斯特罗解放了古巴,1965年他离开这个曾让他找到革命理想的地方,到其他国家继续策动想象中的革命。首先是刚果,然后是玻利维亚。1967年10月9日,在玻利维亚被他终生反对的敌人杀害。这位战士以一种激进的游击战,一种以卵击石、视死如归的气概,成为红色世界最特立独行的自由冒险家,成为当代最伟大的乌托邦战士。

四十年来,切·格瓦拉的影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在每年10月8日这一天,总有青年学生和各种人物来到寂静的伊格拉村,为英雄点燃一支守夜的蜡烛,献上一束朴素的鲜花。

在阿根廷小镇追寻格瓦拉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约700多公里的山区,有个名叫阿尔塔格拉西亚的小镇。很难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与闻名世界的拉丁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日照充沛、空气清新,小镇是哮喘病人疗养的好地方。正是这个原因,从小就受哮喘病困扰的格瓦拉在此度过了十余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格瓦拉一生天马行空,长大后就从未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过这么久。

-简朴故居见证格瓦拉的童年

来阿根廷工作以后,一直想到格瓦拉的故乡探寻这位传奇英雄的足迹。终于有一天,记者趁出差机会来到了阿尔塔格拉西亚镇。镇子很小,依山坡而建,弯弯曲曲的街道大多用小石块砌成。格瓦拉的故居在当地十分有名。在一家小杂货店门口停住,没等我开口,店主就说:“向前50米就是格瓦拉故居。”看来在我之前已经有许多参观者向他问路。

格瓦拉的故居比想像中要小,几间平房带一个小小的院子。走进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铜塑格瓦拉头像,英雄目视远方,像在搜寻遥远的理想。故居的陈设很简单,由于格瓦拉的父母曾多次搬家,家具已经不全。客厅右侧是格瓦拉曾经住过的房间,一张小床被安放在角落里。房间笼罩着一种安静肃穆的气氛,似乎英雄还在休息,没有人敢打扰他。墙壁上挂着格瓦拉的出生证和几张幼年生活照。一张小桌上还放着格瓦拉童年时读过的书。格瓦拉一生酷爱读书,在战争期间都不曾中断。有一张照片记录了格瓦拉在古巴指挥游击战时,利用作战空隙阅读大部头的《歌德传》。

 

客厅的另一侧陈列着一批照片,以及格瓦拉的学习成绩单、医学院毕业证等等。从成绩单上看,格瓦拉小时候有的课目学得很好,得了10分的满分,也有个别的只得了5分。格瓦拉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医学院。当年,布大医学院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曾培养出不少医学界精英。另有一台小电视在循环播放格瓦拉生平录像,展示了他从小到大,直到战死在玻利维亚的一生。据工作人员介绍,故居的餐厅是格瓦拉当年与小朋友们经常聚会的地方。格瓦拉的家庭是名门望族,受父母影响,格瓦拉较早就开始打高尔夫球,他的朋友中就有几个球童。按当时上流社会的习惯,打球的“上等人”是不会把球童请回家的,而格瓦拉的朋友中,有不少是穷人家的小孩。

-保姆被授予“荣誉市民”

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的罗萨里奥。两岁时,患上严重哮喘病的格瓦拉随家人搬到了阿尔塔格拉西亚,一直在此住到15岁。1951年底,格瓦拉与朋友一起,骑着一辆摩托车开始了穿越整个南美洲的旅行,这次旅行使格瓦拉真正了解到人民的贫穷和苦难。之后,格瓦拉在洪都拉斯参加了当地的左派革命运动,并从此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洪都拉斯革命失败后,格瓦拉到墨西哥避难,在那里结识了卡斯特罗。最终与卡斯特罗一起领导了古巴革命。1964年,格瓦拉前往玻利维亚等地领导革命斗争,后因叛徒出卖,被反动武装杀害。

在故居的参观者中,大约有20%是外国访客。许多人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推动格瓦拉这样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青年成为一个革命家,并最终为解放被压迫者而牺牲?故居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了格瓦拉的姑姑对他的影响。格瓦拉的姑姑虽然出身上层,但思想非常进步,她对自由和平等的理解,对少年格瓦拉影响很深。

格瓦拉牺牲多年,但在阿尔塔格拉西亚小镇,人们还以出了这样一位英雄而骄傲。在格瓦拉牺牲36周年之际,该镇找到了当年曾在小格瓦拉家当保姆的罗萨莉塔大妈,授予她小镇“荣誉市民”称号,以感谢她当年对小英雄的抚养。

-“向格瓦拉精神致敬”

离开故居前,工作人员邀请记者在访客薄上留言。我翻阅了一下以前的记录,除了西班牙语外,还有英、法等各种语言。世界上有一些人并不认同格瓦拉的政治理想,但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敬佩他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格瓦拉抛家舍业,在异国土地上为伟大的理想而奋斗。

英雄已去,精神不死。我回头看看格瓦拉铜像,久久不敢下笔,最后郑重地写下一句话:“向格瓦拉的精神致敬”。

格瓦拉的旗帜在飘扬

来到古巴,最深刻的印象是,格瓦拉的旗帜还在飘扬。从美丽的哈瓦那到险峻的比那尔德里奥,从雄伟的圣地亚哥到披满英雄色彩的圣克拉腊,切·格瓦拉的旗帜到处都在飘扬。

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切·格瓦拉的塑像和画像,到处都能看到写有格瓦拉语录的标语牌和条幅。在哈瓦那,格瓦拉最高大的雕塑画像耸立在革命广场的内务部大楼前。内务部大楼有十多层高,格瓦拉的塑像高出了楼顶。内务部大楼原来是格瓦拉领导过的古巴工业部大楼。在古巴革命胜利最初的年代里,格瓦拉坐镇工业部,实际上主管全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工作,是卡斯特罗在建设国家方面的最主要的助手。直到今天,内务部大楼里,仍然保留着格瓦拉的办公室:14平方米的小屋,不大的办公桌,一张折叠椅,一张小小的行军床,墙上还挂着他在战争年代用过的冲锋枪。

切·格瓦拉是世界著名的游击战奇才和艺术大师。1958年岁尾的最后半个月里,菲德尔·卡斯特罗授命切·格瓦拉指挥当时起义军的一半人马,实际上不过200人,从东到西冲击和横扫巴蒂斯塔反动政权的统治势力。在圣克拉腊的一场决战中,切·格瓦拉以他200人的战斗纵队为主要力量,消灭了数万名巴蒂斯塔反动政权装备精良的军队,攻下了哈瓦那,夺取了古巴的全国政权。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又为古巴的经济建设操劳。他一直主管古巴的外交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但主要精力是用在了抓经济方面。他首先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土改委员会主席、国家计委主席、工业部长等职,当时他只有30岁上下。他不懂经济工作,便在干中学;为了当好银行行长,他突击学习高等数学;为了搞好土地改革,他考察过埃及、印度等数十个国家的土改。他还反复比较研究苏联和中国的经验,但不照搬照抄。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曾提出过改革开放的思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切·格瓦拉在古巴解放战争的年代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胜利后的国家建设中,他又为古巴人民扎扎实实干了许多好事。在作为国家最高核心领导人的时候,他仍然以最普通的革命战士自律,生活清苦,艰苦奋斗,奉公忘我。哈瓦那到处陈列着格瓦拉当年参加义务劳动的照片:有的是光着膀子在扛糖袋,有的是满身泥水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有的是劳动后敞着胸怀的小憩。后来,他辞去了古巴国籍和在古巴党、政、军中的高级职务,到玻利维亚开展新的斗争,其目标是打破帝国主义对古巴的封锁。他在玻利维亚被残酷杀害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特别是深深地震撼了古巴人民和整个拉丁美洲各族人民的心。人们悼念他,追思他。在他牺牲30年间,这种追思活动几乎经年不衰。人们在岁月的磨洗中,越来越发现格瓦拉人格的崇高。他为正义事业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表明,他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和勇敢正直的人。他义无反顾地为人民谋福利、奋斗乃至献身,说明他是最具爱心和最善良的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主席在论述格瓦拉的人品时十分动情地说,格瓦拉是人民理想的典范、人类良心的典范。法国作家萨特也说过,切·格瓦拉是我们时代最完善的人。

正因为如此,格瓦拉生前是领导古巴革命的一面旗帜。他牺牲以后,又成了照耀古巴人民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是古巴国家和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古巴党和政府重视用格瓦拉精神教育和武装一代又一代的新人。1000多万人口的古巴,现在有包括世界著名学府哈瓦那大学在内的48所大学。在每个大学里特别开设了格瓦拉系,实际上就是德育系。

在哈瓦那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穿着有格瓦拉头像T恤衫的男女青年,到处可以听到歌颂格瓦拉的动人的歌声。格瓦拉离去已经30年了,但他的旗帜没有倒下,也没有褪色,它已成为指引古巴人民前进的长明不灭的灯火。

真正的人: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是一位革命者,为了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一生不断地踏在征程上。他做事的方式或许很冒险、很激进,还有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味道,但他短暂的一生所体现的确是一种最本质的人道主义精神。什么是人的本性从“切”的身上我读到了博爱、为全人类追求平等和幸福的精神。“切”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由对狭隘自我的摒弃和对劳苦大众无限的爱所构成的人。

人类社会无论在物质上发达到什么程度,总是需要信仰和精神上的追求,如果只有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失去了与不公正进行斗争的勇气,失去了对民主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追求,失去了对英雄的崇拜,这个社会是会让人毛骨悚然的。

没有理想主义者的世界不是完满的世界,“切”那永不磨灭的激情和永不褪色的理想,给当今世界“不安分”的年轻人提供了幻想的素材。“切”离我们很远,在如今的现实社会里,我们离理想很远,我们渴望复制“切”的生命历程,为理想奋斗一生,但却悲哀地发现——永不可能。于是只能崇拜——“切”——理想与激情的化身。

深海网作文频道https://www.shenhai5.com/zuowen】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182492.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