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渭河大侠阅读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5:18 热岛渭河

篇一:《2016届高三第3次联考地理试题》

庐江农村五校2016届高三第3次联考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

读“某区域等高(深)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如果在图中①河段画等高线,则该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为 (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最近几十年来,②处等深线不断向东移动,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沿海地区滥采滥挖珊瑚礁 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

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北京时间2015年9月3日上午10:00,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据此完成3~4题。

3.当阅兵仪式开始时,下列地区的华人和华侨能在白天收看电视直播的是 ( ) A.伦敦(中时区) B.纽约(西五区) C.开罗(东二区) D.悉尼(东十区) 4.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

A.超过二分之一 B.不到三分之一 C.超过四分之一 D.不到五分之一

右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两月分别是 ( )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6.在图示月份中 (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

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0时经线的经度为60°W 8.此时北京时间为 ( ) A.6日12时

B.7日12时 C.6日24时 D.5日12时

图中为北半球某地理事物示意图,a、b、c所表示的数值由南向北逐渐减小。据此回答9~11题。

高三第3次联考地理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9.若图示为一组等压线,则 ( )

A.①处吹东南风 B.②处风速比①处小 C.甲地位于低压槽线附近 D.乙地处在阴雨天气中 10.若图示为等温线分布图,且甲、乙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则此时 ( )

A.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B.我国正受台风影响

C.华北平原小麦生长旺盛 D.南极考察船正在返航

11.若图示为我国西南地区水稻梯田俯视图,且a、b、c为梯田边界,则( ) A.甲线表示集水线,乙线表示分水线

B.a与b的高度差一定等于b与c的高度差 C.①与②两处的海拔高度基本相等 D.①处肯定能看见②处正在插秧的人

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图为我国四地多年平均日照率月份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据图推测,四地中 ( )

A.各地日照率冬季差异最小 B.哈密日照率高主要原因是纬度高 C.北京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 D.上海受“副高”影响时日照率高 13.M地最可能是 ( )

A.重庆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拉萨

高三第3次联考地理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下图为“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风向、等压线、等高线、晨线的组合图”,读后回答14~15题。

14.该地区 ( )

A.位于南半球 B.该日昼长夜短

C.图中河段有凌汛现象 D.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15.此时下列发生的现象中,可能的是 ( )

A.南部非洲的草原一片葱绿 B.塔里木河正值枯水季

C.长江口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北印度洋海水自西向东流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读图回答16~17题。

16.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17.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

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 C.城市郊区由于人口密度小,没有热岛效应

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高三第3次联考地理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气压:④<③<①<② B.气压:②<①<③<④ C.气温:①<②<③<④ D.气温:④<③<②<① 19.此季节 ( )

A.我国北方地区多沙尘天气 B.图示③地沿海吹西南风

C.我国西南地区地震灾害多发 D.我国台湾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1. 该流域可能位于 ( )

A.华北平原 B.东北地区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22~23题。

22.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的差异 23.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

A.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高三第3次联考地理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下面左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右图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24~26题。

24. 当野生动物大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5. 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

A.热带草原带 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 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 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苔原带 26. 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二、综合题(三大题,共48分) 27.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1) 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4分)

(2) 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原因(8分) (3) 简要说明泾河清澈的自然原因以及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6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下图为非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和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质构造示意图。

高三第3次联考地理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篇二:《渭河初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C.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高高的擎着,像一支路标。 D.我们要坚决清除革命队伍里的蛀虫。 7、填空(10分)

①《沁园春 雪》中写景转入品古论今的过渡句是 , 。 ②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 》、《 》、《 》、《 》。 ③陆游《卜算子 咏梅》写出梅高洁坚贞品质的语句 , 。 ④ ,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⑤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8、仿照例句写两个关于书的比喻句。(4分)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人的智慧之门。

仿句:书是 。书是 。

二、阅读与理解 (48分)

(一).读书养气 (13分)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

⑤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9、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分)

。 10、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的“厚积”、“薄发”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4分) (1)厚积 : 。

(2)薄发 : 。 11、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3分)

12、“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应 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50字左右 )(4分) 。

(二)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14分)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三)范进中举(选段) (15分)

①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

②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③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曰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 ④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眼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得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曰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也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罢,哈哈大笑。

17、《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 小说,作者是 。(2分)

18、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截然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

19、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你认为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5分) 。 2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4分) (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3)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财,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

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 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

(四)赏析《观刈麦》按要求完成21、22题。(6分)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1、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 这个简单的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痛苦,揭示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剥削制度。(2分) 22、简要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综合性学习(6分)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佩带了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机。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初三(1)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3. 为了让同学们对能否将手机带入校园有个清醒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

信息。

【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玩游戏 发短信 便于和父母 问同学 【材料二】

用 途 攀比 据了解,北听歌 聊天 联系 作业

京市一所中学曾

所占比例 38% 20% 39% 2% 1% 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你提取的信

息: (1分){渭河大侠阅读}.

24、 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

你的看法(50字以内)。(3分)

你的看法

25、为了解决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出现的诸多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出几条解决方案,请你找出其

中不恰当的两项,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2分)

① 凡是学生自己带手机的,都请家长签个名,证明确实是因特殊原因为了家长与孩子间联系及沟通。 ② 教育学生,当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不必带手机。 ③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手机并非拿来招摇过市,用来炫耀。告诉学生应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手机。 ④ 告诉学生,手机里面有闹钟装置,早晨起床时可以使用。

你找出其中不恰当的两项: 、 。 四、作文(40分)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值得铭记的日子,并且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这一天,让我铭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B 6、B

7、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②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④蔌蔌衣巾落枣花 ⑤人迹板桥霜 8、略

9、读书可以养气

10、⑴多读书 ⑵成为写文章的好手

11、证明是什么样子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12、不仅要大量读书,杂学旁收,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收精华,剔出糟粕,读好书

篇三:《2015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福建卷) Word版含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答案】

1.D

2.C

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

图2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答案】

3.A

4.B

考点:曲线图的判读、气候

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R值表示,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强。表1为2005-2012年中国、东南亚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R值。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5.中国,Y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

A.工业品比较优势强 B. 工业品所占比重小 C. 农产品比较优势弱 D. 农产品出口总量大

6.决定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

A.科技 B.资金 C.劳动力 D.原材料

【答案】

5.A

6.C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国和Y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国的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小,Y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优势较强。故选A。

鞋子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Y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鞋子和服装需要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少,原材料在生产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且并不一定由当地供应。故选C。 考点:工业生产

图2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答案】

7.D

8.B

【解析】

试题分析:

7.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故选D。

8.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

考点:人口结构

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答案】

9.A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10.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B。

考点:地质构造、等高线

图6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5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A.东南 7月1日06时 B.东北 7月1日06时

C.东北 1月1日12时 D.东南 1月1日12时

12.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5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1.D

12.C

【解析】

考点:时间计算、地球运动、等高线判读

13.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

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

B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5460.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