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文言文写的游记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6:18 滁州游记

篇一:《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厦门市启悟中学2014—2015学年校本作业

高三年语文科 文言文阅读训练(游记类)

教师:陈忠生 使用日期:2014年9月22—27日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 )圣天子之命,召( )吴幼清先生于( )临川。七...

月二十八日,舟次( )彭泽,明日( ),登小孤山,观其雄特( )险....

壮,浩然兴怀( ),想夫( )豪杰旷逸名胜( )之士,与( )..........

凡( )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 )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

矣。 ( )

旧( )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 )安坐,...

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 )上,甃结②坚缜( ),阑护完固,....

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 ),..

日就圮毁,( )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

至牧羊亭上,芫秽( )充斥,曾( )不可少( )徙倚④焉( )。....

是时,彭泽邑令咸( )在,亦为赧然( )愧,赩然怒,奋然( )将除.....

而治( )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 )而去。 明...

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 )以( )告之。曰:“此吾土也,..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

( )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 )至,终( )不为...( )之动摇;使排( )天沃( )日之势,虽( )极( )天下....

之骄悍,皆将靡然( )委( )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

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跳( )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 )..

刚气自持( ),颇为时辈( )所忌。久之,起( )佐郡,人.....

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 ),于郡.

政非有大损益( )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 )当( )为( ),.....

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

)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zhòu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 )可乐也,得其地( )尤可乐也,而所游( ) ....

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 )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

霁( )既久,风日暄( )丽,耆[qí]( )英少俊,序齿( )而.....

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juān),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 )奇峻,轻岚( )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 )...

无穷极。( )少焉( ),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

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 )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 )篁干( )霄,森( )列门内。寺长...

老出迎客,延( )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

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 )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

于是止焉( )。 .

予以( )未登绝顶为怏( ),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

援( )萝,履( )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 )四顾,心目豁然( )。其....

东绝顶,视( )西又高,( )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 )从者乐.

工各适其意。酒既( ),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 )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

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 ),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文言文写的游记}.

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瀁hàng yǎng: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 )..

《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 )雨,胜国①尝封.

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 )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

夥huǒ(多)。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山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 )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 ) ..yǎo然.

窃( )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 )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

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 )未几( ),..

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 )蒲伏焉;又未几,则全.

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 )进,则其前隘( ),且重( )以烟,遂缄吻、....

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 ),自谓( )命当尽死此,不复( )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 )恐然。余适( )居前,..

倏( )得微明,意( )其穴竟( )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

始( )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 ),有泣者( ),恚( ).....

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 )首具陈.

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 )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

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 )者,人二杯。虽雅( )不酒,必使之酹( ),...

名曰定心饮。

余因( )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 )不能返,号咷táo连..

日。闻者为白( )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

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

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指游乐),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

)其为戒,讵jù止殁身不可忘!窃虞( )嗣至.

者或( )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

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理解和断句的能力。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关键在于准确领会文意。所以,断句前首先要反复阅读文句,做到对文句意思有一个整体的理解;然后,把能断开的先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切忌边看边断,这样就目无全句,容易误读、曲解。给本句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乃”、“也”、“此”、“然”、“既”、“其”、“殆”、“安”等。断句后,要通读一遍,看句意是否完整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文言文写的游记}.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释之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参考译文】

延祐五年,我凭借天子的命令,在临川召见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我乘船旅途停留在彭泽。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观看到它的雄伟突出险要雄壮,豪迈地抒发情怀,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山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神态自若地坐在那里欣赏景色,可以享卒余年。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要。这大概就是从前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筑的吧,距离现在六十二年了。然而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一天天倒塌毁坏,每上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以至于牧羊亭上,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这时彭泽县令都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守亭子的人,回答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并且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

篇二:《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1、浣花溪记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 、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如鉴 鉴:明鉴

B.稍断则复见溪 断:断流

C.各不相袭 袭:重复、相同

D.可以应世 应:应对、应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B. 过此则武侯祠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西折纤秀长曲 D. 出城欲雨

骊山北构而西折 云青青兮欲雨

3.下列句子都能反映浣花溪特点的是( )

①西折纤秀长曲 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

③冠盖稠浊,磬折喧溢。 ④出城欲雨,顷之霁。

⑤溪周之,非桥不通。 ⑥浣花清远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②⑥ D. 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为“浣花溪记”,以“浣花溪”为中心,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说明来丰富浣花溪。

B.文章第一段用工笔细描来表现“浣花溪”“纤秀长曲”的特点,主要是善用比喻,展开丰富联想来突出其“曲”。

C.文章在描写介绍浣花溪时写到了与之有关的诸葛亮、杜甫等两位历史人物,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D.本文于游记的同时对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表示了赞赏。 (附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

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一直廷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以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又重新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和蓠墙,很是齐整。桥的尽头,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到杜甫应该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柯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地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天意是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安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磐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2、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

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家灵壁 家:安家

B、岸谷隐然 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文言文写的游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文言文写的游记}.

A、 ①取山之怪石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①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 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

D、 ①其深可以隐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3、下列四项中不能说明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理由的一项是{文言文写的游记}.

A、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B、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C、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D、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北岸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关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附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3、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单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文言文写的游记}.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4、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冬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揖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

篇三:《浅谈古文游记的自主教学》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古文游记的自主教学

作者:陈芳

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古文游记始于魏晋,兴盛于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义务教育阶段的古文游记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文章都是古文游记中的经典篇章,理解这些经典并能从内心深处体悟这些古文游记的美,进而使之成为自我阅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古文游记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精读课文赏析文本,这是古文游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脱不出一般文言文教学的窠臼。如果每篇游记都如此这般的三步走,虽然也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难以突出古文游记本身的文学美,而且僵化的程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从心灵深处体悟这类文章的精华所在。

笔者认为克服古文游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可尝试运用自主教学于实践之中,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主教学是围绕学生的自主性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又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的诠释。为此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在古文游记教学中自主教学的探索。

一、精心设置,自主预习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5606.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