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1:18 学生自己的

【第一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读后感
【第一倾城之恋读后感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第二

祖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家道中落的前清翰林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嫁给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对丈夫的风流新闻,心力交瘁。
经历夫妻冷战、一元纳妾、腹的孩也意外流产、协议回娘家、家人算计、自杀、离婚等等,流苏深感寒心。
偶遇印尼富商范天和的私生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种种表现令范柳原莫名心动。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俩人间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第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这本书似乎和教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之所以写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其实是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而现在的社会对于文学的美感似乎不太去重视,让我觉得其实在看一些教条式的书籍后,应该也要再回味一下中国文学之美。虽然,这是属于白话式的小说,但不可否认,张爱玲在人性上细腻与别出心裁的刻画与时代意义有其可读性,否则也不会造成一股风潮及许多人潜心的研究。从大学时期我就爱看张爱玲的书,并偶尔会回味一下,她的作品对我的确是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文学的欣赏与感动方面,而她对于人性(尤其是对女性)的深入分析,在当时也带给我不少的冲击。以下就这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长在父权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那时候很多中国地区陷入战争的局面,可是上海没有,这时候的张爱玲就是在上海,远离这种战局,也让她有机会去回顾中国社会的父权真相,更使她有机会可以暂时避开父权的支配,那倾城之恋就是在这种恍如切断心理的状态下酿造产生的。
故事大纲是: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关于这像白公馆代表的是旧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书一开始就有提到像他们的时钟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很守旧、很旧日的。跟当时的中国其实是很像的!另外,张爱玲在描写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现在的文学所描写的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写范柳原的动心时。从三奶奶讲的话可以看的出来:「三奶奶叹了口气道:『跳了一次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我跟妳跳了一次舞还会想跟妳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对妳其实是有感觉的。这种写法多么的含蓄,一个「爱」字都没有提到,可是,从一些事件的叙述却可以描写出人心中感情最细腻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文章的最后有讲到范柳原和白流苏要结婚,可是在最后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边会有什么感觉?我觉得她可能想要表达结婚不代表幸福吧!到最后一定还是有挫折!所以张爱玲可能是个悲观主义者!爱有一天可能还是会变习惯吧!到最后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就是习惯而已,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有危险。
我觉得念完这一整「到处都是传奇,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我觉得是其实这种故事很多,譬如说:丑小鸭变天鹅、麻雀变凤凰。不一定每个人都有那么圆满的结局,后面又说:「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很像在比喻说在这么多盏灯、这么多的故事,这种故事可能不断地上演类似的情节,可是却有很多苍凉的故事在这中间发生,她的意思好像就是说这种情节一直在上演,可是圆满的却没有几个。但就是要珍惜眼前这一刻!
在这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这时候各自面对的人儿都成了种类物,可以替换的。若是换了些时候,换了个光景,他对面兴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兴许是另一个男人。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这便是她为何一再矜持,不想经他的激将,“自动投到他的怀里去”的原因。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因想:“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至少实现了曲线救国。
范柳原早猜准了白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但是,这远远不够。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初读了《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第五

張愛玲十八歲時被父親關起來,她患了痢疾父親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前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說,張愛玲生命裏最重要的三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這使得我得以貼近她思想的軌迹和文字的脈絡,明白她的小說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爲什麽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
《傾城之戀》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爲一個中國傳統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現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張愛玲並沒有作得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對於戰爭一個環節的描寫沒給人的感覺絕對會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並不很在乎這一點。
《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滿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落入一個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世界中的思想,那麽爲什麽不到最後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個人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備的,更何況相對於張愛玲這樣的大家,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只是有些有感而發罷了。
《傾》中令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後,與柳原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撥了流蘇房裡的電話,對她說的那些話,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面,表達她想跟柳原結婚的意願,但柳原的出發點是情感,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違悖,這場談話終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為這次的談話
瞭解到,白流蘇想范柳原跟她結婚,而范柳原卻只想白流蘇做他情婦,瞭解到這點,流蘇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發了電報要流蘇回香港時,流蘇毅然決然的回去,她想擺脫這個家,肩上必然扛負著壓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態大不相同了,她決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蘇妥協了,在這場角力賽中,終究因為屈居於弱勢而妥協,柳原也順利得到流蘇與對自我的認同。後來柳原把流蘇安頓好後,便要前往英國,且拒絕了流蘇的同行,但至少流蘇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擁有了她的房子,在牆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號,這是屬於她自己的家。戰爭爆發,流蘇與柳原在戰亂中相依為命,確立了對彼此的情感,從遊戲般的戀愛昇華成真正的感情,並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在風雨飄搖中立起了身子。
《傾》中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曖昧。相同的,是現代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侶)。如果不是那一場大戰(日本侵華),令雙方都看到自己是多麼的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當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有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甚麼輸嬴呢?
開始:「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這是故事的引子。
中間:「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干」。
結尾又重復了開始的一句話:「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首尾呼應。
張的這“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第二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高一语文上册《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2. 能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

3.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教学重点:

创设适宜气氛,促进学生探讨,自主体悟青春及与父母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教学难点:

入乎课文之内,出乎课文之外,自主体悟课文主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1. 通过设计的活动,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体验青春美好和父母艰辛,重视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

2.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在对话交流中,逐渐体悟到青春易逝,体悟到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

们烦恼。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许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十八岁和其他》

推进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牢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办法。(讨论)

生1:我觉得父母就知道关心我的考试成绩,烦死了。

生2:我爱看NBA,可人家就是不让看,星期天也不让看。

(生 略)

师:可怜天下“孩子们”的心啊!大家刚才谈的,似乎在揭示一个矛盾,矛盾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究竟应怎样看待这种状态呢?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我们再结合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第二部分

师:好,读完后大家再畅所欲言。哪位同学如鲠在喉,想一吐为快?————好,有请。 生:略。

师:用原文回答

生:“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噪。”

生:“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好像就是说我。不过,有时我也很清楚,但不知为什么,

就是改不了这些臭毛病,就像是‘青春疙瘩痘’一样。”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各位的做法:自我反省。也许我们习惯于关注他人,而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自我反省,是种冰释矛盾的巨大力量。

板书:自我反省

师:那么,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

“父母与子女间”要“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师:简洁点。

“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

播放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啊。可是,不少同学平时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烦了,就急了,甚至发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我想换种说法:“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既为人生导师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最。” 板书:父母知己

众生读第三部分

师:哪为同学先拔头筹说说你的看法?

生:读书既苦,但同时又是乐的。

生:读书苦与乐并不矛盾,苦未尽甘从何而来?

生:读书的苦与乐是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

(生略)

师:简评略 大家有多少认为读书是很快乐或是基本快乐的呢?

举手不会很多

师:什么原因呢?

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生:对父母依赖心理太强了。等等!

(生略)

板书:读书最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对话沟通体悟。

师:“十八岁是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是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海阔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的雄心和梦。”亲爱的同学们,花季雨季的朋友们你又用什么来比喻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呢?

众生独自写作,五分钟后同桌交流

生:青春像朵花,清新可人,总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青春像只鸟,确切的说是只鹰,有着远大的志向,有着顽强的毅力。

青春像幅画,没有油画那繁多的并且浓重的色调,有的只是清新的并且明亮的色彩。 青春像串风铃,在阵阵清风中,演奏出美丽的乐章。

青春不是无休无眠,是需要安慰的;青春不是珍贵,是昂贵的消费不起;青春不是寂寞,是找不到同类。

师:我们欢欣,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正拥有如此美好的青春。青春万岁!

板书:青春万岁!

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应该对父母的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诠释,下面谈谈你们是怎样理解父母的爱的?

学生讨论发言。

师:你们和父母间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讨论发言。

师:课文中那些话讲到同学们的心坎上了?

学生讨论发言。

课堂小结

师:大家看黑板,哪位同学能根据板书来总结一下?

讨论

青春是美好的,在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不要忘了我们身边的知己———那就是我们的父母,不要忘了要与父母主动沟通和自我反省,同时,更不能忘了,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因为读书最乐。

布置作业:

请阅读《傅雷家书》摘选和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结合个人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父母知己

青春万岁

主动沟通

【第三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十八岁其他》教学案例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许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二)推进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

生1:我觉得父母就知道关心我的考试成绩,烦死了。

生2:这几天父母非给我请家教,连玩时间都没了,我们狠狠地吵了一架。

生3.他们成天不在家,难得见面,但一见面就说:要好好学习。然后,扔给些钱就走了,没劲。

生4:我父母老是担心我谈恋爱,有一次还跟踪我呢。我这点自控力还没有?真烦人。

生5:我爱看NBA,可人家就是不让看,星期天也不让。

生6:我更惨呢。有次我在家上网聊天,被老爸瞅见了,好家伙,搬起显示器就怎么地上一砸,粉身碎骨啦。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师:可怜天下“孩子们”的心哪!大家刚才谈的,似乎揭示一个矛盾,矛盾的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状态

呢?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我们再结合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生读第二部分)

师:好,读完后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8:作者作为一位父亲,说“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还说“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我觉得很坦诚。父母是爱我们,是为我们好,不是和我们作对。

师:用原文的语句表述,就是——

生9:“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生10: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好像就是说我。不过,有时我也很清楚,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这些臭毛病,就像是“青春疙瘩痘”一样。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各位的做法:自我反省。也许我们习惯于关注他人,而常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自我反省,具有冰释矛盾的巨大力量。

(板书:自我反省)

师:那么,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

生11:“父母与子女间”要“像朋友般地霸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比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生11:“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

●[播放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作朗诵的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情感朗诵第一部分“十八岁”。]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啊。可是,不少同学平时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烦了,就急了,甚至就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

(板书:父母知己)

● [多媒体课间显示“合肥一女中学生考试不理想自杀身亡”的新闻。合肥晚报讯:昨晚,合肥绿都花园发生一起女中学生自杀事件。这名自杀者14岁。据了解,事发时只有女孩一人在家,其母上夜班去了,其父叶外出有事,等他10钟左右回到家中,发现女儿在家中自缢,慌乱悲痛之下手足无措,后来还是邻居帮忙拨打报警电话。120、110盒双岗派出所民警随即赶到现场。急救人员对女孩实施急救,但是由于发现太晚,女孩已经停止呼吸。警方经过调查了解到,该户平时家教甚严,女孩在刚结束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过重的思想压力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女孩还给父母留下了遗书。]

师:这样惨重的新闻,对我们来说好像已不再是什么新闻。同学们能不能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2:我觉得,他父母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事情,作为年轻人能解决,而有些事情却不能解决,需要父母的帮助。

师:对。但如果父母不知道她的心境,她应该怎么办呢? 生13主动告诉父母啊,总不该去死吧。

(板书:主动沟通)

师: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同样不可否认,它拥有很大优势;但是,我们能改变它吗?

师:那么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乐”,然后。再来点评这则新闻。

师:哪位同学先拔头筹?

生14:我觉得读书既苦,但同时又是乐的。那位自杀的女孩是被动读书,只受苦了,没享乐。

生15:我觉得读书“苦”和“乐”并不矛盾,苦未尽甘从何来?那位女孩毅力再坚强些,也许就会苦尽甘来了。

生16:我认为“苦”和“乐”是读书的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那个女孩修为不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问,大家又多少认为自己读书是很快乐或是基本快乐的呢?

师:好像不多。是什么原因呢?(师在板书“自我反省”下画线) 生17: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生18: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太强了。

生19:不肯吃苦,怕吃苦。

生20:自制力较差。

生21:不会主动学,主动学才会有“乐”。

(板书:读书最乐)

●[多媒体课件显示雄鹰翱翔图,并配以相应的文字:比喻青春] 师:“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海阔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的雄心和梦。”亲爱的同学们,花季雨季朋友们,你又用什么来比喻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呢?

(众生独自写作,5分钟后同桌交流。)

师:同桌写得如何?请抓住机会向全班推荐同桌的句子。

生22:青春像花朵,清新可人,总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纵然没有粉黛的装饰,却更有一种活力,一种属于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生23:青春像只鸟,却切地说应该像只鹰,有着远大的志向,有着顽强的毅力,发誓一定要飞向太阳。

师:写得很美。以花或鹰为喻,虽未脱俗,但已是不易。

生24:青春像幅画,没有油画那繁多而脓浓重的色调,有的只是清新的并且明亮的色彩,正如我们的可爱。

师:精彩,绝妙。递进的句式,又用排比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加上富有诗意的喻体,够味。 有创新能力。

我们欢欣,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正拥有如此美好的青春。青春万岁!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诵课文第四部分“青春”的前三段,一起赞美这可爱的青春吧。

(板书:青春万岁)

【第四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十八岁其他》教学案例

专题一:现代散文教学 教案示例(二)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课

“体悟人生”是课本第一个模块“向青春举杯”的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和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把握“体验”和“对话”这两个教学要点,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是本课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识。2.能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设计的活动,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体验青春的美好和父母的艰辛,学会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储备,在对话交流中,逐渐体悟到青春易逝,体悟到与父母的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三、教学重点

创设适宜的气氛,促进学生探讨,自主体悟青春及与父母沟通的

意义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

入乎课文之内,出乎课文之外,自主体悟课文主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唱片,有关阅读讲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许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二)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带有逆反表情的中学生形象图片,同时配以相应的文字:父母,我有话对你说]

师: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

生1:我觉得父母就知道关心我的考试成绩,烦死了。

生2:这几天父母非给我请家教,连玩时间都没了,我们狠狠地吵了一架。

生3.他们成天不在家,难得见面,但一见面就说:要好好学习。

然后,扔给些钱就走了,没劲。

生4:我父母老是担心我谈恋爱,有一次还跟踪我呢。我这点自控力还没有?真烦人。

生5:我爱看NBA,可人家就是不让看,星期天也不让。

生6:我更惨呢。有次我在家上网聊天,被老爸瞅见了,好家伙,搬起显示器就怎么地上一砸,粉身碎骨啦。

生7:我更惨了。我老爸好施家庭暴力,我考不好,就罚我跪在毛主席画像前。

师:可怜天下“孩子们”的心哪!大家刚才谈的,似乎揭示一个矛盾,矛盾的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状态呢?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我们再结合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第二部分)

师:好,读完后请大家畅所欲言。那位同学如鲠在喉,想一吐为快?——好,有请。

生8:作者作为一位父亲,说“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还说“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我觉得很坦诚。父母是爱我们,是为我们好,不是和我们作对。

师:用原文的语句表述,就是——

生9:“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生10: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好像就是说我。不过,有时我也很清楚,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这些臭毛病,就像是“青春疙瘩痘”一样。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各位的做法:自我反省。也许我们习惯于关注他人,而常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自我反省,具有冰释矛盾的巨大力量。

(板书:自我反省)

师:那么,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

生11:“父母与子女间”要“像朋友般地霸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比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师:能否更简洁些呢?

生11:“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

●[播放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作朗诵的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情感朗诵第一部分“十八岁”。]

●[多媒体课件出示《亲亲我的宝贝》部分歌词:我要越过高山,寻找那已失踪的太阳,寻找那已失踪的月亮;我要越过海洋,寻找那已失踪的彩虹,抓住瞬间失踪的流星;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作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啊。可是,不少同学平时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烦了,就急了,甚至就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以自己的孩子为最。”

(板书:父母知己)

● [多媒体课间显示“合肥一女中学生考试不理想自杀身亡”的新闻。合肥晚报讯:昨晚,合肥绿都花园发生一起女中学生自杀事件。这名自杀者14岁。据了解,事发时只有女孩一人在家,其母上夜班去了,其父叶外出有事,等他10钟左右回到家中,发现女儿在家中自缢,慌乱悲痛之下手足无措,后来还是邻居帮忙拨打报警电话。120、110盒双岗派出所民警随即赶到现场。急救人员对女孩实施急救,但是由于发现太晚,女孩已经停止呼吸。警方经过调查了解到,该户平时家教甚严,女孩在刚结束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过重的思想压力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女孩还给父母留下了遗书。]

师:这样惨重的新闻,对我们来说好像已不再是什么新闻。同学们能不能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2:我觉得,他父母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事情,作为年轻人能解决,而有些事情却不能解决,需要父母的帮助。 师:对。但如果父母不知道她的心境,她应该怎么办呢? 生13主动告诉父母啊,总不该去死吧。

(板书:主动沟通)

师: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同样不可否认,它拥有很大优势;但是,我们能改变它吗?

(众生摇头)

师:那么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三部

【第五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23600)江苏省沭阳县梦溪中学 沃苏娟 吴 军

【内容摘要】

学生突出的语文素养就是“读”“写”,但学生的读写能力却不容乐观。“以读促写”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将作文写“活”,

并能有个性的表达;而如何有个性的表达,需要将叙述写“真”,描写写“活”;

情景写“真”,体验写“活”;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学会模仿,重视创新。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

【关键词】 以读促写 提升 语文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突出表现就是“读”和“写”。“读”与“写”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

作为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但我们的学生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状况呢?为了弄清情况,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一、高二年级中语文成绩处于中等以上的同学,每个年级各抽取100名。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地完成一篇习作的同学占总数的32.9%。这些都是成绩处中等以上的同学,可以想见,有多少同学在面对习作时束手无策。认为自己的写作知识更多是课外得到的同学占总数的59.6%;在回答“读好课文”与“写好作文”的关系时,59.4%的同学仅认为“读好课文”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可见同学们长期以来,从我们语文课中得到的,更多的只是好词好句,而同学们觉得,这就是这本书对我们习作的最大帮助。当然也有34.7%的学生认为“读好课文”可以学到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思路、构思技巧,有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还有5.8%的同学认为“读好课文”同“写好习作”没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必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苏教版的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还是作为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新教材的资源?其实,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很好地贯穿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思想。从宏观上看,编者在五个必修模块中都给学生以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实践。从微观上看,五个必修模块下,又有不等的四五个专题,而每个专题后,编者紧密结合专题的学习内容,设计两到三个写作实践。

如:必修一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编者选了《相信未来》和《十八岁和其他》等八篇文章,编者设计了三道写作题,有两道是这样的:(1)《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2)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

必修三第一专题是“祖国土”,选了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等八篇文章,编者在专题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写作题:什么是祖国?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一位同学写道:“祖国是有生命的事物。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祖国,是家乡小镇那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祖国,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祖国是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你心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你也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感悟。请以“祖国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积累与应用中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写为课本剧。既要以原文为依据,又要有合理的想像;对话要力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编者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五篇文章,专题后的写作实践就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相信你在阅读时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请选择其中一篇,以“ 读《 》”为副标题,另拟正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苏教版新教材又给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资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地利用苏教版新教材,以读促写,提高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以读促写”的理念与建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要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高中生的作文基本上要做到三点: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个性表达,结构完整。

(一)“以读促写”的基本特征

1.丰富语文素养。以读促写的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重视结果和过程。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与我们习惯的讲授教学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学时把写作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教。教学时既重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甚至胜于重结果。

3.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以读促写的又一基本特征。以读促写重在作文技能的获得和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

4.以学生为中心。以读促写以学生为中心,也不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在以读促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对观察、提问、体验、鉴赏等活动既感到兴趣,又力所能及。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以读促写”的途径

1.“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将作文写“活”

将作文写“活”,就得将文章写“真实”、写“生动”。教师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还必须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写出当时真实的情景,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还得创设一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场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相机指导,效果更佳。

第一、叙述写“真”,描写写“活”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写作时,往往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即在“线”上推进),而不长于描写(即在“点”上描摹),因此文章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写作时,教师要教学生叙写结合,突出描写,使笔下的摹写对象有形态,有动作,有色彩,有声,文章就会有栩栩如生之感,历历在目之效。

描写时要确定描写点,原则是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能单纯地为描写而描写。

应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呢?

一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描绘摹写。老舍说:“写人物时要先定一个特点描画人物。”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画眼睛”,就深刻揭示她精神的创伤和苦痛。

二要善于通过各种描写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写作中描写总是伴随着情感,流露作者的倾向。抓住动情之处激趣,有利于抒发真挚情感。“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最震撼人心的描写,因为它突出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天性,揭示了伽西莫多被唤醒的人性中的美与善。

三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在描写中亮起来,如《我与地坛》中对母亲心理的细腻描写,《金岳霖先生》中对金岳霖先生率性动作的描写。

第二、情景写“真”,体验写“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苏教版新教材所倡导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中就有一个是活动体验。写作时教师要能创设当时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信写出的文章一定会具体生动。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照作家思路,也确定一下自己生命中的五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选择。让学生体验当时的真实场景,感受文章的真实性。相信由此写出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也具有最大感染力。

第三、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据充足,说理充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真实,就是合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说理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理贵在服人,要能从可靠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出你的观点。然后适当运用一些说理的方法,也就是灵活运用一些诸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增强说理的效果。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令人信服,学生习作时,可以借鉴。

2.“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学生的一篇文章就是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除了教会他们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教会

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他们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体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在教知识、教方法的基础上,更应该教会学生会表达,用自己的笔表达心声。

以读促写中,反馈读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熟悉融合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本质就是创造,是一种独立创造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它的一生将永远是模范地仿写和抄袭。”实践证明:学生写作,如果一味满足于仿写,久而久之,就会走进死胡同。只有遵循“模仿——掌握——熟悉——融合——创造”这一基本的写作规律,写作才能有活力。

有个性的表达,不是抱着旧的,而应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力求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以读促写”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劳,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同步前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

1.注意积累

语文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学完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且有意让他们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要告诉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如果能直接拿来就用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呢?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实践中得来,那是不现实的。

例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可以摘抄其中最有名的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面对苦难,司马迁表明了要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还有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曹文轩的《前方》等等,不乏有许多精美的语句,都可以作为积累的对象。

2.学会模仿

有人说作文模仿会影响作文的创新能力,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前苏联教育家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写作需要借鉴,针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加强对范文的模仿练习,正是创新的前奏。教师

可以搜集汇编具有导读导写功能、文质兼美的经典

名篇,利用它们的经典性和示范性,刻意模仿。可以仿写那些精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也可仿写巧妙的思路与写法。以此来培养规范作文意识,体验作者所独具的匠心。

如学习《六国论》时,就可以模仿作者的论证方法——反面假设论证法。它针对着上面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它是一种分析事实论据的好方法。课文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使用了这种方法。《阿房宫赋》中的“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也是用了此法。反面假设论证法的基本格式: 如果XX„„不„„, 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 因此(由此可见),„„

3.重视创新

模仿是为了创新。语文老师要依据课文素材,创造性地启迪想象思维,延伸原作情节,搭建构思平台,拓展写作空间,对课文进行二次乃至三次创作。例如,有人利用《林黛玉进贾府》而出题,让学生写《林黛玉日记》《给林黛玉做导游》;针对《祝福》而创写《送给祥林嫂的挽联》《为祥林嫂讨说法的诉讼词》《祥林嫂墓志铭》等,不仅增加了课堂情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探讨作品意义、参与社会生活思考的积极性。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还可以在构思上再创作,诸如将课文的人称互换,顺序互倒,情景互

设,主次互置,文体互变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利用了课文资源,填补了学生生活源泉枯竭的缺憾,提升了写作能力,反过来又开掘了阅读的深度,升华了阅读的体验,激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作灵感,可谓一举数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学生

就能实现新课程目标中所指出的“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

三、反思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作文训练时注意严格要求与宽容谅解相给合,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师只是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2.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精心安排真实、自然的写作情趣,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潜意识中学习。要知道,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应该课课都是作文指导课,时时都是作文训练课。

3.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读促写”作文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体现在把每周的课堂作文分散到时时处处的课堂教学中,边阅读,边写作,以读促写。这样降低写作难度。实践证明,分散训练,比集中练笔效果要好得多。给学生一座高高的山峰,不如给他们一级级的阶梯。

4.及时批阅,积极反馈评价。作文习作,批阅要及时。不仅教师要批阅,也要及时指导学生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讽刺。

5.要持之以恒。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习作实践中多练习,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扎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语文课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第六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_3

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23600)江苏省沭阳县梦溪中学 沃苏娟 吴 军

【内容摘要】

学生突出的语文素养就是“读”“写”,但学生的读写能力却不容乐观。“以读促写”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将作文写

“活”,并能有个性的表达;而如何有个性的表达,需要将叙述写“真”,描写写“活”;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情景写“真”,体验写“活”;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学会模仿,重视创新。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

【关键词】 以读促写 提升 语文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突出表现就是“读”和“写”。“读”与“写”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

作为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但我们的学生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状况呢?为了弄清情况,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一、高二年级中语文成绩处于中等以上的同学,每个年级各抽取100名。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地完成一篇习作的同学占总数的32.9%。这些都是成绩处中等以上的同学,可以想见,有多少同学在面对习作时束手无策。认为自己的写作知识更多是课外得到的同学占总数的59.6%;在回答“读好课文”与“写好作文”的关系时,59.4%的同学仅认为“读好课文”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可见同学们长期以来,从我们语文课中得到的,更多的只是好词好句,而同学们觉得,这就是这本书对我们习作的最大帮助。当然也有34.7%的学生认为“读好课文”可以学到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思路、构思技巧,有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还有5.8%的同学认为“读好课文”同“写好习作”没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必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苏教版的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还是作为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新教材的资源?其实,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很好地贯穿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思想。从宏观上看,编者在五个必修模块中都给学生以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实践。从微观上看,五个必修模块下,又有不等的四五个专题,而每个专题后,编者紧密结合专题的学习内容,设计两到三个写作实践。

如:必修一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编者选了《相信未来》和《十八岁和其他》等八篇文章,编者设计了三道写作题,有两道是这样的:(1)《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2)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

必修三第一专题是“祖国土”,选了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等八篇文章,编者在专题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写作题:什么是祖国?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一位同学写道:“祖国是有生命的事物。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祖国,是家乡小镇那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祖国,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祖国是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你心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你也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感悟。请以“祖国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积累与应用中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写为课本剧。既要以原文为依据,又要有合理的想像;对话要力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编者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五篇文章,专题后的写作实践就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相信你在阅读时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请选择其中一篇,以“ 读《 》”为副标题,另拟正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苏教版新教材又给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资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地利用苏教版新教材,以读促写,提高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以读促写”的理念与建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要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高中生的作文基本上要做到三点: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个性表达,结构完整。

(一)“以读促写”的基本特征

1.丰富语文素养。以读促写的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重视结果和过程。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与我们习惯的讲授教学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学时把写作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教。教学时既重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甚至胜于重结果。

3.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以读促写的又一基本特征。以读促写重在作文技能的获得和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

4.以学生为中心。以读促写以学生为中心,也不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在以读促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对观察、提问、体验、鉴赏等活动既感到兴趣,又力所能及。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以读促写”的途径

1.“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将作文写“活”

将作文写“活”,就得将文章写“真实”、写“生动”。教师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还必须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写出当时真实的情景,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还得创设一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场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相机指导,效果更佳。

第一、叙述写“真”,描写写“活”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写作时,往往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即在“线”上推进),而不长于描写(即在“点”上描摹),因此文章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写作时,教师要教学生叙写结合,突出描写,使笔下的摹写对象有形态,有动作,有色彩,有声,文章就会有栩栩如生之感,历历在目之效。

描写时要确定描写点,原则是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能单纯地为描写而描写。

应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呢?

一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描绘摹写。老舍说:“写人物时要先定一个特点描画人物。”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画眼睛”,就深刻揭示她精神的创伤和苦痛。

二要善于通过各种描写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写作中描写总是伴随着情感,流露作者的倾向。抓住动情之处激趣,有利于抒发真挚情感。“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最震撼人心的描写,因为它突出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天性,揭示了伽西莫多被唤醒的人性中的美与善。

三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在描写中亮起来,如《我与地坛》中对母亲心理的细腻描写,《金岳霖先生》中对金岳霖先生率性动作的描写。

第二、情景写“真”,体验写“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苏教版新教材所倡导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中就有一个是活动体验。写作时教师要能创设当时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信写出的文章一定会具体生动。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照作家思路,也确定一下自己生命中的

五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选择。让学生体验当时的真实场景,感受文章的真实性。相信由此写出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也具有最大感染力。

第三、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据充足,说理充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真实,就是合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说理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理贵在服人,要能从可靠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出你的观点。然后适当运用一些说理的方法,也就是灵活运用一些诸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增强说理的效果。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令人信服,学生习作时,可以借鉴。

2.“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学生的一篇文章就是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除了教会他们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教会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他们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体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在教知识、教方法的基础上,更应该教会学生会表达,用自己的笔表达心声。

以读促写中,反馈读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熟悉融合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本质就是创造,是一种独立创造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它的一生将永远是模范地仿写和抄袭。”实践证明:学生写作,如果一味满足于仿写,久而久之,就会走进死胡同。只有遵循“模仿——掌握——熟悉——融合——创造”这一基本的写作规律,写作才能有活力。

有个性的表达,不是抱着旧的,而应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力求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以读促写”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劳,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同步前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

1.注意积累

语文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学完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且有意让他们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要告诉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如果能直接拿来就用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呢?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实践中得来,那是不现实的。

例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可以摘抄其中最有名的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面对苦难,司马迁表明了要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还有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曹文轩的《前方》等等,不乏有许多精美的语句,都可以作为积累的对象。

2.学会模仿

有人说作文模仿会影响作文的创新能力,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前苏联教育家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写作需要借鉴,针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加强对范文的模仿练习,正是

创新的前奏。教师可以搜集汇编具有导读导写功能、文质兼美的经典

名篇,利用它们的经典性和示范性,刻意模仿。可以仿写那些精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也可仿写巧妙的思路与写法。以此来培养规范作文意识,体验作者所独具的匠心。

如学习《六国论》时,就可以模仿作者的论证方法——反面假设论证法。它针对着上面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它是一种分析事实论据的好方法。课文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使用了这种方法。《阿房宫赋》中的“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也是用了此法。反面假设论证法的基本格式: 如果XX„„不„„, 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 因此(由此可见),„„

3.重视创新

模仿是为了创新。语文老师要依据课文素材,创造性地启迪想象思维,延伸原作情节,搭建构思平台,拓展写作空间,对课文进行二次乃至三次创作。例如,有人利用《林黛玉进贾府》而出题,让学生写《林黛玉日记》《给林黛玉做导游》;针对《祝福》而创写《送给祥林嫂的挽联》《为祥林嫂讨说法的诉讼词》《祥林嫂墓志铭》等,不仅增加了课堂情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探讨作品意义、参与社会生活思考的积极性。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还可以在构思上再创作,诸如将课文的人称互换,顺序互倒,情景互

设,主次互置,文体互变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利用了课文资源,填补了学生生活源泉枯竭的缺憾,提升了写作能力,反过来又开掘了阅读的深度,升华了阅读的体验,激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作灵感,可谓一举数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学生

就能实现新课程目标中所指出的“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

三、反思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作文训练时注意严格要求与宽容谅解相给合,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师只是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2.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精心安排真实、自然的写作情趣,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潜意识中学习。要知道,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应该课课都是作文指导课,时时都是作文训练课。

3.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读促写”作文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体现在把每周的课堂作文分散到时时处处的课堂教学中,边阅读,边写作,以读促写。这样降低写作难度。实践证明,分散训练,比集中练笔效果要好得多。给学生一座高高的山峰,不如给他们一级级的阶梯。

4.及时批阅,积极反馈评价。作文习作,批阅要及时。不仅教师要批阅,也要及时指导学生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讽刺。

5.要持之以恒。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习作实践中多练习,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扎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语文课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第七篇】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23600)江苏省沭阳县梦溪中学 沃苏娟 吴 军

【内容摘要】

学生突出的语文素养就是“读”“写”,但学生的读写能力却不容乐观。“以读促写”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将作文写“活”,

并能有个性的表达;而如何有个性的表达,需要将叙述写“真”,描写写“活”;

情景写“真”,体验写“活”;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学会模仿,重视创新。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

【关键词】 以读促写 提升 语文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突出表现就是“读”和“写”。“读”与“写”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

作为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但我们的学生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状况呢?为了弄清情况,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一、高二年级中语文成绩处于中等以上的同学,每个年级各抽取100名。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地完成一篇习作的同学占总数的32.9%。这些都是成绩处中等以上的同学,可以想见,有多少同学在面对习作时束手无策。认为自己的写作知识更多是课外得到的同学占总数的59.6%;在回答“读好课文”与“写好作文”的关系时,59.4%的同学仅认为“读好课文”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可见同学们长期以来,从我们语文课中得到的,更多的只是好词好句,而同学们觉得,这就是这本书对我们习作的最大帮助。当然也有34.7%的学生认为“读好课文”可以学到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思路、构思技巧,有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还有5.8%的同学认为“读好课文”同“写好习作”没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必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苏教版的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还是作为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新教材的资源?其实,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很好地贯穿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思想。从宏观上看,编者在五个必修模块中都给学生以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实践。从微观上看,五个必修模块下,又有不等的四五个专题,而每个专题后,编者紧密结合专题的学习内容,设计两到三个写作实践。

如:必修一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编者选了《相信未来》和《十八岁和其他》等八篇文章,编者设计了三道写作题,有两道是这样的:(1)《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2)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

必修三第一专题是“祖国土”,选了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等八篇文章,编者在专题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写作题:什么是祖国?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一位同学写道:“祖国是有生命的事物。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祖国,是家乡小镇那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祖国,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祖国是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你心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你也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感悟。请以“祖国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积累与应用中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写为课本剧。既要以原文为依据,又要有合理的想像;对话要力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编者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五篇文章,专题后的写作实践就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相信你在阅读时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请选择其中一篇,以“ 读《 》”为副标题,另拟正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苏教版新教材又给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资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地利用苏教版新教材,以读促写,提高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以读促写”的理念与建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

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要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高中生的作文基本上要做到三点: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个性表达,结构完整。

(一)“以读促写”的基本特征

1.丰富语文素养。以读促写的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重视结果和过程。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与我们习惯的讲授教学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学时把写作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教。教学时既重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甚至胜于重结果。

3.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以读促写的又一基本特征。以读促写重在作文技能的获得和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

4.以学生为中心。以读促写以学生为中心,也不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在以读促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对观察、提问、体验、鉴赏等活动既感到兴趣,又力所能及。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以读促写”的途径

1.“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将作文写“活”

将作文写“活”,就得将文章写“真实”、写“生动”。教师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还必须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写出当时真实的情景,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还得创设一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场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相机指导,效果更佳。

第一、叙述写“真”,描写写“活”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写作时,往往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即在“线”上推进),而不长于描写(即在“点”上描摹),因此文章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写作时,教师要教学生叙写结合,突出描写,使笔下的摹写对象有形态,有动作,有色彩,有声,文章就会有栩栩如生之感,历历在目之效。 描写时要确定描写点,原则是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能单纯地为描写而描写。

应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呢?

一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描绘摹写。老舍说:“写人物时要先定一个特点描画人物。”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画眼睛”,就深刻揭示她精神的创伤和苦痛。

二要善于通过各种描写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写作中描写总是伴随着情感,流露作者的倾向。抓住动情之处激趣,有利于抒发真挚情感。“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最震撼人心的描写,因为它突出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天性,揭示了伽西莫多被唤醒的人性中的美与善。

三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在描写中亮起来,如《我与地坛》中对母亲心理的细腻描写,《金岳霖先生》中对金岳霖先生率性动作的描写。

第二、情景写“真”,体验写“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苏教版新教材所倡导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中就有一个是活动体验。写作时教师要能创设当时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信写出的文章一定会具体生动。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照作家思路,也确定一下自己生命中的五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选择。让学生体验当时的真实场景,感受文章的真实性。相信由此写出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也具有最大感染力。

第三、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据充足,说理充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真实,就是合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说理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理贵在服人,要能从可靠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出你的观点。然后适当运用一些说理的方法,也就是灵活运用一些诸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增强说理的效果。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令人信服,学生习作时,可以借鉴。

2.“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学生的一篇文章就是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除了教会他们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教会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他们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体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在教知识、教方法的基础上,更应该教会学生会表达,用自己的笔表达心声。

以读促写中,反馈读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熟悉融合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本质就是创造,是一种独立创造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它的一生将永远是模范地仿写和抄袭。”实践证明:学生写作,如果一味满足于仿写,久而久之,就会走进死胡同。只有遵循“模仿——掌握——熟悉——融合——创造”这一基本的写作规律,写作才能有活力。

有个性的表达,不是抱着旧的,而应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力求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以读促写”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劳,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同步前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

1.注意积累

语文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学完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且有意让他们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要告诉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如果能直接拿来就用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呢?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实践中得来,那是不现实的。

例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可以摘抄其中最有名的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面对苦难,司马迁表明了要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还有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曹文轩的《前方》等等,不乏有许多精美的语句,都可以作为积累的对象。

2.学会模仿

有人说作文模仿会影响作文的创新能力,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前苏联教育家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写作需要借鉴,针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加强对范文的模仿练习,正是创新的前奏。

教师可以搜集汇编具有导读导写功能、文质兼美的经典

名篇,利用它们的经典性和示范性,刻意模仿。可以仿写那些精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也可仿写巧妙的思路与写法。以此来培养规范作文意识,体验作者所独具的匠心。

如学习《六国论》时,就可以模仿作者的论证方法——反面假设论证法。它针对着上面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它是一种分析事实论据的好方法。课文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使用了这种方法。《阿房宫赋》中的“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也是用了此法。反面假设论证法的基本格式: 如果XX„„不„„, 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 因此(由此可见),„„

3.重视创新

模仿是为了创新。语文老师要依据课文素材,创造性地启迪想象思维,延伸原作情节,搭建构思平台,拓展写作空间,对课文进行二次乃至三次创作。例如,有人利用《林黛玉进贾府》而出题,让学生写《林黛玉日记》《给林黛玉做导游》;针对《祝福》而创写《送给祥林嫂的挽联》《为祥林嫂讨说法的诉讼词》《祥林嫂墓志铭》等,不仅增加了课堂情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调动了学生探讨作品意义、参与社会生活思考的积极性。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还可以在构思上再创作,诸如将课文的人称互换,顺序互倒,情景互

设,主次互置,文体互变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利用了课文资源,填补了学生生活源泉枯竭的缺憾,提升了写作能力,反过来又开掘了阅读的深度,升华了阅读的体验,激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作灵感,可谓一举数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学生

就能实现新课程目标中所指出的“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

三、反思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作文训练时注意严格要求与宽容谅解相给合,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师只是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2.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精心安排真实、自然的写作情趣,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潜意识中学习。要知道,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应该课课都是作文指导课,时时都是作文训练课。

3.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读促写”作文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体现在把每周的课堂作文分散到时时处处的课堂教学中,边阅读,边写作,以读促写。这样降低写作难度。实践证明,分散训练,比集中练笔效果要好得多。给学生一座高高的山峰,不如给他们一级级的阶梯。

4.及时批阅,积极反馈评价。作文习作,批阅要及时。不仅教师要批阅,也要及时指导学生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讽刺。

5.要持之以恒。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习作实践中多练习,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扎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语文课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445.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