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2:18 赤壁之战课文

【篇一】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高一语文2部《赤壁之战》过关检测(1)

《赤壁之战》过关检测 高一语文 2012-10-28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 北面而事之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

伐罪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 2、士:

鲁肃闻刘表卒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乘犊车,从吏卒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五万兵难卒合 3、将: 4、抚: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及说备使抚表众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权抚其背曰 5、治: 6、足: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岂足托乎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兵精足用 7、次: 8、数:

引次江北 统兵数万

余船以次俱进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 10、事:

兼仗父兄之烈 去亲戚而事君者

火烈风猛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

、计: 12、难:

窃计欲亡赵走燕 今操芟夷大难

备用肃计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 14、方:

略已平矣 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地方百里 15 济 宜别图之 ,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 2、以:

若据而有之 权以示群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蒙冲斗舰以千数 备必喜而从命 挟天子以征四方 事急而不断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3、为: 余船以次俱进 今为君计 4、其:

为操后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安能复为之下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5、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6、于: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骑乃得过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乃罢会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22.欲安所归乎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篇二】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设计依据]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读写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

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

[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3、 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问:你能把这个课题改成一句话吗?

2、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3)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

4、 (5)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3、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

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设计意图:学会提问、学会表达是语文课永恒的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授学习方法和训练语文基本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初读课文,描绘战争示意图。

1、刚才同学们用上三言两语向我们介绍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那么,具体的战争经过是怎样的呢?请打开课本83页。下面,请你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拿出纸和笔,描绘出一张战争示意图。主要画出曹操和周瑜的军队各在哪里,兵力如何,周瑜的军队如何进攻曹军的,曹军怎样退却的,以及东南风的方向。

2、指名一学生把示意图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解释说明。(有错误的可让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动手描绘、上台展示、解释说明、评点补充等环节,对于曹操、周瑜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东南风的作用已一清二楚。]

四、精读课文,探究火攻过程。1、在双方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你认为火攻有什么好?2、火攻是个好主意,但要打赢这场仗,还要经过周密地部署。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到火攻的经过?

3、火攻这一仗到底分几步打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5——11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火攻的步骤。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想想,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4、火攻的第一步是黄盖写诈降信。黄盖的信上写了几个内容?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黄盖,请你根据书上的意思来写写这封信。指名读黄盖写给曹操的信。学生评价,修改。

5、曹操看了这封信,有什么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满心欢喜或欢天喜地、欣喜若狂等。)

6、欢喜得不得了的曹操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神态?

7、曹操满心欢喜地等待黄盖来投降,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是一个刮着东南风的天气,请你们找出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组朗读八处描写东南风的句子。

8、东南风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用上关联词把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说一说。

9、黄盖正是选择刮东南风的日子,带着一队帆船向曹操驶来。面对黄盖的到来,曹操有什么表现?可见此时的曹操对黄盖来投降持什么态度?(板书:信以为真或深信不疑)

10、就在曹操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二十条火船借着风势烧向曹营,再加上周瑜又乘胜追击,曹操的人马和手下的兵将有什么结局?(板书:死伤无数、丢盔弃甲)

11、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赤壁之战的精彩镜头,仔细看看,认真想想,你对这场战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12、我们今天来学习《赤壁之战》,主要是为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面对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们应从周瑜身上总结哪些经验?从曹操身上吸取什么教训?(板书: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利用天时地利安排周密妥善骄兵必败)

[设计意图:在赤壁之战中,火攻是置曹军于死地的好策略,引导学生了解火攻的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引领学生写诈降信,既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又要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双方的利弊,根据自己的思索与判断,写出一封让生性多疑的曹操深信不疑的信。这是对学生多元知识和各种能力的考验,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五、拓展延伸,提升战争认识。

1、假如你是一位军事家,你认为赤壁之战中哪一方获胜好,为什么?

2、这些只是我们后人对战争理性地分析与评价,但是历史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意愿而改写。虽然,战争早已灰飞烟灭,但是这场战争,这些人物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灿烂的赤壁文化。你们收集了哪些描写曹操、周瑜、黄盖或者这场战役的诗词、歇后语或别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3、的确,苏轼的《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把我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世界,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让我们满怀豪情地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吧!

[设计意图: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描绘明天。让学生从历史中受到启迪,学到知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另一个层面的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便是实现这一意图的途径。]

附:板书设计

17、赤壁之战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满心欢喜

借风行船 信以为真

火烧赤壁 死伤无数

乘胜追击 丢盔弃甲

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

利用天时地利 安排周密妥善

骄兵必败

【篇三】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二、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

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 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人物 生卒年份 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 155-220 54

刘备 161-222 48

孙权 181-251 28

诸葛亮 181-234 28

周瑜 175-210 34

鲁肃 172-217 37

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四、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 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

【篇四】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 赤壁之战》学生用课文学案

赤壁之战 司马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填写在【 】内;在()内填写省略的内容;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学会推测实词的意义,学会判断虚词的用法

【句式: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 】礼【 】士,江表【 】英豪【 】...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 】立事。今为【 】君计【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 】东,以【 】共济【 】世业。而欲投吴巨,巨...【句式: 】,偏在远郡,【 】为人所并【句式: 】,岂足托【 】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子瑜友也。【句式: 】”.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句式: 】避乱( )江东,为【 】.孙权长史。备用【 】肃计,进住【 】鄂县之樊篱口。 ..

曹操自【 】江陵将顺江东【 】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 】...奉命求救【 】孙将军。【句式: 】”遂与鲁肃俱【 】诣【 】.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 】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 )江东,刘豫.州收众【 】汉南,与【 】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 】夷【 】.....大难,略【 】已平矣,遂【 】破【 】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 】将军量力而【 】处之!若能以【 】吴、越

..

事急而【 】不断,祸至无日【 】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句式: 】,犹【 】守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英才世【 】,众士慕仰,若水之【 】...

1

【 】,鲁肃闻刘表【 】,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 】邻接,江山险固【 】,沃野【 】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 】也【句式: 】。今刘表新亡【 】,二子..不【 】,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

】,..与操有隙【 】,寄寓【 】于表,表恶【 】其能而不能..用【 】也。若【 】备与彼【 】协心,上下齐同,则宜...【 】抚安,与【 】结盟好;如有离违【 】,宜别图....【 】之,以【 】【 】大事。肃请【 】得...【 】奉命吊【 】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及说【 】备使【 】抚表众,同心一意,共【 】曹操,..备必【 】喜而【 】从命。如其【 】【 】...谐,天下可定也。今【 】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 】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 】兼道,【 】..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 】走,肃径【 】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句式: 】。肃宣【 】权旨【 】,论天下事势,致...【 】殷勤【 】之意,且【 】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

归海。若事之不济【 】,此乃天也【 】,安【 】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 】曰:“吾不能【 】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句式: 】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句式: 】及关羽水军精甲【 】万人,刘琦合【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闻追豫州,轻骑【 】一百一夜...【用.法: 】上将军’。

且【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州协规【 】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 】,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 】成矣。成败之机【 】,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 】时曹操遗【 】权书曰:

..军会猎【 】于吴。”权以【 】( )示【 】群下,莫【 】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句式: 】,挟天子...

以【 】征四方,动【 】以【

】朝廷为辞【 】,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水军,蒙冲斗舰乃【 】以【 】...千数【

】,操悉【 】浮以【 】沿江【句式: 】,兼有步兵,...

2

...【 】。愚【 】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 】,肃追( )于宇【 】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句式: 】”肃曰:“向【 】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 】与( )图大事。今肃可迎【 】操耳,如【 】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句式: 】今肃迎操,操当以【 】肃还付乡党【 】,.....品【 】其【 】名位,犹【 】不失下曹从事【 】,

......【 】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 】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 】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用法: 】孤望。今卿廓开【 】大计,正与孤同。” ..

时周瑜受使至番【读: 】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 】..托名【 】汉相,其实【 】汉贼也。将军以【 】神武雄才,.....兼仗【 】父兄之【 】,割据江东,地方【 】数千里,兵精....足用【 】,英雄乐业【 】,当横行【 】天下,为【 】......汉家除残【 】去秽【 】;况操自送死,而【 】可迎之邪?请【 】....为【 】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 】操后患;...而【 】操舍【 】鞍马,杖【 】

舟楫,与吴、越争衡【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

【 】。将军禽【 】操,宜【 】在今日。瑜请得【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 】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 】数雄已灭【 】,惟【 】...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 】击,甚与孤合【句式: 】,此.天以【 】君授孤也【句式: 】

.乃【 】罢会。 .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是【 】夜,瑜复见【 】权曰:“诸人徒【 】见操书言水步【 】八十.....万而【 】各恐慑,不复料【 】其虚实,便开【 】此议【 】,甚无谓........也【 】。今以【 】实【 】校【 】之,彼所将【 】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且【 】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 】七八万耳,尚【 】怀...狐疑。夫以【 】疲病之卒御【 】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

】妻子【 】,挟持【 】私虑,深失【 】所望;独......【 】卿与【 】子敬与【 】孤同耳,此【 】天以【 】卿二人赞【 】孤....也!五万兵难卒【 】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 】在前发,孤当【 】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

】卿后援。...孤,孤当【 】与孟德决之。”遂以【 】周瑜、程普为【 】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 】逆【 】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 】画【 】方略【 】。 ......

3

„„

进,与操遇于赤壁。

【 】取蒙冲斗舰十艘,载

.于其尾。先以【 】书遗【 】操,诈云【 】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 】.....十舰最著前,中江【 】举【 】帆,余船【 】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 】观,指言【 】盖降。去【 】北军二里余,同时发【 】....

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 】

..

【 】军从华容道.步走【 】,遇泥泞,道不通,

..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 】饥疫,死者太半【 】。...操乃【 】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 】..军北【 】还。 .

【篇五】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

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名——动:a.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

c.水路具下(向下,来)

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

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 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内心实际上)

5.意动 :a.英雄乐业(以……为乐)

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

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

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

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二))多义实词

1、卒:a.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 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 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4、抚: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b.权抚其背。(抚摩)

5、治: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6、足: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8、数:a.统兵数万(数词,几)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11.计: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2.难: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4.方: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

16.今:a.今为君计(现在)

17.引:a.引次江北(退却)

18.若: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19.众:a.众士仰慕(众多的)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四)多义虚词

1、而: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2、以: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来)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b.今不速往(如果) b.引军北还(率领) b.若事之不济(如果)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3、为:a.今为君计(替,介词) 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5、乃: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只是,动词)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

c.骑乃得过(才,副词) d.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本句非状后)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篇六】赤壁之战,,高一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9课 赤壁之战 导学案

《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578.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