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3:18 拿来主义主义

【篇一】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 来 主 义

十拿来主义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par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以反论正,“拿来主义”在正反结合之中得到了深刻、鲜明的阐述。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词语补释: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大度:气量宽宏。

自诩:自夸。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勃然大怒:因生气而非常愤怒。

玄虚: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术与文艺(学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为。

文章起笔揭露“送去主义”及其由来,矛头直指反动统治集团。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的保守政策。“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概述反动统治由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到奉行媚外的“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

接着,紧扣第一部分的议论中心,列举三件事实,嘲讽“送去主义”的典型表现。作者信手拈来,就近取例,批判的锋芒,直向利用这几件事大肆宣扬“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而不是这儿位艺术家。

所谓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是资产阶级文学没落的表现,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创作上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鲁迅说“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是因为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谈过,同时也不是本文要讲的内容,所以略而不议,目的在于说明:反动政府已将“活人代替古董”去讨好帝国主义,贬低苏联和社会主义文艺,以险恶的居心推行“送去主义”,堕落到了何等地步!“也可算得一点进步了”这一反语,充满了对反动派丑恶行径的辛辣讽刺。“不知后事如何”中的“后事”,则是指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反动政府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实。“别的且不说罢”这一句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是“学艺”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思考: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将会怎样?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反动统治阶级不是一向鼓吹“礼尚往来”的仪节吗?可是现在没有人根据这一仪节说一声“拿来”。一是抨击“我们”即国民党当局既不敢,也不能“拿来”,讥讽奉行“送去主义”的顽固程度;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拿来”的要求,预示下文的论述。这里作者用“礼尚往来”四个字,是用反动派的手打反动派自己的嘴巴。par

第二课时

三、四自然段对“送去主义”以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内容(1自然段)

学艺实质


危害

先以进为退,“丰富”、“大度”是对反动派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

鲁迅指出,中国和尼采一样,究竟不是太阳。如果“只是给予,不想取得”,那么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就揭露了反动卖国政府所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亡国灭种,祸及子孙。“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一语是套用迷信说法,顺手一击。“磕头贺喜”、“讨”活画出所处的地位和神态,描绘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时,作者并未直说,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却说“不算坏事情”,再以敌人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掩盖“送去主义”实质的遁词。par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益削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以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它的危害,又辛辣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入木三分。

第四自然段分别用了哪三个同义词?怎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抛来”、“抛给”、“送来”析:“抛给”不同于“抛来”,因为这些奖赏的东西不是漫无目的地扔来的,而是在磕头求赏后有目的地给予的。照中国古话来说即“嗟来之食”“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反动派却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把抛给的“残羹冷炙”当做奖赏。一个抛字有力地把主子与走狗的关系揭示出来,这对丑类们是极大的讽刺。鲁迅又说“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其实就是“抛给”,鲁迅故意为敌人掩饰,其实是对敌人的又一次嘲弄。

因为“抛给”“送去”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是讳莫如深,同时暗指一九三三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签订的“棉麦借款”美国把剩余的棉花、小麦运来中国一事而言,这在当时是人所尽知,所以不想举出,这样更能发人深省,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尖锐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第一部分小结: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惧外→媚外(发展逻辑)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把它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述,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这四段为下文正面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5–10自然段)着重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上的各种错误倾向。

第五自然段承上启下,先对上文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前一句小结“送去主义”,讽刺反动当局以卖国为时髦,后一句明确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鼓吹”对照“摩登”而言,“吝啬”针对前“丰富”“大度”而言,两种主义截然对立。

文章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

首先,从认识论上把“送去”和“拿来”加以区别,并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所谓“送去主义”,其实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如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拿来”则是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说要以无产阶级正确思想作指导,有无产阶级的气魄和见识。这是从正面提出全文的论点,独占一节,突出它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发生恐怖呢?会产生盲目排外呢?文章指出:“其实这正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就是说,产生盲目排外的原因,在于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送来”的东西(当然他们只会送来于他们有利,于我们有害的东西),而我们许多人则对事物缺乏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不知从外国文化中有批判、有选择地“拿来”于我们有利的东西。

接着,借形象设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

作者把旧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接受一切废物par拿来主义(立)

吃掉

立占有、挑选存

(前提)(关键)走散

批判了三种错误倾向,从反面说明“拿来”“占有”旧遗产的必要。

再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旧遗产分为三种情况,提出三种应有的态度:⒈有价值的东西(鱼翅,象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吸收养料,增强体质,但不能宴大宾,把旧东西推崇到不恰当的程度;⒉既有毒又有用处的东西(鸦片),应该采取一分为二,有选择地使用,把鸦片“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但也不可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⒊应该坚决排斥、走散的东西(烟枪、烟灯、姨太太)。

这两段,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对全文作出总结。作者把“拿来主义”对待旧遗产的态度归结为六个字:“使用、存放、毁灭”,这是对上述具体论述的高度概括。“拿来主义”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进一步强调了对待旧遗产的革命气魄和科学态度。

结尾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揭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地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地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关系,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创立无产阶级新文化的不可缺乏的前提条件的道理。

本文言词尖锐、泼辣,语多讥讽,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的观点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起着投枪和匕首的作用,是典型的杂文的写法。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_

【篇二】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教师中心稿)

宋发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孱头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国粹冠冕堂皇

【篇三】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l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学习程序

★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1、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文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地继承的部分)、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毫无作用或危害极大的部分)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这承上启下,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

“整6”答: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中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怎样区别处理?3、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4、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揣摩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研究文中的楷体字词(a–l),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提示: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点击这里参考分析答案}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1、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叫作“f发扬国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

[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扩展阅读

1、阅读《卡拉OK?跳舞机?拿来主义》、《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义”》、《现代中国需要拿来主义》,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可上交文本、软盘,更欢迎直接发表至“学习论坛”)

1、点击阅读以《拿来主义》观点评价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的三篇文章,写一篇短文就其中的一个话题发表你的观点。

2、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篇四】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 时间:2010年6月24日 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

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

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

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

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

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

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

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

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

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

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

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

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

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

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1

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 ‚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

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

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费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 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送去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

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

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

(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学生默读第8段,

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何谓‚孱头‛、‚昏蛋‛、‚废物‛?(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

(孱头——孺弱无能的逃避主义 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

和这三种主义对应的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来拿呢?默读第9、10段。(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小结。

遗产是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来拿的。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六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六、延伸探究。

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七、布臵作业。

1、探究性思维训练。

在一次酒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酒、中国人拿出了茅台酒,而美国人呢,他拿起了酒杯不慌不忙地先倒了 3

点白兰地酒,又倒了点伏特加酒,然后再倒了点茅台酒,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

你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 他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2、预习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

鲁迅 因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破) (误国) (亡国) 为什么要‚拿来‛ 所以:……自己来拿 (立) 怕: 逃避主义 破 怒: 虚无主义 怎样‚拿来‛ 羡慕: 投降主义 立:拿来(占有、挑选、创新) 送古董 送画 送活人 4

【篇五】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

(一)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四)、‚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

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五)、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第一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第3、4段和第6段的意思。

第3、4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归纳本段的本意。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

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 10段 ) 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

‚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课时

一、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讽刺、幽默的韵味

(二)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2.讽刺幽默

【篇六】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 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初步感知文章,理清作者态度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谁写的诗?(鲁迅的《自嘲》),形容对敌人决不

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

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儿子不小心跌倒时,把齐景

公的牙齿挂折(shé)了。因而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就称齐景公为“孺子牛”。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他在《拿来主义》中横眉的风采。(板书“拿来主义”)

(二)文章简介

1、杂文: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二)整体感知:

1.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就此结构看看: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样拿来?

答:a、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因果论证)

c、 占有、挑选,有辨别能力。

2、先看第一段,作者谈了什么主义(闭关),又有什么态度呢?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的态度?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但被“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否定闭关主义。

3、分析送去主义

问: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是何态度,为什么?

明确: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送去主义,就是一种卖国行径,以一国之力讨多国欢心,结果只能是国衰力竭。如先送古董,接着送古画和新画,再者送活人。作者同样加以否决,因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时,我们的子孙因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古董

送去主义 送画

送活人

问:鲁迅先生为了证明这点,他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如下: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4、分析送来主义

问: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

明确:送来主义,就是西方列强抛来了“洋货”,这是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目的、有针对性侵略和掠夺。英国送来了精神粮食——鸦片,德国送来了强国保障——废枪炮,法国送来了时髦东西——香粉,还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否定送去主义

总结: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三)、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分析了这篇杂文的结构,作者分别针对错误的“闭关、送去、送来”的三种主义加以批判,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病症,时势造英雄,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鲁迅大师的杂文。

(四)作业:

1、课后自由阅读文章,体悟文章中幽默讽刺、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下节课我们将分析它的语言。

2、完成《学习与评价》P69上的练习。

板书:

(破)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旧人

(立) 拿来主义 新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看到了鲁迅“横眉冷对”的风采,理清了“什么是,为什么,怎样拿来”的文章结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先破后立,言语犀利的《拿来主义》

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二)具体研读:

1、请大家朗读第8节,作者通过写一个人对待得到的东西(大宅子)又是什么样的态度,想表达哪些错误的态度。完成下面表格:

三种类型 想 法 行 动 实 质 共同点

孱 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加挑

混 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 物 羡 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

明确:作者这段写了三种态度,用一种幽默讽刺的写法指出了其错误性,就像给人治病,要先指出病理和病根,开出的药方才能更具信服力,

2、下面大家再读第9段,看看作者给开了什么药方,完成下面表格。(朗读)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喻体事物 态 度 本体事物 态 度

鱼 翅 吃 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 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和烟灯 留一点,毁大部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 去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本处用来比喻论证,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使我们明白了如何挑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拿,根据上面表格,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使用、存放、毁灭。

(三)语言赏析:

a、学生自由阅读,找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

例如: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口语,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反语。正话反着说,讽刺更强烈。

4、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俗语,拿来者的神态跃然纸上。

b、学生自由阅读,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1.“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抛给”与“抛来”的区别。“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四)写作特点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五)集体朗读第10节。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六)结语:

(七)作业拓展: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篇七】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试讲教案

《拿来主义》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先生便是鲁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知识积累

1.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 “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2.作者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3.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又有文学色彩的文体。自战国以来,这种文体一直在沿袭。鲁迅是“五·四”运动后,杂文创作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开创杂文新凤的代表。 杂文的特点是以短小精悍的篇章,幽默讽刺的语言,犀利隽永的文风,议论批评的文体,来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探索真理、弘扬正气。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拿来主义”?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4.你认为怎样划分课文整体结 构?

明确:按照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的立意,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破(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第二部分(6—10自然段),立“拿来主义”主张。

5.你将如何概括本课主题思想?

明确: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各种政治、文化思潮,在重点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同时,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科学主张和正确做法。

6.设问: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给人一种难以把握的感觉,原因何在? 明确:一是破的对象多,立的含义丰富;二是结构复杂。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分析。

7.理解阅读,深层分析课文。

(1)第一自然段,由破“闭关主义” 到破“送去主义”。第二自然段,立“拿来”主张。

(2)第三自然段,破“送去主义”危害;第四自然段,破“送来”的虚伪; 第五自然段,立“拿来主义”。

(3)第六自然段,破“送来”弊端;第七自然段,立用脑髓“拿来”。

(4)第八自然段,破对待遗产的错误做法;

(5)第九自然段,立正确对待遗产的态度和做法。

(6)第十自然段,立“拿来主义”。总结回应前文,进一步明确具体拿法和积极意义。“拿来主义”应持的态度、做法、立场,人品要求,及对做人、新文艺的作用、意义。

四、文本赏析

1.总结课文结构特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深层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比较明确,下列任务由学生完成。

(1)本课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整体结构是破、立关系,各段落间基本也是破、立关系,从而形成破、立多重结构。

(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表达思路?

明确:边破边立。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初步感知课文入手,进行了字词学习和课文整体结构、深层结构分析,穿插学习了词语理解、课文分析相关知识。课文的语言特色、拿来主义的意义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

【篇八】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教学案

《拿来主义》教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全文,掌握重点词语。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2、能说出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并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简单导入,板书课题,揭示目标。(1分钟) 二、自学指导一

(一)学生齐读课文(5分钟),完成以下任务(5分钟): 1、读准以下字音。

自诩.(Xǔ) 孱.头(càn) 吝啬.(sâ) 剔. 除(tī) 脑 髓( suǐ)犀.利(xī)蹩.进(biã)残羹.冷炙.(gēng)(Zhì)给.与(jǐ)糟粕( pî)玄虚(xuán)冠冕(guān)(miǎn ) 2、从课文注释上找出易考的词语并解释。

(二)再次速读课文,要求默读,整体把握全文思路。(10分钟)

1、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用笔勾画原文)

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句子: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7段) ②他占有,挑选。(第9段)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自己来拿!(第10段)

师:这三句话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途径。 2、全文思路:

第 7 、 8 、 9 、 10 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 7 段用“ 所以 ”一词,紧接上文,领起下文,直接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

第 8段是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第“ 9 ”是说拿来主义者 “占有,挑选”, 第10段是说“总之,我们要拿来”。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第7-10段是谈“什么是拿来主义”,而第1-6段则谈的是“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后教环节一:(5分钟)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四、自学指导二:

(一)细读课文,深度研讨文章内涵。

1、齐读文章第8、9、10段内容,思考:面对“大宅子”,有哪些态度方式?揭示了什么心理?如果说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对待文化遗产有哪些错误态度? 并填写以下表格(10分钟):

2、细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那么“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文化遗产中什么类型的事物?“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5分钟)八个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对于“鸦片”、“烟枪和烟灯”作适当启发。

鸦片:清末有些人吸食烟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

烟枪和烟灯:吸食鸦片时的烟枪和烟灯是工具,而烟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和烟灯指什么。

(二)第8、9两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此项也许到下节课) 明确:1、比喻论证。

效果: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事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对比论证。

效果:作者的目的是阐明“拿来主义”者的做法,还具体分析了“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这就是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3、破立结合。

明确:第8段是“破”,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第9段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先破后立,有破有立。另外,在全文结构上也存在破立结合这一论证方法。

后教环节二: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六、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国粹.(cuì) 脑髓. (suí) 吝啬. (sâ) 残羹.冷炙(gēng) B.犀.利(xī) 嬉.笑(xī) 剔.除 (tī) 冠.冕堂皇(guàn) C.自诩.(xǔ) 玄.虚 (xián) 蹩.进 (biã) 咀嚼.赏鉴(juã) D.孱.头(càn) 糟粕.(pî) 讽.刺 (fěng) 兼收并蓄.(xù) 【解析】

2.第5段、第6段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出下列喻体的本体。

(1)大宅子

(2)孱头

(3)鱼翅
(4)鸦片

【解析】(1)文化遗产(2)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3)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4)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的部分。

3.对待包括外国文化在内的古代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是“占有,挑选”,文中“挑选”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答:

【解析】使用“鱼翅”等有用的部分,存放“烟灯和烟枪”等旧形式,毁灭“姨太太”等有害的部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破立结合的用法和作用。

2、研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关系。 3、揣摩语言,品味杂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单导入,板书课题,揭示目标。(1分钟) 二、自学指导一

 第8、9两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比喻论证。

效果: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事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对比论证。

效果:作者的目的是阐明“拿来主义”者的做法,还具体分析了“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这就是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3、破立结合。

明确:第8段是“破”,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第9段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先破后立,有破有立。另外,在全文结构上也存在破立结合这一论证方法。 三、后教环节一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四、自学指导二:

(一)研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关系。

1、对待文化遗产,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文章一直到第七段才写了“拿来主义”,那么,第1一6段具体谈的是什么?与“拿来主义”相对的还有哪些主义?

明确:第1一6段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师说: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如本文不仅要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实行拿来主义”,还要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在谈原因时,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说请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

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

2、齐读第1段,思考: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全面理清该文思路的一个关键。

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在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

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说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闭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越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先破后立,就更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3、读第3、4段,思考,以尼采为例是要论述什么道理?

明确:以尼采为例,运用类比论证(同类事物相比较)的手法,论述“送去主义”会造成自欺欺人、中国永远贫穷落后的后果。其比较点如下所示: 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没有好结果,发了疯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4、思考:(1)“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2)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什么区别?

(7)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1)“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是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2)“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拿,二者本质不同。

(3)“运用脑髓”是指用脑筋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放出眼光”是指要深刻洞察,能辨真伪,具有辨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自己来拿”是指敢于自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五、后教环节二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六、自学指导三

 揣摩语言,品味杂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以批注的方式,选择有特色的语言进行点评。

示例:本文语言幽默而犀利,是因为作者在用词上形象、准确、生动,在造句上多处使用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明确:“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有几张画却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也。

3、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明确:好一个“但”,鲁迅是特别喜欢用“但是”、“然而”这些词汇的,细究下来,会发现“但”字之前是“当然”,“当然”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认同,是一种对现实“用冷眼看,心是热的”地考究,得出的却是“但是”。鲁迅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其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鲁迅的“哀”与“爱”、“痛”与“通”。走下曾被神化的鲁迅先生,以其赤子之心、赤子之文、赤子之思,亦足以感动我们。文字的感人之至,纯然在于我们曾在刹那被感动。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截出一段,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渗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作为一种性格的文字,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一样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 七、后教环节三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当堂检测:

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①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②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③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⑤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⑥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

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 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第①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C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解析】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2.第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理由是( B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说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提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送去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解析】B.“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小结上文,“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是领起下文。

【篇九】拿来主义教学难点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681.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