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老舍)(高二)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吕江花
一、教材依据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精读《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且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该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2、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上课前,准备好二首歌曲,一是阎维文的《母亲》,二是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首钢琴曲《给母亲的信》。一首诗孟郊的《游子吟》。课件由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个环节,按照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层层展开。
七、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的倾听母亲和课堂上的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构成。本文在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写作线索、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阅读及语言品味。
(一)音乐欣赏:倾听母亲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它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正在享受着无私的母爱,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目前特有的家庭地位,使很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欣赏震撼心灵的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升华母亲形象。
(二)导读启示:走近母亲
带着课前欣赏音乐的那份感动,教师顺势激情导入: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如春风化雨般细密,如海纳百川般博大,如蜡炬成灰般无私。我们曾经了解过朱德的母亲,那是一位勤劳善良且富有远见的女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老舍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位女性。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的母亲。由此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一目了然本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关键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发现和提出那些有思考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讨。
(三)赏析探究:认识母亲
本步骤要针对某一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品味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经过用心体会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知识的自然过渡,在认识母亲之前,先展示上节课板书设计,让学生根据板书设计及课文内容以“母亲是…….的人”为格式造句,整体感知母亲形象;这一问题的设计有利于了解学生阅读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也是认识老舍母亲的关键所在,为重点阅读、语言赏析打下基础。
2重点阅读
母亲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体现在文章字里行间,尤其是课文的第13段,是最令人感动的,也是最精彩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13段,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事?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为什么?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采取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回答的方法,在学生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我可用师生对话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品味所展示的感人细节。并板书“母爱无边”
3、品味语言
在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出本文语言的第一大特色: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讲完此问,我再配乐钢琴《给母亲的信》朗读此段,带学生再来品味简朴的语言下蕴含的伟大母爱。朗读完毕,我由第13段的语言特色拓展开来,再次激疑追问:本文语言在其它方面还有哪些特色!
“白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色时,可先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把诗的前四句与第13段的感人细节比较,引出白描,后指出: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什么是白描?我主要联系美术中的白描画法,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白描”手法,并以孟郊的《游子吟》的前四句讲析,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白描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辨识纠正,并重点赏析以下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3、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以上语言品味是站在作者对母亲描写的角度上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对第三点语言特色: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我变换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这样设疑:母爱是伟大的,作者的语言却是质朴无华的,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感激、怀念之情是靠哪些语言得以表现的?学生通过阅读大多都会将目光集中在这样的句子上。并板书“儿女有报”。
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2、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些语言看似大白话,但蕴含着浓烈的感情,读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因此在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四)、评价归纳:升华母亲
本步骤要让学生比较评价,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学生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此由老师简单概述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并由学生从写作方法和表达主题两方面自由发言,谈本文的学习收获。老师适当评价。
(五)、训练迁移:歌颂母亲
本步骤要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思维训练题,使学生的“思考”迁移成为一种“创新能力”。
紧承上一环节的评价,教师有感情阐述:是啊,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同学们,尽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为游子的你,永远走不出母爱的风筝线,因为线的那头永远握在母亲的手中,老舍的母亲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的母亲呢?请让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伴着你,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学生考虑五分钟,小组选代表口头作文,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六)、师生寄语:体恤母亲
学生自由发言,对母亲说一句话。
寄语:同学们,孝敬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正如歌中唱到: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进行德育教育的灌输。
(七)、训练延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由学生选做相关题目。
A: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请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比较阅读老舍与胡适《我的母亲》在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方面的异同(选做)
(八)、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板书清洁、清楚、明了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并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思考,我采用母子两心相吸相牵的形状,这不仅体现了母亲抚育一颗生命的不易,更蕴含着母亲在儿女生命发展中的影响。从面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善待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
八、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众评委及听课老师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字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阎维文《母亲》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作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篇二】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改背景下职校作文序列化教学的思考
(高一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尤其在职校,作文教学更是步履艰难。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职校教学改革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职校作文教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以此为契机,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本文对职校作文序列化教学作了深入的思考,并在实践中进行有序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校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
一、职校作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写作的无序性:职高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言能力较低,对学习的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难和厌学情绪较严重,个性差异显著,成长背景复杂。有些学生思想早熟行为接近成人,进入职校后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抱着混三年拿张毕业证书的想法,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几乎为零,阅读困难,写作的内容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在写作上表现为内容空洞,胡编乱造;格调不高,满足于吃喝玩乐的追求与描述;语言贫乏,淡而无味,甚至出现无厘头式的语言;文章结构混乱,颠三倒四,东拉西扯;文体意识不强,表达困难,不知所云。
(二)教师指导的无序性
虽然教材配有相关的写作训练系列,但实际上由于职校学生不愿不肯写作,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很多教师空有作文教案,真正有序实施的少而又少,大多呈现无序状态,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随意得很,甚至无教学计划,无实践方案,无资料积累,无整理反思。
总之,职校作文教学呈现这样的怪现状: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写得厌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学生厌学情绪日增。
二、职校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思考
(一)素材积累的序列化:
l、摘录:要求学生认真摘录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方法虽很老套,但日积月累,必定有助于写作。教师可以以“每周一句”的形式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后记在摘录本上。
2、笔记:要求学生勤写笔记,学习心得、思索偶得,片言只语皆可。巴金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笔的勇气,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要像藤野先生圈点鲁迅的课堂笔记那样一丝不苟。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重视记笔记。
3、随笔:要求学生每周一“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说:“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心小。”刘国正也一直主张让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自由自在地写——这种放胆文,也许不怎么合乎写作的规范,但是有利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有利于活跃思想和发展个性,往往爆发出才华的火花。”放飞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广阔的天地。
(二)文体训练的序列化
高一阶段:重在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明确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标准: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真情实感,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朱光潜说:“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前的高考“套话作文”应该引起师生的共同警觉。职校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抒写性灵,展现自我。
因此,这阶段重在唤醒学生因中考应试而麻木浮躁的心灵,让他们从中考落榜所带来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释放自我,自由自在地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不加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讲写作技法之类,目的在于亲近学生,消除师生隔阂,给他们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敞开心灵.接纳外界。同时放低作文的标准,只要学生愿写肯写,教学目的就完成了一半。写作形式多样,力求贴近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高二阶段:重在训练常见的几种应用文写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几种应用文的基本格式,以备就业之需。这阶段重在训练日常应用文写作,包括个人简历、求职信、应聘信、请假条、演讲稿、解说词等。同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化写作,比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网页,设置博客日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论坛式讨论,并请学生把作业发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也可以浏览彼此的博客空间。比如烹饪专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文化内涵的菜名,请学生写出某道菜肴的具体制作过程,以美食林的方式集体发布到学校网站。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让他们懂得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议论文训练重在一事一议,只要求学生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议论文的题材应来自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比如观看电视节目——“校园视线”后评点一下晚会的内容、形式以及成败;汶川大地震后学生踊跃捐款,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谈谈心里的感触;针对频发的“校园暴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处理同学间的摩擦,如何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三)思想情感的序列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该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性灵的飞扬,提倡自由自在地抒写,充分表达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并在写作中进入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的境界。职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重压,课余生活异彩纷呈,这就为写作提供了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写作的大门,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1、结合教材,关注自我——“我很重要”
结合教材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学完一
给自己取一个别致新颖的网名,要求结合已学古诗文,并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个网名的含义。
给自己画一幅简笔画,要求突出自己的外表特点,并用幽默的口吻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做到图文并茂。
给自己写一第一章呱呱坠地;第二章童言无忌;第三章幼年记事;第四章走过中考;第五章青春无悔。
给自己写一份人生规划或用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今后的生活。可拟题为:我的第一份工作、理想中的爱情模式、我所向往的生活。
2、关注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经常谆谆教导学生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用心感受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时时体悟人情世态,要领会生活的真谛。然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呢?陆游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经过创作实践,经历过创作的艰辛,积累起丰富的创作经验,才能明了创作的得失,才能体会学生写作的无奈、痛苦。新课改以后,教师纷纷拿起笔以身作则,写“下水作文”示范。如庆祝教师节征文,教师就可以用暑假空荡荡的校园给教师内心的触动,写成《空荡荡的教室空荡荡的心》来说明教师的职业价值;如以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台词“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花园,只是景致不同,有的荒草丛生,有的花团锦簇”为出发点,写成《春在心中何必踏春》;学完《琵琶行》之后,教师就可分别以“枫叶荻花秋瑟瑟”、“春花秋月等闲度”、“夜深忽梦少年事”为小标题来写不眠之夜汹涌而来的思绪;还可以校园花坛边一只蜗牛为例谈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告诉学生放慢生活节奏享受自然美景,陶冶情操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下水作文”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神秘,只要经常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小处着眼关注细节往往能成就佳作。
说明文写作训练更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为例,结合本校校徽,引导学生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学了《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怎样泡方便面”为例,引导学生说明要讲究顺序。生活处处是学问,语文处处皆生活。
3、关注社会——我看世界
职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的准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视野狭窄,比起课堂教学,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更显著更有冲击力。因此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更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及时收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1)及时关注社会热点,把社会热点引进课堂,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现实意义。”当孟祥斌舍己救人英勇牺牲的时候,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当时《金华晚报》上登载的纪念孟祥斌的诗文,选取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诗文,配上孟祥斌的追悼会照片,制作一辑纪念特刊—-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师生一起含着热泪朗读,读完后稍作点拨,学生立即写出自己的纪念文章来表达内心的震撼和敬佩。这样的文章情真意切,毫无做作之态。再比如今年的国庆大阅兵,要求学生观看后写一职校教师应充分认识高中新课改的重要性,决不能置之度外。在这场被称为“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中,职校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给学生设置真实的写作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积极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拿起笔去品尝抒写性灵、表达自我的喜悦。
参考书目:
朱昌元《穿越语文丛林》
孟石平《浅谈语文教学激趣法》
笪佐领《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
彭干梓《中国职业教育走进新的发展阶段》
胡梅
【篇三】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阳春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 薛光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了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篇四】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
息 名称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我的母亲(老舍) 苏玉斌 冀教版六年级 课时 2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
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教材分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
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析 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在母亲的关怀下成长的。但是对
学情分母爱的感悟又是很肤浅的。有句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要
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就要从生活的点滴中体会。老舍正是通过生活点滴,细节描写刻画了自己的母亲。对学生用心生活和用心写作析
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
知识与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
能力目标 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
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过程与教学目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感受作者
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情感态立正确的人生观,。 度与价值观
目标 2、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
情感。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重点 教学重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难点 难点 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标
教学策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阅读、勾画感悟、合作探究、联系自身等
略与 设计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老舍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品味老
舍这位语言大师朴素自然的语言魅力。
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每
个环节预设
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有人说,母亲是一首深情的颂歌,
古往今来,永唱不衰;也有人说,母
亲是一只临行前的行囊,受用一生,
通过语取之不竭;更有人说,母亲是一双推
言描述,将动摇篮的手,推动了生命,也推动了
学生带进亲世界。而老舍提到母亲,是这样说的:
激情导“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生倾听,进入情氛围,拉
入(2分钟)近与作者的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情境
感情,为产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
生共鸣打下却失去了根。”
基础。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老舍笔
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字里行间
折射出的母爱!(板书课题、作者)
一、出示阅读指引:
1、文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2、从中你体会到老舍的母亲是一
位怎样的母亲?边读文边做批注。
通过阅
边自读边完读、品读、 师巡视,引导。认识母成阅读指引。 感悟、交流,
体会母亲的亲,感悟亲二、班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 坚韧、勇敢,情。
对儿女的疼(1)交流重点:13段。 班内交流,根爱之情。品(25分
据读书指引发表味作者的语钟)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各自读书体会。 言魅力及感上学。 恩之情。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3、体会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重点语句刻画人物形象,感
悟人物品质。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
鲜红微肿的。
2、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
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
给洗得雪白。
3、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
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
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4、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
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
消息。
5、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
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
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
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
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为什么老舍说“母亲给我的是
生命的教育“?你有这方面的体会
吗? 第一题,学生
升华母根据课文相关内
2、“心痛!”“心痛!”从两个容回答第一问。 爱
拓展提连着的“心痛”,你体会出了什么?
感恩母结合自身回升,由彼及
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答第二问。 亲 己,受到情
亲不待。在自己能幸福的拥有父母的感教育。 (10分爱的年龄,多爱父母一些,让彼此都2、感悟老舍
钟) 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互相给予,互相对母亲深深的感
恩、怀念之情。 关爱。让家人的笑容更灿烂,更幸福。
3、感情朗读最受感动的段落。
师:讲述与母亲间的故事。
师: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课堂小
结 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
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2分钟
借着今天的机会,我们每人都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吧。
布置作1、课外阅读胡适的《母亲》
业
2、仿写《我的母亲》
1分钟
母爱无边
板书
《我的母亲》 感恩父母
设计
儿女回报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教学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
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反思 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
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
【篇五】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
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研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 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
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
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
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二、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运用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
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
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
的时候做点拨。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 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 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
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说课人:封凡礼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备课人:封凡礼
预习作业:
(1)浏览本单元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记下来。
(4)搜集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品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般的温馨。
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
2. 学情分析
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通过学习他的作品《猫》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应该说老舍对于孩子们不算是陌生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了解得就更少了,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板书: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第二课时
一、深情导入,创设情境,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师: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回顾全文,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一起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请大家回顾一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板书。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在书上。
1、全班交流。
2、感悟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在体味这句时,先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母亲的手会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谈一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个关键词:从不敷衍清清爽爽残破的铜活发着光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从这些关键词中既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又要让孩子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与歉疚之情。另外,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3、感悟母亲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的性格。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从本段中找出作者这样描写母亲的理由——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由此作者由衷的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教育?由此,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将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关键词:心横起来不慌不哭生命的教育
4、感悟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重点体会“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孩子们静心默读本段,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三、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对身边亲人的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课文,母亲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此时让孩子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升华。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幸的消息。”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受老舍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次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那份浓浓的深情。
设计意图:
以中心话题引领孩子感悟文本,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他们,渗透学法,培养习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赞颂母亲,向课外扩展。
师:我们和老舍一起追忆了“我的母亲”,不觉间,让人涌起一种酸楚。关于母亲,总是有抒不完的情,写不尽的爱。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搜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作品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播放轻柔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我们自母亲与亲人。你的亲人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请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将写作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撮土( ) 供给( )
一撮毛( ) 供品( )
二、 看拼音,写汉字。
yǎn
1、小红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无论什么事她从不敷()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chóu
2、做事之前要提前()划,做到未雨绸缪。
tì
3、爸爸新买了一把()须刀。
jí
4、他的()贯是河北省石家庄市。
zhǔ
5、爸爸再三()咐我要好好学习。
三、填空:
1、《我的母亲》作者是(),原名()字()( )人。(地点)
2、《我的母亲》是按()顺序写的,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3、老舍用饱含深情的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 ( )( )的母亲形象。
四、读句子,想一想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评议教学设计
刘水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要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们要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备课情况结果来看,是良好的。
毛明:落实了“四基”。备者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如果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姜仁波: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能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能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篇六】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1 我的母亲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为父亲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共同走进《我的母亲》,思考: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对“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而“我”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长)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
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短)
2、写作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三、请同学读课文
四、深入探究
1.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根据写作顺序分段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在老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许多为当时旗人们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标榜的习性。老舍是母亲带大的,母亲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都是应当做为生活规范,老舍的母亲像许多八旗妇女一样,干练、勤快、手巧,而且还继承了满人急公好义的传统品行,她特别乐于助人,能伸手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从不推脱,总是有求必应,实心实意地去做;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怎样?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更应对过许许多多预想不的关坎与磨难,但是,只要是知情者,都不难发现,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常常与母亲如出一辙。他毕生乐于救助穷苦人和弱势群体,自己吃亏反倒安然惬意;他为人处世宽容大气,同时又要强自尊,守秩序爱清洁,严格自律;他一贯喜爱动植物,晚年居住在东城富强胡同“丹柿小院”的时候,他那横竖没几步就能走到边的院子里,被满满当当地种上了花草,满人的爱花嗜好,被他推向了极致,院里、屋里,到处都是花,有昙花、银星海棠、柱顶红、兰花、腊梅、山影、枸杞、令箭荷花、仙客来、太平花,还有出自一百多个品种的三百多棵菊花!他出了名地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晚年更加看重友
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会变成了大家的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欢畅之时,赵树理扯着嗓子“吼”过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酩酊大醉能够滑到了桌子底下„„也有的时候,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道:‘给大哥请安!’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参考:作者之所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母亲“软而硬”的性格,是因为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女留下的四滴眼泪。下面同学们迅速阅
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留下的眼泪——9自然段
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出——“五四的母爱”的主题。
6、重点分析13自然段
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
的就是第13自然段。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
,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
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
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
7、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
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 、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六、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
【篇七】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完整教案
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优秀品格
2、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难点: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词,准确的概括文章事件。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母子情深,结合实际,感悟母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怀念他的母亲时曾说“我从私塾到小学,到初中,起码经历过上百位老师吧,可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老舍先生的高尚品质中就渗透这母亲对他的影响,那么一代大师胡适先生的性格品质和待人接物中又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咱们就跟随胡适先生一起,走进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深沉真挚的爱子之情。
二、资料助读,介绍人物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详细内容见附件)
胡适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详细内容见附件)
三、初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读一读,写一写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气量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一个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回忆童年,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 第二部分(5~12)回忆母亲,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第三部分(13)深刻影响,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把重点字词圈出来。
(严父、慈母、恩师)
第三个问题:母亲是一个 的人,她的为人处世对我有何影响? (答案较为宽泛,只要符合课文内容即可)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正是这一部分交代了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的几种角色,现在大家就来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出主要事件、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①母亲对我严格管教,催我上学。表现了母亲对我管教严厉,重视教育。(介绍胡适母亲重视教育的资料,详情见附件)
②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表现了母亲教子有方。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③罚跪和舔病眼,表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
④母亲对待败子大哥不露怒色。表现了母亲的仁慈隐忍。
⑤母亲用“忍、躲、哭”化解家庭矛盾,表现了母亲在尴尬处中的温和宽容。(介绍胡适母亲的后母后婆身份和尴尬的家庭关系,资料见附件)
⑥对待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不失刚气。表现了母亲的正直刚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样的写法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么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3、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三个“如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该段语言特点。 连用三个如果是谦虚的说法。“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用“如果”做关联词的复句叫假设复句。“如果”说明后面的“好脾气”之类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品德,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一丝一毫”“一点点”也体现作者的谦虚美德。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和气”“宽恕人”“体谅人”有口皆碑。同样,前文中的“混”字也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美德。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都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读书写字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仅为写我的母亲做了铺垫,同时也照应了文末。另一个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所以开头写了较多的童年经历。
五、拓展延伸,母爱无疆
胡适的母亲有三重角色,你的妈妈是否也同时兼任着严父或严师的角色?(学生在回答时,要举出恰当的事例来说明)
六、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复习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2、阅读老舍先生和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体会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学会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刻画人物。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位慈祥而又严厉,教子有方,待人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又不乏刚气的母亲。文章通过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和家人相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现在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概括文章围绕母亲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所表现出的母亲的优秀品质) 上节课我们被作者母亲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感激爱戴之情感动。这节课呢咱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如何表达他的感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每人至少找到一处饱含感情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只要分析合理即可)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咱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但是这些句子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呢?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
和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听说眼翳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句话就表现了母亲的爱之心切。“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苦痛,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表现作者最母亲的敬爱和同情。
第二,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的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时候注重选择典型事例,这就使得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作者又通过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同学们相互讨论,找对文中的对比之处,大家一起交流.
①对我要求极严,对其他人又及其宽容
②对我的体罚极严,但生病后有极为关照
(这里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母亲对我的体罚极严。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凉(娘)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母亲为什么听到这句话后重罚我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的父亲都管不了我了你和我说母亲有什么用呢?)
③对大哥嫂子极为隐忍,但对五叔的侮辱又表现的极为刚气。
(这里母亲的两次哭也形成对比,为什么前面是轻轻地哭,这里却被气的大哭? 因为哥哥嫂子们虽然不懂事,但她们毕竟是晚辈,母亲作为长辈,自然不能跟他们吵闹打架,而两个嫂子的性格特点与母亲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到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时她气的大哭,因为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的名节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她是一个年轻的敬爱逝去的丈夫的寡妇,她能忍受别人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和痛苦,但她 不能忍受别人玷污她的名节和人格)
④母亲和两位嫂子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目的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本文刻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通过 (事)表现了母亲 的性格特点,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请你就母亲的教育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复习课文内容,做本课的优+学案
2、写作:学习本文利用对比手法和选择典型事例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附件
胡适资料: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影响极大。
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1918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胡适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家中长女,她上待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惠,最得父母钟爱。顺弟16岁时经媒人介绍嫁给了48岁的“三先生”胡传。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的骨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也使得顺弟青年守寡,独自支撑一家重担。六年三个月的婚姻生活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重金求学: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 选自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后母后婆的尴尬地位:我父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他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篇八】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 我 的 母 亲 》教 案
汝南职教中心 刘仪桦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教育学生学习老舍先生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如坚韧、善良、宽容、
勤俭和好客等,学会正确地做人行事。
【教学重点】品味课文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老舍先生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请两位同学在课前介绍一下他的妈妈,让他们说说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感人的事。( 介绍完时欣赏感人母子图)
本文是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语言质朴,情真意切。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世。
二、作家作品: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血汗灌养和亲友的资助下,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老舍先生的母亲并不识字,但她通过生命的教育,把她性格中的坚韧、善良、宽容的品性和勤俭、好客的生活习惯传给了老舍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本环节实施过程中注意将作者生平简介,性格的形成,主要代表作品与课文的内容相联系,避免单纯的文学常识介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字词
解释词语并为加点字注音:
撮土 廿 撑持 惦念 庚子 刮痧 ......
四、课文内容分析:运用略读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如“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
“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
2.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课堂小结:通过文章脉络的疏理,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课文,为第二课时精读、朗诵重点段落做好铺垫。)
五、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