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以礼待人的作文结尾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37:18 待人礼貌

篇一:《待人须以礼范文》

待人须以礼 高一(1) 王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礼”在一个融贯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凭借着古老民族深远并充满着禅意的智慧锦囊,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发展,由厚积到薄发的过程。它包含了一个个体对他人的传统礼数和尊重,也包含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兼济天下的大气。

“礼”曾经被赋予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相敬如宾;曾包含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雅致交情;它曾被“吴子遒学业访戴”冠上了一层洒脱真挚的情谊;也曾因苏东坡与张怀民在积水空明的庭院中促膝长谈而愈发深邃。“礼”是中华民族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另一种传承,在风云涌动和时代变迁的大潮中,由一种与人相处,待人接物的风度而升华成了一种民族发展、壮大所必须的气度和品质。

“礼”是信任。东汉末年,金戈铁马,风起云涌。一个战火硝烟弥漫的世界;一个善念与邪恶并存的时代;一个算计与防备交织的时代,因为一个君主诚心诚意的三顾茅庐,一段南亩躬耕中流传出的千古佳话便由此诞生。一片绝世的《隆中对》,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因为信任,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武侯,成就了一个千年一遇的诸葛孔明,也为蜀国成就了半壁江山。这种信任,不仅存在与君主与臣子之间,更存在于世界上千万的师生之间。因为有了师生之间这种并立的“礼”,并存的信任,才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千古箴言。这种信任还存在与千万个温暖的家庭之中。因为有了夫妻之间的信任,才有了杨澜和吴征这样历经了十三载风风雨雨的伉俪,才造就了一个和谐、知性的社会。信任,不仅是“礼”的内涵,更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准则。

待人须以礼。“礼”是信任,是当今社会与人相处时最应具备的气质,也是送给他人的一束馨香玫瑰。

“礼”是宽容。纵观历史,蔺相如与廉颇的将相之和,无疑又是“礼”的又一杰作。因为又了宽容,才有了林清玄“不思八九,常想他人一二,以至事事如意”的旷达;因为又了宽容,才又了国人对刘翔一声声发自肺腑的鼓励。因为宽容,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一次次地处变不惊,以大国风范无数次地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理所当然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礼”是宽容。待人须以礼,无礼则无宽容,更无内涵,这“礼”是人在旅途中欣赏风物的心境,更是一个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所必备的气质。

“礼”是爱人。“礼”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气概,是对万物苍生源于心底的爱。正因为这种爱,才有了辛弃疾无数次被君主放逐,却仍无数次为君主呕心沥血的长歌;正因为有了这种爱,才使得李世民发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慨叹。时至今日,每当温总理被他可爱的人民包围着的时候,他眼中饱含的深情,又何尝不是总理以“礼”待他的人民的更高体现呢?

待人须以礼。“礼”是爱人,是一个能担当的人对于世间万物的牵挂,是大国雄起时不可或缺的乐章,也是一个民族沐浴到的最温暖的阳光。

“礼”是信任,“礼”是宽容,“礼”是博爱。惟有待人以“礼”,华夏民族才能奏出最华美的乐章;惟又待人以“礼”,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大,更强!

待人须以礼 高一(2)班 吕建江

君不见无礼之人开奥迪A6难出小巷,君不见无礼之人口吐污秽,无人与之交,君不见无礼之人身陷囹圄,却是众叛亲离无人顾。缘何上述种种总会出现?这就是无礼之人,不以礼待人的下场。要想不遭人唾弃,待人须以礼;要想去除独夫之心,以免亡身亡国,待人须以礼;要想生命愉悦,待人须以礼。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待人须以礼则可行遍万里,反之则不可迈一跬步。拥挤的市场里,人来人往,一位小青年开着车想出去,但前面的人实在太多了。他火了,怒道:“前面的,快闪开,要不然老子开车撞死你们。”本以为人们会让道,可是人们没有让开,而是千夫所指:“你哪的,咋能这么说话呢?”一位老大妈说,“小伙子,你太无礼了,简直是自损形象。”小青年最终也没顺利开车走出市场,反而把自己的颜面丢得一干二净。诸君看完这幅生活画面之后,不知作何感想?倘若小青年能用平和的口吻向前面的人说:“各位朋友,我今天还有急事,劳驾大家借个光,让条道,行不?”他还会被人指点,被人唾弃,还会夹在市场里出不来吗?生活中,这种场面太常见了。朋友,待人须以礼,这会让你走路时方便、快捷;待人须以礼,这会让你前行时风度翩翩。否则,寸步难行。

察一叶可知春秋,窥一礼可知节操。春之叶令人悦目,秋之叶令人寒骨。一次北大开学之际,季老在一位新同学请求代管行李时,欣然应允,为学生看了一上午。开学典礼上,新生乍惊,发现校长季羡林竟是几天前为己看行李的老者。新同学礼貌贴切,季老才会为他看管;季老不以身份压人,而是以礼相待,堪称礼仪典范。北大的老校长、新学生的节操可窥这一礼而见全貌了。朋友,假如你想让人感觉惬意,请以礼待人!

总把待人以礼喻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待人须以礼,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礼如衣服,你穿着它面对家人,面对朋友,面对上司,面对陌生人,不论你走到哪里,市场也罢,酒吧也好,都会像西施一样,不管是靓装、淡妆还是艳妆,只要穿了礼之服,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是最美的。待人须以礼,会为你我打开家庭和睦的大门、友谊的大门、事业的大门、交际的大门,摘得幸福的花环。

待人须以礼,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忘;待人须以礼,因为我们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待人须以礼,因为礼,社会才会和谐,民族才会振兴,世界才会充满微笑的面孔;待人须以礼,为全天下的博爱一家亲,互助无疆界。

朋友,请不要再口无遮拦、出言不逊,以礼待人,你将会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

待人须以礼 高一(3) 濮思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似乎渐渐失去了它原本在中国占据的重要位置。所以,今天我们要重新竖起旗帜——“待人须以礼”,来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

礼,是个人文化修养、道德素质的体现。中国的儒家文化,正是以礼为主要思想核心。其创始人孔子将礼视为做人的准则,大力弘扬礼的文化。正是这礼的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培育出了一个个儒家文化的传承者:曾子避席,尊师重礼,成就一代贤者之名;周公吐哺握发,礼贤下士,天下归心„„他们的道德情操因礼而升华、他们的成就更是因礼而流传千古。这正是礼的魅力,它陶冶着人们的文化修养及道德素质,并向

更高境界迈进。待人须以礼,此言甚是!

礼,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系带。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穿越了中华历史,被后人广为传颂。这不仅体现了孔融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在于表现了当时社会以礼为美德的风尚。可想而知,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相互谦让。所以,我们不要再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甚至无情,应以礼为旗帜,将“待人须以礼”渗透于民风,将这一股礼的和谐力量,再现无数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待人须以礼,岂不重乎!

礼,是一个国家兴亡的标志。《阿房宫赋》中杜牧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惊醒梦中人,我们不能再做这样的“后人”!秦王朝由于秦的纷奢和暴政而痛失天下。他正是不以礼待民,将残暴欺压于百姓,终于自取灭亡。统治者要以礼待民,才能获民心,受民爱戴。

反之,将礼置于脑后,只顾自己,必将引起民愤,被民怒骂。国家就难以兴旺,最终就会衰败。所以,待人须以礼,重中之重也!

让我们人人在心中种下礼的种子,将礼的根须牵系于人与人之间;令礼的花朵盛开于祖国每一寸芳土,使中国“待人须以礼”的旗帜飘扬于世界的上空!

待人须以礼 高一(5)班 冯燕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事物改变了,消逝了,而“礼”从未消逝。

从古人拜见官员,皇帝需要行跪礼,到如今见宾客应该握手以示友好。历史的足迹,每一步都教导我们——待人须以礼。

礼貌是什么?礼貌,文明之表现,友好之象征也。带着礼貌上路,一路的人对你微笑;抛弃礼貌,你很快就会感到寒由心生。礼貌,是见面时的友善微笑,亲切握手;礼貌,是对别人伸出援手时的那声“谢谢”;礼貌,是接受别人道歉时的那句“没关系”„„礼貌,是你友好的体现。

为什么要待人以礼呢?以礼待人,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友善;以礼待人,让他人成为你的朋友;以礼待人,让你的身边时刻充满阳光„„国家领导人见面时的那友善微笑,亲切握手是国家友好的表现;获奖者上台的微笑,是他们愿与子同乐的象征;表演完毕,观众的鼓掌,是对演员们辛苦表演的肯定,是他们付出之后的收获„„如果国家领导人见面时不以礼待人,那第三次世界大战还会远吗?如果获奖者不微笑,那他的成果有人分享,他的努力还会对公众有意义吗?如果观众不给予掌声,演员会有多难过,观众还能欣赏更好的作品吗?因此,待人以礼很重要。

那又如何以礼待人呢?待人以礼,不是表面功夫,是出于内心的礼貌。一个虚假的微笑足以恶化人际,一个冰冷的拥抱足以让人避之。古时,周王以礼治国,因这“礼”是实在的,真心的,才使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和乐。以内心真正的礼待人,让他人感受到礼内的温暖。

当别人表达歉意时,一个真诚微笑和一句“没关系”,能融化别人心中因不安而冰封的心;在欣赏完优美表演时,予之以温暖的掌声,能洗去表演者的疲惫;当你为一个陌生问路人指明方向时,能安抚他那忐忑的心„„出于内心的待人以礼,能使国家之间友好,能使社会温暖,能使你拥有更多的朋友。

待人须以礼。礼,是你人际交往的基础;礼,是一个社会安定的保障;礼,是世界

和平的纽带。待人须以礼,是历史的身影永远无法覆盖的。以礼待人,以真心的礼待人,你会收获颇多。{以礼待人的作文结尾}.

待人须以礼。礼,是友好的体现,文明的标志,与人交往的桥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待人以礼,香气漫溢„„

待人须以礼 高一(6)班 王冯一

追溯到商朝,我国古代的先人早已把青铜器作为礼器,由此可见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离不开“礼”字。而更多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待人须以礼。

“礼乐文化 ”,汉武帝时期可称得上是达到了鼎盛,孔子、孟子、苟子等纷纷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系列主张。孔子的主张:各人讲求道德、仁义,待人要彬彬有礼,则社会上偷盗行为又怎么会存在呢?人人过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生活,不是很好吗?孔子的英明之处是他的“仁”,对于当时与现在都是可行的。因此“以礼待人”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

对于“礼”的认识,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广义上“对人性的尊重”都可以称之为“礼”。

由此,古今中外,这种思想在许多地方得以体现,这是在剑桥大学发生的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剑桥大学有一个很有人气的书报亭,之所以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只是因为它为大家提供了许多简捷,而书报亭的主人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儿,这在我国国人看来一个十分卑微的职业。而剑桥大学的学生是怎样做的呢?每次去买书,他们都会与他打声招呼,抱着“在上帝眼里我们是平等的”的态度与他闲聊。一次圣诞节,老人的孩子无法回到家里来过,剑桥大学的师生便暗地里谋划并实行了一个小小的“阴谋”,把老人带到了一个小餐馆里与他一起过圣诞节,当然老人也收到了许多圣诞礼物,最有用的是一辆可供老人“上下班”骑的脚踏车。在剑桥大学,我们看到了真实可贵的人性之光,剑桥大学为我们充分诠释了“礼”这个字深刻的含义。因此,“以礼待人”也可以诠释为对人性的尊重。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到社会中一些“不雅”的举动呢?比如对明星私生活进行窥探的变态行为;比如民进党在法庭上做出用鞋子砸法官的诸如此类的一些粗鲁的动作,这是对人性一种极度的不尊重。我们不仅不该去做,更应该让周围的人不要去做。由此可知,“礼”不是一句空话,大道理,而是需要我们落实到生活一点一滴中的行为与思想。

国家的“礼”是由国人的对“礼”的认识呈现的。因此,“待人以礼”更加应由生于礼仪之邦的我们来诠释得更完美,这不仅关于个人的修养,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荣辱。

待人须以礼 高一(8)班 方逸伦 闲暇之余翻开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家知名企业在招募人才的时候,既不招收其中学业有成的海归派,也不招其中资质深厚的经验派,唯独青睐一位高中毕业生,原因很简单,在进面试间的时候,只有他去敲了敲门以示进入,而其他人却对此狂妄得熟视无睹。可见,不知其人而知其善,不知其外而知其内,这便是礼。

人生在世,靠一个人打拼是困难的,只有相互结交与合作才不至失败。这时一个人

的礼则可显示出他的真诚,正如上文中的高中生所示,他虽然只是敲门这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他那高贵而诚德皆不失的心。只是一声问候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或许可能就是成功的点睛之笔。《小王子》中说道:“真正重要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要用心灵去体会。”用心灵上的温暖使他传递道用礼去对待他人上,便可与成功和希望交轨。即使自己如一只蚂蚁般卑微,但是凭着自己仅仅是带着温暖的一个微笑,便可让礼仪描绘并勾勒自己,让自己的人生不再和成功擦肩而过,用礼可让自己如珍珠般闪耀。

有礼者达闻天下,无礼者卑微一生。不“礼”他人,如何“理”天下?如果一个人表现无礼时,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周围人对他的摒弃,而是毁了自己的一生!以礼对待他人,就一定会像“甲光向日金鳞开”般受到人们尊重,但若对人粗鲁并冷言冷语者,只会让自己看到周围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一样笼罩着惆怅,也像“对影成三人”一样的落寞,时常待人以礼,总有一天会如惊鸿般滑过天际受人赞扬,就让那些不知礼不用礼待人的“麻雀”默默的仰望天空吧!

古往今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乡,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敌我之间的战时相互示意战后善待俘虏正是一个国家礼的表现,至今,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止只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各个国家的礼貌待人,让外宾们受到宾至如归的待遇,更是构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桥梁,人与人之间,应该用礼貌性的握手作为沟通的桥梁,摆渡自己。不至于“知音少,断弦有谁听”这样,纵然困难也可逆流而上。以礼待人,他人也一样已礼待己。社会正是需要礼让和谐传递。

小草的一个点头,正是他用礼对大自然的感恩;婴儿吃奶后的一个微笑,正是他对母亲哺育的回报。回头想想那则故事,内心如翻江倒海般澎湃。以礼待人,正是他含着一个人的美德,品德,道德。合上这则故事,内心的释怀甚多,也暗暗的鼓舞自己,待人需以礼,我愿意多花时间去微笑,去学古人拱手作揖。因为礼于人,是人生道路上最珍贵,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礼于人,行于己,德于自身。

待人须以礼 高一(9)班 邢姝丽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生活的日益多元,现代人似乎慢慢开始淡忘了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街头巷尾时常会有脏言脏语,网络小说中的污秽之言更是数不胜数。

朋友们,我们是一个“礼”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告诉我们:待人须以礼。 待人以礼,获得尊重。

文种对陶朱公的以礼相待,让自命清高的他对自己尊重有加;蔺相如对廉颇的以礼相待,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

礼,不是对他人的退让,是心胸开阔者体现的大家风范;不是在降低自己的身份,是有才之士具有的非凡气度,而这种人终将获得对方的尊重。

待人以礼,通向成功。

夏商周的钟鸣鼎食,礼乐声声,让中国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晋文公的广招贤才,礼待幕宾,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刘备的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使他有了三分天下之局面„„

篇二:《以礼待人》

以礼待人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再例如校园内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等。这些虽然市一些小的毛病,但是却从他们的行为上影射出他们的道德素质上的缺陷。

正如我一开始提到的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而这些不文明的行文不正是在向我们国家摸黑吗?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呢?首先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要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我们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叫做道德。而礼貌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礼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礼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其次,如果发现身边有什么不文明的行为还要勇敢的制止。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篇三:《待人以礼》{以礼待人的作文结尾}.

待人以礼

一个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都少不了与人打照面、打交道。这就有一个如何待人的问题。

或说,待人以实。实,才能结实果。即便不认识,也能心相印。反之,与人以虚,虽说相识久,未必同路人。

或说,待人以诚。诚,才能动心弦。即便当时无动,终会冰消春来。反之,与人不诚,则丧德增怨。

或说,待人以善。善,才能得好报。即便一时委屈,终会峰回路转。反之,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社会,是人的社会。活力,是人的活力。正活力,是人的“和力”。而“礼之用,和为贵”。故而,要保持社会正活力的持续,待人以礼,须臾不可离。

待人以礼,人心所向。生活中,谁也不愿与人相处或相交,是找气受、找罪遭,更不是要去垒一堵墙、树一个对立面,让自己无路可走,使自己成孤家寡人。

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荀子更是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到西汉时,戴圣在《礼记·曲礼上》中告诫:“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正因为如此,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待人以礼,礼在“礼貌”:对人恭敬,高看一眼;礼在“礼让”: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理也不亮高声;礼在“礼节”:相敬如宾,彬彬有礼,乃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等。而礼,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不息的长河,有势有态有容。待人以礼,就要讲礼之姿势、姿态与姿容。

礼之姿势,因动而就。安徽凤阳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其新办公室有个“老板桌椅”,但村民们说,谁也没见过他坐在“老板桌椅”前是啥模样。沈浩说:“要是坐在老板椅上,隔个老板桌,拉开了和村民的距离,这样不好。”正因为如此,凡村民来访,他就坐在新办公室沙发中间的小凳上与村民拉家常、解难题。这就是沈浩的礼之姿势:不仅与村民平起平坐,而且与百姓接近没有了最后的一厘米。

礼之姿态,因事而成。在小岗村,村民们这样讲述他们的沈书记:“他去村民家里,端起茶杯就喝。递给他很便宜的烟,拿起就抽”;“再穷的人家留他吃饭都不嫌,舀碗菜稀饭就吃。”这就是沈浩的礼之姿态:不仅深入到村民中,而且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地道的村民。

礼之姿容,因情而铸。小岗村的村民谈起沈浩,曾这样描述:“不管你说话轻,说话重,他都笑着听”;“眼睛不向上,哪家越穷,就越爱去哪家”。这就是沈浩的礼之姿容:和颜对村民,悦色走穷家。{以礼待人的作文结尾}.

待人以礼,往往不在待地位比自己高、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32790.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