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学而不思则罔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41:18 学习的人

第一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王思俭

来源:《新高考·高一数学》2012年第07期

学习不能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转化为内存,就不叫做学习.只解题而不思考,这是肤浅的,仅停留在表面的,不能领会问题的本质属性;只思考不解题,就会疑惑丛生,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得自己越来越糊涂.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既要经常演练,又要反复思考,以提高

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升华 例题

已知过点P(1, 2)的直线l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 B两点,研究如下问题:

问题1

若直线l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

设直线l的方程为

, ab≠0.由于直线过点P(1, 2),则有

,又因为

a=b,所以a=b=3,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x+y-

当直线l过原点时,也满足题意,则直线l的方程为 故所求的直线l方程为 变题

-3=0, 2x-

若直线l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的绝对值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

设直线l的方程为|a|=|b|,即a=b,或

, ab≠0.由于直线过点P(1, 2),则有,又因为

所以a=b=3,或a=-1, b=1,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x+y-3=0,

x-

当直线l过原点时,也满足题意,则直线l的方程为 故所求的直线l方程为

-3=0,

-x-

问题2

若△AOB的面积为S,问S为何值时,直线l有二条、三条、四条?

解析

设直线l的方程为-1.又S=12|ab|,即

, ab≠0.由于直线过点P(1, 2),则有,所以

--

, ①{学而不思则罔}.

-S=0. ②

,即b=2aa

化成关于a的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②

的判别式 方程①的判别式 当

,即方程②有两个不同的解-4S=S(S-4)

时,方程①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解

同时,我们很容易验证,这两个方程不可能有相同解,

请同学们试着证一下 所以综上所述,当

推广到一般情况:{学而不思则罔}.

时,直线l

有四条

过点P(m, n) (mn≠0)直线l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 B两点,若△AOB的面积为S,试讨论S为何值时,直线l{学而不思则罔}.

有二条、三条、四条? 解析

设直线l的方程为 又

, ab≠0.则有ma+nb=1,即b=ana-m.①

,即ab=±2S.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①与②联立得

-m=±2S,即化为两个关于a的一元二次方程

③④

-8Smn=4S(S-2mn),方程④

的判别式为

方程③的判别式为

第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而不思考、不把所学的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理解并将其化为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知识,那么理论将仅仅是些空泛的、肤浅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而不思”的结果是我们没有真正吃透和掌握所学的理论或定律的本质和精髓,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社会变革来说,中国历尽李鸿章、曾国藩等为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社会改良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运动。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通过从“黄花岗起义”到“武昌起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英勇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封建帝国,1912年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同一时期在文化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提倡使用白话文和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刻改变了知识界和青年学子的面貌,吸引他们对中国前途和命运思考。但是,当时人们只是学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皮毛、两院制政府架构和民主选举制度。当时的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对“三权分立”和宪政精神为基石的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体系还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和全民共识。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思考并未被广泛传递给普罗大众,而专制和独裁思想却在军阀和统治集团中依然盛行,这从后来发生的张勋辫子军复辟,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中曹锟贿选等等与民主宪政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一幕幕闹剧中可见一斑。因此,以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和富强这样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思而不学”就会有危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苦思冥想出来的东西经常是错误的,有时甚至是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主观臆造的理论或观点常常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如果将这样的

理论或定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岂不危险?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新中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定下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初步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工农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当时的中央政府对经济运作规律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认识与驾驭能力是不完整、不清晰的和有缺陷的。但是,当前苏联提出要实现电气化和现代化后,我国也马上提出要搞大跃进,要搞现代化,要在短时期内赶“英”超“美”。在钢铁、电力、煤炭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指标。并表示:如若不然,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应该开除我们的球籍等等,诸如此类非理性和不成熟的观点。而现实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底子薄,体系不完整,甚至是结构不平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当初提那么高的发展目标无疑是在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国民经济严重衰退。

由此可见,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不能仅凭一二次成功,就自以为什么都掌握了,不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和汲取经验和教训,不在实践中检验所使用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犯错误的日子就会很近。学习、思考和实践是三位一体的系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就是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出自《论语》一书。这句话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为什么我偏偏对《论语》的这一句印象这么深刻呢?原因是这句话对我的学习和对以后的生活都很有帮助。其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不仅使我深刻体会到思考和学习要同时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还发现对自己将来的学习过程和将来的生活都有重要的启发。在我升上初一后,我发现现在不但学习环境改变了、科目增多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都不同了,而且为了要迎合老师的教学方法,连自己的学习方法都不得不改变。我们更要学会学习,擅于思考。 就拿我们班的某一同学来举个例子。他在小学的时候基础就不太牢固,再加上刚进入初中阶段,因为不擅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每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由此看来,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作用很重要。我们要擅于向这方面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样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收益。 快来读读《论语》吧,它将能让你终身受用!

广州市南海中学 初一(2)班 陈嘉森 22号

第四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龙源期刊网 .cn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邹小玲{学而不思则罔}.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05期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的整理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反思、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为目的的课程。它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理课 自主反思 必要可行

一、整理课的内涵

高中阶段的整理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反思、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为目的的课程。{学而不思则罔}.

“以自主为主、合作为辅”,即要求高中生在整理课上必须以独立思考为主,学会自主梳理反思、归纳总结。在发现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选择生生合作,或者向老师寻求帮助。“自觉、自主、自立”,是指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懂得学习决策,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只知学习具体知识而不知变通。在高中阶段,整理课应该和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讲评课等一样,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有时间、有计划、有目标。

二、高中语文为什么开设整理课

在高中阶段开设整理课,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新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课程特点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可见,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生为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学习的自主性,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突出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此外,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上对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求也一直是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语文是一门语言应用学科,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所学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识记理解等简单的能力层面上,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构建符合现实需要、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模式。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整理课,其本质就是反思性整理,它注重学生自主

第五篇:《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出自:《论语.为政》 原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

注释:学:学习

而:但是,表转折

思:思考

罔:迷茫

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或有害。

释义: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第六》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拼音】: 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 好(去声),喜爱。乐,音“勒”。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解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乐:以„„为乐 好:爱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地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释: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第六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以《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为例谈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师附中 田雪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于各科教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重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变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模式。

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诉求。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引导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了,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突出的特色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体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入手的)。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课堂教学已被重新定义成了是一个“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教师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转变成为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时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的研究总结就是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出路和通道。

教师对新课程由陌生到接受到消化,是一个反复和递进的过程,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学识,还要时时注重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33781.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