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十六个乡镇简介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李大生来源:南方都市报
凤城镇凤城镇是天柱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总面积140多平方公里,辖21个村,297个村民小组,53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27万户,4.67万人。其中:农业7700余户,3.08万人,流动人口1165人。现有耕地面积18113亩,其中田13643亩,土4370亩。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864万元,完成财政收入772万元,工业及乡镇企业产值6598万元,农业总产值4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近年来,凤城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依托县城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开发建设的契机,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获省“三.五普法依法治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和县级多项奖励。2002年,获县“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年度综合考核”一等奖、“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二等奖、“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先进乡镇、“退耕还林”三等奖、“农村沼气生态建设”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二等奖、“综治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等。2003年获黔东南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竞赛”组织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一等奖,“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一等奖,“烤烟生产”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工作目标量化考核”三等奖,“综治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等奖励。目前,凤城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邦洞镇邦洞镇位于天柱县西部,距县城7.5公里,镇域256.5平方公里,全镇辖33个村一个居委会433个村民小组,共9961户40975人。2003个全镇GDP达9202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22.0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2.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1%,是黔东南25个经济强镇之一。交通便利,315省道,842县道,844县道穿镇而过,与镇内乡村道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主要以国家电网供电为主。建有10KVA变电站一座,年供电能力达4020万度,农户供电覆盖率达97.5%,村居网改率达82.5%。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被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双百”试点镇之一,集镇规划面积达125.65公顷,建成区达50公顷,城镇开发建设占用土地105亩已获省人民政府批准,镇中心建有全省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2003年又建成了邦洞车辆停车场,农贸市场和商贸街正在建设中。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中国移动GSM网络,中国联通GSM网络和CDMA网络移动电话,镇内程控电话覆盖率达92%。教育工作方面主要是大力的开展教育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煤、重金石、硅、石灰石等,特别是重金石,以蓄量大、品味高、易开采而文明,现以探明重金石蓄量达10080亿顿,占全国总蓄量的60%,素有重金石之乡的美称。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业生产以单产高、复种指数高而著称。有耕地28800亩,其中:田21350亩,土7450亩。主要农业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烤烟等。镇内有全省最大的农业水利工程--渔塘水库。侗苗等少数民族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极为丰富。历史攸的“四月八”歌场更是北侗民族文化的宿影。当地人民不屈不挠反抗暴政一,追自求由民主的民族精神孕育出了清未反清农民领袖姜映芳,北伐名将王天培等历史名人。离集镇中心不远处的金凤山巍峨雄伟,山上的金凤山寺香火鼎盛,“金凤钟晓鸣千里”的诗句更是使金凤山闻名遐尔,金凤山北的金山溶洞则是鬼斧神工,神秘莫测,加上如黛群山,碧玉盘旋的河流,使得邦洞处处山水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殚精竭虑,积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打“资源牌”,“区位牌”,“文化牌”,形成了“你助我发展,我帮你发财”的招商引资思路,努力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共同为邦洞这块热土的发展出谋划策和贡献力量。高酿镇高酿镇位于天柱县南部,距县城12.5公里,东邻坌处镇,南接锦屏县,西交石洞镇,北连凤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座落在202省道线上。全镇共辖35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406个村民小组,7100户,总人口30823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9.8%。全镇土地面积248.86平方公里,地形以低中山丘陵沟谷地貌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682.6米,年降雨量1394毫米,无霜期265天,年平均温度14.9℃。属温凉农业气候区。镇境内蕴藏有丰富的黄金、硅、黄铁矿等矿产资源。独特的自然优势为全镇的农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全县极具开发潜力的典型农业大镇。近几年来,经广大群众、干部的共同努力,全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建成了天柱至高酿的油路工程,1000米水泥街道硬化,高酿至石洞的公路镶边工程,二是建成了高酿中学综合教学楼,章寨海军希望小学等五所学校的建设。三是建成了镇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等综合服务楼。四是通讯网络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相继接通了移动,联通和电讯网络。五是建成了农村自来水工程和坝区优质米渠系统配套工程。六是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这些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成效:一是坝区优质稻产、供、销模式基本形成,销售量达1000余吨;二是建立了金秋梨、优质辣椒基地和优质烤烟基地;三是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不断扩大;四是天然草场建设进展十分顺利。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全镇粮食总产量达10788吨,年递增率为4..3%,国民生产总值4930万元,镇财政收入12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收入1458元,增长9..3%。人口资源、环境得到了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为4‰,计生率、计划外多孩率、节育率均达到了州、县要求。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沼气池256口。石洞镇石洞镇地处天柱县西南边陲,距县城37km,地处东经108051′28〞至109005′28〞,北纬26051′36〞至600之间,东接天柱县高酿镇,西邻剑河县南明镇,南界锦屏县平秋镇,北抵天柱县凤城镇,边缘线长,系三县交界之地。方圆187.28km2。素有“天柱西藏”之称。石洞旧称高银汉,与北面九龙山遥相呼应。史话古远。明代属归化乡三图,清代属循礼里。民国三年受辖于第六区(高酿区),二十一年为九龙乡。二十九年为石洞联保。三十年为汉寨联保。三十一年为南和乡。三十三年易名为汉寨乡。1953年建石洞乡,为高酿公社石洞管理区。1961年建石洞公社。1969年水洞、都岭公社并入。1970年水洞、都岭公社拆出恢复原建制。1984年改社为镇。1992年石洞镇、水洞、都岭、黄桥三公社并为石洞镇至今。石洞镇处于山高、路远、偏僻一隅。最高海拔1031.62m,最低海拔624.48m,平均海拔702m,“俯视”全县。地貌多变,山势复杂,山谷幽深莫测。四面皆山,中部为丘陵蜿蜒,偶有涧坝。系“八山一水半分田”之镇。年最低气温-6.3℃,最高气温32℃,日均气温14.5℃,无霜期247天,年积温5292.5℃,年降水量1498mm,属温和湿润型一年两熟农业气候。系天柱县秋割最晚之镇。主要土壤为硅铝的黄红壤,红砂壤,黑砂壤以及水稻土。全镇土地面积有198.6平方公里,近几年的利用现状是:耕地1914.45公顷,占10.22%;园地0.16公顷,占0.08%;林地12769.18公顷,占68.18%;牧草地1859.99公顷,占9.93%;居民工矿用地710.97公顷,占3.8%。交通用地46.57公顷,占0.25%,水域用地94.92公顷,占0.5%,未利用土地1332.05公顷,占7.11%。劳力外出多,弃荒田土不少。江东乡江东乡位于天柱县东部,距县城33公里,东与湖南会同县蒲稳乡、漠滨乡交界,南和西与本县白市镇毗邻,北与本县瓮洞镇接壤,素有天柱东三角之称。全乡总面积96.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2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52人,其中农业人口18212人,以苗族聚居为主,是天柱典型的农业乡镇和贫困乡镇之一。江东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少严寒,热量充足,全年平均气温在17℃-24℃,年降雨量1150-1425mm,无霜期288-325天。境内东面多山,南、西、北面临清水江,属于高山深峡地貌,海拔为255米,土层肥沃,山地起伏较大。楠竹、油茶是江东乡的特色产业。全乡有楠竹4500亩,油茶8000亩,生产的竹器远销湖南怀化、靖县、会同、芷江及本省的三穗、剑河、锦屏等地。油茶是天然保健油,可治病、护肤、美容。江东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黄金、煤、重金石等6种,尤以黄金储量大而著称,据探测达0.7吨,素有“吨金乡”的美誉。江东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清水江流经乡境内6个行政村。溶洞、奇峰、溶岩和旖旎的田园风光浑然天成,有塑造奇特的将军岩、跻跻岩、幞头雾雨、铁山冬雪等景观。江东乡咸丰进士牌坊、家祠具有极大考察研究价值,清水江两岸的鹅卵石、竹林、石峰、山巅奇形怪状,旅游开发前景十分看好。江东乡民风纯朴,人民憨厚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情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洋鼓戏曾荣获贵州省三等奖。2003年,是江东乡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211万元,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085万元、545万元、158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2.5%、17%。全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安定团结,招商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制约该乡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注溪乡注溪乡位于天柱县城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南连接兰田、邦洞两镇,西邻湖南省新晃县贡溪乡,北抵新晃县中寨镇,素有“天柱北大门”之称。辖区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4.01公顷,全乡共辖两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519人,主要以侗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北侗民族文化。注溪乡地形属北部中低山谷盆地,地势较高,平均海拔736.1米,最高海拔1042..2米,最低430米,平均气温15.7℃。土壤类型为黄壤、水稻土,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苕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土烟、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有金秋梨、大板栗、杨梅等;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矿、铁矿等。2003年,注溪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96.1万元,农业总产值4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1元,粮食总产量2020吨,地方财政收入240475元,首次突破24万元大关,各项存款余额504万元,各项余额207万元,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良好局。近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在加强经济工作的同时,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政府所在地及公路沿线群众2400余人的人饮和渴望工程;配套13万元接通了光缆程控电话,先后开通了移动机站和联通机站;匹配15万元兴建了注溪民族学校义教工程和小学危改工程,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投资9.2万元兴建了财政所办公楼,投资15万元修建了乡卫生院门诊综合楼;投资33万元兴建了政府综合办公楼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在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结合注溪实际,努力实施“城镇开发带动战略”兴建了集贸市场,注溪乡城镇规划已通过了上级部门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独特、发展前景美好”的新注溪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坪地镇坪地镇地处天柱西北部,地域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7.9公里,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3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500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8%以上。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5371亩,其中田9600亩,土6131亩。2003年镇国民生产总值为2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6元。坪地镇作为天柱县的西北屏障,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自然优势:坪地镇是两省三县八乡镇的结合部,东与本县邦洞镇接壤,西邻湖南省新晃县邓寨乡、凉伞镇、新寨乡、扶罗镇,南抵三穗县的款场乡、侗林镇,北靠新晃县贡溪乡。镇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90米,最低海拔450米,最高海拔1120米。平均年降雨量1525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左右。农林优势:全镇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是水稻、油菜、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良种推广达98%以上,特色农作物为烤烟、优质稻米、杂豆等。全镇农民有良好的养殖传统和基础,主要养殖品种为猪、牛、羊、土鸭、乌鸡、鱼等。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种草养畜已在全镇兴起,其中平地黑猪以独特的优势享誉四方,是全县推广的良种之一。库区数十种自然生长鱼类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而倍受青睐。镇内林业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面率达52%,被县政府列为“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乡镇。那纳村圭翁千余亩原始森林保护完好,为全县罕见的。矿产优势:镇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并具有相当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重晶石、锰矿、铅锌矿、磷矿、铁矿、铀矿、铜矿、钾矿等。现已开采的有重晶石、锰矿。镇内水系发达,水质纯净,不受任何污染,其中八阳响鼓山矿泉水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资源环境测试分析中心化验测试,符合国家饮用矿泉水标准,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属低钠优质矿泉水,全国罕见。旅游优势:镇内有贵州省目前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天柱鱼塘水库。水库蓄水58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近十平方公里。库区水面广阔、植被完好、山色秀美、交通便利,旅游开发前景无限。镇内有县级以上自然和文物保护点多处,如阳寨古银杏群、圭翁原始森林、阳寨风水古杉群、“六月六”民族歌场等。还有气势雄伟的坪地大桥、极富传奇色彩山羊殿古迹、鬼斧神工的石更大溶洞洞群等人文自然景观。基础设施:镇政府所在地距省道三星线14公里,入境主干道角(角布坳)--坪(坪地)公路改造镶边工程已完成。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打通了四条出省通道。农网改造工程完成了85%,程控电话开通了10个村,政府所在地开通了移动通讯。集镇使用了洁净山泉自来水,新街道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各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坪地镇小城镇规划建设已经通过省州专家论证并评审通过,县政府批文定位为“山水田园旅游小城镇”。社会事业:全镇有良好的教育传统和基础,现有初级中学1所,初级职业中学1所,完小6所,教学点10个。全镇有中学生1211名,小学生2260余名,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7%。计划生育工作挤入全县一类乡镇行列,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设备条件不断完善,新建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将于9月底投入使用;文化广播事业迅猛发展,全镇电视收视率为90%,闭路电视覆盖率逐年增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有力,社会秩序稳定。高峡平湖任驰骋,青山秀水竟风流。锁在深山人未识的坪地镇将成为各界有识之士创大业酬壮志的大舞台。远口镇远口镇位于天柱县城东南面,距县城27公里。全镇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88个村民小组,6188户,总人口28032个,其中苗、侗族占98%以上。全镇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与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炮团乡及本县地湖乡、竹林乡、坌处镇、社学乡接壤。天会、天靖、天锦公路在此交汇,是黔东南通往两湖两广的重要出口,清水江自西向东从镇中心穿过。清水江最大的码头建于此,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现以发展成为以商业贸易、饮食娱乐、交通运输为特色的商贸重镇。随着天柱电站的建设,融“桥城”、“山城”、“水城”、“绿城”、“游乐城”为一体的崭新远口将矗立在湘黔边界。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林木杉乡”的美称。林木面积5710亩,活立木储量45000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5%;南竹面积1442亩;桐油年产量30吨;茶油年产量50吨;特产发豆腐(水皮子)年销售量达20吨;还有活蹦乱跳、味美鲜嫩的清水江鱼,是接待贵宾的佳肴。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远口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历史的丰碑,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03年我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54万元,粮食生产总量达7318吨,人均纯收入达1326元,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迈出坚实的一步。借西部大开发东风,大力实施小城镇开发带动战略,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今年修成一条长1200米,投资45万元的远口镇街道改造硬化项目;修建了广万、远客两条村级公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总祠”得到了维修;远口计生优质服务站改建,已成为全镇的亮点和全县的样板;夏寨、会田、黄田、广溪、万一5个村人饮工程的实施;投资5万元开通中央电视台音乐、体育、电影、电视剧频道,60%的村民看上了闭路电视;固定电话装机突破1600门,实现电话村村通。获全国一级甲等殊荣的远口中心卫生院及“二门诊”的竣工投入使用,为远口的医疗保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远口中学、远口小学的义教工程建设和远口李文光希望小学的建成,为远口的美好明天输送着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开拓创新、求实务真、团结奋进的远口镇领导班子,为远口的发展、腾飞描绘了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作出了长远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抢抓天柱电站建设等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营造优良宽松的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围绕一个“龙头”(以移民搬迁工作为龙头,协调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突出两大重点(农民致富、财政增收),实施三大战略(项目带动、科教兴镇、可持续发展),培植四大产业(以油茶、南竹、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果业,以种草养畜为重点的畜牧水产业,以发豆腐、竹业加工为重点的乡镇企业,以饮食文化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业)。远口--新兴的旅游商贸重镇,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服务和保障措施,这将为远口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为远口的腾飞插上双翼。坌处镇坌处镇位于天柱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0公里。镇境南接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西临锦屏县茅坪镇。清水江穿境而过,横贯境内17公里,水运上通锦屏、剑河;下经远口、白市、瓮洞达湖南、黔城、洞庭湖直至长江下游的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陆运有远锦油路沿江穿境而过(远锦油路是连通三穗-天柱-锦屏-黎平省道枢纽)。水陆交通较为便捷。全镇辖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51个村民小组,47个自然寨,3715户,17113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以苗、侗少数民族为主,占全镇总人口99.63%。其中农业人口16336人,国土面积13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72亩(其中田7643亩、土2829亩),人均耕地0.61亩,农民人均收入1250元,人均产粮200公斤,农民以水稻、红苕、洋芋、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以养殖牛、羊、鸡、鸭及劳务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来源。境内有松茯苓、香菇、黑木耳、冻菌、冬笋、柑桔、蕨粑等丰富的土特产,有杉、松、楠竹、油茶、油桐、油桃等经济林木。民族风情浓厚,山川秀丽、风景迷人,人民勤劳纯朴,热情好客,境内三门塘的古碑林,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刘氏宗祠和抱塘的吴氏宗祠、古树群、石板街等古建筑远近闻名,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近年来,坌处镇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持速健康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步伐不断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文素质进一步加强。新世纪,坌处人民在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下,上下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加快现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不断努力。竹林乡竹林乡位于天柱县东部,东经109°27′,北纬26°46′。国土面积82.6k m ,辖17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15800人。地处云贵高原和湘西丘陵交界的低山斜坡地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全乡现有耕地面积7360亩,大都分布在山间坝地上,地势开阔,通风良好,排灌方便,农业发展条件非常优越。这里交通便利,拓宽改造后的远(口)——竹(林)公路横贯本乡7个村,它不仅成为竹林的运输大动脉,而且也是天柱接通靖州县、东出两湖、南下两广最便捷的通道。自古以来,竹林乡就是黔东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商贸往来的要塞,是商家必争之地。竹林乡自然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52.4%,盛产杉、松、楠竹等经济林木和茶油、桐油、竹笋等农特产品,以及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贵中药材,其中现有茶油林4万余亩,年产茶油50多万公斤,有“油海之乡”的美称。这里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已探明的矿藏有金矿、硅矿、铜矿和铁矿。黄金矿脉主要在天华山一带。硅矿以竹林、高坡、秀田、麻阳、力木为主,麻阳白岩嵊硅矿保守贮量在500万吨以上,秀田革翁港硅矿日产量在100吨以上。竹林乡民风民俗独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崇尚礼义,邻里团结和睦,待人接物热情豪爽,古遗风随处可见。这里语言独特,苗话、侗话、酸汤话、汉话四语通用,互为补充。这里是诗的故乡、歌的海。玩山有游洋歌、寻芳歌、情歌,赶场歌有“侃歌”,喝酒歌有酒歌,婚嫁有分花歌、姻缘歌等。侃歌咏、唱并举,有高坡调和河边腔之分,高坡调高亢激昂,有如高山之林涛,气势恢弘;河边腔宛转悠扬,有如小桥流水,细腻缠绵。“侃”在遣词造句上长短并用,骈散结合,对偶排比,抑扬顿挫,既有诗的韵味,又有词的精华,还兼有赋的特色,每唱一段都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竹林乡各项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基础实施建设日臻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文、教、卫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竹林乡未来一定更加灿烂而辉煌。地湖乡地湖乡位于天柱县东南面,距县城55公里,周边与湖南会同县的地灵乡、广坪镇、靖州县的大堡子、坳上镇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有天柱“东大门”之称。全乡辖5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寨,1040户4471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国土面积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6.5亩,其中田2504.7亩,土301.8亩,人均耕地0.65亩,农民人均收入793元,财政收入25.8万元。地湖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宜人,既无酷暑,也无严寒,是渡假休闲的好地方。这里地型属丘陵地带,士壤肥沃,以黄壤为主,海拔为500-700米,适宜树林的生长,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全乡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5%,其中:营造的经济林500亩,楠竹林1151亩,杉木林14216亩,油茶林4921亩。地湖乡的百姓勤劳善良、待人热情。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群众依靠科学积极发展种养殖业,使一部分群众率先脱贫致富,朝小康生活迈进。其中种植以中药材、灵芝菌、杨梅、脐橙、荸荠、折耳根、山核桃等为主,目前有一部分已产生经济效益;养殖以饲养山羊、鸭、鸡、猪、鱼、黄鳝等为主,养殖业的发展既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的需要,有一部分产品还销往湖南等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地湖乡的土特产--“蜜饯”和“大山茶”是每家每户待客的必备品,只要一走进家门,热情好客的主人便会端上一杯香喷喷的大山茶,配上一盘自制的外形美观、味道甜美的蜜饯,这是主人对你的最好接待,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瓮洞镇瓮洞镇位于贵州省天柱县最东部,地处清水江下游,与湖南省会同县、芷江县、新晃县接壤,总面积134.1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22226人,苗、侗族占人口总数的99%。自古以来,瓮洞镇便是由湘入黔的门户,清水江吞吐的咽喉。这里历代又为“蛮夷腹心”之地,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几乎每一社会变革的新趋势、新思想无不从这一走廊进入苗侗地区,推动苗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军阀混战时期,这里又是必争之地,军阀在此设立关卡,故有“黔东第一关”之称。瓮洞镇是清水江流出省境的最后一个重镇,水上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以来,两湖两广及浙江等省商人皆云集于此,从事商业活动,因此,瓮洞镇一直是贵州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近年来,省里为了加快发展水上交通运输,建成以瓮洞镇为中心的货物集散地,省、州投资215万元于1995年建成了全省第二大综合性河港--瓮洞水码头。瓮洞镇层峦迭翠,林木葱郁,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地上有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大面积马尾松、杉木林、松杉混交林以及次生灌丛草坡;有油脂及芳香油茶资源、油桐、乌柏、白腊树、生漆、香檀等;有特种用材树种樟木、梓木、水杉、银杉;有中药资源上千种,而且有大宗名贵珍稀动物、植物药材,如穿山甲、祈蛇、乌蛇、天麻、杜仲、何首乌、茯苓、桔梗等;有具有抗癌性能的节骨茶和其它特种药材;有野生水果300多类100多个品种;有松磨、滑滑菌、灵苓菌等类资源50多个品种。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显著的是含硅量90R%以上的硅矿储量达3500万吨,其土质可与江西景德媲美的高岭土蕴藏达数亿万吨。瓮洞镇也是黔东南的林区,其松杉有弹性、质地紧密,因年久不朽久负盛名。桐油含杂质低,折光指数好。全镇有林地面积15000公顷,其中松杉林、经济林8000公顷;薪碳林2000公顷;未成林地1200公顷。利用世行贷款造林1865亩,经济林种类较多,有桐林200亩,板栗林500亩,猕猴桃、杜仲林300亩,柑桔林4000亩,楠竹林1500亩,奈李林300多亩。山区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瓮洞镇畜牧渔业很有特色。全镇90%的家庭一直坚持传统的养猪方法--打野菜熟食喂猪,猪肉特别香甜,且皮嫩肉酥,肉价在湘黔两省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最低。目前,生猪存栏达30000多头,人均1.5头,近几年,养羊遍布各村寨,有的家庭养羊上百只。畜牧产品年均达1320余吨。1998年以来,瓮洞镇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兴水上养殖业,建有年产量达15000公斤的青鱼、鲤鱼、甲鱼、草鱼等淡水综合养殖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税收上万元。名闻遐迩的北嗜豚(俗称“水底洋”,一般潜藏于水势湍急的深水底)色魅、味鲜、全身肉质弹性强,食之,鲜美爽口,余味无穷,令人百吃不厌,但在瓮洞这里也是能享受到。瓮洞镇地形复杂,河流落差大,山、水、洞自然风光独特,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很有潜力。从沅江河畔龙标古城黔城逆水而上,经唐宋始繁荣的“九溪重镇”托口,入清水江到瓮洞,一路上山石嶙峋,树木葱郁,景色别致迷人。有波平浪静,水天一色的十里河湾;有奇峰异石林立,俗称“阻排客”的险滩峡谷。沿河两岸古朴的建筑,浓郁的风情,奇特的民俗,隐藏着许多难解之迷,到达瓮洞镇关上,“黔东第一关”五颗大字格外醒目,石碑以优质青石造成,永保不上青苔。近不发现的克寨溶洞实属罕见,洞内宽敞,可容40000余人,石笋石柱相间排立,钟乳石花色彩艳丽,各种飞的、走的、动的、静的天然景致千奇百怪,真乃人间仙境,无奇不有。瓮洞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处女地。近来,镇党政班子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旋律,对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并投入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架设了光缆程控电话,建成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镇人民医院;瓮洞小学、大段小学、玉树小学、金子小学四所扶贫义教工程得以顺利完成,为瓮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民心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前正在加紧修筑将瓮洞到大段连为一体的瓮洞--大段公路,连接毗邻乡镇的瓮洞--板山、瓮洞--在垅公路,届时瓮洞镇将成为水陆两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品交易流通中心。蓝田镇蓝田镇位于天柱县城的东北部,有东出湖南的捷径天--芷公路穿镇而过。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人杰地灵。蓝田镇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87亩,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以苗侗少数民族为主。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环境卫生良好。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十分方便。镇党委政府拟定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以“一切服务于招商引资,一切服从于招商引资、一切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形象”的全新意识,在全镇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氛围。国内生产总值4775万元,财政收入118万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2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1425元。蓝田的农业得到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较快,有种草养鹅基地一个,油茶基地2800亩、薇菜基地300亩,果树经济林700多亩,楠竹林1100亩,地下有丰富的煤矿、硅矿等矿产资源。有贵州桑杨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生产“侗家奇液”,本品根据民间的养生原理,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侗族地区特有的药物制成,集滋补,保健、医疗于一体,是侗族人民的传家宝。还有竹席制品厂,农具加工厂,砖瓦厂,饲料厂。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投资规模300万元的松脂加工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经过争取和努力,完成了地锁小学、蓝田小学、三合小学义教工程建设,完成了黄家小学,闪溪小学教学楼危房改造。校园环境不断美化,蓝田中学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表彰为“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称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村级医疗积分网络健全,镇卫生院增设了生化检查等仪器设备,积极拓宽服务范围,增设了门诊,提高了服务质量,群众看病难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白市镇白市镇位于天柱县东部清水江畔,距县城28公里。地处湘黔交界,与湖南省会同县的炮团乡、蒲稳乡和本县的江东、瓮洞、蓝田、渡马、社学、远口等乡镇毗邻,是天柱县的东大门。总面积163.9公顷,辖22个村一个居委会,291个村民小组,34021人。侗、苗族占全镇总人口99%以上。有42个党支部,773名党员。全镇耕地面积18149亩,盛产水稻、玉米、红苕、洋芋、油菜等多种农作物。海拔250-―618米,年降雨量为1199.1毫米。白市镇作为天柱县的东大门,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清水江流经全镇7个村17公里,有1座250吨泊位的客运码头,4座50吨的水运码头,沿清水江航线可直达长江沿线各大中城市。境内公路纵横交错,省道天白公路横穿全镇进入湖南省,距湖南省会同县(火车站)45公里,距湖南铁路枢纽怀化市仅145公里,距黎平机场144公里。通信设施齐全,全镇程控电话设计量为5000门,现有用户1625户,移动、联通、小灵通等通信基站早已建设,开通了各项业务,开通了宽带网络,可快捷向世界各地发布信息。白市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旅游潜力大,有全州保存最完整的杨氏古家祠、新舟村家祠古建筑群、阳山村古代风雨桥、清水江古渡口及民族风情村寨;有天然形成的仙人洞、燕子岩、白岩公、白岩婆、白云山等自然旅游景点;有清代翰林宋文甫的家乡。全镇森林覆盖率为39.79%,盛产杉、松、楠竹、油茶等,有7200亩优质果品基地,其中获省优产品的“清水江牌”脐橙400多亩。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黄金、硫、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等。水资源极丰富,镜内已建3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共1100千瓦,今年在距白市集镇2.5公里的清水江上游建设42万千瓦的天柱电站,预计2020年峻工投入使用。清水江白市河段产有国家级珍稀鱼类--长吻鲍(俗称“水底羊”)、甲鱼(团鱼)、土鲮鱼、青鱼等。渡马乡渡马乡位于天柱县城东南部,地处天白线两侧。辖12个行政村、183个村民小组、4760户、20048人,其中农业人口18887人,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集乡。全乡耕地面积13891亩,其中田9330亩,土4651亩。粮食总产量77560.4吨,工农业总产值4290万元,人均纯收入1465元。农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柑桔已成为支柱产业,被子誉为天柱的“柑桔之乡”,主要矿产有煤和黄金。渡马乡座落在一个盆地里,地貌呈丘陵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温暖潮湿。乡境内的丘陵相对高度都在15米以下,很是适宜发展种植业。目前全乡柑桔种植面积5400亩,年平均产量180万斤,年均产值70余万元,是我乡主要经济来源,也是我乡主导产业。渡马乡柑桔以个大、皮薄、味甜享誉湘黔边界。近年来,团结奋进的乡领导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与时俱增,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乡镇经济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素质逐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也明显增强。到去年底,我乡12个行政村中己有10个达到“五个好”的标准;新民村、新坪村两村党支部被评为“红旗党支部”;乡党委政府被评为“六好乡镇党委奖,“科技之乡”称号;2003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乡镇”。在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洪流中,渡马乡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公共设施放在第一位。短短几年,渡马乡街道的硬化、农贸市场的修建、牲畜市场的重新开放以及渡兰公路(渡马至兰田)、黄劳公路、力山公路的相继修建和修通,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提供前提和保障。渡马乡这片翻腾着热浪的黑土,潜生暗长着希望的沃土,明天将更美好,正等着有识之士来这里大展宏图,放飞梦想!社学乡社学乡位于天柱县城的东部,伍永、天白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湖广的主要通道,周边与本县的八个乡镇毗邻,全乡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40个村民小组、4865户、20205人,有青壮年劳动力8670人,全乡土地面积13465.9亩,其中田9855.9亩,土3610亩,人均用地0.64亩,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3696元,农民人均收入1326元。社学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柑桔、南方苹果等,是我县清香型烟叶产区之一;森林植被茂盛,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5.4%;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较快,种草养禽、养畜已获得成功,生猪、牛、羊、鹅、土鸭等畜牧产品大量外销。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或正在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硅矿、金矿和陶瓷土等十余种。社学乡地理区位优越,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公里,按照我县10年撤县建市的工作目标,县委、县政府把天柱工业园区规划到我乡的桥联、芹香、社学、红卫四个村,随着天柱电站的启动,我乡面临诸多得天独厚发展的机遇:一是利用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二是利用辛集钡盐加工厂投产机遇,搞好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抓住天柱电站移民搬迁机遇促进小城镇开发进程。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一个全新的新社学带入二十一世纪,乡党委、政府理顺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奋斗目标。工作思路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营造良好宽松的软硬环境为保证,围绕县委县政府“123456”的战略目标,实现全乡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奋斗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6.5%,其中第一产业递增4%,第二产业递增20%,第三产业递增20%,财政收入递增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以内。社学乡有丰富的资源,是开发的宝地。务实的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干部职工与全乡人民以“团结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排难争先”的奋斗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同时也以宽松的环境,优越的政策,诚招四方客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投资开发,共创社学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