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校园资讯

黄河历史上的九次大决堤和改道

更新时间:2023-06-03 01:41责任编辑:罗小东关键词:黄河,历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在我国民族文化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定义,因为华夏的起源在山西和陕西,都是依靠黄河灌溉而崛起的省份,所以,在通俗意义上,我们将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文化图腾甚至要高于第一大河长江。

其实黄河虽然是我国第二长河,但是由于干流和主要供水支流基本都处于半干旱地区,所以径流量并不大,远逊于靠近热带的珠江,甚至不如远在东北的黑龙江。可是,虽然黄河水量并不多,其水患却是我国古代最严重的河流,没有之一。至于原因嘛,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流经半干旱地区,落差不小,水流也很急,所以河水中涵盖了大量的泥沙,而黄河下游,又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水流速度下降,就会造成泥沙沉积。

黄河上游

长此以往,黄河河床就会填满,人们为了保险,就只能不断修高大堤,但是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黄河总会瞅准时机冲垮一段而造成决口,进而实现改道入海。这也就是黄河下游在历史上频繁改道的原因,黄河出海口最北到海河流域,最南则夺淮入海数百年,也曾抢夺了济水的出海口,造成这条古老的河流不复存在。

而黄河每次改道都会造成大面积受灾,形成巨大的黄泛区,而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黄河决口基本就动摇了一个统治王朝的根基,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黄河在古代重要性。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及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变革,其实都和黄河决堤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从西周到民国之间的近三千年时间里,总共有近1500次决溢,较大的改道也达到了26次之多,每次黄河泛滥给当时百姓带来的苦难我们已经无从了解。但是如果往有意义的事情上看,这些决堤事件给我们冲积出了一个庞大且肥沃的华北平原。而其中特大型决口以及改道有九次,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下,黄河历史上的九次大决堤或者改道。

黄河改道历史

1、周定王时期黄河改道

据记载黄河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期,《汉书·沟洫志》记载:“定王五年河徙”,据考察证明,黄河在这一时期决堤改道,在河南滑县和濮阳一带转而北上,然后横穿整个华北平原,从海河的支流卫河北上,经沧州一带,从天津静海区入渤海。史书没有记载这次泛滥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毕竟当时的华北还在白狄、赤狄和华夏的拉锯中。不过这次改道之后黄河基本稳定了四五百年,直到西汉初年,才又开始了泛滥。

魏郡改道

2、新莽魏郡改道

这次黄河改道,其实贯穿了整个西汉,从汉文帝时期开始,黄河便不安分,到西汉末年,灾情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王莽立国三年之后,黄河在魏郡一带决口,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临漳附近。本来向东北的黄河改道东流和南下,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主要水流在山东入海,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这也是阻碍王莽推行改革,导致王莽王朝迅速毁灭的重要因素。

王莽治河不力,后面又赶上了天下云卷云涌的农民起义,新莽帝国维系了十余年便覆灭了,刘秀收拾旧河山,重建汉王朝,并迅速统一了天下,在天下安稳,有了一定积蓄后,东汉王朝重新开始了治河之路。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重用王景和王吴治理黄河,采用束水疏通的方法,将漫流四处的黄河固定在一条河道上,历时多年,最终实现了黄河治理,这条河道相当有成效,延续了长达六七百年的历史。

黄河历史

黄河现状

3、北宋“二股河”入海

黄河经过王景的治理,效果相当卓著。但是经历数百年后,黄河泥沙大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中下游再度成为了地上悬河,一旦到了这个地步,那灾害自然是无法避免。而到了唐朝中后期,沉寂数百年的黄河,又开始了泛滥。在整个唐朝末期和五代,国家为了治理这条不安分的大河,可谓是消耗了无数人力和财力,就这么缝缝补补过了近百年,到了宋代,终于还是不行了。

北宋建国之后,便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特别是宋仁宗时期,黄河在商胡埽,也就是今濮阳大决口,大部分河水再度转头北上,重走东周故道,经卫河入天津出海。十余年后,黄河再度在大名府一带决口,一条水道向东而去,形成了北宋中后期的黄河东北二股河入海的奇观。但是东河道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渐渐淤积,直到北宋末年,黄河出海只有北上天津,彻底北流。

黄泛区

4、杜充掘黄河

在黄河渐渐趋于稳定五六十年后,天下局势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女真人在灭掉大辽之后,屡次南下威胁着北宋的北方疆土,而北宋经历了数十年浮华之后,早已战备不修,被金国一顿毒打。1127年,金国南下,攻破了开封,而宋朝留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也各显神通。

其中大名府守将杜充,就是个“很有想法”的高人,这位坐镇北宋陪都的大将,没能在疆场上和女真人取得实质上的战果,却想了无数的歪招。早年间说过“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的杜充,面对所向披靡的金军,也没有了对垒的信心,但是不做事自然面子上又挂不住,于是想了个绝招。金国不是骑兵嘛,而且主力是铁浮屠重甲骑兵,骑兵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水,大名府附近就是黄河两条河道的分流地点啊。

所以,杜充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千万生灵,掘开了大名府附近的黄河大堤。而金军面对黄河决堤,选择了绕道,而附近的几十万百姓则被淹没在了泽国里,疾病灾荒再加上瘟疫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黄河之灾

5、金末蒙初黄河改道

而金国在夺取北宋江山之后,很快便重新治理了黄河,但是到了此时,黄河下游已经没有低矮的河道,供黄河奔流入海了,所以黄河又成了悬河,决堤又成了常态。1194年,黄河再度发生了重大改道事件,黄河在武阳决口,大河改道重新回到山东,而且流入了著名的梁山泊。

然后黄河在梁山泊一分为二,一部分流入泗水,从南下进入淮河,夺淮入海。另一部分则是继续东流,由北清河入海,和今天的黄河入海道路近似。而到了金末蒙初,蒙古人南下,在中原对金军展开了围攻,而为了攻破金国都城开封,蒙古掘开黄河口,水淹开封城,造成了城中以及附近的百万居民受难。黄河也因此发生了大改道,黄河主要水流从开封附近,夺汴水河道南下,再从涡水入淮河,黄河自此彻底夺淮入海,没有北方出海口。

黄河泛滥

?6、元末黄河泛滥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的灭亡,与治理黄河有着很大的关系,1344年,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曹、濮、济、充等州皆受灾,水势北浸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伸至济南、河间一带。

可见元末,黄河泛滥之巨,决堤两处,造成了整个淮北和华北受难,运河也因此被淤塞,因此淮北遍地是黄泛区,百姓蒙受大难,朱元璋老家就是受灾极为严重的地方。而朝廷在脱脱的主持下,开始治理黄河,但是朝廷拨下的资金被贪官全部腐败掉,百姓修河不光没有工资,而且连饭都没得吃,最终爆发了大起义,元朝因此灭亡。

7、弘治改河

明朝中期,经过明初治理的黄河再度出现了泛滥的现象,黄河下游经常出现几条河流并存入海的局面,给河北山东的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于是明朝决定治理黄河。刘大夏开始在黄河下游修筑大堤,在黄河北岸修筑了内外两道防护大堤,主要位置就在铜瓦厢,修筑大堤就是截断黄河东出的道路,保证黄河沿着开封附近南下,从汴水入淮河出海。自此之后三百余年,黄河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夺淮入海,在明末清初相对稳定。

清代黄河决口

8、清朝铜瓦厢决口

自金、元、明数代,黄河从淮河入海已经有五六百年,江淮地区承载了大量黄河的泥沙,而淮北很多河道也被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再加上南方河网密布,黄河泛滥又开始了,造成了淮北大面积土地成了黄泛区。

而明代修的铜瓦厢经过了三百年的岁月侵蚀,最终还是在1855年,清咸丰年间出现了大决口,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整个华北和山东北部都成了黄泛区,而清朝忙于南方太平军作战,就暂时放弃了治理黄河,黄河自此野蛮生长,基本奠定了现在黄河的流向。

花园口决堤

9、花园口决堤

1938年,中日两军双方在河南等地拉锯,时逢河南大旱,难以为继。蒋鼎文为了延迟日本的进攻,决定效仿当年的杜充,炸开了花园口河堤,造成了黄河之水淹没了整个淮北地区,数百万人受难,数十万人死于灾难中,给历史留下了很大的创伤。不过正是这次黄河决堤造成的大面积黄泛区,在淮海战役时期,限制了国军的机械化精锐部队的行动,最终自食恶果。

?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