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校园资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指的是哪位将军)

更新时间:2023-06-13 19:01责任编辑:谭小强关键词:李广,龙城,将军

网友提问: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飞将军李广至死未能封侯?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写网文的小胡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诣在赞扬令胡人闻风丧胆,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那么为何李广功勋彪炳,却没能封侯?同样来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解释。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么千百年来为何世人对李广未能封侯而扼腕叹息呢?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些概念。然后再具体分析李广没能封侯的原因。

汉代侯爵究竟是什么?

侯爵是汉代二十级爵位之一。是统治者对战功卓著的臣子们最高的褒奖手段。封侯拜将无论对于个人或者是整个家族来说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是有别于同僚的身份象征。

汉代爵位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汉代爵位承袭秦制,高祖增设王爵。汉代对于爵位有着等级森严的划分。

士兵阶级:公士,上造,簪袅(zan,niao)不更。

大夫阶级:大夫,官大夫,七大夫,公乘,五大夫。

公卿阶级:左庶长,右庶长,左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

王侯阶级:王爵,关内侯,彻侯(因避讳汉武帝名讳改为列侯)

每个皇帝对于爵位权限又略有更改。如秦末汉初高祖规定,从第七级的七大夫起为高爵。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到西汉文帝时更改为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之后东汉明帝又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而由于“七王之乱”汉武帝颁发“推恩令”后,王爵仅享有封国租税,不得预国政。诸多变化,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代封侯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斩杀或俘获敌军主帅者。

统属士兵冲锋陷阵破敌者。

杀敌大于自损者。(这个比例记录并不详细)等等。

西汉封侯制度完善,条件苛刻,含金量高。并不像东汉后期社会动乱产生的封侯乱象。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封侯的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就来复盘一下李广没能封侯的原因。

缺乏说服力的战绩。

马邑之战: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听从燕人王恢的建议,以和亲为幌子,伏兵三十万于马邑,妄图一举歼灭军臣单于。此战李广以将军身份参与其中。然而就在军臣单于领着十万匈奴骑兵即将进入伏击圈时却意外走漏消息,导致功亏一篑。此战未获成功,运气成分大一些。

雁门之战:李广独自统兵出雁门进攻匈奴。但由于兵力有限被匈奴大军击败被俘。此战不仅没能让李广走上人生巅峰,反而在李广辉煌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侥幸逃脱的李广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此战既有兵力悬殊的客观原因。但李广身为将军轻敌冒进致使全军覆没,他负有不可腿卸的责任。

定襄之战:因为与大将军卫青有嫌隙,导致李广被排挤,寸功未立。不得不提李广是所有参战将领中唯一未获封侯的。

右北平之战:李广率部遭遇匈奴包围。而张骞未能如期回合,导致李广全军尽末。战后李广功过相抵,并未受到责罚。

漠北之战:英雄谢幕之战。已经年迈之年的李广几次主动请缨终遂愿。他深知这次也许就是最后的机会。但运气并未站在李广这边。大将军卫青公报私仇,命令李广迂回绕远包抄匈奴之后。李广争辩无果,只能在缺乏向导的情况下踏上征途。而最终李广部因迷路导致匈奴单于跳出汉军包围圈逃脱。一代名将李广忧愤自杀。

李广与匈奴在漠北大大小小七十余战。论及各人武艺与智慧,李广足以配得上”飞将军“的美誉。然而在战役级别的大兵团作战中,李广却损兵折将鲜有胜绩。因此想靠战功获取封侯显然行不通。

李广生不逢时。

文帝时期:受制于汉帝国对待匈奴的国家政策,武艺精湛精通骑射的李广空怀壮志,只能在狩猎时对猛兽施展。以至于文帝发出“假如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应当不在话下”的感慨。

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英雄终有用武之地。然而李广却一时糊涂,接受梁王敕封的将军印,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尽管平定叛乱过程中,李广每战必身先士卒战功赫赫,却因为站错队而没得到朝廷任何封赏。最终被发配到边郡戍边。远离政治中央。此后,李广一直在边郡与匈奴作战,成为令胡人闻风丧胆的名将。但是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远在边疆的李广能耐再大,也不及皇帝身边近臣一句话。李广就这么被晾到景帝去世。

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国力军力都有较大的提升。而汉武帝又是个铁腕皇帝。这个时候也是李广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然而,雄心壮志的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然要扶植新人上位。而卫青霍去病等大批年轻俊才的异军突起,对于战功赫赫的三朝老臣李广来说颇有廉颇老矣的味道。每逢出征李广也仅仅率领有限兵力的偏师策应出战。

作为三朝老臣,胡子以为从李广私下接受梁王敕封将军的事上来看,李广缺乏政治远见。另外从李广诱杀投降羌兵也可以窥探一二。运气成分并不是主因。

性格缺陷:李广不善言辞,平日仅以射猎饮酒为乐。同时,李广缺乏大将之风。可想而知与同僚也没多少交情。一个独立于团队之外的将领,又怎能容身。

定襄之战各部均有功劳,唯独李广寸功未立。以李广的个人能力以及对匈奴人的仇恨程度根本说不通。必定是李广同卫青及幕僚间有嫌隙所致。而与卫青的矛盾也是间接造成李广漠北迷路,最后忧愤自杀的惨剧。

综上所述:胡子认为李广顶多算冲锋陷阵的先锋之将。而非卫青是统筹全局的帅才。李广没能封侯主要原因是不具备有说服力的军功佐证。次要原因是其个性使然和政治短见所致。最后才是运气不佳。或许李广的功绩被世人过分夸大了。大家如果有其他意见可以在评论区沟通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李广未被封侯的主要原因是战功不突出,俘获敌人不够多。李广虽然身经百战,不乏以个人勇敢脱困出险的壮举,却并不曾取得过什么决定性或关键性的胜利。汉武帝对外用兵初期,认为李广为先朝名将,便屡次重用,但李广均无功而返。公元前133年,李广为骑将军参加马邑之役。匈奴识破汉计,双方未能交。四年之后。李广出雁门关击匈奴,因寡不敌众而被擒。虽然他凭借机智勇敢而逃脱,但依照汉法,“为虏所生得年,当斩”,后贬为庶民。李广没有受罚已是武帝格外开恩。公元前120年,李广与张骞出击匈奴,广军几乎全军覆没。然而,西汉是一个执法很严的朝代,如果没有立下突出的战功或者功过相抵,是不可能封候的。即使是对李广深表同情的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也有类似记载:“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首虏率指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的数量规定,只有达到相应数量,才可封侯。

李广自身睚眦必报、恃强好杀的性格局限也是其难被封侯的原因之一。他在出任右北平太守前赋闲在家,一次欲夜间骑马外出,被当时的霸陵尉制止,李广就此怀恨在心。等到李广受命出任北平太守时,就请求武帝将陵划归己属。等到了军中,他就立刻斩杀了此前曾阻止自己外出的霸陵尉。此事虽为武帝所谅解,但作为征讨杀伐、威震一方的军中大将,其不够大度、仁慈的性格必定让最高统治者汉武帝极为不满,使其自身形象大打折扣。

此外,李广治军不严,不善谋略变通,也是阻碍其封侯的关键原因。李广作战喜欢冲锋陷阵,逞勇斗狼,经常带少数骑兵冲击敌方大队以少胜多而自逞其能。因此尽管李广以“力战”知名,经常在险情面前化险为夷,但也往往因不擅智取而遭受失败。李广治军甚宽松,部队行军可以不按编制的序列行动,对公文表册的处理也比较随意。与李广同时的程不识曾评价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土卒亦供乐,成乐为之死。”治军不严虽然能够得到士卒的拥戴,但终究不是带兵打仗之道,因而李广很难立有军功,获得封赏。李广不曾封侯还与其时运不济有关。文帝十分欣赏李广,曾为其叹息:“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因为文帝施行体养生息之策,以和平为先,少有战争,故李广无缘立功受封。后来到武帝时期,卫青与霍去病等青年将领纷纷崛起,已过峥嵘岁月的李广地位迅速下降。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欲大举进攻匈奴。李广多次自请出征,武帝却认为他年老不济,初不允许,后经再三考虑才答应。但大将军卫青阴承武帝意旨,认为李广数为匈奴所败,难有作为,故以其部为偏师。此时的李广,已经完全丧失建功封侯的机会。

李广一生勇猛绝伦,但是缺点也非常突出,加之遇到了不善利用他优势的君主,难被封侯也不足为奇,只能为后人留下“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感叹。

其他网友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而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个人简介

李广,陇西成纪人,先祖李信是秦朝将军,曾擒获燕太子丹,尤擅弓法,从此李家世代相传。汉文帝时,匈奴入侵,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征匈奴,因功被封为中郎。汉景帝时,任命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改任骑郎将。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战功显赫。后来为了对付匈奴,他先后担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和云中的太守,以奋勇作战闻名于世,被匈奴称为“汉朝的飞将军”。

李广难封

汉武帝听说李广是名将,就将他调任未央宫卫尉。汉朝与匈奴马邑首战之时,李广担任骁骑将军。之后,李广以卫尉的身份出任将军,自雁门出塞,进攻匈奴,由于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将其活捉,后李广逃脱。李广回到京城后,按律应当斩首,他用财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没过多久,匈奴入侵辽西,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说后,不敢轻易进攻右北平。后来许多作战、名气和声望远不如李广的人都因功被封侯,而李广虽也多次征战匈奴,却总是无功,不能被封侯,自认为是曾杀八百羌人的降兵所致。

慷慨自刎

李广后来多次请求出征匈奴,汉武帝因他年老不同意。后来卫青和霍去病大举进攻匈奴之时,汉武帝才任命他为前将军。出了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得知单于的驻地,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李广认为自己是前将军,应该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卫青暗中得到汉武帝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能让他和单于对敌,恐怕不能俘获单于。卫青坚持自己的意见,李广只得从东路进军,由于没有向导,时常迷路,延误了和卫青会师的军期,卫青亲自到李广处责怪他,李广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再受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而死,李广手下将士们全都哭了,百姓听到李广自杀的消息,也都为他流泪,慨叹李广的命运不济。

李广诗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我是长河泛舟,欢迎大家关注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花影瘦,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是,为什么飞将军李广至死未能封侯?

李广根本就没有战功赫赫,反而多次失道,最后反而被降罪和追究责任。

虽然有上峰不给他主力的原因,而这也跟李广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

他久居边地,加上个人天赋,所以精于骑射,甚至个人能力强于匈奴。

但战争是集团作战而不是单兵表现。

当时的汉朝以步兵为主,绝大多数士兵的骑射能力要远远低于匈奴人,后者是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男人自小就开始了骑射训练,远非汉族可比。

由李广带队往往是一个人冲上去,射死对方5人,回头一看,自己人都在后面慢慢跑,跟不上来。

李广的能力不适合指挥几万人的大规模战争。

李广可以做个好兵,但远远做不了好的将领。所以李广想建功封侯,是很难的。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菩提娑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王昌龄这首诗里的“龙城飞将”,是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李广。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匈奴闻风丧胆,战功赫赫的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至死都未能封侯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广。

李广是西汉时期名将,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勇猛善战,才略过人。得祖传箭法,善骑射,百发百中,出神入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即是对其“射石博虎”、艺高胆大的真实写照。

李广为将,廉洁爱民,对部下谦虚和蔼。他不善言辞,却爱兵士如子侄,与兵士同吃同饮,常把自己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太史公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就是这样的一个将军,一生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与匈奴大小七十多次战役,累累战功。他儿子李敢因立功被封为关内侯。他的一些部下,以前职位并不高,也都被封侯。而李广却一直难以封侯,最终愤恨自杀身亡。对于李广难封,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原因。

站错队伍,私受将印

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周亚夫统领大军,帅三十六将平定叛乱。李广就是这三十六将之一。在这次平叛作战中,李广冲锋陷阵,纵马骑射,如入无人之境。最终,他射将夺旗,立下大功。

李广一战成名,被梁王刘武大加赏识。刘武乃汉景帝之弟,由于太后偏爱刘武,要景帝退位后让位与刘武,景帝并不想传位与他,但迫于母后之命,还是表面上答应了,却暗中恨之。后来刘武为了拉拢李广,以犒赏为名宴请李广,私授其将军印信。李广以为刘武就是将来的皇帝,竟然自负的接受了将军印信。这件事其实是违反西汉律法的。一国之君最为忌恨的就是结党营私,并且,刘武是威胁着皇位的梁王。试想,不论是景帝还是武帝,以后谁还会重用李广。

时也命也,终未封侯

汉文帝时,匈奴进犯,李广从军抗击匈奴,斩首级甚多。并且多次随文帝出猎,格杀猛兽。文帝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可见,文帝当时就道出了李广的生不逢时。

西汉时抗击匈奴,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出六捷。而李广五次出击,三次未遇到匈奴,另外两次由于天气、向导、匈奴的诡计、其它军队配合不好等因素,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漠北之战,卫青领大军直击匈奴,李广请命愿为前锋。而卫青因武帝叮嘱,恐李广年老有失,让他带兵迂回到敌人侧面合击敌人。结果是,李广的军队因缺乏地形和语言向导,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再加上路远、水草缺失,最终没有和匈奴遭遇,贻误了战机。这次战役,不但没能立功封侯,还要被追责的、对质、处罚。李广把所有的罪责自己担了下来。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至今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进击单于军队。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又迷路了,难道这不是天意吗?现今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了。”于是就拔刀自刎了。将士为之痛哭,百姓闻之流泪。

所以,李广难封,并不是他没有战功,也不是他没有才能,更不是他量小自负,是因为他政治队伍上的错判和他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