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心得体会,十大心理学效应,轻松读懂孩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十大心理效应,孩子容易理解)。
心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家长的认可,福柯思的老师们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一直在学习进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福柯思老师们的夙愿干货:孩子的十大心理效应。
它能让你有效地理解和读懂孩子,让育儿变得更容易!
记得收藏~
心理学定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组老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并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个组的老鼠非常聪明;
他还告诉乙组的饲养员,他所在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老鼠进行了迷宫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实际上比b组的老鼠更聪明,它们可以先离开迷宫找到食物。
所以教授想知道这种现象是否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级里随意走来走去,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出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很聪明,很有头脑。
过了一会儿,教授又走进了中学,奇迹又发生了。他挑选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最好的。
心理规律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的演讲。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就有点无聊,决定只捐一点零钱。
10分钟过去了,但是牧师没有说完,然后他决定不捐一分钱。
当牧师终于讲完长篇大论,筹到钱的时候,马克·吐温因为愤怒,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过度刺激、过度用力、动作时间长等引起极度厌烦或抗拒的心理特征,称为“过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过限效应。
比如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会一次、两次,甚至四五次反复对一件事进行同样的指责,会让孩子感到内疚、不安、厌烦,甚至抵触怨恨。
被“惹”会产生“我坚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此,母亲对孩子的指责不应该超过限度,面对孩子时应该“犯错一次,但只能指责一次”。
如果一定要再批评,就不要简单地重复。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观点,换一种说法。
这样,孩子就不会认为同样的问题被“抓住”了,他们的厌恶和逆反心理就会降低。
心理学定律3: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过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的房子前吵闹尖叫。
几天过去了,老人受不了了。
于是,他出去给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个地方看起来很热闹,我感觉年轻多了。我很感激这笔钱。”
孩子们很开心,第二天他们还是吵个不停。
老人又出来给每个孩子5分钱。
五分钱还行,但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去了深圳生活网。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分钱,孩子们气坏了。“一天才2分钱,你知道我们有多辛苦吗!”
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为他打球了!
德西效应经常出现在生活中。
比如,家长总是对孩子说:“这次考试得100分,奖励100元”,“能进前5名,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不合理的激励制度一点一点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上,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帮助孩子享受学习。深圳生活网
父母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比如书籍和学习工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最好避免。
定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又称“暖”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个道德故事:北风南风更厉害,看谁能脱下路人的外衣。
北风最先吹来,天气冷得刺骨。结果,路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
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风暖了,天也暖和了。路人在春天感到温暖,然后脱下外套。南风胜。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只有采取温情教育,多一点“人情味”的表扬,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定律5:木桶效应。
“桶”的作用是指边缘不平整的桶所装的水量不取决于桶上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桶上最短的木板。
孩子的整体学习成绩就像一个大木桶,每一项学习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不可或缺的一块木板。
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依赖于某一学科的显著成绩,而要依赖于其整体情况,尤其是其薄弱点。
所以,当你意识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问题时,要尽早提示孩子,让他多花点时间在这个科目上,取长补短。
定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健全的娱乐节目、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但员工仍然义愤填膺,生产状况很差。
之后,心理专家专门进行了一个实验,就是在两年的时间里,专家们与工人单独交谈了2万多次,在交谈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员工对工厂的意见和不快。
这次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大增加。
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扰或不开心,但又不能完全表现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挤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同时,在交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诉说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以及与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的不愉快。
这样,他们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生活更加自信!
心理学定律7:增减效应。
人与人相处中的“增减效应”是指所有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例如,许多销售人员利用人们的心理。给顾客称货时,往往是抓一小堆,一点一点地加在秤盘里,而不是抓一大堆,一点一点地拿出来。
在评价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描述他的缺点和优点,往往会采用“先表扬再贬低”的方法。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尽人意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孩子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利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一些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小问题,然后再给予适当的赞美。
心理学定律八:蝴蝶效应。
根据科学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不时扇动翅膀带来的微弱气流,基于其他因素,几周后将演变成肆虐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
这种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理论上有过表述:一个微小的原因,通过一定时间等因素的参与,可以发展成极其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孩子的教育不是小事。
一句话的表达和一件事的处理,正确恰当,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独断专行,很有可能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法则九:标签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战争确实需要一批士兵。
因此,美国决定组织监狱中的囚犯到前线作战。
对此,美国在战前派了几名心理学家对俘虏进行训练动员,并奔赴前线与他们作战。
在培训期间,心理学家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说教,而是反复强调,犯人每周都会给最亲近的亲人写信。
这封信的内容是由心理学家起草的,内容是囚犯在监狱里表现如何,如何改过自新。
专家要求囚犯复制并发送给他们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囚犯们冲到了前线,专家要求囚犯们在给亲人的信中写下他们是如何服从命令的,他们是多么勇敢。
因此,与正规军相比,这些俘虏在战场上走了很长的路,他们在战斗中服从命令,英勇作战,就像他们在信中所说的那样。
之后,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在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大喊“白痴”和“猪头”,时间长了,孩子可能真的会变成我们所说的“白痴”。
因此,父母必须放弃嘲讽和羞辱、指责和抱怨、威胁和恐吓等。,并且经常用励志的语言来表达,并且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更多正面的标签。
心理学定律10:阈值效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你向别人求助的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是非常容易被拒绝的。
但是,如果你先提出较小的要求,然后在别人愿意后增加要求的权重,就会更容易达到目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门槛效应”。
在育儿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利用“门槛效应”。
比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然后在他们按要求完成后给予认可、表扬甚至奖励,再慢慢提高要求,让孩子愿意无休止地努力。
关注福克思,了解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