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是孔子后代吗(孔祥熙是好人还是坏人)
孔祥熙是孔子后代吗
是的,孔子的后代很多,据说已经传了83代,历史的出名的太多了,数不胜数;现在最有名的当数孔祥熙,孔庆东和孔令辉了。
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史家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和孔子基本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有人考证老子的年龄比孔子稍大一些,应该大30-40岁左右吧。考证还说,孔子在30岁左右的时候,还先后几次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因而也算得上是师徒关系。 大家知道,孔子是一个特别喜欢入世做官的人,一心想往上爬,并研究做官的理论,又提倡复辟周礼。他的一句明言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来传下来的根据孔子讲义整理出来的《论语》,很多地方讲到为臣为君之道。 虽然孔子把老子当做自己的老师。但是,老子在很多地方还是看不起孔子的学说和观点的,不可避免要牵涉到为人。有时候对待孔子说话也不是太客气。 《史记》记载,有一次孔子去首都(当时老子是周天子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因为那时候周朝统治已经很乱了,诸侯纷争,礼乐崩坏,孔子的理想是恢复秩序,回到周召盛世。老子年龄大,学问高,见多识广,所以孔子向他请教礼。并且抱怨自己的观点不被诸侯接受,很苦闷。老子对他就不是太客气,说: “你所说的那些,相关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剩下他们说过的话还在了。而且,自重的人,得意的时候,就乘车扈从诸侯当个官;不得意的时候,那就要到处飘摇,低着头夹着尾巴做人。我听说啊,好商人他的东西都深藏不露,就像什么也没有;道德高尚的人,看起来像个傻子(大智若愚)。你啊,还是要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那些得意洋洋的脸色,以及好色的欲念。这些都无益与先生你呀!我能够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开始的话,骂地还比较笼统,后来就是直接的批评挖苦孔子了。据说孔子后来回去了,并没有多么生气,还对他的学生们赞叹:“我们以前只是听说过龙,但是没有见过,现在见了老子,才算知道什么是龙了。人家老子那才叫龙啊!” 这两个人的态度反差,很像现在网络上,破落贵族骂新贵是“凹造型”,新贵们非但不生气,还要高兴地感谢阿姨关心一样。 按说老子也是很有年纪和修养的人了,孔子也30好几了。而且孔子当时又是办学,又是当官,算是个成功人士了,在很讲究礼仪的周朝,老子这样对待孔子,显然是很意外和异常的事。 那么,为什么老子这样不客气的对待孔子呢?这其间我想主要还是学术的分歧,导致了处世方法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观不同,导致方法论和行为观不同。因而才会出现老子那么不客气的话。 因为,老子的世界观是“无为而治”,是出世的思想;而孔子的世界观则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导致认识上的严重分歧。可能老子是想改变孔子的,但是,孔子并没有被改变,所以老子才那么的生气,说话也就很不客气了。老子的继承者庄子在他的文章《天运》中,妙笔生花,把这件事记载的更是生动,但是观点有些更倾向于贬低孔子。 有人以此认为老子和孔子当时水火不容。甚至是老子很胆小,从孔子公报私仇,诛杀办学的对手少征卯这件事情上,感到了自身的危险(因为他知道孔子学派的渊源底细,孔子弟子又遍布天下),所以,赶快跑到秦陇甚至沙漠以西躲起来了。这个观点是章太炎大胆推测的,但是似乎站不住脚。鲁迅也不是太赞成。 从当时学术界近于宗教的门派体系看,因为孔子是那样的推崇和尊重老子,他或者他的弟子们,阴谋杀害老子的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事。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问世,因此也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历史记载很多。但都近似于传说。历史真相不得而知。老子出关后来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浪漫的传说之一,出关也成了最著名的历史悬案之一。 还是司马迁的评价更客观,也许更接近于历史真实。他是这样说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就是说,老子在周朝做官久了,眼看着周王朝一步步衰落,走向完蛋,久离开隐居了。 司马迁同时评价他们的学术分歧(或者说是纷争)是: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预谋’,岂谓是也?!” 意思是,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都想除掉孔子的儒学;同样信奉儒学的人,也想除掉老子学说。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写照。 看来那时候的学术斗争也是蛮激烈的!至于想除掉某学说和除掉某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不是一回事,我看还是有点区别。不过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这是一回事儿。 我个人认为,“老子出关”这一事件如果存在的话,与其说是一次学术冲突的结果,毋宁说是老子为了诠释和检验自己的“无为”学说,而进行的一次自我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