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校园资讯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普及)

更新时间:2023-06-24 17:38责任编辑:邵小新关键词:国家,浙江

大家最近是不是在找关于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者(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普及)这类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的同事,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普及)的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对“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普及)”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摘要:

浙江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上,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西连福建省寿宁,北接浙江省景宁,距离温州市245公里,是中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山峻地广、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构成了多种……

本文标题: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普及)

正文内容:

浙江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上,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西连福建省寿宁,北接浙江省景宁,距离温州市245公里,是中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山峻地广、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构成了多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内有植物215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世界珍稀濒危鸟类、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就栖息于此。

中文名:浙江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

所属地区:浙江温州

总面积:18861.5公顷

旅游景区等级:国家AAA级

重点保护物种:黄腹角雉

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米。

1、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属洞宫山脉,西与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接壤,北接浙江省的文成、景宁县。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7°20′52″-27°48′39″,东经119°37′8″-119°50′00″,总面积18861.5公顷。

地质面貌

乌岩岭地处浙江永嘉-泰顺基底坳陷带的山门-泰顺断陷区内,为洞宫山脉南段。其特点是山峦起伏、切割剧烈、多断层峡谷、地形复杂。千米以上山峰17座,彼此衔接,连绵延展,成为乌岩岭主要的地形景观,其中主峰白云尖1611.1米,为温州第一高峰。

气候水文

保护区属“南岭闽瓯中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具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2℃,一月均温5.0℃,七月均温24.1℃,极端最低温-11.0℃,无霜期230天,相对湿度平均在82%以上,年均降水量2195毫米,5至6月最多,占29%,主要生长季3-10月各月降水也在100毫米以上。

乌岩岭是浙江省八大水系飞云江的发源地,也是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的源头。从整个保护区范围来看,虽然山高坡陡,溪沟平均坡度大,暴雨汇流时间短促,形成众多瀑、潭,但河床仍较窄,河宽一般均在10米以内,两岸完整,冲刷缓和,源流短而流水常年不断,水质清澈,水资源丰富。

土壤结构

保护区山地土壤类型隶属红壤和黄壤两个土类,海拔600米以下的为红壤类的乌黄砾泥土,海拔600米以上的为黄壤类的山地砾石黄泥土、山地黄泥土、山地砾石香灰土和山地香灰土。森林土壤厚度一般为70厘米左右,枯枝落叶层2-7厘米,表土层厚度10-20厘米,PH值4-6,全氮含量0.1-0.5%、全磷含量0.02-0.03%,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质地良好。年凋落物和枯枝落叶贮量平均为15.4吨/公顷(以干物质计),腐殖质层和表土层吸收较多的水分,因此土壤久晴不旱。

植被构成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植被在中国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地处群山僻壤,人烟稀少,五十年代前,人迹罕至,保存有大面积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部分遭到人为破坏,但通过几十年的保护和管理,恢复较快,植被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定代表性。

2、资源状况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树种繁多,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据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显示,保护区土地总面积18861.5公顷,非林业用地1662.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91.2%、8.8%。整个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7.9%,一些地方如双坑口内一带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保护区乔木树种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6.4万立方米,毛竹株数756万支。

乌岩岭为中国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除黄腹角雉以外,乌岩岭还拥有占中国5.9%的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如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拥有占中国15.7%的高等动物,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有金钱豹、黑麂等50种;拥有鸟类2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29种,被专家们喻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

植物资源

由于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之区,加上西北面山岗阻隔,地形复杂,气候优越,因此,植物种类丰富,区系统较为复杂。据调查统计,区内有种子植物1863种,隶属158科,775属,占浙江省种子植物的55%,是保护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蕨类植物45科,94属,287种;苔藓植物358种,隶属58科,155属;真菌61科,129属,212种。

区内植物种类占浙江省植物种类的50%,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其中相当数量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许多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种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水韭、水蕨、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等5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粗齿莎椤、福建柏、金钱松、华东黄杉、榧树、香樟、闽楠、浙江楠、山豆根、野大豆、花榈木、鹅掌楸、凹叶厚朴、莲、金荞麦、香果树、蛛网萼、榉树等19种。

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动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组成上有华南区特色。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4纲,27目,81科,218属,342种,占浙江省种类的53%,脊椎动物中以鸟类最多;有昆虫15目,131科,1041种;蝴蝶类22科,54属,85种。

经调查,区内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黑麂、金雕、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等8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豺、白鹇、斑羚等42种,列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大紫蛱蝶、白额山鹧鸪、红胸啄花鸟、眼镜王蛇、毛冠鹿、狐等33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禽,被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种”,在保护区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4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冬季栖息地下移至800-1000米。由于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黄腹角雉约有400多只,主要集中分布在双坑口保护站的千斤坑范围。保护区已成为中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区和重要保种基地。

旅游资源

保护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特色是山清水秀、盛夏无暑、气象变幻、莽林壁松、飞瀑碧潭、鸟语花香。大片常绿阔叶林形成的森林景观具很高观赏价值,是旅游资源的基础;保护区内气象景观也非常丰富,一年四季气象万千,变幻无穷;此处切割剧烈、都断层峡谷的侵蚀地貌所产生的瀑、潭、嶂等景点,如白云瀑、白云尖、龙井潭等;而且区内还有珊溪、三插溪两大水库,司前、竹里两个民族(畲族)乡(镇)。

3、历史沿革

乌岩岭旧称“万里林”,由于地处百丈,又名“百丈林”,为古代逃难隐居之所,后由于双坑口溪边石壁及岩石特别黑,背后又都是大森林,当地群众便称之为“乌岩林”,故名乌岩岭。历史上这里也曾遭到了几次人为破坏。清康熙年间,曾有永安的逃难人在此搭厂(棚),种过靛青、刀耕火种过小米、早麦稻。尤其在大炼钢铁时,建炭窑200余座,砍伐木材3万余立方米,造成部分原生阔叶林的破坏。但由于山体高大,面积较广,交通不便,区内仍保存了大量的原生阔叶林及各种动植物野生资源。

1959年建立了乌岩岭国营林场,开展了林木资源保护和用材林建设,经过精心造林、护林,森林资源不断增加,原有的天然阔叶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尤其到了七十年代,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乌岩岭进行了考察研究,如上海华东师大完成了蕨类植物调查和常绿阔叶林群落调查分析,杭大做过动物资源片段调查等等。

1975年,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范围仅限于国有部分1500公顷),开展了以保护、科研为主的一些活动。

1981年5月30日傍晚,杭州大学诸葛阳教授首次在保护区发现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后即采取措施加以严格保护。

1983年由温州市科委立项,并组织和邀请北师大、华东师大、杭州大学、浙江林学院、杭州植物园、温州市和泰顺县林业、环保、气象、科协等17个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综合考察队,分成植物区系、植被、动物、昆虫、环保、土壤、地质、气象等十个考察小组,对乌岩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取得了很大成果,特别对国际濒危鸟类之一――黄腹角雉进行了野外动态观察、习性调查、无线电跟踪等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确立了国家唯一黄腹角雉保护种基地的位置。

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5年,经浙江省编委核准设立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997年,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时任代省长柴松岳亲自出席成立仪式,并为保护区授牌。

4、组织机构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事业单位,级别为副处级,行政上隶属于泰顺县人民政府,业务上接受浙江省林业局指导。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管理。按照自然保护区实际需要,尊从因事设职、因职设人的原则,管理局下设科(所)5个,保护站4个、保护点17个,了望台4个、检查哨卡2个。

5、景观景点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物种资源丰富、山岳风光齐全、自然景象美丽等特点,这些元素构成了多种独特的自然景观。

乌岩岭拥有白云尖、南麂岗、米筛潭、龙井潭等数十处景点。

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3米,为浙南名山,是温州市第一峰,由于山高云雾多,长年云雾浓罩,故称白云尖。

位于白云尖左侧藤梨岙的一道瀑布,为白云涧主源飞云江源头之一,流瀑终年洁白,如巨幅素练从30余米高的悬崖挂下,直捣岩体侵蚀四、五米深的坑潭。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水花溅出十余米之远,架起道道彩虹。

白云涧与里光溪交汇处,潭上方岩峰挺秀,林木葱茏,涧水自幽深的石窟中喷出,潭中巧生一天然岩墩,宛若一个米筛,将水中之绿蓝石筛出。

位于双坑口内1公里处,与三折瀑为同一溪流,潭上有一高6余米的斜崖,水流如白龙倾泻,堆雪铺银,周围垂潭树枝随瀑风摇戈。

乌岩翠岭,地面最低高程665米,位在双坑口。保护区高山峻岭,1000米以上的山峰簇拥环抱。形成为高山森林旅游登山探险盛夏避暑胜地。

位于双坑口外一公里外,潭分上下两口,上潭滚圆,面积20余平方米,水深不可测,周围崖壁如削,白云涧上游之水,形成落差五米的水柱,直冲潭内,长年累月形成桶状深潭,是为龙井。

八戒巡山,位于白云尖之下,为蚀余山岩,10米高,体态如猪八戒,行迹酷似,故名。在它附近,蚀余山岩众多,高有4米、6米者,各有其名,为山顶石景之一。

位于万斤坑,海拔1023米,为浙江省最高位瀑布,瀑宽约2米,高差约15米,长年流水,瀑下有一深潭。

6、所获荣誉

保护区先后获得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管理集体、首批省级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温州十大避暑胜地、温州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7、保护意义

保护区区动植物分布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典型性和多样性,是开展濒危动植物、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自然环境保护研究活动的基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主要保护对象为:

中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保护价值等同于大熊猫);

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8、交通路线

自驾路线

温州:市区经58省道-泰顺县城(2小时车程)经52省道-乌岩岭(30分钟)。

杭州:市区经杭金衢高速-金丽温高速-丽水出口-经云和-景宁-52省道-乌岩岭(4个半小时)。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普及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