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传说(嫦娥做月饼的传说)
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月饼,又称小饼和月团,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一、月饼的由来
传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着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便将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二、月饼的发展
月饼发展到宋朝,有菱花形的和圆形的,且与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不只是在中秋节吃。月饼最初还被用来拜祭月神。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现如今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相比较以前,现在月饼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
中秋节月饼有哪些传说
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月饼有哪些 传说 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秋节月饼有哪些传说_中秋节的养生 知识大全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中秋节相关内容推荐↓↓↓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中秋节的时间和习俗
有关中秋节的句子大全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秋节月饼有哪些传说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 春节 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每逢中秋,人们除了以月饼祭月外,还以月饼馈赠亲朋。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许多传说却道出了中秋吃月饼的由来。在众多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月饼传信息”一说。相传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中秋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另一种传说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太宗与百官共食圆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十五食之。
中秋食月饼的记载多始见于明清时。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遗,取团圆之意。”因古人称中秋为“团圆节”,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清时,中秋食月饼的风俗已相当盛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师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 除夕 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月饼除了是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外,还是馈赠亲友的节日礼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由当初的家庭手工制作逐渐变成了一种专业化生产,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明清时已发展成为传统的糕点形式。
“现代月饼在继承明清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区的月饼以其独具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美;苏式月饼松脆、香酥、甜咸适口;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滋润、松脆。月饼除象征团圆的传统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八角、三角、长方等形状,其内中包馅有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百果、枣泥、火腿、蛋黄、叉烧等数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饼面图案无不与月亮相关,如“嫦娥奔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图案不但烘托了中秋佳节的祥和气氛,而且也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
中秋节的养生知识
1、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很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份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份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份的水果,避免太激烈的运动。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2、预防秋季感冒:应避免过度蒸发食物
秋初暑气由盛而降,朝凉夜热,日夜温差变化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候,最容易感冒。
3、请培养乐观的情绪
静想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或以哲人眼光判断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的春秋凉,保持内心宁静,收神敛气,为阳气潜藏作好准备。
4、食养
秋季气候稍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应以妨燥摄阴,滋肾润肺,在饮食上,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呢
“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当中间,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正式成为岁时节日,应起于唐朝,唐书太宗纪,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后就成为年中节日,至宋代更为普遍,常在中秋举行欢宴的活动,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中秋有二种算法,一是依据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称中秋;另一种算法则依据节气,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秋季的六节气分别是 立秋 、 处暑 、百露、 秋分 、 寒露 、 霜降 ,而秋分则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丰收、团聚庆祝的季节,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此外加上我国古代即有拜月习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
中秋节原分为三部份:八月十四日为“迎接”,八月十五日为“正节”,八月十六日则叫“余节”。如今,大家都在八月十五日“正节”吃月饼、过中秋。
中秋节月饼有哪些传说相关 文章 :
★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故事与传说故事
★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 关于中秋的传说有哪些
★ 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 中秋节有什么传说
★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哪些
★ 中秋节的传说有哪些
★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是什么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月饼的由来(传说)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扩展资料: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广东部分地方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舞火龙金陵名菜桂花鸭。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饼
月饼的传说?
月饼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每逢中秋,人们除了以月饼祭月外,还以月饼馈赠亲朋。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许多传说却道出了中秋吃月饼的由来。在众多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月饼传信息”一说。相传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中秋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另一种传说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太宗与百官共食圆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十五食之。
中秋食月饼的记载多始见于明清时。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遗,取团圆之意。”因古人称中秋为“团圆节”,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清时,中秋食月饼的风俗已相当盛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师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月饼除了是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外,还是馈赠亲友的节日礼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由当初的家庭手工制作逐渐变成了一种专业化生产,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明清时已发展成为传统的糕点形式。
“现代月饼在继承明清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区的月饼以其独具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美;苏式月饼松脆、香酥、甜咸适口;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滋润、松脆。月饼除象征团圆的传统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八角、三角、长方等形状,其内中包馅有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百果、枣泥、火腿、蛋黄、叉烧等数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饼面图案无不与月亮相关,如“嫦娥奔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图案不但烘托了中秋佳节的祥和气氛,而且也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
月饼的各种传说及典故讲解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据说,月饼在唐代就曾出现,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传统的中秋节为团圆节,所以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词句,也就是到了中秋节,大家更盼望团圆。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来家团聚,就增加思念之情,这是中国以家庭为社会组成单位所具有的`特点,而中秋节也就是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
中国历代以农立国,中秋节正当春华秋实,农业收成的季节,所以农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谓中秋吃蕃薯、芋头,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之意。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也是象征完满、团圆之意。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来,也有多种说法。
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二谓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饼之俗。或谓元代末年,统治者实行三家养一元,五家一菜万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特制大圆饼,内中暗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中秋节是我国民间除年节之外的第二大节,以中秋圆月象征人间团圆。每年八月中秋尚未来临,市场上各式月饼已是琳琅满目成为一大风景。人们相互馈赠月饼,特别是在十五的夜晚,家人团聚面对长空皓月,品饼赏月别有情趣。
至于月饼的来历一向众说纷纭,甚至还可与远古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搭上一点关系。此间说一个公元八世纪时唐明皇的故事。相传唐朝玄宗年间的一个仲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宫中赏月,身旁道士罗公远变法术,将手杖扔向云天化为一道长桥,邀玄宗同游月宫。两人走过长桥,眼前忽现一座宫院,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再看宫内仙山琼阁引人入胜。宫中嫦娥命宫女捧上可口仙饼让客人品尝,并观赏了天仙们表演的轻歌曼舞。待回到人间,唐明皇命人照月宫所见所闻一一仿造下来。此后,人间就有了霓裳羽衣曲和形如圆月的月饼。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说明宋代月饼已做工十分讲究盛行于世了。
另外据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亲友互赠月饼的习俗,在月饼馅中夹进起义的字条,约齐各地人马在中秋节举事,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据说月饼的由来是因为两国交战,想出的一种特殊的送信的方法,就是把纸条卷好放在一个圆饼里,去传递信息也好不被敌人发现,后来士兵饿了,吃掉了月饼,后来就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