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校园资讯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3-05-21 15:52责任编辑:郝明明关键词:设计,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懂说通小古文,结合进行字词句扎实语言文字训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说说故事的内容。

4、引导学生抓住两小儿辩论的观点和理由说明,训练学生以辩论的语气表演两小儿辩论的情景,懂得宇宙奥妙无穷,等待我们去探究,但是“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不能“不懂装懂”。

5、设置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探索两小儿辩日的现代认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抓住观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小古文《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选自《列子》这本书中的“汤问”篇。

指名读课题,学习生字”辩”:用“辩”组词(争辩、辩论、辩斗),“辩斗”什么意思?读注释②:②[辩斗]辩论,争论。

分析比较“辩”和“辨”,

2、说说课题“两小儿辩日”的意思。快速读课文,说说两小儿在辩论有关太阳的什么?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映示第二、三自然段文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理解“去人近”的“去”的意思。

讨论板书:始出时 去人近 日中时 远

初出 远 日中时 近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虽然是叙事文,但是就像是一篇小型的“议论文”,由论点-论证-结论构成。结合生字“辩”的学习,课题的解读,让学生首先抓住两小孩儿辩论的观点,这符合本文的特点。

二、自主阅读,说出文意:

(一)、自学要求:

1、读小古文。2、读古文下面的注释。3、试着说说小古文的意思。

检查自学:

1、指名读小古文。

2、指名读古文下面的注释。

3、试着自己说说小古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难理解的“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词,只是让学生读注释理解,教者并未指导,因为如果现在就“咬文嚼字”,学生会一下子接受不了。

三、突破难点,研读说明:

(一)、抓住要点,说明观点:

1、映示第四、五自然段文字: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指名读,说说两人分别抓住什么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

讨论板书:日初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远小近大

日初出 沧沧凉凉 日中 如探汤 近热远凉

2、朗读指导:“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是反问句式“这不是____________吗?”用反问的句式强调肯定的意思“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朗读时要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二)难点字词,咬文嚼字:

1、两小孩儿说的理由,我们读起来感到晦涩拗口,主要是其中的字词义远离我们现在实际或古今不同,我们只有把这些词理解透彻,才能真正读懂两小孩儿说的理由。

2、再读书上注释: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3、咬文嚼字: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师补充讲解;这里的车盖指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状如伞,有柄。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电脑展示古代车盖的图片。

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出示古代盘的图片:

再出示古代盂的图片,对教材第7个注释表示质疑:

教师讲解:“盂,食器也。”老师查资料,盂指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皿,如“饭一盂,蔬一盘”。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饭一碗,菜一盘”,“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碗”的作用,盛饭,盛汤,盛浆。所以,老师对书上的注释“方的为盂”这一说法觉得欠妥,盂也是圆形食器,否则,小孩儿不可能拿它和太阳比,也就是说,不可能拿“圆的太阳”和“方的盂”去比较。
⑧[沧沧凉凉]寒凉

学生查《新华字典》“沧”:①暗绿色(指水)沧海.[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②寒,冷:沧沧凉凉

⑨[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教师强调:这里的“汤”指“热水”,而不是喝的汤。

(三)、读背课文,现场辩论:

请同学们读背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然后请两个同学到讲台前扮演两小孩儿,现场辩论。学生辩论后,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论证”部分的学习,先让学生抓住两小孩儿论证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理清课文的思路并作板书,而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的难点是几个词的理解,词语理解的难点突破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就不会觉得晦涩难懂。教者对文中注释“方的为盂” 的质疑,是从查阅大词典获得的资料以及联系上下文分析得来的,可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四、讨论交流,孰对孰错:

1、讨论交流:你认为哪一个小孩儿的观点是对的,哪一个小孩儿的观点是错的?

2、映示第六、七自然段文字: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指名学生读,对照注释说说两句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说说“孔子不能决也”“决”的意思。

讨论交流:孔子不能判定两小孩儿说的孰对孰错,两小孩儿就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很多智慧?这个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交流:你们认为孔子到底有没有智慧?

4、出示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师小结:宇宙奥妙无穷,等待我们去探究,但是“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不能“不懂装懂”。

【设计意图】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孔子“不能决也”,所以两小孩儿就说孔子没有多少智慧。引导学生对此讨论,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对科学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个新飞跃。

五、讲讲故事,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始出时 去人近?日中时?

日初出?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远小近大

初出?远?日中时?

日初出 沧沧凉凉 日中 如探汤

近热远凉

综合实践课程:

课后广泛搜集资料,研讨两小儿所说,现代科学的认知,上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师也参与研究讨论。(附我的研讨报告)

《两小儿辩日》解读到什么程度?

统编小语教材六年级下册课文《两小儿辩日》是小古文,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课文右边的注释都有解读。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读准、读熟课文及注释,然后试着说出小古文的意思。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练习分角色辩论,进而达到背诵的程度。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好解读,连孔子都解答不出来,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是不是还像孔子那样“不能决也”,或者就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日初出和日中时去人一样远近”?

我在家里珍藏的2005年第12期《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山东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和胜利第五中学的李老师和耿老师发表的论文《<两小儿辩日>一文的备课参考》。文中运用具体的数据以及人类视觉的特点分析总结“我们地球本身每天早晚相对太阳发生的微小的距离变化,在地球上用肉眼是绝对观察不到太阳大小的变化的。我们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距离太阳一样远的。”文中还解读了“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的原因,取决于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的大小。高度角大,等量的太阳光线照到地面的面积就小,太阳辐射的强度就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气温就高。反之,高度角小,太阳光线斜得厉害,太阳照射到地面的面积就大,相应的对地面的辐射强度就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小,气温就低。”日初出时“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就沧沧凉凉”“,”日中时“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就如”探汤“,总之,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

有更好的解读吗?

学校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