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作品(歌德的作品简介)
歌德有哪些著作?
歌德出生于1749年8月28日的德国法兰克福城。小时候家境很好,母亲爱好文学,常给他讲故事。外祖母在他4岁时送他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傀儡戏玩具,这些都使得歌德在童年时代就与浮士德等民间传说结下了难解之缘。他不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学习击剑和舞蹈,而且还喜欢四处搜集动植物标本。
后来,战乱年代给了歌德机会去了解戏剧,他也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开始写起剧本来。著作先后有《葛慈冯?伯里欣根》、《亲和力》、《诗和真》、《意大利游记》等。
歌德创作的顶峰是《浮士德》。这部诗剧取材于16世纪的浮士德传说。歌德从小就喜欢传说中主人公,长大后心里就隐约有他的影子。歌德觉得有必要将浮士德全面地展现出来。浮士德向往自由,认为最高的知识是最美的财产,然而他的追求却被俗世所阻碍,他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浮士德其实是文艺复兴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歌德本人。
《浮士德》的发表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撼,它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浮士德》的完成花了60年的时间,这时的歌德已耗尽了心血,不久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歌德的离去给德国乃至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悲痛,人们也将永远记住这位一生光辉灿烂的伟大诗人。
在《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里,歌德描写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教育区”,阐述了他要通过教育来改革社会的思想。歌德一生实践了他在《浮士德》中写下的“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在自由与生活中享受”的格言。
歌德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
全部作品:
·《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普罗米修斯》(诗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戏》,1774年
《布雷伊长老的谢肉节剧》,1774年
《普伦德尔斯镇的年市》,1774年
《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克拉维戈》(悲剧),1774年
《神灵的问候》(诗歌),1774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复印《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歌德文集》
始于1776年,1911年复印《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威尼斯警句》,1790年《浮士德》,片断,1790年《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1791年/1792年《大科夫塔》(喜剧),1792年《平民将军》(喜剧),1793年《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浮士德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中篇小说》,始于1797年《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私生女》(悲剧),1804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小说),始于1807年,1821年复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亲和力》,1809年原文《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我的生平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好女人》,1817年《论艺术和古代》(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1820年《西东诗集》(诗歌),1819年《悼词起首》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共济会悼词),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箴言和沉思》,1833年(遗作)
歌德的代表作有哪些?
歌德,德国文学家。歌德的创作囊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主要作品有剧本《铁手骑士葛茨·冯·伯里欣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牧歌式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四卷)和抒情诗集《东西合集》等。《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它描写青年维特和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青年人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使歌德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歌德代表作
歌德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歌德作品
代表作品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
1、《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创作中篇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
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2、《浮士德》(歌德创作诗剧)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扩展资料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人物评价
恩格斯说过:“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甚至曾经把歌德和黑格尔并提,给予高度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学家黑格尔对歌德的思路有着及其深刻的理解,他准确地指出,“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