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文化】邹、孔、孟是一家?
邹鲁文化
济宁的邹城市与曲阜市在古代就并称为“邹鲁”,这里不仅是孔孟之乡,而且被誉为“文化发祥之地”。邹鲁文化成为称呼这里的最好称谓,邹鲁并称,在战国时候的文献就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这里说的就是在邹鲁这个地方的文化人士,很多人对诗、书、礼、乐非常了解,“多能明之”。到汉朝时,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 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 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着《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
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着《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
因此,古人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知,把“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亦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邹鲁”,从一个诞生过圣人的地名,演变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这种文化现象,以及种种用“邹鲁”入诗、喻文化高地、借用“邹鲁”代称的文化现象,就正式从各种古籍中逐渐多起来了。
天下多少邹鲁梦? 邹鲁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一直被尊崇,影响及其深远,今浙江金华、台州、温州、瑞安、永嘉、温岭、黄岩,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莆田、南平、邵武、武夷山、晋江、长乐、龙海、建阳、建瓯、南安、惠安、福安、福清、仙游、东山、诏安,广东潮州、汕头、潮安、揭阳、潮阳、南澳、惠州、新会、饶平和安徽歙县、黟县、绩溪、旌德、休宁,江西婺源,海南琼山,台湾金门、云南建水、湖南长沙、黑龙江呼兰以及马来西亚的一些华人社区等分别被誉为“海滨邹鲁”“东南邹鲁”“海外邹鲁”“山中邹鲁”“滇南邹鲁”“荆蛮邹鲁”和“江省邹鲁”。
浙南邹鲁”:瑞安素称“浙南邹鲁”。温州古来尚文讲教、贵礼节,史称“浙南邹鲁”。 海滨邹鲁:可以理解为沿海文化昌盛之地。“海滨邹鲁”泛指潮汕福州莆田泉州地区。广义上“海滨邹鲁”包括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莆田市、莆田市仙游县(山中邹鲁)、泉州市、漳州市、江门市新会、福州市、金华市(江南邹鲁)、徽州市(东南邹鲁)等。
“海滨邹鲁”一词,是典故中之典故。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在朝廷任秘书郎、开封府推官的陈尧佐,因上书忤逆皇帝旨意,被贬谪为潮州通判。年仅37岁的陈尧佐在潮虽不满二年,却关心民瘼,重视教化,“修孔庙、韩祠,率州民之秀者就于学”,还组织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深受潮汕人民赞誉。陈尧佐治潮爱潮,被召回京后逐步由谏议大夫迁升为宰相。在京师时他仍眷恋关心潮州,写诗勉励和祝贺潮州上京赴试的士子。潮州有一王姓举人上京考试,榜上有名,陈尧佐极其高兴,写了《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的诗赠他:“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诗中的“潮阳”指潮州一带。全诗大意是:不要小看潮州这“国角”的蛮荒之地,来自此地方的举子金榜题名,衣锦回乡,潮州这处地方从此将贤人辈出载入史册;潮州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鲁国和孟子的故乡邹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陈尧佐还有另一首诗也出现“邹鲁”一词:“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当时为撰玄圣碑。而今风俗邹鲁为”。“东南小邹鲁”:绩溪被喻“邑小士多,东南邹鲁”。 台州市区———黄岩区。这里,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 瑞安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涌现了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据《平阳县志》记载:南宋淳熙(1174~1189)之后,平阳就已被誉为“庶几邹鲁之风”。至明代,平阳被称“文献之邦”;到了清代,平阳更被外界“夙称小邹鲁”。以上记载说明,平阳从南宋淳熙年间至清代,与山东孔孟之乡曾经相似,文献着作繁富,文化教育繁荣,科举事业兴盛,世人称之为“东南小邹鲁”。“海外邹鲁”指海南。邹鲁是孔孟之乡,明代以来,出现了对海南文化现象的一种赞美,认为海南是孔孟的海外故乡,同时也说明海南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海南,也因此被誉为“海外邹鲁”。从蛮荒之地到令人震惊的“海外邹鲁”,海南已走过了汩汩数千年时光。 古城同安(厦门),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素有“海滨邹鲁,文教昌明”之称,为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紫阳过化”之地。 文风的昌盛造就了徽州科举的赫赫成就,明清新科状元数,徽州位列全国前茅,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英杰辈出之地,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学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可谓群贤荟萃,众星闪烁。歙县向以“文化之乡”“礼仪之邦”而着称,在历史上享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滇南邹鲁”:建水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秀丽的山川景色,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名,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荣膺两顶国家级桂冠。 金华古代称婺州,历史上曾称为“小邹鲁”。关于金华“小邹鲁”之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些书刊认为“金华自古文人荟萃,人们把文人辈出的地方称为‘小邹鲁’”。金华在历史上的确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但文人辈出不是“小邹鲁”之称的由来。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里。由此可见,“邹鲁”是大儒的故乡,是儒学教育研究的中心。金华被称为“小邹鲁”,与宋代大儒吕祖谦和明代大儒章懋有关。现在,金华市把高新区更名为“邹鲁区”,更具有一定的文化涵义。 漳浦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开漳圣王陈元光、明代大儒黄道周、筹台宗匠蓝鼎元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声誉。“宋代踵鸿儒华夏东南小邹鲁,戴门多硕彦溪山文化古村庄”。溪一村除了拥有“小邹鲁”美称的戴蒙书院之外,还有五处书院,如东山书院、小山堂书院等。 海东邹鲁:位于韩国东海岸庆尚北道的安东郡,号称为韩国的精神文化之都,它之所以能够荣膺这一尊贵的头衔,是因为那里是韩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儒学大师李滉(号退溪)的故乡和讲学地,也是迄今为止韩国境内浸染儒教文化最深厚、保持传统文化最完整、反映民风世情最纯朴的一个地区。今天的世界,物质文明空前发达,人们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无穷诱惑,为了消减越来越膨胀的物欲、化解内心的骚动、释放生活的压力、回应精神的困惑,也不免频频回转过头去,向传统寻觅自己安顿心灵、寄托情愫的方法。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小小的安东儒学文化保存得最好,社会和谐,民风淳朴,成了许多韩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被称誉为“海东邹鲁”“邹鲁之乡”。
邹鲁文化的内涵 上述一些地方称为“邹鲁”,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理由。 一是他们那里文化相对周边地区相当繁荣,所以用“某某邹鲁”代称,表示该地文化繁荣昌盛,因为“邹鲁”在文化概念上,就是文化昌盛之地的代称。二是他们那里是一些大儒的出生地,像邹鲁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一样代指。 这是一种用地名“邹鲁”来溢美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除了“邹鲁”,别无任何一个地名可以升华为文化代名词的。 自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邹鲁这个地方的生民,就是文化的爱好者、文化的维护者,这里就有着好学、崇尚文化的风气,这里就是文化自我繁荣的高地。到秦建国后,统治者为使邹鲁文化能够同化影响到重商的齐地,乃“易青齐为邹鲁”,这时,“邹鲁”就代指文化昌盛之地了。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 宋代,随着文化的南移,一些北方的名门望族南迁到江浙一带,那里的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渐的,从潮州被称为“海滨邹鲁”起,“邹鲁”,就在文化的流传中,作为文化的专享名词,变得崇高、高山仰止、令人神往了。 “邹鲁”文化的崇高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发现,1955年至2020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从1955年至2020年当选的两院院士出生地区来看,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地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通过调查1955年至2020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求学背景发现,两院院士在出生地所接受的教育,比其籍贯地在其成长历程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有关资料显示,在宋代人才出现率最高的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及福建等地,各类官私学校的数量以及设立学校的州县,在本地区所占比例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明清时期,除边疆个别地区,全国大部分府县都设立了官学,民间以私学形式出现的各类学校,在数额上南方仍占绝对优势。各地风俗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南方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勤于诗书、习文重儒,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这一点对于促进当地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官方的布化,是造就南方人才集团不断涌现的关键。 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吸收进入官僚集团,在国都所在地任职。他们中有不少文化精英,这些人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人才荟萃国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专家指出,长久以来,南方形成的习文重儒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南方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素质都要好于北方。就像近日北大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一样,以江苏为最多,这就不难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面重心依然在南方。 邹鲁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在江浙一带众多号称“邹鲁”的文化繁荣景象,还说明在邹鲁的本地邹城市、曲阜市,一直是文化界的圣土与圣地。今天,当代文化、科技、经济不断繁华的时代,为何南方多“邹鲁”? 作为邹鲁故地,谁来传承邹鲁文化?邹鲁,还能继续被称为“文化昌盛的代称”? 互联网时代,文化不再是士人阶层、大家望族的专利,作为号称“邹鲁”的各个地方,应该联谊起来,深入探讨邹鲁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渊源与邹鲁文化上的关联度,共同将“邹鲁”作为东方汉字文化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发扬光大,交流、开发,使之成为东方文化复兴的“联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南方的众多“邹鲁”一一罗列,不仅仅是一种繁复,更是对产生北方“邹鲁”的一种警醒:谁来传承邹鲁文化? 遥想秦刚统一中国时,秦始皇及其随行大臣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于是就征召鲁国儒生、博士70人,一起跟他到峄山、泰山脚下商议封禅之礼。看看,那时候,邹鲁之地一次可以集齐70余人,肯定还不是全部的本地学者。 未来的邹鲁文化高地会出现在哪里? 自孔子、孟子之后,南方更多的学者在传承东方文化传统,出现了“理学”“心学”,为什么产生孔孟的土壤,再也产生不出孔孟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圣人?我们如何不辜负“邹鲁”赋予我们的崇高?
【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着《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 】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邹国,因此后人就用“邹鲁”来指代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邹鲁文化发源地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它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而后形成的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 “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邹”的,究其原因: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娄转”是一个重要因素。另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着古国。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着《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着《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