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为文学提供新鲜的写作经验
《十月》创刊号
看着长大的《十月》
与《十月》主编陈东捷老师
11月27日至29日,第三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来者名家云集,作为与会的一分子,随意与邻座搭个讪,待他(她)报上姓名,便是一阵惊喜:原来皆为业内久仰之名。28日晚,饭后在酒店大堂里溜达,突然发现前面竟是《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老师。作为一个从小看着《十月》长大,多年从事报纸文学副刊编辑并对文学一直心存欢喜的我来说,此时心里的激动自不待言,与陈老师打过招呼后,即兴聊起《十月》走过的那些岁月以及他关于创办文学期刊的经验。
文学期刊“刀马旦”的辉煌岁月
《十月》杂志是一本创办于1978年的大型文学杂志,今年刚好40岁,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缩影。它主要登载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行周期为双月一期。单月10日出版。陈东捷说,他于1991年开始担任《十月》杂志的编辑,从编辑到副主编到编审,再到如今的主编和编审,他陪着杂志走过了整整27年,并且还将持续地走下去。
谈起杂志,陈东捷显得严肃、认真。他说1978年是个极为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种热切的期盼,历经曲折的作家开始纷纷从下放的农村返回城市,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迫切地想把积累多年的生活感悟用文字宣泄出来。这其间,有三个人在1977年夏天的一次聊天中不约而同预感到可能出现的一种文学潮流,他们是张守仁、王世敏和章仲锷。就在这个夏天,一个文联会议的间隙,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创办一份文学杂志。其时天气炎热,他们站在一棵树下乘凉,顺便商量刊名,最终,他们摒弃了《东风》和《首都文学》,敲定刊名为《十月》。
《十月》之名其实蕴涵丰富。十月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有特殊的意义,譬如十月革命,譬如红军长征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更有象征意义的,是十月一直被誉为收获的季节。作为改革开放后创刊的第一家大型文学期刊,它孕育着无数中国人的希望,它见证了一个时期文学之于社会的作用。
《十月》第一期刊发的文章有茅盾的《驳斥“四人帮”在文艺创作上的谬论并揭露其罪恶阴谋》、陆柱国的中篇小说《吐尔逊的故事》、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郑万隆的短篇小说《铁石老汉》以及李凖的《创作札记》,此外还有介绍中文文学名着的“学习与借鉴”栏目。陈东捷说,当时创刊号上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编辑部几千封的读者来信是它的凭证。
陈东捷说,《十月》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当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如汪曾祺、丁玲、艾青、宗璞、王蒙、张承志、莫言、铁凝、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等都与之有着极深的渊源。于陈东捷个人而言,当年虽然未曾参与,但从同行前辈的记忆里回望《十月》创刊的时刻,便感觉一个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心的时代降临了。而早在2004年,谢冕就曾为《十月》创作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
“《十月》创刊之后半年,上海的《收获》复刊,一年后北京的《当代》创刊”,陈东捷说,当时大家把这三本杂志称为“刀马旦”,因而那一段岁月也被戏称为“刀马旦”的辉煌。之后广州的《花城》、江苏的《钟山》纷纷涌现,许多大型文学刊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生长。陈东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十月》成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和思想窗口。
坚守作品质量,坚持创新挖掘新人
提及自己与《十月》的渊源,陈东捷说,这一过程还和海南有些关联。1988年某天,他从《海南日报》上了解到海南建省的消息。当时心里跃跃欲试,于是,他专门跑到海南驻北京办事处去咨询。对方很热情,回称可以安排他到海南工作,但不能留在海口,而是要到海南西部的八所(如今的东方市)某中学教书,其时他已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开始授课。经反复权衡,他最终放弃了到海南的机会。
提及目前纯文学杂志在生存上的困境,陈东捷说他来到《十月》杂志社工作时,文学的热潮已经大大降低,各种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的普及,也让文学期刊很难再处于中心地位。但他并不悲观,随着中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发生变化,《十月》也在慢慢调整自己的定位,但作品的质量、兼容并蓄与独创性是《十月》必须坚守坚持的,如此,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文学提供新鲜的写作经验。同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之外的文学期刊。从2020年起,《十月》杂志与俄罗斯的同名《十月》杂志联合举办了三届“中俄十月文学论坛”。从今年起,他们还在杂志上开设了“世界文学期刊概览”专栏。
1999年,《十月》设立了一个新的栏目“小说新干线”。“我们希望关注那些不太有影响但有实力的青年作家。”陈东捷说,目前这个栏目已经有100多位年轻作家,他们都逐渐成为在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李浩和弋舟就是其中的代表。
说起发掘李浩的过程,陈东捷一脸欣慰的笑。他说当时于无意中发现山东一小刊物上刊载李浩的小说,读后感觉不错。很快他给李浩写了一封约稿信。在《十月》上发表了作品的李浩迅速走红,但他们一直不曾谋面。8年之后,李浩到京开会,他才在《十月》杂志社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李浩其人。
“《十月》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发掘年轻作者,发掘还没得到充分认可但已经显示出实力和潜力的作者。未来的文学高峰,应该就是从他们中间产生。”陈东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