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深圳市南山区第16届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高中组)获奖作文选登——第三只眼看( )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张小明来源:南方都市报

深圳市南山区第16届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高中组)获奖作文选登

高三年级

试题:1956年,普布·洛桑然巴的《第三只眼睛》(The Third Eye)一书在西方出版,书中的主人公前额长着第三只眼睛,通过这只眼睛能预知未来,这使得Third eye的引申义(人偶然具有的直觉洞察力)为西方读者所熟悉。半个世纪来,《第三只眼睛》成为西方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也随之带动“第三只眼”的引申义在汉语交际中的流行。“第三只眼”即不以寻常的眼光,而是换个角度以更客观、全面、透彻的眼光看问题。

请以“第三只眼看 ”(横线上可填入“深圳,莫言获奖,出国热”等等)为题,结合自己的感悟与认知,写出你的体会或表达你的见解。文体不限,1000字左右。

第三只眼看长安

华侨城中学高三郑溢美指导教师:孙琳

她,是那简牍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与忧愁。

她,是青铜器上镌刻的记忆,带给人难以志怀的沉稳与大气。

她,宛如华盖上镌刻的星辰,宛如皇冠上烘托的金乌,宛如一袭青纱下的曼妙歌舞。

她,便是长安。

长安,有着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的诗意。杜甫的水边多丽人,王维的柳色春山映,岑参的雪后似春归,杜牧的回望绣成堆……在那个裘马轻狂的时代,该有多少胸藏万壑的少年,不经意地叩开长安城门,却失意地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们想要的“青云梯”。原来,魅力四射的长安,对才子的要求竟如此苛刻,不属于你体制下塑造的人才不得入内。长安,你的底气源于文人生命的呐喊。

男子立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然而雄风消歇的史马迁,只能在长安的体制中悲愤呐喊,“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是啊,你宁可跪着生,不肯站着死,肩头承载历史使命,你怎可独死?于是,一部《史记》和着血泪而来。长安,你的厚重源于大贤的铮铮硬骨。

“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之载,丹青所画,何以过于卿?”这是李陵对苏武的盛赞。是什么支撑苏武十九年?是什么支撑他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是长安。长安,你的闪光源于爱国志士的忠诚爱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对长安,他是爱恨交加。让高力士脱靴,令杨国忠捧砚,请杨贵妃研墨,“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得罪禁苑深处的重量级人物,诋毁的力度可想而知。结果龙颜不悦,一句“此人固穷相”,就被赐金放还。长安,是文人展示才情的舞台,也是文人的伤心地。

铭记长安,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忘记长安,却更是一种豁达与宽容。我们要忘记的不是那些璀璨夺目的历史,不是那些“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的文人的呐喊,而是那些时时刻刻潜藏于辉煌背后的虚荣感,是那些因战乱与纷争而杯盘失措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与虚荣感是民族的两大软肋,铭记长安者,在于激起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而忘记长安,则是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

诗人兰波说:“生活正别处。”可在真实的空间中,能容你栖身之处又在何处?现实不是长安,人们常常在一地鸡毛的琐屑繁杂中丧失自我,无地自容,忘却了达人志士们铮铮铁骨的傲然。现实不是长安,中日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人们砸日货店砸日系车,在非理智中忘却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之忠告。

一番思索后,才知长安的魅力。长安,你给了历史以缓步徐行的机会,让文化得以繁衍生息,让人们有心灵栖息之地,让现实的人们有了反省的空间。

让我们回望长安,在繁华到极致的背后,用我们的第三只眼扫射迷雾,给受害的对手一次解围,给假以正经者和论敌一个教训,给现实一次反思的机会。

第三只眼看魏晋

育才中学高三苏蔓菲指导教师:王剑武

那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社会黑暗,政治动荡,黎民苦不堪言,王朝更替不休,但却有一阵风,一阵荒诞怪异又无比激烈的风,从玄虚的某处,吹向隐士的竹林,发出清响,再吹到兰亭的山水之间带走流觞,最后以一种无可抵挡的傲然姿态涤荡整个世间。

对于那个乱世,大多数人其实不甚了解,只不过从竹林七贤的笑傲山林,刘伶的醉死则葬,或曹植遭兄弟迫害以及“五石散”中窥得一斑。但事实上,那个年代中,产生了历史上数不尽的一等一的可爱人物,尽管他们的不羁看似放浪,他们的悲伤看似消极,他们的追求看似荒诞。对于他们,我们往往不是用一个客观的、全面的、透彻的角度去看待。

所以,不妨用第三只眼去看魏晋,去看看那个乱世,去领略魏晋名流之风清骨峻,去体会那个时代的伤感无奈。

魏晋名士,身处大动乱、大分裂的乱世,比任何人都深刻地领悟生之弥艰,命之短暂。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陶渊明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无不浸透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常多的感喟。孟德之诗章,全无东汉流行的华丽藻饰,只有身逢乱世,渴望于短暂人生中完成夙愿的执着,而无亮色之感叹亦是抒发着岁月流转的无奈与洒脱。无奈与洒脱,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面对时光流转人虽然无可奈何,但亦能选择以洒脱的心态去面对过往的得失荣辱。正因为他有忘怀得失,死生不介于心的洒脱,才能写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的诗句,可谓“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那个乱世之中的真名士,得以善终的了了无几。不说醉死山岭的刘伶虽早逝但也是抑郁而终,想想死于司马氏排除异己倾轧中的何晏、嵇康;死于“八五之乱”的张华、潘岳、陆机;死于东西晋改朝换代斗争中刘琨、郭璞,无不令人唏嘘不已。

那个乱世中的人们,发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咏叹调,咏叹风骨,赞颂高洁。他们摒弃礼教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与真我的纯洁,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放逐令人钦羡。人们常常误解他们的“放浪形骸”与“因寄所托”,常常误解他们的抗争。自“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以及“被褐出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对门阀世族压迫的抗争,以及竭力在浊流中维持自身高洁的可贵。再如阮籍所咏:“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可见,他们并非消极地放纵,而是积极地追寻,渴慕改变这世间。尽管有悲伤地低吟“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可是更有这样的高唱:“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他们在我眼中是如此的可爱,他们的哀伤在我眼中是这般深沉,我感谢历史,没有让时光洪流将关于他们的一切磨成灰随风飘散,而是化作千年不烂的沉香沉入水底。当我们的心走到某个遥远的地方,我们或许会发现这片远离尘嚣的水域,找寻到远隔千年的风骨。

自那片水域归来,会变得有些不一样,仿佛心里多出了一只眼睛,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在双眼看着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冷静地审视着,看着如今那些在网络上发表不经之论的人,他们自为自嘲者,殊不知,他们已在太平盛世,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与领悟能力。面对富贵与权贵,他们表面嘲弄讥讽,心中其实也在暗自羡慕。在种种社会不公与阳暗面前,他们只知毫无作用的愤怒,却不懂得为自己留得一分高洁,护得一身风骨,反而让自己被浊流同化。这样的人,何其悲哀。

竹林依旧,兰亭的山水还在,只是尘嚣之中,世人已失去了风骨,世间也没了那一阵风。

第三只眼看樱花

南头中学高三朱古力指导教师:谭长富

或许每棵会飘舞的花树都能引起少女的遐想,当我第一眼看见樱花树时,我几乎立马就对它如痴如醉:满树烂漫,如云似霞。看一朵,有独特的美,看一树,有开放的美……我甚至已经默默许下了要去某所大学的愿望,只因那里满校园的樱花,正好点缀一段梦幻的青春!

但历史能使小女孩变成女愤青。当知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后,我转变了很多本真的看法。被风一吹就满天飘的樱花,好像日本人那随波逐流的性格,谁能把他们带动,他们就跟着谁跑。仅在四月份开的樱花,五月份就“形单影只”,好似日本一些首相,在位时似乎轰轰烈烈,但很快就黯然下台……还有,知道武汉大学最早的樱花怎么来的吗?当年日冠强占武大为战地疗养区,为缓解士兵思乡之苦,他们种植了樱花。因为这一历史背景,我看樱花的眼光不再那么单纯。我看到的樱花不是洁白、不是淡粉,是令人纠心的血红,是令人沉痛的暗灰!

把国家民族的历史扛在肩上时,会把原本脆弱的人锻炼得无比坚韧,但有时,它也可能束缚人们原本自然舒展的双臂,使我们压抑和疲劳,当我成为一个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公民时,我意识到:是时候用第三只眼来看樱花了。

近些日子,中日又因为钓鱼岛领土问题吵得沸沸扬扬,在中国许多城市其至发生了恶性的打砸抢烧事件,在中日多年的友好外交以后,很多人开始重新仇视起日本来。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正义的愤怒,但我相信,很多人是披着“爱国”的外衣在犯罪,还有很多人是边凑热闹边带有嫉妒地“报复”。

在其他人都争锋相对或者面红耳赤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坐下来冷静想一想:一味地贬低日本客观吗?我们的“抵制日货”真的有意义吗?

首先,现在的日本已经不是大唐时对中国俯首称臣的日本了,它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小岛国能用极度贫乏的资源造出世界是顶尖的汽车,小领土有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发达的旅游业,几乎照搬他国文化的日本有自己闻名海外的和服,寿司,古代宫殿和现代漫画,被我们称作“倭冠”的日本人,奥运会金牌拿得也不少……

而从承受苦难的能力上来说,日本人真的很坚强也很有素养,福岛核泄漏的阴影,没有使日本国民慌乱和彷徨,而是各界一起努力,以令人惊叹的重建速度使日本几乎短时间就归于平静。这让我想起二战遭受原子弹重创的日本,不是沉沦和颓废,而是马上收拾烂摊子,夯实教育,发展科技,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原来日本的内涵有令人敬佩之处,如同樱花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当我放下仇恨或偏激,我发现日本的许多精神的确可敬,樱花与日本的确契合。开花的时候淡然却又团结,颜色温和、低调却给人绚丽之感,飘零化作护花泥,换来的是下一个四月的美丽绚烂。

樱花每一小朵微不足道,但几千几万朵联合起来却那般吸引人的眼球。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下这背后的勇往直前与齐头并进?或反思一下自己的狂妄或自私?

第三只眼看樱花,我看到它不仅仅有飘零的烂漫,而且有值得赞颂和欣赏和风格,樱花是美的,是细细体味才领略的优雅。

放下多虑的繁杂,我想起沈从文先生的一句名言:“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这恐怕是人类洞察美之后最真实的收获。

第三只眼看独处

华侨城中学高三徐韵指导教师:蔡红梅

独处是什么?它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时,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反思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据经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在古往今来大师的杰作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与大自然沟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的独处独居天下皆晓,而他广为人知的不是他的幽居生活。而是他平和、淡然的处世情怀,厌倦了尘世的纷繁杂乱,一人独自居住在“陋室”中,他与他自己的灵魂一起生长着,他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些什么。

表面上,他看起似乎是与世界脱节的,但事实上他是与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联系得最为密切的一个完整的灵魂个体,因为他懂得独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独自一人弹奏,弹出自己的灵魂,处于幽篁中,感受明月浸入深林的几束光线。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用琴声抚慰自己心灵的创口,让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充盈周围。在那时,才能真正懂得“独”的智慧吧。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反之,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

我认为人之所以需要独处这一能力,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就是将新的经验放在记忆中某个恰当的位置上,将外来的事物进行自我消解,这样,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而又生长着的系统,并且这还会影响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交往。

独处这一能力的具有与否与性格爱好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交友的人,只是无论怎么乐于助人或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生活的必需。也许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但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场灾难。

没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一些人,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表面上他们看起来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因此,我对此只有一个解释,即连他们自己也感到了自己的贫乏。

学会独处,在安静的空间中思索出自我的价值。给自己一个休息心灵的时间,不是在沸腾的交往中辩认自我,而是在安静的独处中反思人生。

心中不是乱,就是空,不乱不空,宁静又充实,谓之澄明。

第三只眼看柳永

华侨城中学高三陈丽华指导教师:蔡红梅

千年旧坟风销,尚谁思,三秋十里,桂子荷花,管弦消散,萤光满楼,往昔早已逝莲娃。凭谁问,柳烟波处,只为柳君夸。——题记。

有的人说他多情与风流,而我的第三只眼看到了“无语凝噎”时他的诚挚,有的人说他迷恋功名,而我的第三只眼看到了“奉旨填词”时他的顿悟与气量。即使柳永是大宋第一大词人,我们也要用客观全面、透彻的第三只眼上去品读他。

此处海燕偏饶,谁把韶光与

轻循《黄莺儿》的足迹,跟随他走过人世。从满志踌躇赴京应试,到科考失意名落孙山,黄鹂儿带我们经历他的喜与悲,谁把春天主。海燕偏在此地,偏偏在此地。

我们可以说他没有大志,没有嵇康的孤傲,没有辛弃疾的铁骨铮铮,但他作为一位封建知识分子,至少为求官之路不吝光阴。

草疏残阳水东流,凭有谁听

是谁一袭青衫上危楼远眺,是谁满眼凝珠不愿放手,是谁过尽千帆依旧在等谁?他本可以一挥衣袖不沾尘情,他本可以放任自流不惜娇妻,而他却选择了一种折磨自己的方式——等待。

很多人说他是风流才子不能定安,而我从第三只眼看到了他待人的真纯,试问除了他,在这繁盛北宋还有谁仍怀揣着一颗纯净之心紧紧不放?

皓月清风,谁忍把时光轻弃

话说他是靠歌妓们集资而被安葬的,话说他与不只一个陈师师共度良宵,话说他不第之后就一直沉浸于烟街柳巷……

但是,我的第三只眼睛,看到的是满城缟素,是心心相知,是投身于市井生活的心灵旅程。

宋代张舜民《画墁录》中怎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柳自忤仁宗后,吏部不放变官,柳永诉政府,晏公日:“贤相爱作词否?”答日:“只似公作尔。”晏公日:“殊所作词曲,无细针闲拈伴伊坐。”

柳永明白了自己在当时其他士人们的形象。然而,他只是摆脱了文人的伪饰,把男女之情当成一种释放而不是玩赏,让描写直白露骨而不是矫情地感叹“愁心”,他是真切地同歌妓们交情,他深感命运的相似,他从心底为歌妓们的底层生活感到悲哀与同情。绝对不是肉体上的欢愉,能够让如此多的歌妓们年年坚持为一个死人悼念。而这些都只有从第三只眼能看到。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从表面看,柳永一次不得志喊出了《鹤冲天》,第二次是因此激怒宋仁宗而被除名,他便愤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沉沦玩乐,尽情欢愉,不思进取。

而我从第三只眼里看到他走上了与平民结合的道路,进行新兴创作,与《避暑录话》中记载“转庭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带人含笑而立尊前”相符。正是受尽了排挤,才成就了他在平民层面的文学成就,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一个特例,不像王维李白转从山水,不像苏轼白居易转事文心,他是毅然走向民间去的。

但是他并不是放弃了求取功名,他仍在不断努力求官,他并无法放下当时能成名的唯一途径。他虽然成为了大宋第一大词人,但仍然受限于“大宋”这一定语。纵然他是有多大的才情,一个人的微薄之力是无法打破整个封建王朝的。因此柳永作为一个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受限于这个王朝,这个时代,这个社会。

从第三只眼睛看柳永,我看出一代才子的柔情与执著,看出了一个男子的专情与纯粹,也看出了时代在他身上的枷锁,看出了人性中真实的面容。但这就是我所钟情的才子,我所热爱的大宋,尽管有残缺,他毕竟是真实地在我面前存在过,有过会心之愉,有过切肤之痛。

情至处,唯有临歧,一句难忘。

第三只眼看流言纷繁

华侨城中学高三黄格格指导教师:孙琳

莫言获奖了,这是历史上首位以中国籍获诺贝尔奖的人,然而当莫言截誉而归,面对媒体和一双双饱含追问与探究的眼睛时,他的态度大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莫言获奖”……

为何莫言会如此低调地看待这一象征最高荣誉的奖项?也许是与文人历来的避世情结和淡泊名利的心性有关。一如钱钟书,沈从文等人。但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对流言蜚语的一种避让,一种无可奈何。

当今世界,今非昔比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有人文意识。自由民主也不再是一句带有悲情色彩的口号,它深入人心,并且从我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例如言论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千百年前伏尔泰的这句掷地有声,如今看来就像是一语成谶。我们可以向别人随意的谈论我们就某件事的看法,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甚至可以走进政府去面刺总统的过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恐慌总算是烟消云散了。

然而就好比环境容纳的物种具有一定的限度,二次函数在经历了它的最值点后必然会下降一样,当新生事物光彩夺目的一页被翻去,坏的迹象便迅速表露且接连不断。同样是前几日发生的事,2020年世预赛已经拉开了序幕。各国国家队教练正赶上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英格兰主教练霍奇森前几日搭乘地铁时这被其他乘客辨认了出来,老帅就像和寻常陌生人聊天一样,随口谈论了一下关于球队人员部署问题。可是那一日还没过去老帅就接到了英足总协会的电话,被告知他的言论在外已引起轩然大波。霍奇森主教练已经70多岁,他不是一个不慎重自己对媒体的言论的人,可老帅不了解现在世上有推特,脸书,博客这样一类发达的通迅工具,这类工具足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强大消息推送者,可以说全球人都可以解到老师曾在地铁上说过什么,无心之谈著成大错。在过去有教会君权的压迫,而在如今却遍地“隔墙有耳”。不仅言行需小心谨慎,还要承受公众审视的目光或不近情面的口诛笔伐。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缄默。也难怪莫言不言其获奖,回想他得奖前后,质疑的声音便从未静止,人们就像拿着放大镜观察他,找碴似的搜罗他的错误。流言已成为种新的恐慌,不幸的是它正由言论自由而起。恐怕霍奇森主教练,再也不会有乘公交的雅兴了吧。

事物的发展总具有两面性,辩证的看流言纷繁这一现象,它必然有好有坏。一方面它标志着我们的进步,另一方面揭露了人性的不足。比如对他人的苛求,比如习惯于作壁上观,而在纷挠中找寻让自己清净的方法才是正道。有人说,躲避喧嚣不是逃离车水马龙灯红洒绿,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淡然处之。的确,当社会方式逐渐国际化的同时,外界的声音中总会掺杂些不和谐的音调。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认为无处躲藏。但丁认为要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评说,梭罗也曾说人性中的美好有如果实上的霜粉,需要最精心的对待,所以他去了瓦尔登湖,在那里开辟他心灵的新天地,他们看待流言,客观而理性,全面而透彻。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与众不同。也是我们的向往和所求。

看待流言纷繁,我想最后用德国球星波多尔斯基常用于自勉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看法再适不过。如他所言:“要想成功,便不要太过在意外界的批评声。因为有时他们批评的声音越响亮。他们所说的内容就越荒谬”。

第三只眼看西游

北大附中高三徐瑶月指导教师:袁智凤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想象最瑰丽的一本,在当今社会已成为睡前故事的存在。然而作者的初衷仅想表现“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谛吗?不,绝非如此。

历经七七四十九难,终获金身的师徒四人真的快乐了?孙行者不快乐,八戒不快乐,唐僧会为任务达成而释然,真正高兴的只有替师父和师兄高兴的悟净吧。

孙行者,一只任意而为之的石猴,就如现在跻身于繁杂社会的热血男儿,怀一技之长,想打造自己的花果山。佛祖冷笑,就凭你这些雕虫小技,也想摆脱我的统治?五指山下五百年,不过是为了让他对玄藏放松警惕,好戴上金箍,束缚思想,捆绑行为。可悲的灵猴,在天界的勾心斗角中强忍本性的你,是否含泪回忆花果山中无忧无虑的时光。你要的逍遥是自在,是在山水间放声啼啸,绝不是坐上团打坐念经。

八戒,一只随心而行之的猪妖。猪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懒惰的代言人。而在我看来,他却是老实憨厚,单纯善良的代名词。像是当今有稳定的工作,有和睦的家庭,便似活在天堂的人。他的出现,给予了白与黑的斗争中的彩色。恐怕在挑水敲钟时的他,也在幻想能与一位妙龄女子发生一场邂逅吧。莫笑他贪财贪色,他其实才是最懂生活的人。一切都随本性出发,建立事业,娶老婆,养育子女,安享晚年。观音冷笑,天蓬被贬后的你应努力修成正果,归返天庭,怎能在这安然苟活,让我渡你一程吧!这一渡打碎了八戒的和家欢乐,单纯的他在木鱼声里叹息,念叨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悟空,悟能这两声呼唤是个无形的枷锁,将他们天真浪漫的本性收在经文的字里行间,遇到妖魔则放开,“胡作非为”便收起,收放自如。这为尝又不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又一体现呢?

《西游记》的可悲之处,便是皆大欢喜的表象,报完救命之恩的孙行者,不得归山,归依佛门。经历磨难的八戒,归依佛门,不得娶妻养子,所以西游是部悲剧,是一部极具讽刺的魔幻小说

小说中追求自由的人们被涂上邪恶的色彩,披兽皮,张牙舞爪,而那些处处难追求梦想的人的面孔,却是白净和蔼,他们诵经文给热血好汉洗脑,令他们归顺于自己,使自己的权势得以安全。他们牵着历史的长词,挥舞着正义的大旗,给那些试图冲破束缚的人们带来狂风暴雨。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主旨吧,在吴承恩生活的明代,他只有借此表达内心的愤懑吧。

《西游记》里有悟空、悟能,现实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现在有挑战生活的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已不适用于当今,我们会是一扇翅膀便能引起飓风的蝴蝶。类似的结局在现实中不会出现,因为有敢于追梦,敢于挑战权威的我们。

【评点】

杜拉斯有句名言:一本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我们写作就是在这永不停止的时间长夜上穿行。用“第三只眼”看什么?这是对时间缺席的挽留。不仅存在于三维空间,可它存在于五维、六维空间、存在于心灵、意愿、灵感和精神空间。由此该半命题作文,给该生留下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造空间。由此有利于该生发散与拓展思维。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其二,第三只眼“看西游”兼顾了出题者的指引方向和学生的自由选择,也突破了命题作文的严格限制,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在立意上,该文突破了名著共有之说。叩问《西游记》里悟空、悟能适用于当今?“可悲之处,便是皆大欢喜的表象,报完救命之恩的孙行者,不得归山,归依佛门。经历磨难的八戒,归依佛门,不得娶妻养子,所以西游是部悲剧,是一部极具讽刺的魔幻小说。”复制莫言的魔幻与现实。

其三,第三只眼是佛眼。洞穿我们在尘世间孤寂、狂傲、不安的灵魂。“他们牵着历史的长词,挥舞着正义的大旗,给那些试图冲破束缚的人们带来狂风暴雨。”的句子烛照该生的独立特行。渴求在写作里被施洗、被安抚。

但是,文章后半部与前部分契合不够,援引李白的诗,与苏轼的诗不能很好的佐证观点,读起来大有狗尾续貂之感。 评点教师:袁智凤

第三只眼看广府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高三(3)张旖霖指导教师:李俊

一缕诗意地栖居在世间的灵魂,被青石板路,趟栊门,西关瓦片大屋,珠江所包围着。这不是广府,这是一场文化的遇遇。

——题记

香草芬芳汲细柳烟雨,鸡蛋花开小鸟鸣唱。三寸香,青烟绕梁。雨后阳光穿过叶隙,在瓦片上跳跃。不宽的小巷,叫卖吆喝声不断,踏着青石板路,瓦上白灰被岁月冲刷出一道道黑色泪痕。来,随着我,从这里出发。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听朝阿妈要捕鱼虾咯,阿嬷织网就到天光。”(广东民谣《月光光》)

天气或会变,家的温馨不会变。无论何时归家也总能喝上,妈妈煲的五花茶。外公那年也七老八十了。常坐在巷头老榕树下给放学归家的儿童们叽哩呱啦的聊着当年的好汉。下雨前邻里间那句“收衫啦”,似乎仍在耳边回荡。驰隙流年斗转星移,一切历历在目。广府亲情,如同温暖的晨光散满珠玑巷。

“吞声死别如何别,绝命迷离赋恨诗。题落妾襟和泪剪,终天遗此与君随。”(张乔《东洲寄梦阳》)

紫薇,木棉,含笑等七百六十二种鲜花笑赏蝉娟,铭记烟消玉陨凄美的真爱,乔阳二君惟有下世再能宿愿,但一波三折的情诗还能娓娓道来。红颜终薄命,才华横溢芳名远播爱国忠贞的张乔,等不到书生孟阳早已离去。他便集名仕题诗词又种百样花,她万千风情也只得墓碑一处。广府爱情,如同壮阔的波澜交汇百花冢。

“潮涨,涨满荔枝湾,相片里记取欢声笑语,如风的歌儿随童年飘去。”(东山少爷歌曲《长堤1973》)

西关不再有关,东山也不再是山。旧城改造,新城临门,似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回头细想,这何尝不毁了根基凝强和内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实力与形象,而文化与城市宇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当城市遗失了文化只留下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没有那些真正精华的可以依存并吸纳的营养。广府文化,如风犹豫的涨落不定荔枝湾。

“时间,转到1973,嗰年阿妹已十八,阿昆也十八,情浓在广州长堤……十三行人潮内漫步。”(东山少爷歌曲《长堤1973》)

同饮珠江水,便是一乡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广府文化,而广府文化也不仅仅栖居在广州,而随“珠波”流向四方。正因为广东地区开拓进取,博采众长,才孕育出一场又一场新思潮涌动交织,才培养出像“国父孙中山”这样的中正人杰。转眼几个十年,广东如中国的双眼,看向世界,如中国的宽肩,承载未来。广府政治,如同川流的永不停驻的珠江河水。

“铛铛铛,黄铜红铜。”(恩宁路打铜老师傅苏广伟)“大平卖,十蚊一件,十五蚊两件,埋来睇下咯喂。”(天河员村南街小店店主)

恩宁路熟悉的打铜声,灯光夜店泛着昏黄的星空。“铜捞铜煲”(齐做生意)“铜声铜器”(同声同气)就表现出广东人务实重商的个性和包容接纳的特点,这不正好与中华文化中的勤劳勇敢相交辉映吗?物质基础的富饶是本质的,而文化需求则是上层建筑。物质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府经济,如同繁华的货如轮转恩宁路。

那些年,我是一名广州人。而如今,我是一名深圳人。但文化是流通的,而文化探寻背后的启示是深刻的,是值得借鉴的。作为年轻城市的深圳,如何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力?依旧是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孜孜不倦的探讨的问题。

年复一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第三只眼看广府,感受别样风土人情,细品丰厚文化底蕴。它不再是我的故乡,它摇身一变,是白衣襟伴长裙飘飘又回眸一笑的西关小姐。她知书达礼,她风情万种,她站在时代的交界,慌乱的看着自己的“装束”。

我心明澄澈,并不希望她换装。因她已融入我的骨血,鼓起我的脉搏,释于我的双眸。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帅同社区图片
  • 2、超级符阵师
  • 3、刘羽琦狼吻门
  • 4、重生烽火岁月
  • 5、血泪之恶魔女孩儿
  • 6、白素小说
  • 7、何日碧玺
  • 8、爱城最新
  • 9、拽丫头和校草同居
  • 10、古驰罪爱男士淡香水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