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唐代至清末,抚州先后创建的书院(一)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张小明来源:环球网

书院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教育机构,发端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勃兴于明清,消逝于清末科举改革的浪潮中。据当代抚州学者张发祥研究,古代抚州书院最早可追溯到唐天祐年间宜黄罗坚、罗信捐田于棠阴创立的湖山书院和三湾书院。北宋初期,乱世渐平,朝廷虽多褒奖文事,却无力广设学校,故“士子病无所学,往往相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书院由此兴盛。先后兴建慈竹书院、南丰书院、华林书院、鹿冈书院、旴江书院、静逸书院、涂时甫书院、兴鲁书院、进修书院、溪山书院、定庵书院等11所。这一时期江西有书院39所,抚州以11所居全省领先地位。

南宋时,全国书院有进一步发展,达到500余所,江西有161所,为全国之最。抚州新建了子男书院、环溪书院、梭山书院、槐堂书院(青田书院)、可坞书院、曾潭讲堂、碧润书院、心斋书院、武夷讲堂(崇正书院)、峨峰书院、渔墅书院(文溪书院)、槐堂书院(象山书院)、文林书院、临汝书院、古梅书院、红泉精舍、汝水书院、石林书院、道山书院、沂水书院、龙眼书院、庵山书院等23所。

元代统治者为弥合民族矛盾,重视儒学发展,忽必烈曾下诏:“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书院”,书院发展有所复兴。全国有书院408所,其中江西有94所。抚州先后建有管陶书院、水云书院、西村书院、遗安书院、明新堂、龙山书院、正中堂、鳌溪书院、青田书院、柳堂书院、久大堂、西溪书院、淝州书院、君子堂、成冈书院、龙岗书院、草庐书院、邵庵书院、青城书院等19所。另外前朝书院在元代继续发展,或修葺、或授山长、或有讲学活动的还有临汝书院、槐堂书院、南丰书院等3所。

明代的书院经历过由衰落到兴盛的过程。明初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但并不喜欢标榜自由讲学的书院,而是注重发展各级官学,因此在明初百余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抚州只有洪武初年王伯昭在南城创办恒山精舍一所。洪熙以后书院开始发展,洪熙至弘治间,江西新建书院31所,重修或重建前朝书院27所。抚州新建了小陂书院(康斋书院)、东园精舍(东园书院)、巴山书院、雯峰书院、圭峰书院、三谷书院、贤溪书院7所,重修重建了槐堂书院、石林书院2所。

正德、嘉靖之际,随着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官学日益腐败,士大夫重新提倡自由讲学,书院再次兴盛。这一时期,江西共新建书院108所,重建复兴宋元书院25所,抚州新建了斗湖书院、前锋书院、石冈书院、正宗书院、紫阳书院、明德书院(从姑山房)、道一书院、大成书院、雪峰书院、圆通书院、东园书院(皆春堂)、禀山精舍、象山书院等13所。重新复兴鳌溪书院、旴江书院和临汝书院。

明朝末期,朝廷曾四毁书院,尤其是东林党案,全国书院遭到大规模禁毁,江西遭到禁毁的书院达18所,嘉靖三年(1524)旴江书院院址被益王府吞并。崇祯即位后,随着阉党的垮台,全国书院有所恢复,江西新建书院19所,其中抚州新建了紫阳书院、凤冈书院、肖曲山房、香山学舍、归仁书院5所。

综观有明一代,抚州先后建有书院40余所,仍是很可观的。

清初,朝廷惧怕自由讲学的书院给满清统治带来不利影响,采取压制措施,顺治九年(1652)朝廷通令“不许别创书院”。但由于书院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沉寂不久后又复兴起来。顺治年间,江西新建书院18所,抚州新建了程山学舍、涂氏书院、文昌书院、兴贤书院、吴氏书舍5所,还修复了紫阳书院。至康熙年间,清廷开始对书院予以关怀,并给一些知名书院题额敕匾以示圣恩。江西新建书院60所,抚州新建了鹤城书院(养正书院)、桂园书院、崇儒书院、澄新书院、凤冈书院、竹林书院6所。

雍正至嘉庆三朝全国书院发展很快,江西新建书院66所,抚州新建了仰山书院、青云书院、嘉禾书院(琴台书院、琴城书院)、黎川书院、相山书院、旴源书院、崇文书院7所,修复了旴江书院、兴鲁书院、草庐书院、青城书院、鳌溪书院5所。道光以后,书院发展已渐衰微,但抚州仍新建了刘公书院、安浦书院、汝东书院、汝阳书院、尚义书院6所。有清一代,抚州共有书院60余所,规模空前。

综合各地新编县志统计,自唐代至清末,抚州先后创建书院157所。其实以书院名义出现的教学、著书机构,在历次刊印的府、县志书中还有不少,其存续的时间大都不长,本书主要选择介绍一些相对知名的书院。

一、兴鲁书院

兴鲁书院又名“兴鲁坊”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市区。是江西省抚州市文物重点保护之一的历史书院。

兴鲁书院又名“兴鲁坊”,位于抚州市城区香楠峰东麓(今抚州市六中、实验小学内),由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创建,是抚州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书院创办于宋嘉祐元年(1056),命名兴鲁书院。因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曾巩祖先曾参是孔子的杰出弟子,加上抚州、建昌一带乃东南人文荟萃之地,邹鲁之风盛行。取名“兴鲁”,意在“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清代著名学者李绂在《复建兴鲁书院记》中写道:“抚城中香楠峰为先生兄弟故居,有书院曰‘兴鲁’,先生尝讲学其中。东近盐埠岭建坊,亦以‘兴鲁’名,今石础犹存。余少时以试事至郡城,必登香楠峰,慨然望古,徘徊遗迹而后去。”

香楠峰是抚州城五峰之一,在郡城中居雄胜之势,左环林木,右依县学。其侧有曾巩住宅曾家园。香楠峰环境清幽,是办学的理想场所。曾巩创办兴鲁书院时,已是名闻天下,故书院生徒众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使抚州、建昌军一带文风更盛。

由于曾巩声誉隆盛,历代主政抚州的官员对兴鲁书院都十分重视,常加修葺,延续数百年直至清代末年。兴鲁书院坐北朝南,经过历代增建,规模宏大,房屋错落有致,内设讲堂学馆、彩亭后院,其间名花异草、绿树掩映。

曾巩治学严谨,亲自讲学,并从严制定学规,他不仅将自己家藏的2万多卷书籍提供给求学者学习,还亲自校对所讲学资料。很多文人学士也不时来书院会讲,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

维持书院办学离不开办学经费。兴鲁书院的经费来源渠道有三:一是由郡县划拨的学田田租承担一部分,二是由书院经营的店铺租金提供一部分,三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捐助一部分。书院支出不菲,仅书院主持,年俸即为240两白银。

明清两代,兴鲁书院是抚州府属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6县讲学之所,为当地培育出了大批人才。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书院也不例外。到清代乾隆初年,抚州城历史上四座著名书院均已倒毁,其中临汝书院被南湖所湮没,旧迹难寻;青云峰下的峨峰书院也为荒草所覆盖;崇儒书院已改为寺庙;兴鲁书院仅存基址。乾隆四年(1739),刘永锡任抚州知府,认为江西著名书院甲于天下,而抚州为大郡,却无讲学之地。此时,适逢李绂因母丧居家守孝,刘永锡便修书一封,征求李绂重建书院选址的意见。抚州城经过元朝末年的战乱,城南毁为瓦砾,明初修复城墙时,遂削去城南废墟,缩小城区范围,将临汝、峨峰、崇儒三座书院撇至城外。李绂考虑如果将书院建至城外,不便学官对学子朝考夕课。只有兴鲁书院虽已倒毁,但基址仍在城内香楠峰,且离县学不远,便于管理。于是建议在兴鲁书院的基址上重建,并专程赶到抚州城,与刘永锡“相度规制,发资匠石,刻期庀事。”刘永锡调离抚州后,嘱托李绂与临川县令李廷友继续完成修建工程,半年后工程竣工。新修建的兴鲁书院,前为大门,中为讲堂,前后列学宫,为学子肄业之所。后为极高明楼,祭祀曾巩牌位于楼下,另外在楼之右建抚州先贤祠。乾隆八年,年近七旬的李绂告老回乡,居住在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亲主讲席。[1]

乾隆四十六年(1781),抚州知府陈朗对书院讲堂进行修葺,为纪念欧阳修曾在兴鲁书院讲学,在小山丘“万罗”上建造一座“梦欧亭”,为登眺之所。登亭近瞩则万家罗列,远望则万山罗列。书院延请退居乡里的少司空、李绂之孙李适园主持讲席,并订有《每年额定支销项》,规定书院山长束修银240两,供膳银80两,聘仪银4.8两,年节三次共银14.4两,跟班工食银6两;每年生童开馆散馆酒席银共8两。书院招收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新广额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道光二年(1822),抚州知府郑祖琛、临川知县刘绳武等人又捐资重修兴鲁书院。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占领抚州城,兴鲁书院遭毁坏,无钱修复,书院停止办学。抚州缙绅王秉志呈请拨天宁废寺寺田充当办学资费。延至同治元年(1862),知府吴祖昌派员清理天宁寺寺田,并将刘公仓义学的租金、利息一道充作书院经费,兴鲁书院才得以开课授学。1901年,抚州知府何刚德遵照朝廷将书院改学舍的诏令,将兴鲁书院改名为抚郡中学堂。

兴鲁书院现仅剩一栋160平方米的矮房。为了纪念曾巩这位杰出的抚州先贤,抚州城区兴鲁书院原址门口的那条小街被命名为“兴鲁坊路”。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韩版丑闻
  • 2、憨豆特工国语版
  • 3、极恶皇后
  • 4、拜见九殿下
  • 5、法国电影冷水浴
  • 6、玉儿憋尿之饮水机
  • 7、帝宴
  • 8、美女公司勤杂工
  • 9、调教好莱坞
  • 10、英雄联盟征召模式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