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军校―汉高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赵小云来源:网易新闻
一提到军校,人们就会说起美国的西点、俄国的伏龙芝、法国的圣西尔和中国的黄埔。她们名不虚传,但都没有抗大传奇。她从井冈山诞生,经过长征,在延安重建,再几经转战,甚至在敌后办校,发展之快、就学人数之多、参加正义战争之持久、影响之深远,世界少有!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毛泽东倡导建立,并亲题校训、亲自讲课、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使之成了我军军校的母校。人们纪念抗大,不忘初心,非常必要。但是,不能忽视她南下汉口后,成为华中军政大学、中南军政大学、高级步兵学校(统称汉高),那段光荣而特殊的历史。作家张为约我为汉高写点东西,说实话,我没有这个能力了。只因为我当过十多年汉高军务参谋,又是较为知情的的小字辈,义不容辞!这才追叙一些片断,留点记忆。一脉传承的校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人都知道汉高,地址在今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717号。196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奉令撤销了,由大连迁来今海军工程大学。从此,多少老军人、老百姓怀念她,寻找当年的足迹;多少汉高子弟回原址聚会,寻找心灵的故乡,洒下丝丝热泪!我是1952年初从长沙独一团调进汉高的,汉高撤销后留守1年,又两次被武汉军区抽回复查汉高遗案近3年,与她有22年缘份。其实,我从小在家乡湖南岳阳,就听老人们讲“何长工跟朱毛在井冈山办红大”。1938年日寇侵占岳阳前后,家乡唐坳完小,就成了共产党人抗日活动的阵地,被人们称为“小延安”、“小抗大”。一些读书人如许诺、康迪、万年等,为抗日救亡,不顾杀头,争相奔赴延安。我们村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余绍坤,给小儿起名“抗生”后,也奔抗大,中途因肺病复发,折回病故,壮志未酬!展开剩余96%1949年7月,岳阳解放了。9月军大招生,人们说那就是当年的抗大。17岁失学在家的我,连夜奔向县城报名,谁知走到游港,涨大水无渡船,我又手无分文,只得回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正在山村教书,一放寒假,就请求抗美援朝上前线,结果被留在区中队。好在山不转路转,我20岁时终于圆梦,到了汉高。凡名校都有校训。北京大学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美国西点军校是“国家、荣誉、责任”。我第一次进汉高,只见校门两柱上,右书“团结紧张”,左书“严肃活泼”8个大字;进校内则见巨型竖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就是毛主席题写、传遍天下的抗大教育方针、校训校风呀!令人肃然起敬。1953年我到队列处工作,从文件和老同志言传中,更了解到汉高的沿革。她前身就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的教导大队、隨营学校、红军大学和延安抗大。传下的印章、校徽、纪念章和文件,是历史见证。北京军事博物馆筹建时,我还奉令收集,由戈丁上交。后来又发现一枚校徽,我一直珍藏在公文包内。资料显示,延安办校很艰苦,学生自挖窑洞作宿舍。尽管如此,还是“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在八路军、新四军中有12所分校(含第1至10分校和太岳、太行分校),训练人数本校9期有2万,加上分校达20万,抗日前线到处有抗大学生。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和第1、第3分校由陕西迁河北邢台浆水,次年2月迁吉林通化,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下面又发展成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冀热辽5个分校和第1、2支队,共办两期,期期爆满。1949年8月,东北军大主体由齐齐哈尔迁抵武汉。我亲身体会到抗大校风,被汉高人视为建校之本,言传身教。记得1954年有一次,训练部刘祖靖部长要代校长讲评行政管理,我为他准备讲稿时,他说“你们贯彻条令,也要发扬抗大精神。我们由延安到东北,再到武汉,都讲抗大校风,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那天晚上,他在露天舞台讲评,就特别强调各级要身体力行,传好校风,带好作风。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戴金边眼镜、中等瘦个、平易近人的老首长,是1907年出生的湖北汉川人,参加过广州起义、上海“八·一五”抗战,当过延安抗大教官、东北军大团长。那时我们下连检查工作,发现每个连队都有一大间俱乐部,统一陈设毛主席抗大题词、军人誓词、校史专栏、光荣榜和毛主席塑像。学员入学,先进行校风、校史教育。这是1952年底,校政治部采纳俱乐部主任李蒙的建议定下的,受到总政文化部的肯定,并在军校会议上作了介绍,又受到全军院校参观团的赞赏。李因此荣立三等功。可喜的是,汉高解散45年后,2020年5月,汉高子弟380余人回原址聚会,编印相冊时,首先想到的是影印抗大校风。张为在相冊序言中引用前辈张书坤中将的话说“她是抗大的灵魂”;又引用汉高一名发小的短信道:“汉高的凝聚力来自汉高子弟对汉高人价值观或者价值取向的认可、美好的追忆与追求”。足見抗大精神的魅力!更值得庆幸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接任中央军委主席后,继承发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他为我军的题词是:“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进一步明确了我军建设的方向、核心和保证,反映了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军委要求全军各级党委(支部)会议室在悬掛领袖题词时,首先挂毛主席的抗大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现在祖国的军营中,都有这庄重醒目的题词,融入新一代军人的灵魂。红军长征胜利与抗大建校都80年了,抗大校风仍在人民军队中如此一脉传承,发扬光大,令人欣慰,催人奋进!一部光辉的史卷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下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南京。5月15日,武汉在我大军压境下,张轸(华中剿总副司令兼第19兵团司令)率部在金口起义,白崇禧不战不谈,弃城南逃。5月16日,我四野谭政和第12兵团萧劲光率第40军第118师,与倪志亮东北军大先遣队,同时由滠口进入汉口;李先念部江汉军区独一旅一部进至汉阳,均受到市民自发的夹道欢迎,次日,解放军从葛店进驻武昌城。东北军大主体南迁汉口时,举行过入城式,机关先在胜利街。8月13日,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事政治大学,24日由华北大学组成的南下工作团也奉令并入。次年1月14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事政治大学。1951年3月5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高级步兵学校,1961年12月10日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前冠过第一、汉口两字)。这段长达20年。这是中国革命的转折时期。由战争走向建设,又由抗美援朝到文革内乱,由土改翻身到三年灾害,外部由美军侵朝到苏联反目。在此艰难复杂环境下,汉高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担重任,勇毅向前。一是快速迁建总校和筹建分校。总校校长、政委由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政委罗荣桓、邓子恢兼任。实际工作由副校长倪志亮、副政委吴溉之负责,他们都毕业于黄埔第四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都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分别参加武装起义、反“围剿”、长征、抗日,再一起办军校。南下后,为支援前线,他们不畏艰难,同训练部长刘永源、政治部主任刘其人等部处领导立即筹备开学。当时总校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供给部、卫生部,辖直属总队。总校同时大力调配干部,协助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6省军区筹建6个分校(河南、湖北分校先成立,再归建总校)。各分校校长、政委由各省军区司令、政委兼任,设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总队,当年全部招生开学。1951年3月,各分校奉令改为步兵学校,次年11月起,各步校才先后脱离总校,其中第22(湖南)、第23(江西)、第25(广东)步校,分别改为第四政治干部学校、防空学校、军事体育学院。第20(河南)步校人员赴西北,分别建设核武基地与原子弹靶场,第21(湖北)、24(广西)步校直属中南军区。二是大力培训干部。军校一切为了前线,条件再艰苦也要上。总校9月招生,10月20日抗大第12期(南下后第一期)开学。一总队驻院内,为四个大队(16个队),内一个参训大队,余为新入伍的知识青年(内女生队2),每队110余人左右。第二总队在云梦、第三总队在蔡甸,主要负责张轸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将校级军官的政治教育。重点学哲学、社会发展史、中共党史、毛泽东军事思想。8个月毕业后,只保留一总队和两个上干大队。上干大队主要负责中南军区军、师、团级干部的文化教育,余为参谋、军教、政教、文教、医务、财务诸队。与此同时,各分校也完成了相应的军政训练,开始文化教学。军大两年承前启后,是抗大建校以来训练任务最繁重的时期。总校、分校共培训出中南66700多名干部,其中战斗骨干与知识青年绝大多数分到前线,充实基层;起义军官有的留校工作,后来还参加授衔。这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为争取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清匪反霸、稳定新解放区秩序,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仅据志愿军周振佛(今武汉印染厂离休干部)等集体回忆,总校第一期有几百人赴朝参战,武汉市学员分到第38、第39、第40军的有100余人,知道牺牲姓名者10余人,如胡鄂生、闵在田、汪悟涯、孙群、雷克仁等。1952年11月起,汉高不管分校,直属军委,进入正规化训练时期。面向全军招收营连级军政干部,学制为两年。次年3月7日,机关调整为训练部、政治部、干部部、物资保障部、队列处,辖4个大队(营)16个队(连),第4大队为政治队。1961年后,为加強机关建设,主要训练全军合成军队司令部上尉以下参谋,同时也训练军事教员和拟提干的班长、武汉入伍的大学生。学制一年半、一年、半年不等,至1965年因院校整风再未招生。步校期间共训9期,近2万名学员毕业,基本上回原部队。他们大多数任营、团职干部,一部份后来成长为军、师一级领导,为促进全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后来转业地方,续肩重任。这里特别要提到学校还办了两类特殊班:一是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以后,举办的半年期党训班,学员为中南军区战斗英雄模范(全区76名),他们多次在校内外作报告。江城老人们会记得“九死一生”的战斗英雄赵兴元,他负伤9次,攻四平大动脉被打穿,血溅3米远;锦州攻坚战,他带800人的加强步兵营,打得只剩下22人,仍带领5人冲上去,俘敌200人,夺取了全城最难攻的制高点。老人们会记得战斗英雄刘梅村教导员,用木船打兵舰,第一个把红旗插上海南岛的天涯海角;还会记得女扮男装的班长郭俊卿,曾以白刃格斗取胜,被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几代江城人民。另一个特殊班是1959年后的外训班,学制一年,学军事,每期30~40人。其中胡南班(越南)两期,非洲班一期(分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与莱索托、桑给巴尔两个班)。黎进和、阮梅等越南学员毕业后,成了打败美军、解放南越的中高级干部。三是向军内外输送急需人才。建国初,军内外急需人才,汉高不仅为全军培训岀如此众多的学员,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将校,总校还抽出几批在职高中级干部支援政府和部队。据我所知,仅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调出去的校部一级领导几十人、营团干部近200人,他们后来分别担任了国家机关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他们中有驻朝鲜首任大使倪志亮,驻罗马尼亚大使李庭荃,国家最高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吴溉之,七机部副部长曹光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秘书长刑亦民,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王伏林,地质部局长李庭赞、刘鸿业,航天工业部部领导苏虹和研究院领导白映怀、王剑颖等;他们有海军政委、副总参谋长李作鹏,总政组织部部长刘其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总政保卫部副部长张驾伍,总参防化兵部副主任王绍南,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刘永源,武汉军区副政委叶明,国防大学副政委赵丛,广东省军区司令贺东生,河南省军区政委何运洪,海军学院政委李改,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钱春华,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副主任牛正中,海军训练基地政治部主任陶绍侃,军事博物馆政委张金辉,总后中南物资管理局局长吴巨林,河南、湖北省军区副司令李杰、南海,第20军政治部主任石浩等。他们中还有10余人成了10余所军事院校的创建者、领导人,如防化兵学院院长周宗,南京政治学院院长杜捷等;有20余人担任军分区、警备区领导,如苏文瑞、孙习之为湖北省孝感军分区司令、政委,王英傑为黄石市警备区司令;有于兆震、车成德、李健、周伦、乔玉春、孙亦文、陈鹤亭等几十人,走向了总部、大军区机关的军、师级领导岗位;巩志伟、苏里、于绍康、王殿玺等在文艺战线展现了才华。这些老同志都带去了抗大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一两个人因违法或在文革中受处理外,无一贪官。老红军吴溉之、何运洪、叶明、牛怀龙等都经历了新的磨难。汉高除派往分校大批干部外,还有千余干部和几批志愿兵(来自湖南)、义务兵(来自湖北宜昌、枣阳与河南杞县)先后调出、入学或转业、复员地方,继续创业。如校政治部宣传干事杨桓,宁夏人,调哈军工学习后,转型军事科技,成长为二炮中将副司令,是我军战略武器装备建设的开拓者、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的总指挥。原练习营教导员柳晓光,山东人,13岁给地下党送情报,打日本鬼子,转业后成了湖北省农垦厅副厅长,离休后出版《晚霞》诗集上下卷。校门诊部医务助理员柴里平回乡后,成了岳阳市一所有名的医院院长,辞世时病友自发地为之悼念。学员队文书杜永富复员回宜昌市,从基层干到市电子管厂厂长、市冶金局党委书记。我们班战士刘永祺支援盘锦农场后,考进大学成了京城的教授,圆了自己的梦。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汉高继承了抗大精神,发扬了我军光荣传统,无愧时代,在特定时期,创造了业绩,谱写出光辉篇章。一条相连的纽带武汉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近代武汉发生过武昌首义、“二七”工人大罢工和北伐军攻克武昌城。人们忘不了抗战时国共合作“保卫大武汉”的日日夜夜,也忘不了七年沦陷的悲惨情景。日寇投降后,蒋军从大后方赶来,换上美式装备,围攻一直在鄂豫皖敌后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部,遂有“中原突围”。人们没有忘掉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痛定思痛,于是反内战,求生存,终于迎来了解放军。一城解锁,百废待兴,首先是社会治安。解放武汉的第12兵团司令萧劲光,奉令担任武汉市警备区司令,军大副校长倪志亮兼任副司令,两个月后,萧率部南下,倪任司令,实际工作由军校负责。倪及时发布治安公告,受到各界热烈欢迎。总校一总队总队长王泮清、政委何运洪,兼任武汉市公安总队司令、政委,军务科长牛正中马上组织干部、学员、战士担任纠察,同武汉政府、人民一道清除匪特,恢复生产,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第四野战军总部和全市人民的安全。1950年7月,倪工作变动,警备任务才移交市公安部队,但学校一直在节假日派出纠察,协助检查军容风纪。解放后,武汉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立即和军校宣传队携手,深入发动群众。“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声,很快响遍武汉三镇。人们筹粮支前,巡街护厂,要求参军,热情很高。为配合招生工作,军大文工团在团长吴茵等带领下,到武汉大学、光明剧场,连演十几场话剧《铁骨钢筋》(后改成电影《钢铁战士》)。10月,总校一总队爆满开学,次年6月毕业。建国头几年的国庆或劳动节,市组织群众游行庆祝,我校军乐队和几个、十几个雄壮的军人方块队,走在前头,通过中山公园大门阅兵台时,最受欢迎。湖北省、武汉市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军校建设。常有领导、先进人物来校作报告,或节日慰问,组织联欢。湖北人民英勇的革命斗争史和艰苦创业史,一批批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激励着汉高人。武汉刀具大王马学礼、浠水丰产劳模饶兴礼、回乡务农的红军团长方和明和人民演员夏菊花的光荣事迹,被学员们传向全军。地方政府帮助解决学校用地与物资供应,周边的学校、工厂、街道,为军校做了许多工作,为我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促使军校子女健康成长。汉高人同武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954年夏,洪水危及江城人民安全,市委书记王任重亲任市防汛总指挥。我校主动请缨,由练习团团长杨继先担任市防汛总部副总指挥长,全校人员随时准备应急。练习团官兵和大部份学员上阵,包干险段张公堤。他们日夜坚守,做到人在堤在,水涨堤高,终于和全市人民一道战胜了洪魔,有的学员荣立一、二、三等功。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汉高都积极配合,多次派人参加,3年困难时期同甘共苦,一起挺过来了。我至今还忘不了军民共同围垦东西湖、平整关山厂地、抢修汉丹铁路、夯实武汉长江大桥路基、抢运汉阳轧钢厂钢材等热烈场面。后来有汉高人成了省、地市大型工程的负责人,仅葛洲坝工程指挥部前后就有邹光炳副指挥长、王子卿党委书记。学校常应约派先进人物或政治教员,外岀介绍先进事迹或讲课,从不计报酬。军事教员义务帮助武汉工厂、学校训练民兵和学生,累计近10万人。有时军校靶场、大操场,成了武汉青年工人、大学生的练兵场。平时干部捐款捐衣支援灾民;医务人员义诊、急救附近疑难病号;学员外出学雷锋做好事,都留下好的印象。黄陂县梅家店、甘露山有我野营训练基地,20年大小演习不断,因教员学员们拥政爱民、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发生一起违法事件,没出现一起死亡事故,学校曾派苏文瑞、张清安等60余名干部、教员,帮助训练该县预八师干部,受到好评。汉高人忘不了武汉。武汉是许多人的革命起点,如军大第一期学员16岁的大冶学生刘大存,后参加西藏平叛,任汉高越南班射击教员、宜都县人武部副部长;同期学员、武汉中学生万惠烈分到38军,赴朝作战,后任炮团政委、武汉市音乐学院副院长。武汉是许多人的加油站,如从前线来校学习的辛殿武(和毛岸英在一起的志愿军总部参谋)、牟德俊毕业后,先后在汉高、国防大学任教,一路桃李芬芳。武汉是许多人的用武之地,如汉高干部孙琳、彭义智、谷捷、刘志等任过武汉市人防办、教委和民政、园林局的负责人。武汉还是许多人的归宿地,如解放时兼任武汉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政委的王泮清、何运洪(后任武汉军区顾问),晚年都在武汉休养,直到安然辞世。鱼水相依,纽带长连。共和国前20年,有上十万优秀分子(含大批湖北青年)涌进汉高(含分校),散布全国。其中许多又回到湖北,留在武汉。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子孙们成了新武汉人。新武汉人不做八旗子弟,重家风,念旧情,不忘英勇的军大前辈,不忘敢于创新的武汉人民。大家同圆复兴梦,不知又发生了多少精采的故事!一所正规化院校,早在1950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军委会议,专门研究军事院校建设问题,强调“建设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各类正规化军事院校”。次年1月,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刘伯承任院长,中央军委的题词是“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而奋斗”。1951年3月,总参命令中南军大改成第四高级步兵学校,直属军委,配备了得力的领导班子。校长李作鹏(1950年5月由第15兵团参谋长调任军大副校长),政委刘其人(1950年5月由军大政治部主任升任副政委)。5月,中南军区第三政委谭政来校,举行授旗仪式。那时任务新,干部年轻,有一股勇于承担、敢打硬仗的精神。1953年2月18日,我校在老礼堂(后拆)召开了第二届党代表大会。我参加了,记得刘其人政委主持,李作鹏校长(校党委书记)传达了总参军训部院校会议精神,并作了总结。他提出三个口号:“坚决地全面地不走样地向苏联学习,反对经验主义;以教学为中心,反对官僚主义;坚决贯彻条令,反对游击主义。”当时长沙步校(正改为政治学校)两位代表站起发言,不赞同“今后只能官教兵,不能兵教官”的提法,认为“官教兵,兵教官是我军光荣传统,不能丟”。当场受到压制,认为今后干部一定先培训,后上岗,能示范,作表率。会后,全校掀起了正规化建设热潮,并通过校长定期讲评等方式,落到实处。至今我突岀的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统一编制。1953年3月起,学校以总部颁发的编制为法规,严格地裁减了机构与冗员。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按编制定员定衔,1958又作了精简。1962年1月,学校奉命按任务拟定新的编制装备稿,由我和干部处刘守和干事具体承办,后获总参军务部批准。领导机关为3部:训练部,下设教务处、军械器材处、战术教研室、射击教研室、特种兵教研室;政治部,下设组织处、干部处、宣传处、保卫处、政治教研室、秘书处;校务部,下设军务处、财务处、军需处、管理处、门诊部、教育勤务连。辖4个大队(16个队),学员定额2000名,后设1个外训大队。此编制沿用至学校撤销为止。按教学大纲施教。正规化教学首先要严格落实总部训练大纲,达到规定的训练内容、时数、人数、质量要求。学员来自全军,强调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突出研究毛泽东有关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论述。学校有足够的教员和管理干部,场地、教材、器材也渐趋合格。教员先试讲,作业要考试,科室要把关,连队干部跟班。军事作业想定、实兵演习都得反复推敲。连队、教研室和教务处有整套登记、考核、报告制度,学校定期通报。学员毕业要评比鉴定,发毕业证书。严格规章制度。随着内务、队列、纪律、卫戍条令条例的颁发,学校健全了教学、行政、保障等规章制度,李校长带头执行。如早操,他毎天准时到场;日日命令,他每天亲自签发;每周校值班员交接,他亲听汇报。有一次张宗儒队长因将调动,被组织部刘鸿益部长找去谈话,未按时接班,我找来后,两位都受到批评。全校紧急集合,政治部史达主任都打背包应点,财务主任刘巨林两次未到,还要记惩戒卡片。操课更无谁迟到,达到了令行禁止。重视养成教育。主要通过连队一日生活、队列训练、课堂纪律、军容风纪、请销假、内务整理等,强化时间观念、整体视念,使军人生活规范化、条理化、战斗化,养成整齐划一、举止端正、雷厉风行的好习惯、好作风。如被子叠成豆腐块,鞋帽放成一条线,地无痰痕,枪无锈迹,桌面无灰尘,冬青树下无杂草,16个连队一个样。学校干部、学员在劳动节与国庆节组成方队,参加本校、武汉、北京(1951年1个队,何景荣大队长带队)阅兵。当时有两名苏联顾问过问,队列处、教务处、校值班员、连队值日员检查督促,开展竞赛,连队干部、教员以身作则,热情甚高。严重违规者会受处分,直至关禁闭。活跃文体生活。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所长,连队俱乐部异常活跃。节假日,学校组织图书讲座,排演话剧(如“雷雨”等),举行各类球赛、田径赛、歌舞会、游艺会。灯光球场最吸引人,于绍康手风琴拉得好,周正、杨运昌篮球投得准,钱文华、王相林快板最来神。行军唱歌、集会拉歌,现场鼓动,形成习惯。校内设有线广播,马怀远银铃般声音播送新闻、故事和连队稿件。星期六晚上一场露天电影,让人陶醉,且人散场净,地无片纸。加强营房建设。学校驻地原系日式木板平房,后驻蒋军骑兵团。建校后经征地扩建,面积达0.7平方公里(海校称现有100余万平方米),院内学员区、家属区(由家属委员会管理)、招待所分开。学员区又分宿舍区(20余座连队红砖青瓦平房)、教学楼、图书馆、大操场、战术场、靶场、游泳池、食堂、服务社。院内一色水泥路、林荫道,鸟语花香,空气新鲜。1号楼为办公楼,大操场可容全校军人出早操、新礼堂可容全校学员看电影,幼儿园可满足本校子弟入学。另外,在黄陂县梅家店、甘露山分设战术场、靶场,各有4个连队营房。1953年春夏之交,总政甘泗淇副主任率全军院校参观团来校检查工作。他们认为汉高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时校名为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总的评语是:“领导坚强,教育有方,生活正规,情绪高涨”,我校《教学导报》登了。此后引来一次苏军红旗歌舞团、两批驻华武官和多批军内院校、武汉师生参观,反映很好。1956年,我随韩万煜副政委和3位部、系领导,参观石家庄高级步校、天水步校,谢良、龙炳初政委都谦虚地说;“正规化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1963年张宗逊副总长来校检查,在露天舞台作报告,仍一再肯定学校的进步。我们找学员座谈,也都赞赏,表示要把经验带回部队。镇江拖拉机学校还邀我校队列、教务参谋李殿科、周道驻校传授正规化经验。这些进步是学校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前两届领导更艰难些。当然,“全面地、不走样地”学,也难免照搬,出现过单靠行政命令、忽视思想工作,有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地方。如每天发日日命令、值班分队交接由军乐队奏乐等,后来都取销了。但不容否认,汉高的正规化,对我军院校乃至全军有示范、促进作用。一次现代化演习朝鲜战争爆发后,残酷的现实,让中国统帅部焦虑:如何打赢现代化战争?1953年2月,学校按计划在黄陂举行过一次军事演习。这是抗大建校以来,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军演,在当时有其重要意义。为配合教学,我校组建练习团,实为一个现代化加强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和重机枪连、炮兵连、战车连、团直属队(工兵、通讯、防化各1个排),配备了当时最现代化武器。首任团长牛怀龙是陕北红军,立过10余次战功,是一座活的英雄丰碑。全团先驻汉阳郭茨口一带农家,团部在杨家大湾,我们炮兵连驻许家大湾,炮兵教员是起义军官。全团班、排长均为南下骨干,战士基本上是湖南来的志愿兵,半数是文盲,各连配有文化教员。我们这些贫苦农家子弟,在国民党打内战时钻山洞躲壮丁,共产党来了却抢着当兵,争着上前线。1952年3月,全团接受了演习任务,开始基础训练,同时加紧扫盲。我连连长张俊玉、指导员董德久作了很好的动员,战士们知道为谁当兵、为什么练兵、怎样练好兵后,热情更高。当时朝鲜还在打,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杨根思等英雄事迹更激励着热血青年。我们连指挥排排长徐万林,刚抽去补充前线,大家很羡慕。夏练“三伏”,连里的山炮、无座力炮、观测器材没有闲,轮流操作。体胖战士周苏龙汗流夹背,军装没干过,还抢着练。扫盲战士李福祥,做梦也在背单词,军事动作都过硬,付出了双倍努力。他总是抢时间为住户扫地、挑水。老大娘心痛地拉住他说:“伢,歇着!”好似母子!与此同时,校训练部战术系在李杰主任主持下,正紧张地制定演习方案,课题是现代条件下加强步兵营进攻。由张书坤主任教员负责编写想定,组织实施。他,英俊的高个,约二十七八岁,是抗大分校学员、老八路,当过骑兵团参谋长、步兵团副团长,参加过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是南京军事学院刚毕业的优等生。他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以我军作战经验为主,吸取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写出了想定和演习方案,获校领导批准。入冬后,我团拉到黄坡县城近郊罗家湾一带,建设演习场,为营进攻演习作准备。这是江北鄂中丘陵地带,处京广铁路以东。当时我团担任演习的红军营,蓝军一个连由公安部队一个营担任。双方先抢修工事、设置伪装、确定炸点。我方达到前后堑壕相通,火炮掩体隐蔽。对方前沿有防坦克雷场、防坦克壕、铁丝网,障碍物纵深达200余米。在纵深高地还有环形工事与火炮阵地。时处三九寒天,我连仍冒雪施工,手磨破了,照样挥镐不止。哨子一吹,休息10分钟,阵地上就唱起了军歌,跳起了战士舞,一片欢腾!性格好静的排长赵永库、班长焦国元,也被拉着跳,差点忘了吹继续作业哨。他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实在、好学、能吃苦的湖南兵。收工了,连排干部先督促我们洗脚,晚上还查铺查哨、盖被子,亲如兄弟。演习前,双方分段进行了推演和合练。1953年2月25日正式演习,指挥部设在郑家大湾。参观演习的有总部及陆、海、空军和各军事院校的代表,有苏联顾问。参加演习作业的为我校正规化训练第一期学员。演习过程今手无原始资料,据我们几位参与者回忆,大致情况如下:演习时由优秀学员组成营领导班子,史文廷任营长、某某某为教导员、辛殿武为参谋长,由张书坤主任教员按想定指导演习,不断出情况,由他们判断处置。在受领战斗任务前,史营长代表演习人员表示:继承抗大精神,向志愿军学习,勇歼当面之敌。演习当天晴空万里,清晨阵地一片寂静。我指挥部两发信号弹一放,更让人紧张,此时红军营长在组织战斗。上级战斗命令表明,当面之敌为蓝军某部,在研子岗地区既设阵地上组织防御,企图向东进犯。红军一部已在铁匠岗一带占领阵地,拟在友邻配合下,先敌发起攻击,粉碎蓝军的企图,保障我主力机动。上级查明,我营正面之敌为某机械化步兵连,正加固工事。我营奉令在铁匠岗南北一线,趁夜暗换防,检查工事,准备战斗。营长命令步兵1、2连从左至右占领前沿阵地;第3连在左后为预备队。在明确各配属分队位置、任务后,又明确了左右战斗分界线、协同保障计划,规定了信号,要求作好防化学、防空袭准备,待令进攻。营教导员作了简要的战前动员,要求以志愿军为榜样,向祖国交出合格答卷!突然敌前沿阵地一阵闪亮,陷入火海;稍静,又是一阵巨响。腾起浓烟,这是我炮火准备与补充射击。期间各连战前政治工作活跃,士兵相互检查鼓励。紧接着我战机临空,对敌自前沿至纵深进行轰炸,我上级火炮同时进行延伸射击。这时我工兵在迅速排雷破网,防化兵在检测,报话机在联通,伪装好了的坦克在向前运动。我方演习营长发出“冲击前进”口令后,坦克率先冲出,边行进边射击,我1、2连步兵似下山猛虎,跃出堑壕跟进。当我步、坦冲入敌前沿阵地时,杀声顿起,枪声激烈,格斗扭打,刀光闪亮。这是个人意志、体能、技能的较量,更是敌我团队最紧张的血肉拼搏。经我顽强冲杀,残敌后退,我乘胜攻击前进。这时有重伤员抬下,左侧有坦克1辆被击伤。同时我后方遭敌拦阻射击和空袭,右翼一股顽敌乘装甲车,实行反冲击,欲从我结合部突走。经我右邻部队第二梯队顽强反击,才予击退。我救护队、运输队正沿交通壕,跑步向前抢救伤员、补充弹药。当我步兵1、2连占领敌前沿阵地,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左侧高地敌环形火力复活,我前进受阻。营长及时组织火力,予以压制,同时命令右翼连队向前迅猛穿挿。当敌溃退时,营长又命令跟进的营预备队立即加入战斗,勇猛追击,扩大战果。正当枪声渐远,我班推着山炮,越过敌前沿阵地,向纵深前进时,天空出现了演习结束的信号弹。这时,只见敌纵深扬起了我鲜红的战旗,我民兵救护队仍在清理战场,押下俘虏。现在人们看惯了现代化海空军演和卫星上天,对此似觉平常。可是当时参观者却一致赞扬,充分肯定。认为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我军优良战斗作风,反映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在战场设置、指挥通讯、战时鼓动、步坦配合、地空协同、供应救护等方面开了眼界,有许多值得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课题。李校长当场表扬了参演人员,还写稿登上《八一杂志》。这次实兵演习,确实表明我党我军在重视现代化战争的探索,反映了汉高当时的训练水平与组织能力,因为参观者与学员都来自全军,更具重要意义。尽管是初次尝试,学员们对现代化战争的装备、战法、指挥、通讯、协同,以及战与和、经济与军事、前方和后方、天空与地面、海防与陆防、人和武器、军队体制与法制等深层次问题也在热议,反映当时军人期盼富国强军的迫切愿望。我们是第一次尝到了接近实战的味道,演习结束后,看到坦克开不动,拉不走,枪械上的洋字还是认不得,也不是滋味。连队在民主评战会上提出两个严肃问题:一是参演坦克、山炮、观测器材全是外国的,什么时候有我们自己的?二是打起仗来,能在阵地摆白布,为我军战机指示目标吗?谁能料到,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航母、轰炸机、巡航导弹,用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在太平洋上搞海空联合军演!一代将帅的关怀中央军委一直非常关心汉高的建设,三总部经常来人。我听说四野机关在武汉时,谭政常来学校,陶铸、萧华、伍修权等都来过。我亲眼见过4位元师和两位大将来校检查。1956年,罗荣桓元帅和谭政、萧劲光大将等来校。3位首长都是湖南人,倍感亲切。我见他们着将帅服,由校长王绍南、政委曹光琳陪同参观校容。首长走后,我处刘悟参谋说:“罗帅很亲切,在座谈会讲到要好好地研究中国革命史,系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我未直接听到这位从当连队党代表起,一直做政治思想工作、讲究实事求是的老帅讲话,深感遗憾。最近,我从网上看到,当年罗帅在汉高沙盘边听介绍战例的照片,戴眼镜的介绍人是我校当時年轻能干的训练部孙哲部长。我不由得想起罗帅坚决贯彻中央指示,说服林彪先打锦州,形成关门打狗的成功战例,这就是政委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啊!1958年,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来校。那是党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结束后的第2天,即12月11日。学校头一天下午才接到通知,当时校长、政委都是彭总的老部下,知道他的性格,不组织欢迎,只在小招待所等候。为了答问,保卫处齐振远忙着叫我和干部处詹绳祖,为校领导准备一份资料,好在文印组刘道咏连夜赶印出来了。上午9点左右,彭帅在武汉军区李迎希副司令员陪同下,从3营门进来了,他们着便装,彭帅留短发,似朴素的农民,入室就示意部以上领导坐下。当曹政委介绍到韩万煜副政委在写小说《缚住苍龙》,叙述家乡抗日战争的故事时,他连声赞赏。他讲:“曲波的《林海雪原》写得好,作了深入调查,写得有血有肉,杨子荣的英雄形象很感人!”记得两位校领导只作简要汇报,韩副政委、政治部史达主任等有过插话,气氛活跃,没提问题,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早不紧张了。按彭帅的要求,训练部张书坤部长领大家一起看了训练部教员食堂、猪圈,彭帅表示满意。下午,彭帅在露天舞台,站着向全校干部、学员作了报告。他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央刚开了六中全会,二是全会作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三是炮打金门。主要说明了意义所在。他一再鼓励学员好好学习,保卫祖国。大家对这位从敌营中上率部起义、反围剿中发展根据地、长征中横刀立马、抗日时指挥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保卫延安、建国后把美军打回三八线的民族英雄,非常敬佩,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下午,彭帅离校时,有20余名学员敲锣打鼓请愿,希望见到毛主席。彭帅说毛主席太忙,劝大家关心主席的健康。1962年春,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校。主要是陪各国驻华武官参观。1953年有过八国驻华武官来校,这次在外宾到校之前,陈外长在新礼堂向学校有关人员讲了话。勤务连连长岳振刚(现离休在河南叶县人武部)还记得陈帅要大家热情、讲礼貌。外宾看了校容,听了校史介绍,看了战术、体育等表演,觉得满意。我很敬仰陈帅,那赣南游击词,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坚定信念与大无畏精神。那天会前,他着军衣,背手站在校值班室门前,我就在他旁边值班,多么希望同他攀谈呀,但又不敢打扰。1964年秋,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来校。叶帅早在1954年上半年来过,在老礼堂作过报告,我没见到。这次他带着工作组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搞大比武。晚上,他穿着风衣,风度翩翩,在大礼堂向干部学员讲话,我在场听了。他强调军队要有文化,有现代科技知识;要认清国际形势,学好毛主席著作,练好过硬本领。在此前后,武汉军区孔庆德副司令员,直接抓学校干部的队列、单双杠、单兵动作与射击训练,要求人人达标,院校部孙毅老将军还为大家作过单双杠动作表演,令人佩服。短期内,四位元帅来校视察,反映了汉高当时的地位,是学校的光荣,促进了学校的建设。我们在北京见到毛主席。文革中军校搞“四大”,我校大约有300名干部到北京,借“串连”之名,想见毛主席,我也参加了。那是1966年11月11日,我们住在政治学院,整队坐车通过天安门,集体接受过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车走得不快,主席在挥手,我们看得清楚。那时的高兴劲无法形容。1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由总政主任肖华主持,召开了10万赴京军校师生大会。周总理、陶铸副总理到会绕场一周后,因事离开。陈毅、贺龙、徐向前、叶剑英4位军委副主席依次讲话,杨成武代总长等各总部、军兵种领导都在场。元帅们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不能乱了军队。陈帅讲:“我要泼冷水,不能越左越好,不要犯简单化、扩大化的错误”,“有人冲中南海、国防部,我坚决不同意”。贺帅讲了某航校搞好大串连的倡议。徐帅讲;“我们陆海空军必须保持战备状态,不能有丝毫松懈”。叶帅声音宏亮、讲的多,他说:“真理不能跨过一步,学毛著不是搞迷信,不要犯教条主义错误”,“有的干部心脏病发了,还要抓去斗,不让休息,我很气愤”等等。历史证明:这些讲话,何等及时,何等重要!只是当时人们头脑发热,未全听懂。一支革命化队伍《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头就是“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合在长江之滨的汉高一群,是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呢?我现在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是精华。汉高人主要是东北军大的老底子,如院校整风前7任校政治部主任刘其人、叶明、张驾伍、李改、钱春华、韩万煜、史达,都是抗大、东北军大的。后补进了华北大学南下工作团,长沙、南昌等分校第一期部分知识青年,又从本校学员中逐次择优留下了一批战斗骨干,吸收了少数起义军官。1953年起,有少数本校优秀士兵提干、当地大学生参军。总校不管分校后,又多次调出、转业、复员,1958年还抽出一批支援辽宁盘锦农场,留下的可谓百里挑一。经过了冶炼。军校本身就是一座熔炉,多数干部在军队院校学习过,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军校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参加过土改、反右、西藏平叛,分两批到第15军当兵(山东海阳打坑道),分两批到湖北襄阳、郧阳地区搞“社教”,还多次参加武汉抡险救灾,轮流参加本校甘露山、洪湖农场劳动。军政教员(1950至1958年政治部有文化系)和连队干部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和学员一起摸爬滚打,经受了更多磨炼。风清气正。汉高政治教育抓得紧,学习风气浓,热心为人民服务。大家讲理想,重道德,遵法纪,敢批评,不奢华。几十年同在一个院里,彼此了解,相互支持,官无架子,兵少怨气。周边军民关系也处理得好,没发生过大的纠纷。继任校长王绍南、王泮清(后病休)和副政委张驾伍、政委曹光琳等都是老红军,同样到野外住帐棚,跟班听课,现场解决问题,王绍南校长还总结出野营“一条龙”训练经验。孙哲副校长善于组织训练,韓万煜副政委平易近人有凝聚力。那时没有贪官,不搞山头圈子,不搞特殊,不走后门,不祝寿。婚事也不请客,单位集会祝贺一下就行,而且很少离婚。业余时间单位种菜,部长处长带头,假日家属楼搞卫生,有人一声喊,老少齐动手。我处换了5位处长,没有一个要我帮他们办过一件私事,倒是我结婚时,张清安处长送我一床凉席和飯盒。全校后勤队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清亷自律,一直受到赞扬。敢于担当。汉高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仅能圆满地完成各项训练工作,还敢于担当急难任务。1954年武汉抗洪,我校包干张公堤险段,做到人在堤在,安全度汛。1956年前后,应国外求援,许和、史文廷、卢文灿、王锡昌、牟德俊、吴东福、高德星等10余名营、团干部先后赴越南、马里、坦桑尼亚等国担任军事顾问,都不顾艰险,圆满完成任务。汉高人在土改、社教、西藏平叛和连云港海岸演习,都受人称赞。1967年冬,我同张兆英、吴东福、陈广等几名军事教员和军医赵瑛到广济县(今武穴市)接兵。这是文革中湖北武斗最严重的地方,机关枪、迫击炮都用上了,我们不顾个人安危,耐心做工作,按时把兵带回来了,且无一退兵。名不虚传。汉高在武汉名声好,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典型,名不虚传。有正规化建设领头羊1营1连,有政治思想工作过硬的4大队13队。有评为工作摸范的校政治部主任钱春华,有誉为“老长工”的校务部部长郭天才。有从苏、日刺杀动作中研练出“解放刺”的模范教员苏呈祥,有善用郭兴福式教学法的过硬教员吴崇泉。有誉为德艺双馨的军医张森、左操和谢平格、齐素琴两对夫妇。吴庆三是学员标兵,王容之(护士长)是工作模范,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传为佳话。全校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李廷选,学雷锋先进司机黄自生、幼儿园好管家张敏、雷锋式女战士王连骏等,我至今佩服!也有教训。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解决内部矛盾时,走过弯路,运动中有伤害,军队也难免。汉高的问题主要出在院校整风与文化大革命,根子在上边。先套“三家村”,批“一分为二”,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后取销党委领导,搞“四大”,错上加错。两派对立,思想混乱;校外串连,冲击军区,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办学习班,清理阶级队伍,翻烧饼,都伤害了一些同志。撤销后,武汉军区抽胡哲和我复查,虽查清了杨永、周道等历史冤案,但因政策与观念等原因,无法解决问题,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会后,才雨过天晴。事实证明,汉高有因和平而松懈斗志、吃老本而跟不上现代化的问题,但领导班子是好的,干部队伍纯结。运动中受极左思潮影响,无限上纲,做错事的有,应吸取教训,但未发现与反革命集团直接联系而从事阴谋活动的情况。一些因历史与现实问题被错误处理的人,如教员王毅、郑元等,后来都由武汉军区出面,按中央政策予以解决。运动中被“打倒”或靠边的韩万煜副政委、孙哲、刘子仪副校长,以及来校不久就领导整风,“文革”中又挨整的竇洪年政委、赵进之副政委,他们都是有缺点的好同志。后来孙副校长任南昌陆军学院副院长,韩副政委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余留湖北任职或休息。“文革”已彻底否定,政治运动不能再搞。人们认识到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不是神,但他们为中国人民奋斗。强敌仍在窥视我们,中国不能乱折腾,要靠共产党凝心聚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求政稳民安、国富兵强。因此,中国人民在十年动乱后,仍坚定地跟着邓小平搞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跟着习近平反腐倡廉、复兴圆梦。不学叶利钦,也不听西方的教唆搞“颜色革命”,这才迎来了今天的好光景。一个撤销的指示军队精简、院校调整,撤销或精简一些单位是正常的。我军的铁道兵、工程兵还集体转业呢。当然,一个单位的去留,应从军队现代化建设总体上考虑,尽量保留有战功、有光荣传统的单位。1969年8月,武汉军区根据军委办事组7月27日指示,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我认为这是在不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当时还在搞文化大革命,军委办事组早就排斥几位老帅;武汉军区在代管汉高时,有的领导有片面看法,“文革”中更加如此。其实汉高有好校风、好队伍、好经验、好设施,院校整风与“文革”中的问题,主要不应记在汉高身上。学校的顺利解散,没出任何问题,且相互提醒,珍惜传统,正说明大家顾大局,识大体,更让人觉得散之可惜!虽然当时院校重叠,院校部曾想改汉高为摩托化步兵学校,又因场地问题未定。但从后来信阳步校的恢复、长沙军事科技大学的建立,说明有光荣传统的汉高应该保留、改行或合併。当时学校党委已停止活动,工宣队(一冶工人)、军宣队(空45师)未走,清理阶级队伍尚未结束,撤销工作由原武汉军区承办。人员去向:勤务连97名(干部8)调归总参三部六局,在编工人218名留海校,战士21名复员。干部795名(含职员23),由武汉军区干部部与汉高干部处刘守和与辛殿武等三人商提方案,除158名复员外,主要分给新组建的第17军、湖北与河南两省军区和武汉军区五七干校。该校位于襄阳黄集,不到一年撤销,原汉高干部又另行分配。抗大以1936年6月1日为建校纪念日,至汉高撤销达33年。为处理好善后事宜,成立校临时党委,先后由孙哲、张书坤任书记,郝永斌、邵有元具体负责。留守处还建立最后一个党支部,刘志为书记,我是委员,至次年8月,留守结束。“将校摇篮抗大风,东西征战作先锋。军营桃李香天下,旗灿关山几万重”;“三十余年火样红,一刀砍去各西东。军魂岂可因兹失,飞向神州尽是龙!”这是1997年我回访汉高原址时的感慨。汉高解散了,但抗大精神长在,群众的眼晴是雪亮的。他们是闪光的金子。如汉高训练部长张书坤,文革中不搞派性,稳住了一批教员、干部;升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总后武汉基地司令员后,敢于担当,勇开新局;离休后以诗书画传人,两次出版《心涛》等专集。汉高政治部主任史达,在接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又登上讲台大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他们中有任湖北省军区参谋长的王德平、庞爱言,有任宜昌、沙市市委书记的郭盛亭、谢承康,都在复杂环境中尽了心力。有两袖清风的张际功、邹光炳、吕相华、郝永斌、杨芳茂、黄廷约、孟宪魁等长者;有老当益壮的刘诚芳、卢文灿、张希珍、郑允才、郭金昌、童建昌等军分区领导,有开拓前进的曹洪源、蒋立强、赵世铎、张锄强、吴忠坤、朱万昌、邱忠安等新秀。有以诗词、书法、棋艺、摄影、医学传世的萧永义、李文、郭子福、刘以宽、戚霈霖、张庆铭;有任职地方大学的皮乔松、史良臣、张德功、刘玉春、黄正、肖明等。一批复员干部、战士,在城乡基层发挥了种籽作用,常有珊在深圳创办起自己的公司,关心公益事业;干部复员当煤矿工人的曹志昌、蒙寃回乡当农民的周道等,都不改共产党人的本色。他们又集合了一群。汉高解散后,1973年恢复了信阳步校(后改为信阳陆军学院)。50余名汉高的精英又在那里集合,许和、车成德任副校长、副政委,李绍晨、胡玉璞、辛殿武、陈荣庭、李燕山、吴崇泉、孙守业、刘光樑等任部处室、大队领导。他们带头和大家拧成一股绳,弘扬抗大精神,让抗大校风在新学院、新学员中扎根。他们走向海洋。海军工程大学是1949年5月创立于东北的安东海军学校,一些领导源于抗大,现为国内外军事名校,为我国海军走向远洋作出了重大贡献。海、空军都有一批汉高学员和调去的干部。汉高留在海校的教员陈广与电话班长史济法、厨师凃仁杰等200多名职工,一直在平凡岗位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夜以继日地为海校服务,直到光荣退休。他们为亲眼看到我军从陆上走向海洋而骄傲,我也为我未曾谋面的小老乡万爱球在海校毕业后,担任南海舰队高级工程师,战斗在第一线而唱赞歌!他们都是抗大火炬的传承人。汉高有多少子弟,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他们不忘汉高,爱国爱民,都有作为。稍一了解,汉高子弟中有白路(白映怀之子)、张为与张备兄弟(张森、左操之子)、张晓菲与张小羽姐弟(张书坤子女)等多位大校或局长。有姐妹双博士、双教授的郭群、郭玲(郭子福之女),有留学美国均获高学历的金灵、金为民、金忠民三姐弟(金丕萃子女)。有国内名医夏欣(夏长高之女)、崔卫华(崔汉馨之女),有知名企业家孟武钢(孟宪魁之子)、张伟(张希珍之子)。有武汉十大著名律师之一杨大矛(楊继先之子),有带病自学成才的名律师郭长征(郭克强之子),还有以新中国第一张裸体照《纤夫》,扬名世界的肖萱安(肖明之子)。作为硬骨头六连优秀代职副指导员、国家一级作家张为,竟是当年与我同楼的少年子弟。我更高兴地看到这批少年的子女又接班登上舞台,如张清安孙子陈晨导演的《超级女兵》,轰动了全国呀!忘不了军嫂。她们每个人都值得称赞,都有一家光荣史。仅举四例:张文英大姐,军械器材处副处长王百川的老伴,山东牟平人,小脚,文盲。她挑起家庭养老扶幼的重担,让丈夫出门打鬼子、打老蒋,失联后两次闯关东寻夫;1956年随军后,又响应号召,回乡务农。她一直鼓励丈夫安心服役,教育子女接好革命班,小女王连骏是原武汉军区的先进代表。如谢秀三大姐,宣传干事林德一妻子,江西瑞金人,父亲长征中牺牲。她鼓励丈夫讲好政治课,支持儿女上山下乡,大儿子谢林平成长为省党校教授。再如钱瑛大姐,宣传处刘万鹏老伴,知识女性,地方干部,担起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工作,3个儿女都优秀,小儿刘力还升为警监。农民出身的江芳义、王纯桂夫妇,让江远汉等5个子女都读了大学,各有专长。汉高人不计名位,平时敢担当,解散时又那么顺利,儿女们争气,一半功劳归军嫂!这仅仅是我知道的一部份。一个这么大的单位,这么多老同志,一纸撤销,携妻带子,迅速奔赴四方。经过文革动乱与改革大潮之后,仍然那样执着,相互提醒,忠于理想,不改初心,难得!人们看到这里,会为汉高的撤销而惋惜,也会为汉高人无怨无悔、自觉地传承抗大精神而欢呼!一次次相聚的启示汉高撤销后,朱万昌同志热心地印过汉高人员电话本,只因社会进步快,号码很快变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用微信联系,但还是少不了回原地寻根,到武汉聚会。此刻,我静下心来,品味着汉高撤销后,人们几次大的聚会。学员聚会。从1989年9月起,中南军大第1期学员张岱、万惠烈、周振佛、吴晶明、徐敏(从第38军、第39军转业回武汉)等人,与同期毕业留校的夏长高,在武汉组织了4次汉高同学联谊会。第一次150余人,借中科院武汉分院举行,怀念母校,畅叙友情。此后,又在3604工厂、硚囗工人文化宫、武汉警备区招待所聚会3次(隔5年一次),每次都在300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许多曾赴朝参战,有的受过伤。第2次有武汉军区原副政委叶明(曾任汉高政治部主任)和邹光炳老参加,他们题词、讲话,都强调发扬抗大优良传统。第3次是汉高50周年,武汉军区原副政委任荣(抗大分校学员)到会,汉高老人邹光炳、张际功、周伦、陈鹤亭、蒋立强参加,张际功讲了抗大校史。4次聚会都自己掏钱聚餐合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知年大,难以再聚,遂搜集珍贵照片,自费印发《军大情怀》一书,内刊有军大三总队政委史达《回忆中南军政大学》等文章,值得珍藏。万惠烈、周振佛、夏长高等28人编辑的军大校友通讯录,对军大两年有综合性叙述,值得肯定。医护人员聚会。1951年中南军大卫生部、医院撤销,吴强等领导转到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工作,在当地军医系统引领了好作风。汉高模范护士长王容之(后任武汉军区门诊部医务主任)是中南军大护训队学员,她和高兰芳、魏香兰等汉高护理人员为倡导敬业精神,近20余年几乎每年聚会1次,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共话友谊,畅叙家事,其乐融融。2002年的聚会,有汉高老人邹光炳、张际功、张森、左操等参加。王大姐在越洋电话上向我讲,“军校讲的社会发展史、辩证法、党史三门课,让我有了远大理想,一辈子管用;进了护训队,又让我一辈子爱上了这个职业,爱上了同行的姐妹。”汉高子弟聚会。他们有多次聚会,2020年5月2日的聚会影响较大。他们来自全国,上午在汉高礼堂前合影,380余名五、六十岁的男女,露岀儿时的天真,似绽放的花朵;他们漫步校园,同忆童年趣事,共话父辈精神,充满乐趣和激情。下午在蓝天宾馆表演大厅,当天幕上展现校史图片时,他们合唱抗大校歌,依次尽兴地表演各自的歌舞节目,欢乐满堂,热泪盈眶。这次策划者张备、张小羽,编辑者孟武钢、杨大矛、张骏、罗津江、刘斌、吴施林、杨凱、谢楠、郑汉军等用半年时间,编印出带照片的通讯录。白路、张备整理出可靠的校史沿革,孟武钢、韩煜英、杨晓茗、张伟、庞广民提供赞助,张书坤中将题书名为《心灵的故乡》,张为写下了热情洋溢又富有哲理的序言,表达了几代人的心声。至于在北京、郑州、开封、信阳、武汉、荆州、宜昌、长沙、广州、深圳的汉高干部、学员、子弟聚会,无法统计。汉高长者逝世的悼念会,每次都是感情的奔放与升华!我不热心也无力参加这类聚会,但我羡慕他们的真情与无私。他们一次次聚会,是基于对抗大精神的追忆,给我的启示有三:一是怀念。汉高是抗大真正的直接传承学校,是汉高人的摇篮、故乡,母校、熔炉,是一些人出生、上路或用武之地,值得怀念。二是信念。人们跟着共产党打天下,搞社会主义,经过拼搏征战,有过成功与失误,但九曲黄河归大海,人们坚信中国今天的道路没有走错,自己没有虚度年华,值得骄傲与庆幸。三是纪念。抗大的精神,前辈的奋斗,不能因汉高撤销而抹掉,也不能因一两个人岀事而否定。重在抢救有用资料,留作纪念,传好用好革命前辈的故事,变成动力,激励后人,走好新的长征路。事实上,已从岗位退休的汉高子弟们已在代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最近,牛皖平(北京)、张为(广州)、关小桓、张水鹰、谢楠(武汉)等几十人,到河北邢台,参加抗大研讨会;关小桓、谢楠等冒着酷暑,走家串户,寻找抗大遗物,请老同志追记资料,并配合电视台搞些节目,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汉高的老人不多了,“文革”中的派性早已烟消云散,人们怀念过去,更面向来来。在党的十八大与新的古田会议后,改革强军,科技兴军,我军在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上,正大踏步前进。汉高人会跟上时代,对于历史人物,会以中央的决定为准,历史地客观地看,功过分明,不听谣传,不以假乱真,传好正能量。我认为抗大精神也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份。全军都有抗大的基因,全军院校都是抗大的传承人。井冈山、延安、邢台、通化、汉口等地都应有她的纪念点,让人知道来龙去脉,军事博物馆应予体现。我还认为今后宜以国防大学为抗大正宗传承学校。理由有三:1、她和抗大一样是全军最高综合型学府,创办时不少领导人来自抗大或分校;2、她是1985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合并北京军事、政治、后勤三学院组建的;3、她面向世界,招收外军学员,便于对外,也好下传。一生的未了情火红的军校,革命的熔炉。她让多少青年人想往,奉献出宝贵的年华甚至生命;她又让多少老兵痴迷,离退休后仍居安思危,以不同形式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先看汉高三位长者。如史达老人,平生爱钻理论,敢讲真话。在文革批斗中仍认定:“任何事物可一分为二,没有禁区”。在其关心和影响下,汉高有一支经过考验的理论队伍,如胡玉璞、孙亦文、黄正、金丕萃、张锄强、盛大经、刘启年等,晚年他还一直鼓励他们讲好理论,当好清官。又如从延安抗大到东北军大,再任汉高政治部副主任的张际功老,休息后学诗词、书法,常在集会上为晚辈讲抗大校风,在病床上还以书信、电话鼓励我和郭子福创作。再如1937年参加山东黑铁山起义、在抗战中腿部负伤的汉高校务部部长邹光炳老,重逢时年届九十,见面就对我讲“你们要看清日本在复活军国主义,拉美国,整中国”,“当年山东人民抗日有骨气,于化虎、赵守福是英雄!”再逢时他己失去语言能力,他的动作,却还在清楚地表明这个意思。从东北军大南下汉高的王祖述、钱文华,担任过原武汉军区文工团正副团长。他们离休后集合军、地老艺术家,组成湖北省老年艺术团,高唱正气歌、改革颂,为江城人民献艺10余年。我看了他们的彩排,由衷地吟成四句:“没有硝烟有战场,重新披甲又何妨。东湖十载迎春颂,乐得江花更闪光!” 原军大文工团、医院的老同志,不少成了奉献余热的志愿者,促进了社会的亲和力。曾四上天安门观礼的李健,晚年苦练书法,以“祖国万岁”等条幅来祝福祖国。柳晓光、黄正、夏长高、周道、肖明、张金保等主动整理军校资料,表达情意。1949年投奔湖南军大,再选入总校学习而留校的百余名三湘知识青年,有的也皓首穷经。仅举四人:萧永义(湖南国立十一中学生),他不仅是解放军红叶诗社创立人之一,诗写得好,还潜心研究毛泽东诗词,出版《毛泽东诗词史话》、《毛泽东诗词对联题注》,备受诗界重视。李文,以书法著称,留下精品,晚年还尽全力,负责武汉老干班书法教学,直到辞世。郭子福,晚年爱好广泛,均有成就,洪山区为他举办过“郭子福书法诗词京剧象棋综合展”,他与柳大华合著的《中国象棋实用大法》,发行全国。樊哲华(现居信阳),晚年以四字韵句评论历代皇帝,初稿达12万字,足见功底和毅力。我离开军校到宜昌军分区15年后,退休回乡。人在福中不知福,一旦失掉,才让人怀念!是军校让我坚定了理想信念,是武汉给了我幸福家庭。我特别怀念汉高,留恋武汉,自愧许多事情没办好。退休后仍认为我是一个兵,应尽力弥补。我曾用10年时间与人主编《岳阳市军事志》。后随打工求学儿女闯深圳、越重洋,又为歌颂祖国、反击西方反华政客,在妻子郭桃云支持下,出版过《壮怀吟》等3本诗文小册子,鼓与呼。虽微不足道,也是一丝情意!这篇初稿被汉高子弟网传后,受到肯定。我在听取张书坤、郑允才、石浩、柳晓光、周伦、黄正、萧永义、刘大存、樊哲华与曾昭发等同志意见后,又多次用电话同周道、夏长高、钱文华、刘守和、孙鸿昌、黄汉斌、李孟周、张金保、张志、岳振刚、姜文厚、殷苏泉、刘泽华、王容之、周振佛、刘天德、孙承国等同志作了核实,并网查了有关史料。汉高子弟白路、牛皖平、关小桓、谢楠、张水鹰、张骏、邹力、江远汉等提供过惰况。虽再次修改,仍难免有误,恳请赐教。仅以此文怀念抗大前辈,怀念汉高人,感谢武汉父老,感谢湖北人民!(2020年12月完稿于美国,2020年9月再核正)作者简介:余岳武,1932年6月生,湖南岳阳县人,1951年1月入伍,现为岳阳市军干所退休干部。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