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明育青苗 锦山授智慧 ——记温岭教育先驱、新河中学前身创办人丁天杰先生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李小花来源:南方都市报
灯明育青苗 锦山授智慧——记温岭教育先驱、新河中学前身创办人丁天杰先生文 | 杨正波民国及之前的温岭,教育并不发达,即使到抗战初期,县内也仅有县城一所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在外求学回乡的温岭籍大学生丁天杰和他的同仁们,立志振兴家乡教育,以开启民智,决定创办学校,授智育人。他们先是创办“温岭县战时补习学校”,后改名为“育青学校温岭分部”,继而升级为“温岭私立授智初级中学”,也就是今温岭市新河中学的前身。学校自创办以来,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几经战乱、几历困境,但都绝处逢生,从补习学校到挂靠,从挂靠到私立,从私立到公立,连绵不绝,为社会培养了诸多优秀学子。而今的新河中学,继承先生遗志,锐志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名校”。丁天杰先生热心办学的义举,无疑推动了温岭文教事业的发展。他是温岭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教育先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先生。一 · 求学丁天杰(1913-1954),谱名儒丽,字诗水,“天杰”是他的号。出生在太平县紫皋村(即今温岭市城东街道紫皋村)。丁天杰父亲丁玉辉(1880-1939),字崇耀,号伯璇,曾是紫皋乡的乡长。紫皋乡不大,也就管楼山、鸡鸣、石仓下、紫皋这么几个村。丁玉辉生两子,长子丁儒丽,即丁天杰;次子丁儒月,出继。丁家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家有田地上百亩。父亲是个开明的人,从小丁天杰就被送到本村私塾跟从丁怡定先生读书,丁天杰的名字也是先生给起的。丁天杰“天资聪颖,少年好学”。读了几年私塾之后,父亲把他送到长屿闻家里(现闻加李)一峰书院(亦有称“长峰书院”)继续念书。长屿,因盛产石板而闻名县内外。提起一峰书院,不得不提长屿“闻合顺号”石板商闻大顺。闻大顺(1863-1922),号一峰,配顾氏,生三子一女,长子闻韶,次子闻诗,三子闻礼(早逝)。闻大顺先生自己虽目不识丁,但他深知学习文化之重要。为提高本地孩童素养,在民国六年(1917),与长子闻韶在自家,延师开设一峰书院。一峰书院是一所改良的私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教国学外,还教新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并专门请先生教英文。来书院读书的学生只收十余名,“费用均摊,均须住读”,而且所招收的学生,须经朋友介绍,闻家认为合适,方可入学。一峰书院主张“士先器识而后宏艺”。复旦大学原经济系教授、新河山西街人朱伯康(1907-2005)先生,当年就是一峰书院的一位学生,他曾回忆说:“长峰书院的功课,虽然仿照高小及初中,设有国文、数学、理化、生物,但是重点在国文,最好的教师也是国学先生,先后有毛济美、王仲枚、蔡椒民诸先生,都是温岭有名有道德的儒者。他们不求名利,饱学而爱生,传道多于解惑。”许是书院创办人闻一峰先生的次子闻诗当时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之故,书院其中一届学生闻树椿(梓才)、蔡铨(选丞)、毛莘(志超)、徐行(如衡)、王希贤(树滋)、王英材(树森)、王德称(耀南)、陈国威(鹤鸣)等8人,同年考入省立十中。1929年,他们在该校高中毕业同时毕业。而年龄稍低的丁天杰,则考入私立临海县东山初级中学。丁天杰在东山初级中学的通讯处是“温岭横山头吴广泰转。”东山中学校址在海门(即今椒江),其时海门属临海。笔者从朋友张伟先生专门提供的一份丁天杰当年的《临海东山中学师生通讯录》里发现,丁的温岭籍同届同学还有王鹏霄(凌汉)、狄黻清(晏庭)、金杰(俊生)、金乃武(伯耀)、屈彦璋(圭伯)、林光远(晓东)、郏方云(幸醒)等人。曾任泽国逢儒中学第二任校长的阮春芳(紫谷),则是丁下届校友。1927年,丁天杰在临海东山中学毕业,成为该校的第二届学生。随后考入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1930年毕业。关于大学,据其家人说“丁天杰先是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不知何因未毕业就回乡。”丁天杰后来娶一峰书院时同学泽国湖亭三王人王英材的妹妹王群英为妻。他本来想在家乡找一所中学教书,得知大学未毕业不能当校长,于是他心下决心,一定要拿个大学毕业文凭。于是通过努力,他又考入了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那里有他一峰书院时的学长王英材和陈国威,只不过他们分别比丁天杰高了一、二届。丁天杰在暨南大学理学院学的是化学专业,他学习用功刻苦,1940年7月大学毕业时,是该校化学系三个“优秀毕业生”之一。“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丁天杰不断自我深造、自我完善,为的是他心中的教师梦。二 · 育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37年抗日战争,烽烟四起,沪杭沦陷,学校被迫停学。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丁天杰、王英材、陈国威、毛莘等先后回乡。他们几个同是一峰书院走出去的年轻人,见家乡教育落后,合议创办一所学校以教乡邻子弟。此举得到在大学任教的闻诗先生的支持,并商定学校定名为“温岭县战时补习学校”。这年的8月,闻诗先生赴湖南大学任教,但与丁天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9月,丁天杰等借用温岭新河城内登明寺为校舍,招收了一个初中班。当时学校有30余名学生,聘任7位教职工,丁天杰是负责人。但办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38年1月,时值当地封建宗法派系斗争激烈,学校因没有依附帮派势力,致遭诽谤和围攻,加之其他原因,学校被县教育局责令停办。这下学校所有相关人员都处在惊惶失措之中。面对这种情况,闻诗先生建议丁天杰另辟蹊径,继续办学。经过多方努力,他们与躲避战火迁办到天台的上海育青中学董事长陈荩民挂上了钩。“其后陈(荩民)先生去暨南大学任教。学生温岭人王英材、丁天杰要求在温岭设置分校。三门章良棣亦要求在三门设置分校。两分校初中毕业生,向本校选送,升入高中,这两所分校是现在温岭县新河中学,三门县三门中学的前身。”(见杨伯泉《育青中学简史》一文)得到育青中学天台籍陈荩民董事长支持后,同年2月,丁天杰等将“温岭县战时补习学校”更名为“私立育青中学温岭分部”,这样也解决了学校名称及其重新审批的问题,使学校起死回生。学校重新开学,实行的是主任制,由王英材任主任,闻诗任名誉主任。私立育青中学温岭分部的成立,成为当时温岭县内第二所初级中学。后来有大溪的赵氏中学(德明中学),成立于1944年;泽国的逢儒中学,创办于1945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一张老照片,是当年一位先生站在校大门口的留影,身后的校牌,白底黑字竖写着 “上海市教育局立案、教育部备案、浙江教育厅核准设立 育青中学温岭分部”字样,清晰可见(见图)。当时育青中学温岭分部仍借用登明寺为教室,规模逐渐扩大,在沿袭原战时补习学校师生的基础上,扩大到三个班,教职工也增加到15名,其中多数教师曾就读于一峰书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屿一峰书院客观上为温岭中等教育也做出了贡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校由此走上了相对稳步发展的道路。1939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为了适应办学要求,王天杰、闻诗等诸位先生又八方筹钱,多座教学楼相继落成,他们分别取名为蔚秀楼、进德楼、群策楼等。学校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却实在难逃炮火纷飞的灾难。1940年4月16日,日寇飞机轰炸新河城,其中的一枚炸弹在校园内爆炸,新河城大乱。当地不法分子乘机将学校的集体和私人财物洗劫一空,损失严重。飞来横祸导致育青中学温岭分部办学陷入困境。为避日寇空袭和匪乱,学校将学生分散到长屿楼岙和祖师堂等地上课。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时学校面临的困难不少,甚至无力购买书籍,丁天杰、朱伯康和林公济等先生曾向学校赠送了部分书籍。1941年10月,还出现有人向学校强收租谷之事。
到了1942年初,学校办学实在难以为继,此时,长屿福慧堂授智和尚(俗名徐二头,新河镇南栅徐人)闻悉,表示愿意帮助。后经中人斡旋,授智和尚将一生苦心经营的250亩田产捐给育青中学温岭分部。学校得到授智和尚的资助,众多学子免遭了失学之苦。这时,分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育青中学脱钩,自立门户,成立独立的一所私立初级中学。这年2月,学校以授智法师之名改“育青中学温岭分部”为“温岭县私立授智初级中学”。
按照当时的办学规定,学校成立了董事会,选举闻诗先生任董事长,朱伯康、林子石、蔡诵芬、林公济等先生为董事。董事会聘任丁天杰先生为校长,聘任王德称先生任教导主任,并报省教育厅备案核准。那时,学校的先生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教书育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们艰苦创业,负重前行,始终保持者优良的学风,树德育人,办成名校。在学校的历届毕业生中,如闻邦椿、王伯敏、邬正明、李仁政、李长霖、孙沧、徐华明、闻国椿、罗邦富、章甫秋等,他们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有的成为高等院校的教授、副教授,有的成为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有的担任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有的成为作家、戏剧家。学子们事业上有建树,工作上有成绩,乃先生之功也!最值得称颂的是,尽管学校几易其名,无论校内外,均称教师为“先生”,谦谦君子风度,绵延至今。三 · 归里1949年5月28日,温岭城迎来了解放军。6月3日,浙南游击支队“三五”支队奉命率部开赴新河。当时,学校师生和当地居民列队守候在街道两旁,敲锣打鼓,挥动着小旗,喊着口号,欢迎部队入城。部队直奔锦鸡山文笔塔下的授智中学作短暂休整。战士们在“致远楼”下就地休息,由学校供应午餐。校长丁天杰亲自迎接部队首长并在“群策楼”楼上进行座谈,共进午餐。授智中学“致远楼”是解放部队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和21军62师186团的驻地,后来为了纪念,将“致远楼”易名为“解放楼”。现在已是新河中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久,中共温岭县委接收了新河授智中学。同年7月,由新的校董事会推荐,委朱文邠先生任授智中学校长。作为前任校长,丁天杰先生离开了他亲手创办的学校。1950年2月,朱文邠先生工作调动,董事会聘任段维国先生为主委,陈彬为先生副主委。1951年春,学校开始增设高中,更名为温岭县私立新河中学,叶如兆先生主持工作。1956年8月,学校改名为温岭县新河中学,公立性质。离开新河授智中学后,丁天杰先生先是在泽国的台州造粉厂(俗称山粉厂)工作。后来被安排到县里工作。丁先生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肺病加重,回家休养,不幸于1954在家病故。一代教育先驱丁天杰先生,43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丁先生育有三子一女,长子丁复华(字礼实),1937年生,大学毕业后在金华水电勘察部门工作,曾任金华市规划局局长;二子丁复兴,1944年生,在乡务农;三子丁复球,1947年生,在乡务农;女一丁复夏,嫁泽国。丁天杰的老家城东街道紫皋村,公路横淋线穿村而过。他的故居就在马路边不远处,是一座修造于1942年间的大宅院。大宅院朝南,石构的大台门,四周围墙高筑,围墙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砌炮楼。从台门进去约5米是一排二层木结构的正屋楼房,楼房两侧飞檐翘角,极具浙东南建筑特色。1951年“土改”时,丁天杰家被评为“地主”,家里的田地和宅院被没收。被没收时他家有两代六七口人,仅留3间二层小屋给他们。据丁天杰先生的二子丁复兴回忆,当年大院的台门上有青石板刻“三星像”,“三星”的两边各有一花童,记得其中的一个花童手里拿着一幅展开的书轴,上有“得道多助”四个字。这些建筑装饰在“文革”时或被覆盖或被损毁。现在丁家台门上方依稀可见“志高大队”四字,那是因为“文革”时,紫皋大队(村)曾改名“志高大队”。丁家原先保存丁天杰的毕业证书、成绩单及许多书籍和照片等,也在“文革”没有了。现在挂在家中的丁天杰的遗像是别人提供,经电脑抠出来放大的。丁家古宅历经七十余年风雨,至今大院的台门仍相对保持原貌。原先的一排二层木结构楼房主楼只剩东侧的一半,现在是村老人协会在用,但已破烂不堪,亟须维修。西侧炮楼早已经被拆,东侧的“丁家炮楼”尚在,2020年4月被挂“温岭市不可移动文物”牌匾。丁天杰先生在生前不愿和家人提及往事,以致笔者几次采访丁先生的后人,他们也说不个出所以然。只是说,父亲亡故时他们年纪还小,了解不多,当年他家被评为“地主”,家人一直在当地抬不起头。直到后来新河中学筹办70周年校庆时,学校领导来了解情况并索要父亲生前的照片,才知道他是新河中学的创办人之一。现在新河中学校园内,立有丁天杰先生的半身雕像。本文参考资料:
1.《暨南大学史(1906-2020)》
2. 黄晓慧《云月往来成陈迹 长峰书院功长存》
3.黄晓慧《新河“战士教授”朱伯康抗战故事》
4.闻邦椿《奋斗的人生》
5.杨伯泉《育青中学简史》
6.《温岭文史资料》第二辑
7.《新河中学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