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经验——读书促成教学升华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林小果来源:凤凰资讯
名师经验——读书促成教学升华
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张家鸿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两年,身兼多重角色,每天如陀螺般旋转着,机械般重复着,毫无方向感与成就感,不由地感到空虚和疲惫。有一天晚上,忽而心生这样的想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尽快改变。就在那个瞬间,桌上的书跳入眼帘。张家鸿已弃“书”太久,读书便是张家鸿的改变之道。
文学类书籍和专业类书籍等同时读。只要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是张家鸿美好的读书时光。如果不读书,张家鸿便会觉得心慌。慌时间被张家鸿无情地浪费,慌年纪老大一事无成,慌自己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书读得渐渐多了,便知自己的渺小,更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深刻。要求孩子把书读好的老师,自己岂能不读书?读书的张家鸿即便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至少也应成为孩子的同道中人。所谓的同道中人,当属于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文课上,张家鸿会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之余,另辟蹊径地谈阅读之美,论阅读之妙,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把读书带来的丰厚收获,一点一滴传递到孩子的心田。张家鸿与孩子共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好书散发出的精神之光,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阅读让师生之间心灵相通,跨越年龄界限。课堂不是张家鸿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彼此碰撞的精神阵地。这里没有满堂灌,只有师生之间毫无保留的全情投入。谈书论道的相互激发,是教学的升华,并反过来促成教学更有序地展开、更有效地完成。书籍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驿站,好书给他们送去源源不断的真善美,书卷气成为他们人格气度中的一部分。一天,张家鸿接到一名孩子从广州给张家鸿发来的微信:先是一张书架林立的照片,他说,“老师,这是张家鸿们学校的图书馆”。接着又说:“老师,看到这么多书,张家鸿就想到了您。”这名孩子是当初班上的团支书,办事得力,有责任心,但学习表现时好时坏,直到高考也没有明显改观。高考结束后,他考入广州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成绩来看待他的高中生涯,很显然是不够成功的。可是,就在收到微信的那一刻,张家鸿发觉所谓的“正统看法”是多么苍白。一个心中有书的人,定是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谁能说他的高中三年是失败的?“看到这么多书,张家鸿就想到了您”,这句话是张家鸿迄今为止听到的孩子对张家鸿最美好的认可。阅读也让张家鸿一天天变得更好。书籍把光芒照进张家鸿心中,张家鸿把光芒一点一滴储存进心灵的谷仓。每一次语文课都是开仓放粮,给孩子送去及时温热的精神食粮。当张家鸿稍有疲倦与懈怠时,孩子因读书展现的充实与快乐会给张家鸿送来及时的提醒,为人师表者岂能落在孩子后面?朱自清先生曾经梦见自己被孩子责怪,孩子嘴里大声嚷嚷着,你不读书,怎么有资格来教张家鸿们呢?噩梦醒来的朱自清,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起床读书。先生尚且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更何况张家鸿辈?书籍是精神的载体,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个精神的百花园,老师岂有不亲近之理?正是书籍温厚宽容的馈赠,令张家鸿自觉身上有光。有光的人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充满精气神的生命体。何来疲惫倦怠?然而,如今似乎恰恰是一个连老师都不读书的时代。因为不读书,许多老师的精神世界缺少了活水注入,讲台上的一言一行逐渐失去创造力,给孩子送去的是经年不变的陈词滥调。没有了创造力,教书育人便成了一桩疲于应付的差事。如此一来,怎会不生倦怠?赶快捧起书吧!